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七年级上(初一上) >>单元练习 >>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复习教案及试卷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11-12


单元复习

 

二. 单元教学目标

学习重点:

1. 感受血浓于水的亲情。

  2. 学习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努力做到连贯清楚。

  3. 学习勾画、积累关键性词句的读书方法,培养细心阅读的好习惯。

  4. 说话要态度大方,口齿清楚简洁。

  5. 学习课文,能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

 

学习难点:

  1. 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 能简单地归纳中心思想。

  3. 体会不同文章的语言特色。

  4. 插叙写法在文中的作用。

 

三. 语文基础知识归纳

1. 易错字

交卸xiè               琐屑xiè               颓唐tuí                     积攒zǎn

怂恿sǒng         龟裂jūn           褴褛lǎnlǚ      禁不住jīn

庇护bì             点缀zhuì        匿笑nì

2. 重点词语

祸不单行: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踌躇:犹豫,拿不定主意。

颓唐:精神不振作。文中指衰颓败落。

聪明:在课文中的意思是反语,知自己愚蠢不懂事,表达自己内疚、悔恨、自责。

漂亮:在课文中的意思是指说话得体。

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一贫如洗:指一无所有,非常贫困。

桀骜不驯:性情倔强不驯服。

褴褛:衣服破烂。

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拮据: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剜:(用刀子等)挖。这里是瞪的意思,表示不满。

沐浴:①洗头,洗身,泛指洗澡;②比喻承受恩惠或润泽;③比喻沉浸在某一环境中。

3. 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拒绝在领取“美援”面粉的宣言上签名。该年12月病逝于北平。毛泽东同志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等。

梁晓声,当代作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父亲》,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等。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现、当代小说家。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里柯克(1869-1944)是加拿大杰出的作家。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诗集有《新月集》、《园丁集》等。获1931年诺贝尔文学奖。

 

四. 教师复习建议

《背影》

(一)照常规复习课文。诵读两遍之后,想一想,作品是否感动了你?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

初步学习写批注。将阅读的感悟、理解或疑问写在相应文段或句子的右边。文字尽量简要。如:

[原文]                                       [批注]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一个“最”字一开头就十分引人注目,两年多 

的日子当然还有其他“不能忘记”的。

                   可是为什么一个人的背影会是最难忘的呢?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     “满院狼藉”的情景告诉我们什么?

 

  他踌躇了一会……颇踌躇了一会。……   两次说父亲“踌躇”,第二次还多了一个“颇”,是否说明父亲优柔寡断?  

 

(二)解读课文过程中,必须着重揣摩那些看似很平常而容易被忽略的词语和句子。

 

(三)熟读并重点探究第4、5两段。结合讨论练习一,鼓励谈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尽量有序地组织观点,完整地表述看法。

 

(四)解读最后一段,可以回头照应课文的第1、2自然段,思考一下开头写家庭的变故,后面写父亲的来信,和“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有什么联系。四次写落泪,又有什么样的彼此关联,对整篇的叙事结构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并能深切体会《背影》之所以感人,也因为它是一篇反映社会人生的亲情歌吟。

 

《慈母情深》

(一)和《背影》明显不同的是,《慈母情深》较多运用了类似小说的人物、情节和环境的描写方法,使简单的事情显得有波澜,平凡的人物显得很丰满。这就决定了课文学习应该更多地采用情节、形象分析的方法。

 

(二)结合练习一和二,就课文两个部分(“母亲为我讨还小人书”和“向母亲要钱买小说”)的主要情节和细节,注意从人物和环境的描写,集中探究课文是这样表现“慈”和“深”的。

 

(三)结合练习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自选段落;有对话的地方,注意结合此前的“批注”指导朗读,又通过朗读引导进一步加深理解课文。

 

《父母的心》《养母》

(一)默读《父母的心》之后,不妨闭上眼睛,想象是自己在那艘开往北海道的船上,亲眼见到的这一幕情景。

 

(二)思考下面两个问题,鼓励发表不同看法。

1. 生活中,卖儿卖女这样的大事肯定要经过家庭的认真商量决定,可为什么文章不花哪怕一点笔墨去写它,却只写父母亲最后带了孩子去向妇人求诉?

2. 那位贵妇人,难道不会怀疑对方出尔反尔,可能有欺诈的企图?怎么只凭几句话,就轻易相信、感动还送了钱?

3. 写求诉的情景,如果像《慈母情深》那样多一些描写,会不会更感人?

 

(三)在《养母》文中找出养母和一般的母亲,特别是和《慈母情深》中的母亲相比,有哪些地方显得特别不同,然后写批注,说说这位母亲是否可敬可爱;作者用“纯粹的人”赞扬养母,是否带有个人的偏见。

 

(四)比较《养母》与《背影》,在写“我”对父亲或母亲的看法上有什么不同;说说更喜欢哪一种写法,为什么。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金色花》

(一)复述《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注意不忽略关键情节。将自己阅读中有所发现的词句标示出来,结合有关“练习”说说文章想告诉读者的是什么;从作者的叙述中是否读出了幽默和讽刺的意味;哪些地方微妙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

 

(二)朗读《金色花》。注意提示并指导学生读出天真烂漫、活泼调皮的味道来。可多让些学生朗读,但不要齐读。师生讲评后教师作示范朗读。

 

(三)可从泰戈尔《新月集》中选择写母爱和童真的若干首散文诗,拓展课外阅读。

 

五. 课文复习

《背影》

(一)文章主旨

    《背影》是一篇纪实散文,也是一篇描写亲情的极好的叙事散文。作者通过对几年前回乡奔丧、浦口分别、别后思念情景的追述,特别是通过对记录着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苦难经历的“背影”的描写,充分体现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深厚的感情。

 

(二)文章思路

    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全文共7段)

    第一部分(1),点背影,点明“最不能忘记的是他(指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2~6),忆背影,追述父亲到浦口车站送他(指作者)的情景,表现父亲爱子之情。

    第三部分(7),念背影,写别后对父亲的思念。

 

(三)写作特点

    《背影》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追忆八年前与父亲在浦口车站惜别时的情景:父亲列车站送儿子,为儿子买橘子。买橘子时的背影,作者着力刻画,表现了真挚动人的亲子之情。如作者精心刻画的父亲的背影:“……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段文字朴实、凝重,震颤而刻骨铭心,使其由“暗笑”转为“流泪”,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平凡之中见真情,使本文历久不衰。

 

《慈母情深》

(一)文章主旨

文章的作者通过母亲的外貌、动作、语言描写,集中表现了慈母深情,同时记叙了两件难忘的事,表现了母亲勤劳、节俭、开明的品质。

 

(二)文章思路

    全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开头至“要一直送到家门口”):写母亲带“我”讨回书。第二部分(“我买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写“我”买第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的经历。

 

(三)写作特点

通过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1)叙述“我”家境的贫寒。连“破收音机”都“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肚子里了。”(2)描绘母亲挣钱的艰辛。工作在噪声震耳欲聋的角落,争分夺秒,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以上这些,与妈妈慷慨地给“我”钱买书形成了强烈对比。(3)抒发“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 

 

《父母的心》

(一)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任何一个孩子送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二)文章思路

富人向穷父亲要一个孩子,而且开出十分优越的条件,穷父亲不是一口签应,也不是一口回绝,而是要与“孩子的妈妈商量”。这是一折。商量结果也不是直接答应或不答应,而先给一个大儿子。这又是二折。第二天用二儿子换回大儿子。这又是三折。当天傍晚又用小女儿换回二儿子,这又是四折。第三天又来索回小女儿。这又是五折。三次调换,写法也各不相同,表现了父母复杂的心理历程,文章的主题也得到了有力的表现。

 

(三)写作特点

    我们读这篇小说,总觉得有一种哀怨的情调,产生一种伤感的情绪。故事最后尽管写“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似乎是一个喜剧的结尾,但仍然使读者为这一家六口担心:他们能否度过这艰难的岁月呢?他们是不是真的会“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呢?读者担心主人公的命运,这就是小说的艺术魅力所在;读者也会祝愿父母浓浓的爱心,能克服生活上的千难万险,让全家六口健康而幸福地活着,这就是哀怨的力量。

 

《养母》

(一)文章主旨

杨新雨笔下的那个养母,虽是在写他自己对养母的一份怀念之情,然而让人共鸣、令人感动的却是天下儿女对生养自己的父母的同样的真情。

 

(二)文章思路

《养母》开篇平淡无奇。罗列了几件养母对外人“小气”的琐事后,笔锋一转:“然而,凡有好吃一点的东西,她是不吃的,她都留给自己的亲人。”只这处细节,就让我们黯然神伤,直想掉泪。作家在不动声色平实自如的讲述之后,对这位在困难时代忍辱负重养育了自己的母亲如此动情地倾诉着:“我如今身处都市的文化圈中,却很难再见到您这样纯粹的人。”

 

(三)写作特点

景物描写和人物素描性质的笔墨均很少,好像只是一种平淡了的记述,但读起来让你感动。《养母》这篇散文行文是朴素的,但情感却是华彩的,那个农村的、善良的、小气而可爱的养母一点点在你面前清晰起来,这是杨新雨的一篇代表作,也可说是新的散文。他朴素的文字让人能够品咂出滋味,也显出一种情致。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一)文章主旨

通篇没有一句直接写母爱的无私,但是,读者却深深感到了母亲的无私。通篇没有一句话写到做丈夫的和做子女的自私,但是,全篇无处不在显示丈夫和子女的自私。

 

(二)文章思路

文章矛盾随着故事的进展,一层又一层地展开。在第一个层次,一方面,是丈夫和子女主动提出庆祝母亲节。另一方面,是为着让母亲开心的一切举措一个又一个被否决。第二个层次,表现在为母亲制定出游的目标及其消解过程。

 

(三)写作特点

这篇散文最吸引人的因素主要还不是这种喜剧性情节,而是通过叙事所呈现出来的生活中蕴涵着的深长意味,这意味除了对崇高的母爱极虔诚敬重的歌颂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对西方社会人情世态的讽喻,对一种特定文化中的人性真实的揭露。如那位“父亲”,当因为车挤他不得已决定留下来时,紧接着便是一番自我表白、自我夸耀;这种虚伪更反衬出母亲任劳任怨、茹苦含辛的奉献、牺牲精神的伟大与崇高。

 

《金色花》

(一)文章主旨

这一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小孩子领受着母爱,也想着怎么回报母爱。他想到变成一朵金色花,让妈妈嗅到花香,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

 

(二)文章思路

《金色花》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由此生发想像── 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构成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表现家庭之爱,表现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我”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一天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

 

(三)写作特点

人物在情节的发展中各显现其性格:“我”是天真活泼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亲是沉静的、虔诚的,也是善良的、慈爱的。“我”“失踪”一天,却始终与母亲在一起。“我”天真稚气,却藏着自己的秘密,惟有他母亲不知道,最后母亲问“到哪里去了”,他说“我不告诉你”,这是得意而善意的“说谎”。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100分钟)

一、积累运用

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狼jí                                怪dàn        

拦jié                             nì      笑      

yuán       故                  qì          祷 

 

2. 解释下面词语,并造句。

①虎视眈眈: 

 

②褴褛:

 

  3. 品味下面的句子。

A.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B. 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

C. 有一次家里有客人,等她将饭盛上来了,我便故意说要和客人换碗,她赶快阻拦,用眼睛狠狠“剜”我。

D. 他还说,他之所以想到出门去钓鱼,主要的是,这么一来就可以给母亲一点安静。

 

4. 比较探究。

A. 《背影》《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中的两位父亲。

B. 《慈母情深》《养母》中的两位母亲。

C. 评价《慈母情深》中的年轻警官,《父母的心》中的贵妇人。

D. 《背影》《慈母情深》中的 “我”。

 

5. 走近名著。

    《水浒传》是描写我国古代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请写出你所熟悉的两个故事。



6. 下面是某报的一则新闻,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不超过20字)

    本报讯 3月29日,在上海世博局举行的世博会会徽设计颁奖仪式上,上海市有关领导为世博会会徽中标者、盐城市青年广告设计师邵宏庚颁发了获奖证书和20万元奖金。邵宏庚今年34岁。去年年底,当他得知上海世博会正在征集会徽后马上行动,接下来的时间里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设计中。今年2月他将自己最满意的1件作品(如图)送到上海,这件作品最终从9046件应征作品中脱颖而出,被正式确定为上海世博会会徽。    


 

7. 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培养综合能力。请你参加下面的活动,并根据情境和要求答题。

盐海中学准备在初一年级学生中举行一次“三年来我最满意的作文”交流展示活动,要求参与者将自己在近期写作的最满意的一篇作文当众朗诵展示。

(1)假如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开场白。(不超过80字)

    (2)你班钟华同学作文很好,但他性格内向,不好意思当众朗诵,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劝说他参加这次活动。(30—50字)

 

二、阅读理解

(一)

“实在太难为情了。”两口子只说了这么一句就又哭了。问了几次,那男的才哭着说:“本来是不应该这么随便说话的。昨晚上我们两口子本来是商量好,说得一妥百妥,决不留恋孩子啦,可是,正因为她太小,所以总担心她是不是会这样那样啦,结果是我们两口子一夜没睡。把那么个无知的孩子给人家,连我自己都觉得这当爹的太冷酷无情。您给的钱我们如数奉还,请把女儿还给我们吧。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

财主夫人听了这番话,不由得也跟着悲伤起来,她含着眼泪说:“是我不对,老实说,我虽然没有孩子,但你们当爹妈的心我完全理解,而且也羡慕你们。孩子还给你们,钱呢,就算做你们教给我懂得父母之心的酬谢吧。”

 

8. 选文两次写到夫妇的哭,在文中起何作用?

 

9. 请找出这对夫妇决定要回自己的孩子的最主要的理由。

 

10. 分析第一段夫妇有矛盾心理的原因。

 

11. 财主夫人为什么羡慕他们?

 

12. 财主夫人的转变说明了什么道理?

 

(二)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一趟,带回些野兰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里,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作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玩赏,父亲并不以此得意,而且脸上倒有几分愠怒;时有进山去,便从此不再带回那些野长的兰草了。这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再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一道瀑布,几十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淡淡的兰花,就像地上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又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类、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确比这里的看着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了两个味儿?!”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

    “样子是似乎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

    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高兴看它的这种纯朴,悲痛以前为什么喜爱着它而却无形中就毁了它呢?

    父亲拉我坐在潭边,我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着兰,也在看着我,说:“做人也是这样的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去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给社会有多大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却过。

  13. 本文以_______为线索贯穿全文,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作者采用了_______的写法。

 

  14. 本文开头写父亲爱兰、育兰,但当人们跑来玩赏时,父亲却添了几分“愠怒”,并且不再植兰,这种反常的原因,在父子访兰时的对话中有两处交待,请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

 

  15. 根据文中的叙述,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空谷幽兰”的特点是□□,“盆景家兰”的特点是□□。

 

  16. “人活在世上,不能失去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象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给社会有多大贡献的。”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文章第二段所描写的意境与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的意境相似,请你写出这首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兰草随着生长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了本性,但挺拔的松树无论生于僻野,还是长在山岩都不失坚强本色,请对此谈谈你的感悟。(限40字以内)

 

三、作文。

19. 读了下面这封信,你一定会有所触动,也许你会想到自己曾经历过的事,也许你会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把你的经历、思考或感悟写出来,将会是一篇不错的文章。 

  傅雷给傅聪的信(节选)

  ……有件小事要和你谈谈。你写信封为什么老是这么不neat(干净)?日常琐事要做的neat(干净),等于弹琴要讲究干净是一样的。我始终认为做人的作风应当是一致的,否则就是不调和;而从事艺术的人应当最恨不调和。我这回附上一小方纸,还比你用的信封小一些,照样能写得很宽绰。你能不能注意一下呢?以此类推,一切小事养成这种neat(干净)的习惯,对你的艺术无形中也有好处。因为无论如何细小不足道的事,都反映出一个人的意识与性情。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性情。所谓学习,不一定限于书本或是某种技术;否则随时随地都该学习这句话,又怎么讲呢?我想你每次接到我的信,连寄书谱的大包,总该有个印象,觉得我的字都写得整整齐齐、清楚明白吧!

  傅雷,中国现代文学艺术翻译家。傅聪,钢琴演奏家。1954年至1966年,傅聪在异国学习、工作期间,他的父亲傅雷共给他写过190封信,这些信大多收在《傅雷家书》中。上文选自《傅雷家书》。

  提示和要求:

  (1)要联系信的内容来写。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的真情实感。

  (3)不要忘了拟一个题目。

  (4)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最好不要少于550字。

 


 



【试题答案】

一、1. 藉  诞  截  匿 缘 祈  

2. 形容贪婪而凶狠地注视。(衣服)破烂。

3. A. 运用反复和倒装句式,强调母亲的劳累B. 家人难舍难分C. 运用动作描写,突出养母对自己的纯粹的爱。D.侧面烘托母亲的劳累。

4. A.《背影》中父亲慈爱。《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中的父亲虚伪、自私。B.《慈母情深》中的母亲刚烈。《养母》中的母亲纯粹。C. 年轻警官:有责任,有方法。贵妇人:自私但有同情心。D.《背影》中的 “我”感受到了父亲的关爱。《慈母情深》中的 “我”由不懂事到理解母亲的辛劳。

5. 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惟一。示例:①武松景阳冈打虎 ②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③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④智取生辰纲

6. 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惟一。要包含人物、事件等关键信息。示例一:上海世博局重奖盐城小伙邵宏庚 示例二:盐城青年邵宏庚获世博会会徽设计大奖 

7. (1)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惟一。内容要切合此次活动,并具有一定的鼓动性。示例:同学们,在三年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写了许多文章,这其中一定有你的得意之作。今天,就请你用优美的朗诵,展示你的才情吧。(2)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惟一,劝说的内容要符合同学的身份。示例一:钟华,再美的珍珠,埋在土里也显示不出它的价值。你有这么好的文章,不展示出来太可惜了。你说呢? 示例二:钟华,胆子大一点儿,大家都是同学。美文共欣赏嘛,读出来让大家开开眼界吧。

二、

(一)8. 说明他们极度悲伤。

9. 文中“父亲”最后一句话。

10. 舍不得孩子。

11. 拥有的亲情和天伦之乐。

12. 亲情能感动任何人。

(二)13. 兰草(写“访兰”也正确)托物言志(由物及人、由兰草及人、由物(兰草)及理等相同意思均可)

14. 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样子是似乎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15. 纯朴(淳朴、清纯、淳厚、高雅)媚俗(俗气、低俗、庸俗等)

16.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不失真性,不媚俗。(意思相同,表述不同也给分)

17.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8. 做人要不失自己本色;不见风使舵;不随波逐流;要勇敢的面对挫折;在挫折面前不低头等均可。三、略。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 秋日撷英》复习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第四单元检测语文试卷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背景》导学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检测语文试卷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检测题语文试卷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一二单元测试题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测试题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测试题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测试题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测试题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第四单元语文复习学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语文复习学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第四单元自测题ppt课件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试题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文言文测验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检测练习题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练习检测题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检测练习题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检测练习题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检测练习题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检测题练习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二单元综合测卷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