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堂教学实录 >>
《归园田居》(其一)课堂教学实录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9-18


是一节关于陶渊明的田园山水诗的讲析课,我在上课过程中没有就诗论诗,而是从“真”的审美上居高临下地使学生明白《归园田居》的思想。                    (二) 
 
师:初中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七嘴八舌) 
 
生:景色怡人。 
 
生: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生: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生:与世隔绝,幸福快乐。 
 
生:热情好客,淳朴。 
 
师:很好,但我们知道这样美好的桃花源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理想国呢?(目光扫视教室一周,示意举手的学生回答) 
 
生:当时社会黑暗,政局动荡,陶渊明想以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的祈求安定的理想。 
 
师:这是从社会及局势方面来分析的。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政局混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一个安定的生存环境,桃花源正是这样理想的居所。 
 
除了社会及局势方面的原因外,我们还要看到同时期没有其他文人创作类似的文章,所以还应关注陶渊明本人的思想。 
 
生:陶渊明本人也向往这样的生活。 
 
师:中国文人受儒、道、释的影响巨大。东晋时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原,所以我们分析陶渊明受到儒家与道家的影响。根据桃花源的内容,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其思想中的道家的影子:无君、无压迫、人人平等和平相处。                   (及时加进陶渊明的生活及思想历程) 
 
另外补充一点,二十九岁到四十三岁时官时隐生涯使陶渊明更清晰地认识了官场的黑暗,对现实的失望使他更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才是人生的安身立命之所。只有在自然中人才可以发现自己的纯朴天性,即“真”。庄子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易也 。”“真”的属性不是外界施加的,也非外物可改变。当人们处于心灵自由、神定气闲时反照自己的内心就可以发现这种质朴无伪,这时人安定了,可以静心观照,人与自然就和谐地化为一体,达到物即我,我即物的“无我”之境界。 
 
请同学们阅读《归园田居》,找出诗中描述田园风光的诗句。 
 
生: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师:这些寻常的农村风光,为什么会被陶渊明写得这样美?     (抓住诗中你需要的东西来说,只讲一面,不必兼及其它) 
 
生:这些景是农村中最平凡最普通的,可是正是在这最常见的景物中能最好地体现陶渊明对乡村的喜爱。 
 
生:这些景物中可以看到桃花源的影子。十余亩地,八九间屋子,如果没有剥削足够一家人安定幸福地生活了。房前屋后林木成阴,狗吠鸡鸣各不相扰,一派祥和。 
 
师:很好,这就是《归园田居》结尾处的诗眼“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解释:官场是庸俗、卑污的,它使人丧失了天然纯朴的本性,失去了人的真善属性,只有在面对真实无伪的自然时,人的心灵才会放松,才会发现自己与环境是和谐相处的,才能达到无我之境。 
 
                          (三)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高中的语文课一直让大部分学生提不起兴趣,其中一条原因便是老师太偏重于语法逻辑教学和文本过细剖析,其结果是学生失去了对阅读文本的兴趣。现在我想改变一下教学方法,以拓宽学生知识面来带动对教材的赏析。重在对文本的鉴赏审美,少一些对文本的分析。让学生自己多阅读和思考,少听一些说教。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首先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我们都有一种体会:站的高才能把事情看透。当我们在初中时读初中文本会觉得有一些难度,高中时阅读高中文本又觉得有难度,可是这时回头读初中文本又会觉得容易了,同样道理,我们为什么不站的高一些让学习更容易呢?基于这样一种考虑,我在讲这首《归园田居》时便从陶渊明的“桃花源”理想入手,桃花源是一种“自然”的社会,这里人人自耕自食,真诚相处,无竞逐无欺诈,甚至无君无臣。归结起来,陶渊明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自然”为核心。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意趣的乡村。由于这些追求,使他的大多数田园诗呈现出冲淡平和、旷洁悠远的外貌,此即前人所言“静穆”。但在这背后,却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不安,对人生短促深感无所寄托的焦虑。 陶渊明的思想,是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哲学。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他常常把儒家虚构的淳朴无争的上古之世与道家宣扬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结合成一体,作为理想世界来歌颂。讲透了“真”,学生明白了物我相融合,物我合一,达到“无我之境”,这首诗就不必再多说了。 
 
在阅读教学上,有专家提出了几项看法: 
 
1, 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教师只是指导。 
 
2, 阅读量要大。 
 
3, 尊重多元化阅读。 
 
4, 把带着问题来读转变为读出问题来。 
 
阅读教学要想真正拓展开去,我们的学生要有充足的储备,我们的语文老师要给学生们创设读书的氛围和条件,随后在课程的传授上我们才可以将文本的解读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外化出来。现在有部分老师仍旧沿用以往的方法,将自己对文本的解析看作是唯一正确全面的,惟恐不能把自己的知识全部倾倒给自己的学生,可是学生又不领情,不愿意听。其实,我们不必追求尽善尽美,不必追求讲深讲透,关键是学生能通过他们自己的阅读,把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就好。毕竟不要忘了,最后我们的学生读懂才是最终目标,读出创造性的见解是我们阅读教学的价值所在。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创造性阅读,鼓励教师做一些大胆尝试。在学生知识面还不很开阔的现状下,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将学生已有的材料调动起来,将学生发动起来,将学生的注意集中过来,将课程的传授灵动起来,将教书与育人综合起来,为此,我们作为语文老师,自己的知识必须充足,我们的备课必须高屋建瓴,这样,我们老师才能引导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轻松而全面地解读文本。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归园田居(其三)》ppt课件(12页)
《归园田居(其一)》理解性默写(二)
《归园田居》(其一)ppt课件(28页)
《归园田居》(其一)ppt课件(29页)
《归园田居》(其一)课堂实录
《归园田居(其一)》理解性默写
《归园田居》(陶渊明)理解性默写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15
《归园田居(其一)》阅读练习及答案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同步练习
《归园田居(其三)》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归园田居(其三)》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湖南省湘西州中考题)
《归园田居(其二)》阅读练习及答案
《归园田居》(其一)翻译
《归园田居(其三)》阅读练习及答案(2018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题)
《归园田居(其三)》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归园田居》(其一)pptx课件(17页)
《归园田居》阅读练习及答案(2015年广西桂林市中考题)
《归园田居》教案13
陶渊明的五次当官经历
《归园田居(其一)》《归园田居(其三)》阅读练习及答案
《归园田居》(其一)ppt课件(34页)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4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14
诵读欣赏《使至塞上》《归园田居》教案1
《归园田居(其三)》阅读练习及答案(2016年贵州省黔南州)
《归园田居(其三)》ppt课件(14页)
《归园田居(其三)》中的归隐情怀ppt课件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3
陶渊明诗二首《归园田居》《饮酒(其五)》学案设计
陶渊明诗二首《归园田居》《饮酒(其五)》 教学设计
诗词四首(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ppt课件(34页)
《归园田居》(其一)ppt课件(23页)2
《归园田居》ppt课件(17页)
《归园田居(其三)》课堂实录(干国祥版)
语文版八年级下《归园田居》ppt课件(29页)
语文版必修四《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ppt课件(17页)
《归园田居》(其一)ppt课件(18页)
《归园田居(其三)》ppt课件(8页)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三)》ppt课件4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13
《归园田居》教案12
《归园田居》ppt课件(21页)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