巧艺 第二十一 客人弹棋胜文帝 【原文】 弹棋[1]始自魏宫内,用妆奁戏。文帝于此戏特妙[2],用手巾角拂之[3],无不中。有客自云能。帝使为之。客着葛巾[4]角,低头拂棋,妙逾于帝。 【注释】 [1]弹棋:一种棋类游戏,赌输赢。两人对局,在棋盘上放黑白子各十二颗,用手指或他物弹动棋子撞击对方棋子并攻破对方棋门为胜利。这种游戏起源于西汉,东汉逐渐失传,建安时宫女模仿弹棋,用金钗、玉梳在梳妆的镜匣上游戏,其后渐又盛行。因此,这里说弹棋始自魏宫内,并不准确。 [2]文帝:即魏文帝曹丕。妙:擅长。 [3]巾角拂之:用手巾的一角把棋子扫起来。 [4]着:头戴。葛巾:葛布头巾。 【译文】 弹棋是从魏代后宫开始出现的,用梳妆的镜匣来游戏。魏文帝对这种游戏特别精通,能用手巾角去弹起棋子,没有弹不中的。有位客人自称能这样做,文帝就叫他试一试。客人戴着葛巾,就低着头用葛巾角去拨动棋子,比文帝做得更妙。 【评析】 据史书记载,大概在西汉的时候就有弹棋的游戏,而到了魏晋朝代则更为盛行。这个故事说明了,当时玩这个游戏的人技艺已经很熟练了,甚至到了收放自如的地步。 文帝撑木陵云台 【原文】 陵云台[1]楼观精巧。先称平众木轻重。然后造构,乃无锱铢相负揭[2]。台虽高峻,常随风摇动。而终无倾倒之理。魏明帝[3]登台,惧其势危,别以大材扶持之。楼即颓坏。论者谓轻重力偏故也。 【注释】 [1]陵云台:楼台名,在今洛阳东,魏文帝时建造,高五丈,方四丈。 [2]锱(zī)铢(zhū):古时候的重量单位,六铢为一锱,四锱为一两。比喻非常轻。负揭:秤杆的上翘与下垂。即欠负、高举、差别的意思。 [3]魏明帝:即曹魏明帝曹叡。 【译文】 陵云台楼台精巧,建造之前先称过所有木材的轻重,使四面所用木材的重量相等,然后才筑台,因此四面重量不差分毫。楼台虽然高峻,常随风摇摆,可是始终不可能倒塌。魏明帝登上陵云台,害怕它情况危险,另外用大木头支撑着它,楼台随即就倒塌了。舆论认为这是重心偏向一边的缘故。 【评析】 陵云台的设计精妙,已经充分显示出当时人们高超的建筑水平,只是魏明帝对这方面并不了解,只是凭个人爱好,觉得危险便加木桩去支撑,最后还是导致了陵云台重力失衡而倾斜。 韦诞题匾染白头 【原文】 韦仲将能书[1]。魏明帝[2]起殿,欲安榜[3],使仲将登梯题之。既下,头鬓皓然[4],因敕儿孙勿复学书。 【注释】 [1]韦仲将:即韦诞,字仲将,三国时魏国京兆杜陵人,文采不凡,擅长楷书大字,官至光禄大夫。能书:擅长书法。 [2]魏明帝:即曹魏明帝曹睿。 [3]榜:匾额。 [4]皓然:雪白的样子。 【译文】 韦仲将擅长书法。魏明帝修建宫殿,想挂个匾,就派仲将登上梯子去题匾。下来后,鬓发全白了。因此便告诫子孙不要再学习书法。 【评析】 明帝因建造一个宫殿想要挂个匾额上去,就想到了擅长书法的韦诞,但这个时候宫殿已经建得很高了,所以只能让他爬梯子上去题匾,下来后两鬓都白了。想必那个高度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但是鉴于皇命难为,韦诞还是被迫上去了。于是他就告诫他的子孙们,以后不要再学习书法了。 钟会仿书骗剑 【原文】 钟会是荀济北从舅[1],二人情好不协[2]。荀有宝剑,可直百万,常在母钟夫人许。会善书。学荀手迹,作书与母取剑,仍[3]窃去不还。苟勖知是钟而无由得也,思所以报之。后钟兄弟以千万起一宅。始成,甚精丽,未得移住。荀极善画,乃潜往画钟门堂,作太傅[4]形象,衣冠状貌如平生。二钟入门,便大感恸[5],宅遂空废。 【注释】 [1]钟会:钟繇的儿子。荀济北:即荀勖。从舅:指母亲的叔伯兄弟。 [2]情好不协:感情不和。 [3]仍:于是。 [4]太傅:即钟繇。曹魏太傅,钟会之父。这个时候钟繇已经去世了。 [5]感恸(tònɡ):感伤悲痛。 【译文】 钟会是济北公荀勖的叔伯舅父,两人感情不和。荀勖有一把宝剑,约值一百万,经常放在他母亲钟夫人那里。钟会擅长书法,就模仿荀勖笔迹,写了一封信给他母亲要宝剑,于是就偷去不还回来。荀勖知道是钟会干的事,可是没有办法要回来,就想法报复他。后来钟家兄弟花了一千万修建一所住宅,刚落成,非常精美,还没有搬进去住。荀勖很擅长绘画,就偷偷地到钟会的新居去,画上钟繇的像,衣帽、相貌都和生前一模一样。钟毓和钟会兄弟进门看见,就大为感伤哀痛,不敢住进去,房子于是闲置不用。 【评析】 钟会早就觊觎堂舅荀勖那把价值连城的宝剑,因为他擅长书法,于是便伪造书信从荀勖的母亲那骗取了宝剑。荀勖为了报复钟会,也在钟氏兄弟刚建造好的豪宅上面画上了钟会父亲的画像,让他们不忍心住进这幢豪宅。这个故事讲的是他们之间的恶作剧,但是也表现了两人在书法和绘画方面的造诣。 戴逵求学范宣 【原文】 戴安道就范宣[1]学,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唯独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戴乃画《南都赋》图[2],范看毕咨嗟[3]。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注释】 [1]戴安道:即戴逵,字安道。范宣:字宣子,晋人,精通儒籍,被召为太学博士、散骑郎,推辞不就。居家贫俭,以讲诵为业。 [2]《南都赋》:东汉张衡所作的记述汉朝南都盛况的一篇赋。南都,即南阳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是汉光武帝刘秀生长的地方,又在汉朝京都洛阳之南,所以称为南都。 [3]咨嗟(jiē):嗟叹、赞赏。 【译文】 戴安道登门向范宣学习,处处模仿范宣的做法,范宣读书,他也读书,范宣抄书,他也抄书。唯独喜欢绘画,范宣认为没有用处,不应该在这方面费心劳神。戴安道于是画了《南都赋》图,范宣看了,赞叹不已,认为很有好处,这才重视绘画。 【评析】 范宣是戴逵学习的榜样,事事都以他为标准,但是对于绘画的理解就不如戴逵。擅长书画的戴逵根据张衡的名作《南都赋》,画成了《南都赋》的图,令范宣赞叹不已,于是改变了对绘画的看法,并重视起来。 顾恺之画裴添须 【原文】 顾长康画裴叔则[1],颊上益[2]三毛。人问其故,顾曰:"裴楷俊朗有识具[3],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4]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5]。顾恺之 【注释】 [1]顾长康:即顾恺之。裴叔则:即裴楷。 [2]益:多画了。 [3]识具:见识与才能。 [4]定:的确。 [5]未安时:没画时。 【译文】 顾长康给裴叔则画像,脸颊上多画了三根胡子。有人问他是什么原因,顾长康说:"裴楷俊逸爽朗,很有才识,这恰恰是表现他的才识。"看画的人寻味起画像来,确实觉得增加了三根胡子才更有气韵,远远胜过还没有添上的时候。 【评析】 顾恺之画画有着自己的体会和意念,由眼到心,由心里想出来则画像自然更加传神。 轻云蔽日巧点睛 【原文】 顾长康好写[1]起人形。欲图殷荆州[2]。殷曰:"我形恶[3],不烦耳。"顾曰:"明府正为眼尔[4]。但明点童子[5],飞白[6]拂其上,使如轻云之蔽日。" 【注释】 [1]顾长康:即顾恺之。写:图画。 [2]殷荆州:即殷仲堪。 [3]形恶:长得不好。殷仲堪有一只眼睛失明,所以不愿意被画。 [4]"明府"句:殷仲堪瞎了一只眼,因此不愿意画像。 [5]童子:同"瞳子",瞳仁。 [6]飞白:中国书画的一种笔法,枯笔中露出丝丝白地。 【译文】 顾长康喜欢人物写生。他想画荆州刺史殷仲堪,仲堪说:"我的相貌不好看,不麻烦你了。"顾长康说:"明府只是因为眼睛罢了。只要明显地点出瞳仁,用飞白笔法轻轻掠过上面,让它像一抹轻云遮住太阳一样,这不很好吗?" 【评析】 当年为了给父亲治病,殷仲堪倾心研究医术,因为不小心把药弄到眼睛里,结果瞎了一只眼睛。正因如此,他认为自己容貌丑陋不堪,而不愿意让顾恺之画像,而顾恺之则用巧妙的画法掩盖了殷仲堪的缺点。说明当时顾恺之的绘画艺术已经能从写实到写意了,说明他的技艺已经进入了一定的境界。 |
返回目录 | 上一页 下一页 |
|
|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QQ:11180768 浙ICP备0501916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