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1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3-02


邱龙涛 
A. 课时安排:二教时。 
B. 教学目的: 
一、思想教育目标:学习作者为科学而不懈努力,严谨求实的精神。 
二、基础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内容的学习,训练学生筛选各种信息的能力,使筛选信息迅速、准确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能力培养目标:深刻领会一些词句在文章中的表意功能。 
C.教学设想: 
一、本文内容比较艰深,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先整体把握文章,疏通一些疑难词语,提供一些背景信息。 
二、师生互动,展开讨论,通过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提问,使学生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前提下筛选文中各种信息,掌握筛选信息的一些技能。 
三、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一些长句,并对长句中一些词语的作用进行挖掘、归纳。 
第一课时 
A.教学重点\\\\难点: 
整体把握文章,筛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并训练学生对相关信息的组合输出能力。 
一、由题目导入课文。 
《物种起源》是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的一部重要著作。“物种”即生物的种,指具有一定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起源”即生物是怎样产生的。 
导言:即绪论,是一种用来说明著作的编写经过、出版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的文体。 
二、教师明确本课学习重点。指导学生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初读课文,了解本文主要写了几方面内容。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对这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理解。 
第一种理解:主要写了四方面内容。即《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提前发表的原因;说明本书还是摘要的性质;介绍《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 
第二种理解:主要写了两方面内容。对《物种起源》从写作到出版的一些说明;简介《物种起源》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 
第三种理解:主要写了三方面内容。概述《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为本书写了出版说明;阐明关于“物种起源”的基本观点。 
2.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自己理解有疑难的词语,先利用工具书自行解决,教师再用幻灯片打出本文需要注意的词语。 
琐屑:细小而繁多。 
审慎:周密而谨慎。• 
趋向:①动词,朝着某个方向发展;②名词,事物发展的动向。 
札记: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 
探讨:研究讨论。 
传布:广泛散布。 
三、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以下问题,完成对文中信息的筛选。 
1.作者认为“物种”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物种中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自然选择是物种产生的最重要的条件。 
2辨析选择题,在第4段中,作者以啄木鸟、职寄生为例是想证明以下哪一种看法? 
①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②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原因”是不合理的。 
③要想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就不能单凭一方面的条件。 
明确:是要证明第③种看法。因为作者对这两个例子的分析有明显区别。对于啄木鸟的例子。作者说“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而对于槲寄生的例子,作者说“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是不合理的”。而“植物习性的影响”、“植物本身的倾向”不属于“外界的条件”(即外部环境),因此可排除第②项;对于第①项,学生只要抓住作者举这两个例子主要想否定不正确的作法即可排 
3.第五段开头的“因此”指代什么内容? 
明确:指代第四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即“仅仅以单方面的条件来解释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是不合理的。 
本题旨在训练学生对有关信息的全面把握能力,思考时必须联系上下文,还要对文中相关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并能运用适当的语言进行输出。。 
4.完成课后练习二的筛选要求。教师要明确—— 
目的: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迫切的需要有个明确的了解。 
意义:我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个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作者的两点认识: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人类选种力量的伟大,能使微小的变异逐渐累积起来。 
对于此题,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弄懂“目的”和“意义”两个词的含义即可。 
5.第六段开头,“根据上述理由”具体指什么理由? 
明确:第五、第六两段都是针对“家养变异”的问题来说的。作者把这一问题放在本书的第一章,原因应是“家养变异”对于研究物种起源有着重要的意义。经过这样的合理谁想后,我们就可以把“家养变异的意义”作为本题的答案了。说完整了应是:家养变异可以为处理‘“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的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6.用幻灯片或电视屏幕打出下面几句话和相应问题(括号中的答案可以随讨论进程显示)。 
为什么某些生物的分布广泛而繁多,而它的邻种却分布得狭小而稀少呢?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呢?然而这些关系,实在是非常重要,因为我相信,这是决定地球上每一生物的现在和将来的命运,以及变异的趋向的。 
这些关系指的是(某种生物和邻种)的关系,它决定着地球上每一种生物的(命运)和(变异趋向)。 
解答本题应该使学生认识到:某种生物和邻种分布状态的强烈反差在句中是次要信息。而“某种生物和邻种”才是重要信息,它们构成了决定地球每一生物的“命运”和“变异趋向”的关系。 
四、教师小结本课所学内容。 
这节课涉及到以下几项筛选信息能力。 
1.对重要信息与一般信息的筛选把握能力。如本文中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即为重 
要信息。 
2.对文中相关信息和无关信息的辨析与把握能力。如第4段中两个“不合理”的异 
同。 
3.对所筛选信息的全面理解和重新组合能力。筛选信息时,可以抓关键语句,捕 
捉重要信息,也可以联系上下文,把握相关信息。 
五、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三、四、五题。 
第二课时 
A.教学重点: 
通过对文中一些长句的分析,训练学生发现句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进而达到对句子的深入理解。 
B.教学步骤: 
一、明确本课教学重点,检查作业情况。 
对于课后第三题,教师稍作明确即可,把重点放在四、五两题上,第四题训练学生对长句中信息的总体把握和辨析,答案是2、3、4、5,而1、6在原句中找不到相关的信息点。第五题,训练学生对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分析能力,其实也就是对隐含信息的挖掘能力,其中,“又”说明作者没有满足已有的成绩,继续搜集有关资料。“当时”体现作者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并不认为自己的结论绝对正确。“窜入”用得准确生动,在这项科学研究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该”既表达了“确信”的语气,又恰如其分地说明了对自然选择与物种变异的关系的认识还是一种推断。 
二、教师介绍长句的知识及分析长句的方法。 
长句容量大,信息丰富,也显得庄重,适用于详尽地叙述事物或严密地阐述道理,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科技语体和政论语体。 
分析长句时,首先要注意寻找主干(主、谓、宾),剔除枝叶(定、状、补)或分清各分句间的层次关系(偏正、并列、转折等),以达到对句子大意的把握;其次要注意“枝叶”在句中的作用,它们往往在程序、时间、范围、条件、数量、位置等方面对句子主干进行限制,从而使长句严密而周到,很多时候,“枝叶”在句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去掉它们会使句意大变。 
三、从文中选出几个长句,分别运用找主干法和划分层次法进行分析。 
1.我曾以博物学者的资格参加贝格尔号巡洋舰的环球远航,在南美洲看到的关于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现在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 
明确:这句话共有三个分句,①、②两个分句间是并列关系复句;第②个分句是个偏正关系短语,中心词是“关系”,它做第③个分句“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的主语。 
2.如果把像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足、尾、嘴、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里面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 
明确:这是一个长单句,虽然有关联词语“如果”,但它所领起的内容二一直到“归因 
于外界的条件”,在句中做主语。 
3.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 
明确:这是一个复句,第一层在“根据”后边,是转折关系,第二层在“仍然”前边是假设关系。‘ 
教师归纳:用这两种方法,主要是从主体上把握句意,而对句中细微之处的分析则必须注意句中关键词语的表意功能。 
四、学生依照练习四、五中的句子分析,再从文中找出类似的长句(屏幕随同显示),从信息筛选、挖掘的角度进行讨论分析,过程如下: 
1.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与这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 
引导学生筛选出相应的词语。 
①写作前三个必不可少的过程:搜集整理、研究。 
②搜集过程中的关键:耐心、全面(各种)。 
③说明了估计的谨慎:也许、一些。 
2.我虽然力求审慎,使一切能根据正确的证据,但是错误的审人,还是不可避免的。 
提问;作者既然使一切能根据正确的证据为什么还会有错误出现? 
学生回答后归纳:句中“力求”二字不可忽视,它对后文起了限制作用,是“极力追求”的意思,它在句中一直修饰到“使一切能根据正确的证据”,所以,会有错误出现。 
3.又如格寄生,它生长在某几种树木上以吸取养料,需要鸟类传布它的种子,更因为它是雌雄异化,必须依赖昆虫才能完成传粉作用;如果我们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这种寄生植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几种生物的关系,必然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用幻灯或电视屏幕打出对本句的四种理解,选择正确的一项: 
A.以槲为例,说明一切生物(包括植物)的构造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都是十分复杂而又难以解释的。 
B.我们想正确解释生物的构造、生物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归因于某一方面。柳寄生就是一个例证。 
C.若只以外部环境,植物习性的影响以及它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植物的槲寄生的构造和相互关系,必然是不合理的。 
D.在研究槲寄生时,往往同研究其他生物一样,对它的结构以及它和其他生物的关系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正确答案:B项。解答本题需要把各选项的信息与原文中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辨析,才能得出正确答案。A项中“又难以解释的”在原句中找不到对应点,原句主要意思是“仅仅以……来解释……,必然也同样是不合理的。”C项与原文的不同是把原文中的“或”变成了顿号,这一改意思大变,“或”表示选择关系,用在本句中和“仅仅”相联系,表示只选其中心,而顿号表示并列关系,用在本句中表示三个方面不可分割,那就与原意大相径庭了。D项的错误与A项同样,而程度又甚于A项,就更不对了。 
4.我们处理一个问题,必须把两方面的事实和证据,加以详细叙述和比较,然后才能得到完善的结果,但这是这里所不能办到的。 
提问:本句中“事实”与“证据”两个词能否去掉其中一个? 
明确:不能。因为事实是指一般的感性材料,而“证据”是指材料中足以反映事物本质的例子,两个词联用,体现了作者的周密。 
提问:“叙述”和“比较”两个词能否去掉其中一个? 
明确:不能。“叙述”能使人了解得比较全面、具体,但还不能表现本质;“比较”能使人鉴别感性材料,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以掌握事物的本质,体现了作者的严谨。 
5.我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个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提问:把本句中“线索”一词换成“证据”会有什么不同效果? 
明确:因为本句中有“还不够完备”的话,所以作者只说“提供线索”,说明作者是实事求是地估价自己的研究成果。如果换成“证据”,句意就变成了可以提供带规律性、能反映事物本质的结论。这句话也能鲜明地体现出作者的严谨、周密。 
另一方面,作者在这句话中又用“一切”“最”两个词语表现了对己研究成果的自信。 五、归纳本课所学内容。 
这节课,我们主要针对文章中的一些长句作了相应的训练,理解长句,不能简单停留在懂得大意了,而应深入挖掘句中关键词语的丰富信息,还要注意一些修饰性词语如“必须”、“最”、“应该”、“可能”等,对于关键词语在程度、时间等方面的限制作用。 六、布置作业。 
预习下篇课文,用本课学到的方法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并找出一些重要句子试作分析。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达尔文《物种起源》导言·课文原文阅读
《物种起源》导言·教学实录
《物种起源》导言教学实录
《《物种起源》导言》《神奇的极光》教案及练习
达尔文《物种起源》导言课文阅读
《物种起源》导言·综合练习
《物种起源》导言·基础训练
《物种起源》导言·自学练习
《物种起源》导言·说课稿
《物种起源》导言ppt课件8
《物种起源》导言ppt课件7
《物种起源》导言ppt课件6
《物种起源》导言mp3音频课文朗读
《物种起源》导言ppt课件5
《物种起源》导言ppt课件4
《物种起源》导言ppt课件3
《<种物起源>导言》学习要点和能力训练
《物种起源》导言同步百分测验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5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4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3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2
《物种起源》导言课件2
《物种起源》导言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