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刘义庆《世说新语》在线阅读及下载 >>《轻诋第二十六》原文及翻译上一页 下一页     

轻诋 第二十六

桓温慨神州陆沉
【原文】
桓公入洛[1],过淮、泗,践北境,与诸僚属登平乘楼[2]。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沉[3],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4]其责!"袁虎[5]率尔对曰:"运自有废兴。岂必诸人之过?"桓公懔然作色,顾谓四坐曰:"诸君颇闻刘景升[6]不?有大牛重千斤,啖刍豆[7]十倍于常牛。负重致远。曾不若一羸牸[8]。魏武入荆州,烹以飨士卒,于时莫不称快。"意以况袁。四坐既骇,袁亦失色。
【注释】
[1]桓公:即桓温。入洛:指桓温在晋废帝太和四年(公元369年)伐燕一事,后因粮运不济,受挫而还。
[2]平乘楼:大船的船楼。
[3]陆沉:失陷,指国土沦丧。
[4]王夷甫:即王衍,字夷甫,虽居宰辅之位,却爱好清谈而不以国事为重,最后被石勒俘虏杀害。任:负。
[5]袁虎:即袁宏袁彦伯。
[6]刘景升:即刘表,字景升,汉末曾任荆州牧。在曹操、袁绍相争的官渡之战前,袁绍向他求助,他暗中保持中立;袁绍失败后,曹操讨伐他,曹兵未至就因病而死。
[7]刍豆:喂牲口的草料和豆料。
[8]羸牸(zì):瘦弱不堪的母牛。
【译文】
桓温进兵洛阳,经过淮水、泗水,踏上北方地区,和下属们登上船楼,遥望中原,感慨地说道:"终于使国土沦陷,长时间成为废墟,王夷甫等人不能不承担这一罪责!"袁虎轻率地回答说:"国家的命运本来有兴有衰。难道都是他们的过错?"桓温神色威严,面露怒容,环顾满座的人说:"诸位多少都听说过刘景升吧?他有一条千斤重的大牛,吃的草料,比普通牛多十倍,可是拉起重载走远路,简直连一头瘦弱的母牛都不如。魏武帝进入荆州后,把大牛杀了来慰劳士兵,当时没有人不叫好。"桓温本意是用大牛来比拟袁虎。满座的人都震惊了,袁虎也大惊失色。
【评析】
桓温进军洛阳,眺望中原的时候正在感叹国家的沦丧,而袁虎却轻率地回复了他的话,将国运兴衰理解为天命。志在恢复中原的桓温当然听不得这样的话,所以他就用那头只能吃不能干活的牛来比喻袁虎。当袁虎听明白之后,吓得脸色都变了,在座的人也都吓坏了。


高柔不为王濛、刘惔所知
【原文】
高柔[1]在东,甚为谢仁祖[2]所重。既出,不为王、刘所知。仁祖曰:"近见高柔,大自敷奏[3],然未有所得。"真长[4]云:"故不可在偏地居,轻在角(角弱)中,为人作议论。"高柔闻之,云:"我就伊无所求。"人有向真长学[5]此言者,真长曰:"我实亦无可与伊者。"然游燕犹与诸人书:"可要安固[6]。"安固者,高柔也。
【注释】
[1]高柔:字世远,乐安县人,曾官历司空参军、安固县令、冠军参军等职。[2]谢仁祖:即谢尚。
[3]大自敷奏:频繁上书。
[4]真长:即刘惔。
[5]学:学舌。
[6]安固:即高柔,因其做过安固令,所以又被人称安固。
【译文】
高柔在东边,深为谢仁祖所敬重。到京都以后,不被王濛、刘真长所赏识。仁祖说:"近来看见高柔大力地呈上奏章,然而没有什么效果。"刘真长说:"本来就不能在偏僻的地方居住,随便地住在一个角落,不过是被人当作议论的对象。"高柔听到这句话,说:"我和他交往并不图什么。"有人拿这句话向刘真长学舌,刘真长说:"我实在也没有什么东西可给他。"然而游乐宴饮时还是给各位写信说:"可以邀请安固。"安固,就是高柔。
【评析】
王濛和刘惔对高柔没有过高的评价,认为他从会稽那样的小地方出来,没有什么名气。所以当他在给皇上献策之后什么奖励也没有得到,便遭到刘惔取笑,说他的出身寒微。只是在取笑过后,刘惔还是会承认他的学识和正直,因为每次宴饮,刘惔也总是会想到写信让别人邀请高柔。


王坦之与支道林不睦
【原文】
王中郎与林公绝不相得[1]。王谓林公诡辩,林公道王云:"着腻颜恰[2],綸布[3]单衣,挟《左传》,逐郑康成[4]车后,问是何物尘垢囊[5]!"
【注释】
[1]王中郎:即王坦之。林公:即支遁支道林。绝不相得:相处不好。
[2]颜恰(qià):三国魏时流行的一种模仿古代皮弁而制成的丝帛便帽,帽前有一横缝,可以区别前部和后部;到西晋末年,渐渐去掉横缝,称为"无颜恰"。东晋时期戴颜帢,犹同今天戴古人的冠巾,已不合时宜。
[3]布:古代的一种粗葛布。
[4]郑康成:即郑玄,字康成,东汉著名经学家,曾聚徒讲学,遍注群经。[5]尘垢囊:装尘土和污垢的皮囊。
【译文】
北中郎将王坦之和支道林非常合不来。王坦之认为支道林只会诡辩,支道林批评王坦之说:"戴着油腻的古帽,穿着布制单衣,挟着《左传》,跟在郑康成的车子后面跑。试问这是什么尘垢口袋!"
【评析】
名士之间有了矛盾的时候就往往忘记了他们平时所大力提倡的那种旷达的情怀,而是喜欢互相对抗,甚至用尽自己的文才以及可以使用的一切鄙视的语句去诋毁对方。


孙绰为王濛作诔文
【原文】
孙长乐作王长史[1]诔云:"余与夫子[2],交非势利,心犹澄水,同此玄味。"王孝伯[3]见曰:"才士[4]不逊,亡祖何至与此人周旋!"
【注释】
[1]孙长乐:即孙绰。王长史:即王濛。
[2]夫子:对文人的尊称。
[3]王孝伯:即王恭。王濛的孙子。
[4]才士:有才华的人,这里指孙绰。
【译文】
长乐侯孙绰给司徒左长史王濛写诔文,说:"我和他的交往,并不是势利之交;我们的心里像是清水一样,都有这种玄奥美妙的旨趣。"王孝伯看后说:"文人不谦虚,亡祖何至于跟这种人交往!"
【评析】
王恭瞧不起孙绰,可是孙绰偏偏却在纪念王濛的诔文中写到自己曾经和王濛相交,而且相交甚欢,这结果便可想而知了。


谢玄轻诋谢万
【原文】
谢太傅[1]谓子侄曰:"中郎[2]始是独有千载!"车骑[3]曰:"中郎衿抱[4]未虚,复那得[5]独有?"
【注释】
[1]谢太傅:即谢安。
[2]中郎:即谢万,谢安的弟弟,谢玄的叔叔。
[3]车骑:即谢玄。
[4]衿(jīn)抱:胸怀。
[5]那得:怎么能。
【译文】
太傅谢安对子侄们说:"中郎才是千百年来独一无二的。"车骑将军谢玄说:"中郎胸怀不够开阔,又怎么能算是独一无二的?"
【评析】
谢安本想向大家推崇出一个榜样来,让大家学习学习的,但是谢玄马上就表现出了对谢万的极度不满。


王坦之作《沙门不得为高士论》
【原文】
王北中郎不为林公[1]所知,乃着[2]论《沙门不得为高士论》。大略云:"高士必在于纵心调畅[3],沙门虽云俗外[4],反更束于教[5],非情性自得之谓也。"
【注释】
[1]王北中郎:即王坦之。林公:即支遁支道林。
[2]着:著。
[3]高士:超越世俗的人。纵心调畅:随心所欲以致心境协调舒畅。
[4]沙门:依照戒律出家修行的佛教徒,即和尚。俗外:俗世之外。
[5]束于教:被教义所束缚。
【译文】
北中郎将王坦之不被支道林所赏识,便著述《沙门不得为高士论》。大致说:"隐士一定处在随心所欲、心境谐调舒畅的境界。和尚虽然是置身世外,反而更加受到宗教的束缚,说明他们的本性并非悠闲自得。"
【评析】
王坦之把对支道林的不满全寄情于诗文中,文中既为自己塑造了一个正面形象,以改善影响,同时也从侧面向众人说明像支道林这样的人之所以会让人感觉悠然自适,只是因为他们被教条所禁锢了,而并不是本性使然,意在指出他们的多种做作,暗含着对支道林的极为不满。


洛生咏
【原文】
人问顾长康[1]:"何以不作洛生咏[2]?"答曰:"何至作老婢[3]声!"
【注释】
[1]顾长康:即顾恺之。
[2]洛生咏:洛阳的书生吟诵诗文的腔调。
[3]老婢:老年妇女。
【译文】
有人问顾长康:"为什么不模仿洛阳书生读书的声音来咏诗呢?"顾长康回答说:"何至于模仿老妇的声音!"
【评析】
文中可见顾恺之对于洛阳书生的鄙视。


庾恒不推许殷觊
【原文】
殷觊、庾恒并是谢镇西[1]外孙。殷少而率悟,庾每不推。尝俱诣谢公,谢公熟视殷,曰:"阿巢[2]故似镇西。"于是庾下声[3]语曰:"定何似[4]?"谢公续复云:"
巢颊[5]似镇西。"庾复云:"颊似,足作健[6]不?"
【注释】
[1]谢镇西:即谢尚。
[2]阿巢:即殷觊,字伯通,小名阿巢。阿在前作辅助语词,没有实义。
[3]下声:压低声音。下,低。
[4]定何似:哪里像。
[5]颊:脸蛋。
[6]健:强壮,或为强者。
【译文】
殷觊和庾恒都是谢尚的外孙。殷觊自幼聪明直率,但是庾恒却总不赞许他。有一次,他们一起去拜访谢安,谢安仔细打量了殷觊一番,说:"殷觊确实像谢尚。"这时候,庾恒低声说道:"哪里像?"谢安接着说:"殷觊的脸颊长得像谢尚。"庾恒就又说:"脸颊像,难道就能够成为强者吗?"
【评析】
殷觊和庾恒是表兄弟,殷觊从小就很聪明,而且大人们也都很喜欢他,但是庾恒就是不愿意承认,偏偏那次谢安却一再地称赞殷觊的样子长得跟他的外祖父很像,也就是说他将来也会很有出息的,这就让本来心里就觉得不平衡的庾恒更加反感了,所以就反驳道:"样子长得像就能判定将来能成为强者吗?"


韩伯无风骨
【原文】
旧目韩康伯[1]:捋肘[2]无风骨。
【注释】
[1]韩康伯:即韩伯韩豫章。
[2]捋(lǚ)肘:握住胳膊肘用力地滑动。
【译文】
过去的人们评价韩豫章说:"用力握捏胳膊肘,也摸不着他的骨头。"
【评析】
说明韩豫章体型肥胖,一身肥肉,使劲捏握也感觉不到骨头的存在。


支道林讥王氏兄弟说吴语
【原文】
支道林入东,见王子猷[1]兄弟。还,人问:"见诸王何如?"答曰:"见一群白颈乌[2],但闻唤哑哑声[3]。"
【注释】
[1]王子猷:即王徽之。
[2]白颈乌:乌鸦的一种,颈部有一圈白羽毛。王氏兄弟多穿白衣领的服装,所以这样讥讽他们。
[3]唤哑哑声:丞相王导虽是北方人,但很喜爱说吴地方言,王氏子弟多学他的做法。这里是在讥讽他们说话像乌鸦叫。
【译文】
支道林到会稽去,见到了王子猷兄弟。他回到京都,有人问:"你看王氏兄弟怎么样?"支道林回答说:"看见一群白脖子乌鸦,只听到哑哑叫。"
【评析】
支道林在这里是讥笑王氏兄弟说的吴语,因为那时候王丞相主要措施是在于化解南北方的矛盾。他自身是北方人,但是为了缓和矛盾、增进交流,也开始学说吴语。而支道林去了刚好也听见了,便用此语来讥讽他们兄弟。


桓玄讥愚钝者
【原文】
桓南郡每见人不快[1],辄嗔云:"君得哀家梨[2],当复不烝[3]食不?"
【注释】
[1]桓南郡:即桓玄。快:技艺高超。
[2]哀家梨:秣陵哀仲家产大梨,味道甜美。[3]烝:同"蒸",吃。
【译文】
南郡公桓玄每当看见别人笨拙,就生气说:"您得到哀家的梨,该不会蒸着吃吧?"
【评析】
拿哀家梨来打比方,哀家梨的特点是又大又好吃,所以桓玄就借这个意思去讽刺愚蠢的人不会去辨别,却总是自以为是,就这样把好的东西给浪费掉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QQ:11180768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