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师频道 >>综合教学指导 >>
审美——语文教学的灵性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7-18


审美——语文教学的灵性
语文选文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折射了作者的美感,是作者审美观点、审美趣味、审美评价的固态化,从内容、形式到风格都蕴含着美质。
(一)        内容方面
    1.人物美。作者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揭示人物性格、品质和内在思想情感的美。阅读者受到美的感染、美的熏陶,产生一种向善、向美的内驱力,达到人格逐渐完善。《芦花荡》中的通讯员老头子抵御外侮的民族气节美,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美,竺可桢的奉献美,这些无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美是道德象征”,是实现德育的途径。
同时,语文中包含着“丑”的揭露,美丑衬托、对比,从而领略人生意义,以达审美效果,掘弃丑恶。
2.环境美。(1)自然环境。山川河谷,日月星辰,壮美的三峡,秀丽的富春江,诱人的桃花源,都给人以美感。(2)社会环境。指美的人情、关系、事件等,《背影》中父子情,《我的老师》《藤野先生》中的至纯至美师生情,《乐羊子妻》教夫从善的女性美,《桃花源记》内其乐融融的社会关系美。
3.意境美。是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铸的产物,情与景和谐的统一,《荷塘月色》淡淡的哀愁与素淡朦胧美的融合,雨中泰山和雄伟与自豪粗犷心境相谐合,醉翁亭山水之美与欧公心境之乐合拍,岳阳楼胜景与范文正报国为民之志一致,意境是作者人格心灵美的外化,透过意境窥见的是作者的灵魂。
4.理性美。指清晰的条理、严密的逻辑对人的折服,使人产生明快、愉悦的美感,如一些富有哲理的散文和议论文等。《白杨礼赞》、《爱莲说》、《荔枝蜜》用“自然的人化”传达出理性的美学意蕴,从《谈骨气》到《最后一次讲演》,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到《反对自由主义》,从《说谦虚》、《俭以养德》到《事事关心》无不闪烁着理性光芒。
(二)形式方面
1.结构美。结构的精巧,与主题、情节的和谐,表现为一种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明暗双线结构,议论文的引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记叙文的时间为序、空间为序等和谐统一完整的结构,无不闪烁美的智慧,表现出整齐、完形、均衡、对称不同形式的美,更不用说诗词歌赋的外形结构,散文“形散神聚”的美,这是局部比例协调而整体又浑然一体美。
2.语言美。按照安子介先生的观点,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语言美包含(1)汉字自身的美,每个字本身就包含着美丽和智慧,或像其形,或指其事,或会其意,形声合一,并有独特的书法艺术。(2)组合美,可联绵,可叠韵押韵,顺序颠倒皆美感,组合可匀称,平衡又可参差变化。(3)意向美,组合的词合成文段形成意向,或绘形,或造境,与音调、气势修辞相辅承的多端变化,形成流动美、静态美、音乐美、绘画美、雕塑美,建筑美的表现形式,营造美的极致。
3.节奏美。表现为情节的快慢详略,波澜起伏,文字语言的疏密浓淡,错落有致,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表现为一种节奏,散文(戏剧)情感的波澜起伏(冲突)表现为一种节奏,议论文层层深入,前后相因,说明文主次分明,有重有轻都表现为一种节奏。
(三)风格美
1.壮美。表现为雄伟、巨大、刚健、豪放,是一种阳刚美。《木兰诗》刚健粗犷,《赤壁怀古》豪放不羁等,给人以崇高美。
2.优美。表现为柔和、精巧、秀雅、宁静、和谐、妩媚之美。《爱莲说》典雅,《芦花荡》清秀,《花城》艳丽……
还有喜剧美、悲剧美等。
文体之美,是内容、形式、风格诸美的和谐统一。
上述诸美的要素,相对于整个语文教学来说还只能算内容之美,而语文教学之美的独特性在于它还有教学过程之美。
教学过程就是指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过程的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各项心理能力和体力的作用,教学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手脑并用,并以发挥脑的功用为主的过程。”(《教学美学导论》)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诞生了美的因素。
(一)师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丰富的创造性。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人的本质力量是美的真正内容,人的本质力量不只存在于活动的结果中,而且表现在人的整个活动中,语文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体现本质力量,创造性的教学,用创造性劳动给自己带来深刻的美感体验,程翔老师创造性地上每一课,达到“只剩一张薄嘴皮”的忘我程度,进入了审美“无我之境”,学生的创造性是在教师突出个性审美特征的创造情境下表现出来的“乐学”态度,积极思维的精神,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学生的创造性之特殊在于创造他个体世界前所未有的东西,通过感受、体验、感悟与自己个体世界心智结构相接,悟出、产生新的东西,从而产生个人的高度的智力发展,改变、丰富个体知识结构,师生同时得到美的享受,成为自我完善的力量,从而实现素质的提高,这就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协同心智交流中获得创造的愉悦,美的享受,认知与情感,个性与共性统一的独特的教学过程内容美。
(二)教学过程中和谐的教学过程结构,即在动态中形成的美的组合形式,是教学过程的形式美。语文教学除语言知识与其他科相似外,课文教学活动涉及作者、文本、教师、学生四个方面,并且每一文都是封闭的自足系统,作者、教师、学生又都是具有个性的,只有这四方面和谐统一又多样性地组合在一起才能达到对文体的审美,和谐的教学过程包括完整性、有序性、节奏性,教师是这一过程的核心,是审美中介,教师先备作者、教材,破译教材中美的内涵,又要备学生,与学生心智水平相融洽,通过完整的设计,按照目标,有条理地、节奏鲜明地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师生和谐化成一个动态的整体,形成艺术化的教学,程翔老师、于漪老师等人就是具有这样的特点。
教学的创造性与和谐性,二者是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主体本质的力量的对象化。
审美性语文教学要求我们,以审美为核心获取真知和思想,不以功利为目的,以人的素质为目标,使广泛的审美性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先导,“乐学”“愉快教学”,学习不再是苦差事,认知过程与审美情感和谐统一,审美情感为获取知识的媒介。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状态产生一种巨大的循环力,影响少年的智慧和全部智力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论教育》)。我们应积极创造和利用教学中美的因素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高尚情操,促其人格完善,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那么,审美实施途径是怎样的呢?
(一)建立“感性——理性——审美性”的内化系统
感性,是美的因素对人生理刺激的结果,是情绪的发动,方法可采取诵读,加强语感,作者个性介绍,背景渲染,这是入情入境阶段,然后跳出情境作理性分析,阐述其美质,美之所以为美的原因,这是思想内容的剖析阶段,最后达到感性与理性浑然一体的审美阶段,已是感性的超越,真正将文章的内容、形式、风格之美内化到学生审美心理结构之中,学生在审美中获知扬善,完成人格(人性)塑造。
(二)建立“表达——实施”的外化系统
审美情感融铸心理结构后,必须外化出来才能见出审美教育的作用。
1.课堂表现。即审美过程中师生的表现,心智交锋,和谐统一等。
2.语言表达。分为口头、书面两种,即作文中体现审美情感,观点、理智的外化,是体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阶段,是人性的张扬。
3.行为表达。这是审美语文教育的最后完成,是真善美集中形象的表达,是审美的实施,构成学生审美心理行为模式的形成,是审美成果的固态化。
总之,语文教学独特的层次性昭示我们,要以审美为灵性,以塑造学生完全的人性,提高人的本质为宗旨,为人的和谐发展,人类的文明,作出语文科应有的贡献。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2022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
农村初中生读写融合的教学策略初探
自读课文教法探索——从旁批入手
名著阅读不容易,读写画练来助力
如何培养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反思
“农村青年骨干教师”培训体会
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
魏书生的三种教学方法
利用语文课本培养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编写导学案的问题与思考
衡水中学教学要求和上课要求
为啥元稹李绅叫元九李二十二
教师五心是指什么
上好公开课的技巧
给初一新生的第一堂语文课---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2
世界级知名教师的有关教学的建议
浅议如何打造“以学为主“的语文高效课堂
不要拿天赋来吓唬孩子
优秀教师必知的课堂教学经验
线上教学优秀教学案例:心中有学生,线上有精彩
教学指导:一节好课的五个基点
结对帮扶:如何上好一节数学复习课
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模板
2019年全国中小学生竞赛活动清单
预习课文:预习什么——预习的内容
如何提问教学建议
如何考试教学建议
如何上课教学建议
如何备课教学建议
教师要唤醒读书意识
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
中学语文教育方法探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
有一种品质叫坚持
做语文教学的有心人
资优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群体研究
学会用心,细节决定成败
寻找那奇妙的“切口”
游戏是道“甜点”
收获在弘扬民族精神月
暑假研修日志
课内预习内容(模板)
追求课堂教学之美——“走进课堂”系列活动有感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与师生价值取向引领的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重点高中课堂教学文化重构研究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