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绿》教案8
作者:gygyxq  上传者:admin  日期:06-11-30


《绿》

作者:gygyxq
作者EMAIL:gyzhlsh@sina.com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同学们,我们曾学过朱自清先生的叙事散文《背影》,见过那饱含深情的父亲的背影;也曾学过他的写景散文《春》,领略到那五彩斑斓的美丽的春光。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著名游记散文《绿》,体会那绿意盎然、充满活力的秋水之美。好,让我们再次走近朱自清。
名: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 字佩弦,号秋实。
地:原籍浙江绍兴,自称是江苏扬州人。
时:现代
评: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称颂他是“表现我国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作:《绿》、《春》、《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过度:
那充满活力、绿意盎然的秋水之美,美在什么地方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听课文朗读录音,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二、披文入境,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完成以下任务
    (1)划出你认为文中重要的字词。
(2)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哪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
2.投影出示字词
xiāng    jù    bó        liǔ  qióng  shū      xié      zǐ
镶       踞   薄阴    几绺   穹    倏     皱缬    尘滓
yì     jū    shíchà   yùn     léng        móu lài
挹    掬     什刹   蕴蓄     棱角     明眸善睐
三、合作学习,问题探究
   1.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哪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
   明确:
第一个观察点:山边
观察角度:仰视
观察的景致:梅雨瀑
听— 花花花花的声音 
看— 一带白而发亮的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
第二个观察点:亭边
观察角度:平视
观察的景致: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从亭,山,云,岩,草,瀑布,水花等方面勾勒出梅雨潭雄奇,幽峭的环境。
第三个观察点:潭边
观察角度:俯视
观察的景致:梅雨潭的绿
教师: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
2.问题探究一:这篇散文的文眼是什么?
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3.问题探究二: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我惊诧于梅雨潭之绿了”,但却没有直接写梅雨潭之绿,而是先写了梅雨瀑等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到了第三段才浓墨重彩的写梅雨潭的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明确:衬托,这是一种烘云托月的写法。作者以梅雨潭周围的亭、山、云、岩、草的美来衬托梅雨瀑的美,再以梅雨瀑的美。
(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
       描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
       追问:这种衬托手法我们以前还在不少课文中学过,比较典型的是《爱莲说》中,用菊、牡丹从正反两方面来衬托莲,还有我们将要在九年级下学期学习的鲁迅的《雪》。
过度:
作者又是如何写出梅雨潭的绿令人惊诧的。(教师可以穿插对“招引”改为“吸引”的词语妙用的赏析)
4.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思考作者对绿的总的感受是什么?(提示学生从第三段中找出两个形容词)
   明确:醉人、奇异
5.作者怎样对“奇异”“醉人”的绿展开描写的?
   明确:多方设喻精雕细刻 
         运用对比突出表现 
         大胆联想升华意境 
比喻: 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形状、深度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涟漪(静态)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微波荡漾(动态)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亮度、质地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色彩(纯净)
5.学生自由朗读这些比喻句,假如让我们来赏析这些比喻句,你如何回答?试举例说明。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波光的明亮和质地的柔软的特征,也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醉人的美,寄寓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6.作者把梅雨潭的绿与哪些景物进行对比来突出表现梅雨潭的绿的招人喜爱的?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通过对比,把梅雨潭的绿与北京的绿杨、杭州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波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梅雨潭之绿的浓淡相宜、明暗适度。
7.作者由梅雨潭的绿联想到了什么,找出相关语句。
我若能裁你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 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挹你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了。
教师:作者由“绿”的轻盈、妩媚联想到轻盈、妩媚的舞女,如果轻盈的舞女再配上“绿”裁制的带子,便会“临风飘举”了。由“绿”的明澈,更想象出这明彻回使盲妹的眼睛复明,“明眸善睐”了。这新奇的想象和联想,又使“绿”展现出新的意境。
8.请以“我若能……”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
我若能取你为料,我将赠给那失意的画家,她必能妙手丹青了
我若能编你为曲,我将赠给那美丽的哑女,她必能高歌欢唱了
教师追问:结合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你能想象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舞女翩翩起舞,绿带随风飘动;盲妹双目复明,顾盼神采飞扬。这绿真是太神奇了。
9.文中作者还联想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还想到了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追问: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活泼可爱)
10.作者满怀深情地为潭水起了一个名字—‘女儿绿’,是仿造玉石‘祖母绿’而成的一个名字,将‘女儿绿’换成‘祖母绿’,如何?
明确:“祖母绿”给人一种老气横秋的感觉,如同一个历经沧桑、面目枯槁的老夫人;而“女儿绿”清纯、鲜活、灵动,美貌可人,神韵悠长,充分的表达出作者对那“醉人的绿”的炽热而奔放的爱恋之情。
11.同学们再看看课文这里和前面在人称上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因为一开始作者的感情还是比较收敛的,是站在旁观的角度,用相对冷静的笔调在描绘梅雨潭的“绿”,随着感情的迸发和投入,作者已失去了原有的冷静,而把自己完全融进了文章之中,完全融进了梅雨潭的“绿”之中。强烈的抒情需要使作者不自觉的改变了人称(因为这样更能表达自己对“绿”的爱恋)。
12.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教师补问:“绿”一般是什么的颜色,
  绿是生命的色彩,是大自然的色彩。由此可见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教师:这篇短小的游记散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四、结语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学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获;只要你动手就会采到晶莹的宝石。”
五、初当评论家
1、学习示范批注,课后给本文补充作批注。
2、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批注,对别人的批注提出不同的看法。
3、在受到启发的基础上修改自己的批注。
批注要点:用批注的常用符号,针对揭示文章中心、表达丰富的含义和情感、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等语句进行批注;批注一般写在文章的空白处。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部编版四年级下《绿》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下《绿》ppt课件1
部编版四年级下《绿》预习学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绿》同步练习2
部编版四年级下《绿》同步练习
部编版四年级下《绿》练习题
部编版四年级下《绿》说课稿
部编版四年级下《绿》教案3
部编版四年级下《绿》教学设计2
部编版四年级下《绿》教案1
《绿》ppt课件(24页)
艾青《绿》ppt课件1
《绿》ppt课件(21页)
《绿》ppt课件(10页)
《绿》教案15
《泰山日出》《绿》《云海》阅读练习及答案
《绿》课堂检测
诵读赏析《绿》《古诗二首》教案1
诵读赏析:《绿》《古诗二首》ppt课件1
《绿》教案13
《绿》练习题
《绿》教学设计13
诵读赏析:《绿》《古诗二首》教案1
《绿》导学案2
比较感悟《绿》《望庐山瀑布水》《站立起来的水》练习题
《绿》说课稿2
《绿》ppt课件(12页)
《绿》导学案
《绿》ppt课件(11页)
《绿》ppt课件(13页)
《绿》表格式教案1
《绿》ppt课件(4页)
刘白羽《绿》阅读练习及答案
《绿》ppt课件14
《绿》ppt课件(31页)
《绿》教案12
《绿》ppt课件(26页)
《绿》教案11
《绿》ppt课件11
《绿》mp3配乐女声朗诵
朱自清生平asx视频素材
《绿》ppt课件10
关于绿的作文(3篇)
《绿》教学案
《绿》读后感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