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未眠》教案1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6-17 |
《花未眠》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主旨:关于美与审美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2、 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
3、 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2、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座平常普通的小屋,在李乐薇那里,竟然成为她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作品。可见,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面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无独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随笔散文《花未眠》,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川端康成。
二、作者介绍
川端康成,是本世纪日本“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1899年出生于大阪,父亲是医生,幼年父母、姐姐和祖母相继亡故,14岁时,与他相依为命的祖父也溘然长逝,给他终生留下了精神创伤。此后的漂泊生活和多次失恋,使他养成了感伤和孤独的性格。川端康成少年时期就立志成为画家和文学家。1926年发表成名作《伊豆的舞女》,从而奠定了他的作家地位,前期主要描写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惨生活、朴素爱情和执着追求,反映了人的本质和孤独性以及人与人关系的非现实性。后期除了表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和痛苦以外,还有不少作品颓废色彩极为浓厚,《雪国》被誉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抒情文学的顶峰”。他的作品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他把佛典看成“世界最大的文学”并从日本古典文学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他还积极学习西方各流派的创作方法。他的小说的另一特色就是重视表现人物的内心感情,而不过多刻画人物的外形和行为,有诗的韵味。由于他高超的叙事艺术,以非凡的敏锐表达了最具有民族本性的日本灵魂,于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72年4月12日,73岁高龄的川端康成口含煤气管自杀身亡。
(川端康成的性情被孤儿的气质扭曲,心中充盈令人窒息的忧郁,一次去伊豆旅行的机会,偶遇巡回艺人一行,与年少的舞女邂逅。第一次得到舞女的平等对待,并说他是个好人。他便对她油然产生了纯洁的友情;同样地,受人歧视和凌辱的舞女遇到这样友善的中学生,以平等待人,自然激起了感情的波澜。他们彼此建立了真挚的、诚实的友情,还彼此流露了淡淡的爱。川端将这段经历化为艺术,便是著名的小说《伊豆的舞女》。 主人公驹子沦为艺妓,在屈辱的环境下成长,承受着生活的不幸和压力,勤学苦练技艺,追求过一种“正正经经的生活”,渴望得到普通女人应该得到的真正爱情。但是,作为一个现实问题,在那个社会是难以实现的。她追求的实际是一种理想的、极致的、实际上不存在的哀伤虚幻的爱。男主人公岛村却把她这种认真的生活态度和真挚的爱恋情感,都看作“一种美的徒劳”。从某种意义说,这个故事是当时日本社会世相的相当精确的艺术概括。这部小说就是《雪国》。
三、研读课文
1、提问:我们阅读的哲理散文较多的是谈的人生问题,如《我与地坛》的第一部分,表达的是作者对生死和生命的感悟,而《花未眠》写的好象不是人生范畴的问题,是什么呢?
明确:《花未眠》表现的是美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人们感受美——自然美的能力。
提问:人们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怎样?请用书中的话来说。明确:原话说“人感受到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提问:那么,怎样提高感受美的能力呢?仍然用原文回答。明确:“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提问:“邂逅所得”是什么意思?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明确:不期而遇。
提问:这似乎很容易,就相当于川端康成凌晨忽然发现未眠海棠花非常美一样。是吗?明确:邂逅取决于灵感,灵感取决于准备。正如巴比德说过:机遇往往降临到头脑有所准备的人身上。所以作者又补充了一句,即“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对自然的美的“亲近”与“反复陶冶”,主要在于留心观察,仔细观察;不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
提问:文中第四段和第七到九段有许多著名艺术家的事例,分别有什么作用?明确:前者主要说明人感受美非常艰难。诸如罗丹的《女人的手》、玛伊约尔的《勒达像》、宗达的狗、长次郎的茶碗与繁二郎的画,都强调提高感受美的能力主要在于认真观察自然。
这就是作者由花未眠而得到的思考: a、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b、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需要反复陶冶。 c、艺术美与自然美是相通的。
2、这三个观点是不是孤立的?如果不是,那有何联系?
明确:不是。这三个观点其实告诉我们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发现的美,创造有所发现的美。这也是课文的主旨所在。
3、把握课文主旨以后,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几个句子的含义。
A、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明确:a、它的哀伤来自无人欣赏,凌晨四点的海棠美丽芬芳,却少人喝采。 b、海棠本是无情物,作者移情寄哀伤。作者深悟到,人类感受美的能力是极有限的,而自然美是无限的。“哀伤”是作者彻悟后的心绪流露。按理说,大自然总是有美可寻的,只要人活着,就该毫无阻碍地享受它,可遗憾的是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c 花儿盛开之时就预示着它已接近衰败,所以说“含有一种哀伤的美”,这与下文所说的进步就是接近死亡,意思是一致的。
B、 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明确:a 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 b 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在有意或无意间错过的过程。我们可能错过了美的景色,美的音乐,错过了山上那从没有看过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错过了从我们身边流淌过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坚韧地活着,只有活下去,才能不断发现美。 c我们要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无限。
C、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明确:文学艺术家应该发扬写实精神,认真观察自然,准确表现自然,使欣赏者从艺术美中领略到真正的自然之美,这才是文学艺术的极致。 所以我们应该睁大明亮的眼睛,不断地发现美,亲近美,感受美,也只有这样才会创造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美存在于自然中,美也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
4、文章第一句话大家留意了吗?一起来读一读。
文中这“微不足道的问题”指什么?这个“问题”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微不足道的问题”指海棠花未眠这件事。在文中是作者情感的一个触发点,作者由此思考了关于生活,关于审美的许多哲理。这种手法就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小结:今天这堂课我们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学到了许多哲理。美是无处不在的,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曾邂逅了哪些美呢?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罗丹说得好啊,“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从今天起,让我们尽情拥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吧!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