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第四 马融叹礼乐皆东 【原文】 郑玄在马融[1]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尝算浑天[2]不合,诸弟子莫能解。或言玄能者,融召令算,一转便决,众咸骇服。及玄业成辞归,既而融有"礼乐皆东[3]"之叹。恐玄擅名[4]而心忌焉。玄亦疑有追,乃坐桥下,在水上据屐[5]。融果转式[6]逐之,告左右曰:"玄在土下水上而据木,此必死矣。"遂罢追,玄竟以得免。 【注释】 [1]郑玄:字康成,东汉末高密(今属山东高密)人,著名经学家,遍注儒家经典,精通天文历算。马融:字季长,东汉著名经学家,右扶风茂陵人,才高博洽,学生常有千人,曾任校书郎中、南郡太守。 [2]浑天:浑天仪,古代解释天体的一种学说,认为天地关系如蛋壳包着蛋黄,天的形状浑圆如弹丸,南北两极固定在天的两端,日月星辰绕南北两极极轴而旋转。天文学家就根据这种观点去推算日月星辰的位置。这里指代天文历算。 [3]"礼乐皆东":礼和乐是儒家的重要课程。这里是赞郑玄已掌握了礼乐的精髓,随着他东归,东方就成了讲授礼乐的中心。 [4]擅名:独享名望。 [5]屐:木屐,木底有齿的鞋子。 [6]转式:旋转拭盘进行推演卜算,是一种占卜的方法。式,通"轼",用来占卜的器具,上圆下方,象征天地。 【译文】 郑玄在马融门下求学,过了三年也没见着马融,只是由高才弟子替他讲授罢了。马融曾用浑天算法演算,结果不相符,弟子们也没有谁能理解。有人说郑玄能演算,马融便叫他来演算,郑玄一算就解决了,大家都很惊奇、佩服。等到郑玄学业完成,辞别回家,马融随即感叹礼和乐的中心都将要转移到东方去了,担心郑玄会独享盛名,心里很忌恨他。郑玄也猜测马融会来追赶,便走到桥底下,在水里垫着木板鞋坐着。马融果然旋转拭盘占卜郑玄踪迹,然后告诉身边的人说:"郑玄在土下、水上,靠着木头,这表明一定是死了。"便决定不去追赶。郑玄终于因此得免一死。 【评析】 文章讲述的是在郑玄求学的时候,拜师在马融门下,他博通今古文经籍,世称"通儒"。马融并没有亲自教授郑玄他们,只是让那些优秀、年长的弟子去教。有一次,郑玄推算出了一道连马融都没有解出来的难题,因此,马融担心郑玄的名声以后会超过自己,就派人追杀郑玄。好在郑玄也精通术数之学,于是逃过一劫。郑玄自少年时就一心向学,确立了学习经学的志向,孜孜以求。他不尚虚荣、天性务实,年长一点不但精通儒家经典、详熟古代典制,而且通晓谶纬方术之学。他潜心钻研经学,对我国大教育家孔子的思想进行了继承。而其教育方面的突出成就又促进了其学说的传播,终得大行于世。总的来看,郑玄以其毕生精力注释儒家经典,是一位空前的经学大师。因此,郑玄在经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 服虔幸遇郑玄 【原文】 郑玄欲注《春秋传》[1],尚未成,时行与服子慎[2]遇,宿客舍。先未相识,服在外车上与人说己注传意,玄听之良久,多与己同。玄就车与语曰:"吾久欲注,尚未了[3]。听君向言[4],多与我同,今当尽以所注与君。"遂为服氏注。 【注释】 [1]《春秋传》:《春秋左氏传》,即《左传》。 [2]行:出行。服子慎:即服虔,字子慎,善解《春秋左氏传》,举孝廉,官历尚书郎、九江太守。 [3]了:完结。 [4]向言:刚才所说的。 【译文】 郑玄想要注释《左传》,还没有完成。这时有事到外地去,和服子慎相遇,住在同一个客店里,起初两人并不认识。服子慎在店外的车子上,和别人谈到自己注《左传》的想法;郑玄听了很久,听出服子愎的见解多数和自己相同。郑玄就走到车前对服子慎说道:"我早就想要注《左传》,还没有完成;听了您刚才的谈论,大多和我相同,现在应该把我作的注全部送给您。"终于成了服氏注。 【评析】 郑玄对待学识的态度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只要是有益于学识上面的事情他都乐意去求教,所以他在旅店外听见服虔对于注《左传》的见解独到,而且和自己意气相投,便把自己未创作完的《左传》的注释送给了服虔。他之所以能大度到把自己的精心所作都赠予他人,是因为他认为服虔有这个能力去编注它。 服虔匿名为雇工 【原文】 服虔既善《春秋》[1],将为注,欲参考同异。闻崔烈集门生[2]讲传,遂匿姓名,为烈门人赁[3]作食。每当至讲时,辄窃听户壁间[4]。既知不能逾己,稍共诸生叙其短长。烈闻,不测何人,然素闻虔名,意疑之。明蚤往,及未寤[5],便呼:"子慎!子慎!"虔不觉惊应,遂相与友善。 【注释】 [1]《春秋》:是鲁国一部编年体史书,这里指《春秋左氏传》,即《左传》。 [2]崔烈:字威考,东汉人。汉灵帝时官至司徒、太尉,封阳平亭侯。门生:弟子,学生。 [3]赁:当雇工。 [4]户壁间:门外。 [5]寤:睡醒。 【译文】 服虔已经对《春秋左氏传》很有研究,将要给它做注释,想参考各家的异同。他听说崔烈召集学生讲授《春秋》,便隐姓埋名,去给崔烈的学生当佣人做饭。每当到讲授的时候,他就躲在门外偷听。等他了解到崔烈超不过自己以后,便渐渐地和那些学生谈论崔烈的得失。崔烈听说后,猜不出是什么人,可是一向听到过服虔的名声,猜想是他。第二天一大早就去拜访,趁服虔还没睡醒的时候,便突然叫:"子慎!子慎!"服虔不觉惊醒答应,从此两人就结为好友。 【评析】 服虔为了给《春秋》作注,想要进一步进行研究,综合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而崔烈是个很有才华的人。服虔为了参考崔烈的意见,见识他的观点,于是隐姓埋名去崔烈讲堂当佣人,然后趁机偷听,也因此服虔和崔烈成为好朋友。表现了服虔对学问的执著追求和大胆探索的精神,给后辈们起到了表率作用。 王弼弱冠访裴徽 【原文】 王辅嗣弱冠诣裴徽[1],徽问曰:"夫无[2]者,诚万物之所资[3],圣人[4]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何邪?"弼曰:"圣人体无[5],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 【注释】 [1]裴徽:字文季,河东闻喜人,三国时魏国官至冀州刺史。善言玄理。 [2]无:道家术语,和"有"相对。"无"和"有"是道家的两个哲学命题,"有"为万物之源,而"无"是"有"不可感知的精神本原。 [3]资:凭借。也指核心元素。 [4]圣人:具有极高智能和道德的人,这里指孔子。 [5]体:本体,这里的意思是"认为……是本体"。 【译文】 在王辅嗣不满二十岁的时候去拜访裴徽,裴徽问他说:"无,确实是万物凭借的根本,孔子没有对它发表意见,而老子却反复地论述它,这是为什么呢?"王辅嗣说:"孔子体察到'无’,而'无’又是不可说的,所以说话的时候必会谈到'有’;老子、庄子不能超脱'有’,所以总是解释他们不足的'无’。" 【评析】 王辅嗣在文中的回答既精辟老到又言简意赅,分析独到,显示出了他的学识水平。那时候王辅嗣还是个未满二十的青年,却有如此造诣,不得不令人佩服。 裴徽善沟通义理 【原文】 傅嘏善言虚胜[1],荀粲谈尚玄远[2]。每至共语,有争而不相喻。裴冀州[3]释二家之义,通彼我之怀,常使两情皆得,彼此俱畅。 【注释】 [1]傅嘏:字兰硕,官至尚书。虚胜:指虚无的美妙境界。虚即虚无,道家用来指道的本体。 [2]荀粲:字奉倩,三国时魏国人。玄远:指道的玄妙幽远。 [3]裴冀州:即裴徽,曾任冀州刺史。 【译文】 傅嘏爱谈论一些无形、虚幻的美妙境界;荀粲擅长解说深奥悠远的老庄道学。二人在一起时往往争论不休,彼此无法理解。裴徽便解释双方的义理,使他们互相沟通,使双方融洽相处,大家彼此心情都很畅快。 【评析】 傅嘏为人才干练达,有军政识见,好论人物国计,但是总爱谈论那些很虚幻的东西让人遐想,而荀粲则擅长解说深远难懂的一些学术理念,不同的领域总会引来双方的争执、互不相让,都有点理解不了对方。于是裴徽总是会适时地站出来为他们做沟通,在两方中做调节工作,这样就能使三方都很愉快。裴徽这个人也是有相当的真知灼见的。他的学习范围广,涉及各个方面的知识。所以三个人学术名流总是能很好地相处在一起,互相指出缺点,又能互相弥补不足,相见甚欢。 卫玠年少好学 【原文】 卫玠总角[1]时,问乐令[2]"梦",乐云:"是想[3]。"卫曰:"形神所不接而梦,岂是想邪?"乐云:"因也。未尝梦乘车入鼠穴、捣齑啖铁杵,皆无想无因故也。"卫思"因",经日不得,遂成病。乐闻,故命驾为剖析之,卫即小差。乐叹曰:"此儿胸中当必无膏肓之疾[4]!" 【注释】 [1]卫玠:即卫洗马。总角:指童年。原意指古人未成年时将头发梳成双髻,状如角,故称总角。[2]乐令:乐广。[3]想:思念,即因醒时心想。[4]膏肓之疾:古代医学称心尖脂肪为"膏",心脏与隔膜之间为"肓",此处喻指不可思辨明晰的事理。 【译文】 卫玠幼年时,问尚书令乐广"为什么会做梦",乐广说:"是因为心有所想。"卫玠说:"身体和精神都不曾接触过的却在梦里出现,这哪里是心有所想呢?"乐广说:"是沿袭做过的事。人们不曾梦见坐车进老鼠洞,或者捣碎姜蒜去喂铁杵,这都是因为没有这些想法,没有这些可模仿的先例。"卫玠便思索沿袭问题,成天思索也得不出答案,终于想得生了病。乐广听说后,特意坐车去给他分析这个问题。当卫玠的病有了起色以后,乐广感慨地说:"这孩子心里一定不会有不可思辨明晰的事理!" 【评析】 卫玠五岁时就很有名,被人们视为神童。他很早就开始研究《老》《庄》。成年后,便以善谈名理而称著当时,其能言善辩超过了当时有名的玄理学家王澄、王玄、王济等人。他小小年纪就好学深思,为了解释成梦的原因,深入探究,以致病倒了。乐广知道他的禀性,只好为他进一步剖析,他的病才好起来。据载,因为卫玠擅长清谈,所以当时的人都愿意听他说一说,后来卫玠累坏了身体,就在病逝之前,他还与王敦或达旦微言,或谈语弥日,足见他析理至甚。他死的时候才二十七岁。卫玠苦苦追求这些问题的答案,虽然不免走入迷途,但这种追求精神还是可贵的。从这些记载里足以看出当时士大夫对清谈的迷恋,他们认为善谈名理就是博学多通的表现。 庾敳读《庄子》 【原文】 庾子嵩[1]读庄子,开卷一尺便放去,曰:"了不异人[2]意。"庄子 【注释】 [1]庾子嵩(sōnɡ):名敳,字子嵩,颍川人,恢廓有度量,自称为老子、庄子的徒弟。 [2]了:完全,基本上。人:相当于"人家",此处用作第一人称代词"我"。 【译文】 庾子嵩读《庄子》,打开书读了一尺左右的篇幅就放下了,说道:"和我的想法完全相同。" 【评析】 庾敳准备读《庄子》一书,打开书读了一尺左右的篇幅就放下了。庾敳不读庄子,正反衬出读庄子的人之多,因为他的行为异类,就被记述下来。在当时不读老庄的人也因为说话像老庄而获得赞誉。 客问乐广"旨不至" 【原文】 客问乐令"旨不至[1]"者,乐亦不复剖析文句,直以麈尾柄确几[2]曰:"至不?"客曰:"至。"乐因又举麈尾曰:"若至者,那得去?"于是客乃悟服。乐辞约[3]而旨达。皆此类。 【注释】 [1]旨不至:语出《庄子·天下》,原文为"指不至,至不绝"。对于这句话,各有不同的理解,姑且解为:指向一个物体并不能达到它的实质,就算达到了也不能穷尽它。"旨不至"是清谈家们谈论的重要内容。 [2]确几:敲小桌子。 [3]约:简约、简要。 【译文】 有位客人问尚书令乐广"旨不至"的意思,乐广并不分析讲解这句话的词句,只径直用拂尘柄敲着小桌子说:"达到了没有?"客人回答说:"达到了。"乐广于是又举起拂尘说:"如果达到了,怎么能离开呢?"这时客人才醒悟过来,表示信服。乐广解释问题时言辞简明扼要,其余的都与此例一样。 【评析】 那个时候,老子、庄子的思想与做法已经影响了大多数人,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了。而乐广就是一个崇尚者,他也把学说研究得相当透彻,他的举动与话语能做证明。 官本是臭腐 【原文】 人有问殷中军:"何以将得位[1]而梦棺器,将得财而梦矢秽[2]?"殷曰:"官本是臭腐,所以将得而梦棺尸;财本是粪土,所以将得而梦秽污。"时人以为名通[3]。 【注释】 [1]得位:指获得官位、爵位,升迁。 [2]矢秽:通"屎尿"等不洁净的东西。 [3]名通:名言。 【译文】 有人问中军将军殷浩:"为什么将要得到官爵就梦见棺材,将要得到钱财就梦见粪便?"殷浩回答说:"官爵本来就是腐臭的东西,因此将要得到它时就梦见棺材尸体;钱财本来就是粪土,因此将要得到它时就梦见肮脏的东西。"当时的人认为这是名言通论。 【评析】 殷浩爱好《周易》等著作。他具有清正廉洁的品质,是当时学者们的一个代表。尽管那个时候殷浩已是位高权重了,可是他还是认为官职是腐臭的、钱财如粪土。当然这就难免让人觉得他是在做作。他说的那句话虽然有点极端、武断,但也理所当然地被当时继承老庄思想的人们奉为至理名言了,而且事实证明也确实起到了传世的影响。"钱财如粪土"的典故也就是出自这里。 曹植作《七步诗》 【原文】 文帝尝令东阿王[1]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2]。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3]?"帝深有惭色。曹植 【注释】 [1]文帝:指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东阿王:指曹植,字子建,曹丕的同母弟,曾封为东阿王,后进封陈王,死后谥为思,世称陈思王。早年曾以文才受父曹操宠爱,后备受曹丕父子猜忌,郁闷而死。 [2]大法:指死刑。 [3]"煮豆"六句:意思是,煮熟豆子做成羹,滤去豆瓣留下汁。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本来就是同根生长,相互煎熬为何这般迫急。 【译文】 魏文帝曹丕曾经命令东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作不出的话,就要动用死刑。曹植应声便作成一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魏文帝听了,深感惭愧。 【评析】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年十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四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当然,此诗的风格与《曹植集》中的其他诗作不尽一致,因是急蹴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读者的称赏。 习凿齿史才不常 【原文】 习凿齿[1]史才不常,宣武[2]甚器之,未三十,便用为荆州治中。凿齿谢笺亦云:"不遇明公,荆州老从事耳!"后至都见简文[3],返命,宣武问:"见相王何如?"答云:"一生不曾见此人。"从此忤旨[4],出为衡阳郡,性理遂错。于病中犹作汉晋春秋,品评卓逸。 【注释】 [1]习凿齿:此人为桓温幕僚。 [2]宣武:即桓温。 [3]简文:即东晋简文帝司马昱。文中相王,也是指简文帝。 [4]忤旨:与圣旨有抵牾。 【译文】 习凿齿治史的才学很不寻常,桓温非常看重他,还没到三十岁,就任用他为荆州治中。凿齿在给桓温的答谢信里也说:"如果不是受到阁下的赏识,我只是荆州的一个老从事罢了!"后来桓温派他到京都去见相王,回来报告的时候,桓温问:"你见了相王,觉得他怎么样?"凿齿回答说:"从来不曾见过这样的人。"由此触犯了桓温,被降职出任衡阳郡太守,从此神志就错乱了。他在病中还坚持写《汉晋春秋》,品评人物、史实,见解卓越。 【评析】 习凿齿少有大志,发奋读书,博学多闻,以文章著称于世。桓温为大司马时,受桓温信任,处理机要。后与桓温意见不合,出任衡阳太守。又因为脚病,解职归襄阳。以后又曾叫他回朝廷修辑国史。后桓温企图称帝,习凿齿著《汉晋春秋》五十四卷。该书上起东汉光武帝刘秀,下迄西晋,记载了近三百年的史事。他在叙述三国历史时,以蜀汉刘备为正统,魏曹操为篡逆,还认为晋司马氏虽受魏禅,应是继承汉祚,不应继魏,并由此认为若国统不正,不能昭示后世以制桓温野心。此书见解独到,分析精辟,被后世传为佳作。 安石碎金 【原文】 桓公见谢安石作简文[1]谥议,看竟,掷与坐上诸客曰:"此是安石碎金[2]。" 【注释】 [1]桓公:即桓温。谢安石:字安石,出自名门世家,神识沈敏,风宇条畅,善行书。少年就得到王羲之父亲、丞相王导的器重,担任了一些官职。与王羲之等人友善,隐居东山,拒绝朝廷招用,流连山水,直到他弟弟谢万被废黜。他四十岁,这才出来做吏部尚书等官职,把握朝政多年,直做到"都督十五州军事",人们称他这是"东山再起"。简文:即东晋简文帝。 [2]碎金:比喻篇幅短小的美文。 【译文】 桓温看见谢安石所作的给简文帝谥号的奏议,看完了,扔给座上的宾客说:"这是安石的零碎金子。" 【评析】 谢安风流倜傥,特为士人所敬重,能诗善文,才文华丽。在文学方面,也很有修养。大将军桓温早就关注过谢安的盛名,曾写简文帝谥议,文理深得,为朝廷所采纳。桓温阅后,扔给在座其他人看,并说:"这是安石碎金。"成了当时文坛佳话。 倚马可待 【原文】 桓宣武[1]北征,袁虎[2]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袁倚[3]马前令作。手不辍笔,俄得七纸,殊可观。东亭[4]在侧,极叹其才。袁虎云:"当令齿舌间得利。" 【注释】 [1]桓宣武:即桓温。 [2]袁虎:即袁宏袁彦伯。 [3]倚:站;立。 [4]东亭:即王珣。 【译文】 桓温率师北伐,袁虎也随从出征,因事受到桓温的责备,罢了官。正好急需写一份告捷公文,桓温便叫袁虎起草。袁虎站在马旁,手不停挥动,一会儿就写了七张纸,写得很好。当时东亭侯王珣也在旁边,极力赞赏他的才华。袁虎说:"也该让我从齿舌中得点好处。" 【评析】 袁宏文笔典雅、才思敏捷,深受桓温器重,使其专掌书记。桓温北伐的时候,认为中原失守,王衍罪责最大。袁宏则认为"运废有兴",王衍未必有过,为此得罪了桓温。"被责免官"说的就是这件事。袁宏文不加点,不久的工夫竟在马背上写了七张纸,令一旁的王珣叹为观止。"倚马可待"也就是出自于此,是说站在即将出发的战马前起草文件并完稿。现在,人们多用来形容才思敏捷。 殷仲文天才宏赡 【原文】 殷仲文天才宏赡[1],而读书不甚广博。亮[2]叹曰:"若使殷仲文读书半袁豹[3],才不减班固[4]。" 【注释】 [1]宏赡:宏大而充裕。 [2]亮:疑指傅亮,字季友,博涉经史,长于文辞,曾任尚书令、左光禄大夫。 [3]袁豹:字士蔚,博学,擅长文辞。曾任著作佐郎(主要职责是修撰国史),迁太尉长史、丹阳尹。 [4]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历史学家,编有《汉书》。 【译文】 殷仲文天赋甚高,可是读书却不多。傅亮感叹说:"如果殷仲文读的书能有袁豹的一半,那么才华就不次于班固了。" 【评析】 殷仲文气度风流,学识渊博,名声传遍海内。而傅亮却为他叹息,说明此人不脚踏实地,只知道哗众取宠,虽然有学识、有才能,但只是停留在表面,不求深入。倘若他能做到朴实无华,一步一个脚印,凭他的才气,他的成就自然可以像班固一样长盛不衰、永垂不朽。 |
返回目录 | 上一页 下一页 |
|
|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QQ:11180768 浙ICP备0501916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