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师频道 >>综合教学指导 >>
竞唱新翻杨柳枝---浅议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作者:林五一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6-22


  竞唱新翻杨柳枝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林五一
    语文教学是一种情感交流,一种生活体验,也是一门情感艺术。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教学方式的变革成为了必然趋势。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师形象,强调背诵记忆的传统教学方式,将考试作为考核学生的惟一手段的评价方式,我教你学,我说你抄等过时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计算机时代的中小学生。开创新的教学形式,已成为我们实现新课标规定目标的重要途径。新的教育理念中的课堂教学应该怎样进行呢?惟有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写作热情。
    语文学科的创新教育,首先是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它所起到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各方面承载信息而存在。语文负载文化信息,影响人的思维方式、生存方式,与时代密不可分,具有强烈的时代印记。目前使用的初中课标本教材,内容比原先的版本更加突出了新的时代气息,新观念,新思维,新美趣,新的思维洋溢其中,新教材更强调学生读出了作品中的什么,主体意识是否更强,更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作为语文教师面对当前这具有流动性、争议性、超前性、时代性的语文内容,如果仍然采用过去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何以填平学生头脑中已在现实生活影响下与老师之间形成的“代沟”?学生作为主体的语文教学岂不成了一句空话?因此,要让语文教学焕发出灿烂的生命之光,语文教师第一,必须转变旧的教育观念。努力适应当前新形势。教育观念是所有素质中最根本的素质,教师要意识到“创新”必然是对旧有观念进行变革,原本已形成的思想观念将受重大冲击。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下,教师应该认真思考,以积极的态度转变不适应创新教学的观念,做到与时俱进。第二,新的课标本教材要求专业能力朝多学科渗透,教师创新发展的空间是自由化的,教师仅有强有力的语文专业知识而对其它各科知识知之其少,试问创新的视野能有多大?又何谈自由发展?语文教师必须掌握较多的其它方面知识,见多识广,博闻强记,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出“新”,掌握互联网技术是弥补这一差距的有效途径。第三,实现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多样性、新颖性。教学相长、相辅相成,一方面依靠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必须依靠教师的引导。语文教学的创新就要有独特的手段或方法,如多媒体教学、设疑教学、情景教学等手段,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地进行创新性学习。因此,语文教师自身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是面对要求创新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师除了自身具备良好的素质外,还必须掌握创新的能力训练方法。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实重在思维。从教学实际考虑,完善思维,设计训练,大致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注重探究性思维训练,培养怀疑思维能力。青少年往往十分好奇引疑,既而探求知识。由“生疑→探索”这样的模式,可以使学生养成质疑的兴趣,形成了探索的习惯。(二)安排组合式训练,发展求同思维能力。语文训练中的比较阅读,就是要求学生异中求同,悟出新理论、新事物、新发现。(三)多向性训练,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向、多角度考虑问题,从而得出不同答案,培养学生多角度创新思维。如对某课人物的续写,对某个观点的深层次拓展。(四)因果性训练,培养求异思维能力。执果索因,由因求果,同中求异,可以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及内在逻辑与事理,发展逻辑思维。(五)重视迁移能力训练,培养学生迁移思维能力。由此及彼,思维迁移,必然产生很多丰富的形象,更为广博的意境。(六)培养逆向思维能力。摆脱定向思维的束缚,探求语文学习的新天地,可以让学生更深地理解内容。(七)教会学生比较筛选,培养聚合思维能力。聚合并不等于组合,它是把相关问题集中在一起进行比较,精选最符合要求的一个答案,从而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八)总结归纳,培养统摄能力。由现象找出规律,就是归纳。它可以找出事物最本质的原因,因而具有较强的适应价值。以上多面性训练,能够培养立体思维能力,生成多学科渗透,互相交织的立体思维,将有助于学生用全方位的眼光观察、分析、解决问题。
    新的课标本教材,在作文教学方面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写作中的创新精神也在于教师的引领和强化,而写作的创新能力则在于平时的培养。写作方面的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其中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前提和先导,因此,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作文成绩占了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同时,创新作文的分值往往又高于普通作文,因此,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作文能力的培养。自从 “创新作文教学研究”开展以来,笔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着重从思维方面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侧向思维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的训练,旨在通过创新作文,培养学生写出“立意深、内容新、写法活”的好作文。
     逆向思维,是指采用与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看似荒唐,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进行创新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方法,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以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
    应试教育环境下,学生生活单调乏味,写作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作文常依赖《作文宝典》之类“拐杖”,根据范文割割补补,刻意模仿,步人后尘,提不出新的见解,往往是吃别人咀嚼过的东西,习作了无新意。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的束缚,大胆地反弹琵琶,引导学生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才能写出人人心中皆有,而个个笔底全无的好文章来。
    如学生习作《我的烦恼》一文,采用逆向思维方法,写出了一直为同学羡慕的“大高个”初一学生的无比烦恼:和同学们一起去肯德鸡,被服务员当成小青年叫“先生”而无法享受优惠;与妈妈一起上街,被人误会成“姐弟”,闹出一场尴尬;眼睛近视,却无法享受“坐前排”的照顾……充满了生活情趣。
    侧向思维,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采用旁敲侧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写作蹊径,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从侧面扩展和扩广,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写作材料和立意。它与逆向思维的区别在于,侧向思维是平行同向的,而逆向思维是逆向的。其特点是不受消极定势的影响,对一个问题从侧面进行换角度思考,随机应变地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易想到,比较隐蔽的方向去,以求突破现有的论证和观点,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获得新的结果,产生新的创造,写出清新脱俗的文字来。
    如学生写《家乡新变化》,不少学生的思维呆板僵化,自然产生 “模板反应”,千篇一律地写家乡山美、水美、人美,写家乡的土特产。写这些东西未尝不可,但写多了,会觉得腻味,毫无新颖感。惟有一位学生妙用侧向思维,摒弃从众心理,避开大道走别径,写家乡人民破除迷信,毁掉神庙建科技楼,农民登陆互联网,进行商品交易的趣事,反映了家乡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变化,既体现了时代风貌,又有创意,可谓别开生面。
    多向思维实际上就是上述两种思维的形式和其它发散形式的综合,它要求学生发挥思维的活力,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寻求解答问题的最佳答案,它能散发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来。
    当前,高考、中考都趋向话题作文,话题作文有它的优势,给了学生充分自由的写作空间,如果长期的进行话题作文写作和考试,学生也会形成一种既定思维定势,于是平时只要能写三、五篇较好的记叙文、散文或小小说,什么考试都不怕,都可“以不变应万变”,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势必局限于旧路老套,千篇一律,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因此,非常有必要培养学生纵横驰骋多思遐想的习惯,让其思绪在广阔的天地里遨游,写出奇、新、美的境界。不吊死在一棵树上,不局限于沿着一个方向或同一类扩散的思维,要扩大思维量,提高思维变通性和流畅性,让他们对写作对象能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这才是我们培养的目的所在。
    课堂教学是进行语文创新教育的主战场。面对现在的初中生,我们有些教师不免有些后怕,他们已经习惯教师代劳一切,尤其是对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不敢说;怕说错,索性不说。久而久之课堂成了教师一人说,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下降。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自己则举双手赞成,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其实语文教学中有些题目本来就有不同的答案。一篇文章也是一个多面体,不同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及时肯定,教师不要在他们发言的第一次就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要教会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拘泥于一种定型的看法,而应当多思考多琢磨,从多角度去划分析,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推而广之,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研究,以激起自己的创新意识。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学生则会“众鸟乱飞”,那就变成了“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而学生也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一个好的教师应当是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这样不但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实现创新精神的培养目的。我们可以在新课教学后,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敢于质疑、释疑,提高自己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如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等。当然,刚起步训练时,教师要作一定的指导,“扶”着学生学习,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我们才可以“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学生进行了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仍然不能很好解决问题时,教师才作适当的点拔。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的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特点重视对学生富有创新的见解给予热情的肯定;对学生幼稚而脆弱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行为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对学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些赞扬和肯定将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此文章是由 linwy51 发表 联系EMAIL:lwy51@126.com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2022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
农村初中生读写融合的教学策略初探
自读课文教法探索——从旁批入手
名著阅读不容易,读写画练来助力
如何培养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反思
“农村青年骨干教师”培训体会
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
魏书生的三种教学方法
利用语文课本培养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编写导学案的问题与思考
衡水中学教学要求和上课要求
为啥元稹李绅叫元九李二十二
教师五心是指什么
上好公开课的技巧
给初一新生的第一堂语文课---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2
世界级知名教师的有关教学的建议
浅议如何打造“以学为主“的语文高效课堂
不要拿天赋来吓唬孩子
优秀教师必知的课堂教学经验
线上教学优秀教学案例:心中有学生,线上有精彩
教学指导:一节好课的五个基点
结对帮扶:如何上好一节数学复习课
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模板
2019年全国中小学生竞赛活动清单
预习课文:预习什么——预习的内容
如何提问教学建议
如何考试教学建议
如何上课教学建议
如何备课教学建议
教师要唤醒读书意识
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
中学语文教育方法探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
有一种品质叫坚持
做语文教学的有心人
资优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群体研究
学会用心,细节决定成败
寻找那奇妙的“切口”
游戏是道“甜点”
收获在弘扬民族精神月
暑假研修日志
课内预习内容(模板)
追求课堂教学之美——“走进课堂”系列活动有感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与师生价值取向引领的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重点高中课堂教学文化重构研究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