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北师大版《李寄》备课资料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12-24


李 寄 

研讨要点

  一、李寄和区寄都凭借机智勇敢赢得了胜利,他们的不同之处是什么?一是身处危境的主动、被动条件不同,二是战胜强敌后的表现有所不同,三是有各自的闪光品质。

  详见练习一解答,参见“主编导读”及其“参考资料”。

  二、从现实意义的角度考察《童区寄传》和《李寄》两文的区别。《李寄》更具有传说的性质,不像《童区寄传》可信度那么强,因此一些细节无法认真推敲。

  具体参见“主编导读”。

  三、屠夫砍杀二狼一波三折,情节并不比李寄斩蛇来的简单,但文章却非常干净,推究其中的原因。一是句法比较简明,二是始终以叙述为主,少用描写和抒情。

  详见“主编导读”。


主编导读

《李寄》

  读古代散文,最大的障碍是词汇,而不是语法或者读音。因为语法可以意会的很多,即使没有意识到,由于是母语,也不一定影响意义的理解。至于语音,古今不同,但是汉字并非拼音文字,古音今读,甚至用方言的音读,一般亦不影响理解。

  古代汉语的词汇意义和现代都有联系,有的只是写法有变异,有的则是音变导致写法变化。有的是古代意义的分化和衍生。多少有一定的线索可寻,找到了线索就加深了理解,也便于记忆。因此每读一篇古代经典,都要有意识地找几个关键的词语来仔细钻研。

  例如,本篇开头第一段的“围”,现代汉语中,围的面积往往是很大的,可是在这里的上下文中,却是指两手大拇指和食指合拢的圆周长度。

  再如,第三段“父母不听”的“听”字,和现代汉语也有相当明显的差异。不过,也有联想的线索可寻:听的中心意义是听到声音。如果按这个意思来解释,就是父母听不到李寄的话,就不通了。但听还有另外一种联想,就是听之而从之的意思。从上下文中意会,可知当为听而从之的意思,文意就顺畅了。但是,下面一段又有(父母)“终不听去”,从上下文只能意会为“听任”、“听随”之意。所以,学会意会和查字典一样重要。

  从文学价值来说,这一篇比柳宗元的《童区寄传》更多地具有传说的性质,不像柳氏纪实的可信度那么强。女孩子杀蛇的故事充满了民间传说的风格。因此,在细节上不能像对待写实作品那样推敲。例如,那么大一条蛇(头像谷仓那么大),该放多大一条狗过去才能够咬伤它,女孩子剑又该有多长、多重,都是不能细究的。还有一点,也比不上柳宗元的《童区寄传》的,就是结局。因为女孩子立了大功,就当了王后,父亲又当了县太爷,连母亲和姐姐都得了赏赐。这样夸耀其实用价值,好像有损于女孩子的英勇无畏的精神。她当时自愿出来冒生命的危险,并不全是出于为民除害的崇高目的,本来就有一点因为父母孩子多,自己不能供养父母,生无所益,还不如早死。“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为了孝敬父母,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并且也是有所准备(怀剑将犬),刺杀巨蛇,这当然也是一个英雄。英雄是各式各样的。即使不是见义勇为,不是出于为民除害,未成年的平民女孩子,哪怕在某些方面,出发点并不太高,甚至有些卑微,只要实际上做了为民除害的事业,又表现了女孩子的智勇双全,仍然很有光彩。正是因为这样,它才能够流传至今。

  当然,不能回避的一点是,这篇文章的格调比柳宗元的《童区寄传》要略逊一筹。


《狼》

  〔关键词语〕一狼/一狼前狼/后狼

  这是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用文言文写的故事。和柳宗元一样,他把古代汉语的精练发挥到了极致。前面说过古代汉语的书面语之所以简洁,有一个原因,就是句法比较简明。句子大多是简单句,句子之间的逻辑因果和时间空间的承接都是省略了的。把复杂的过程、其间的因果、前后的联系,放在叙述的空白里,是文言小说作家常用的手法。
  在这篇文章中,文风之所以如此干净利落,还有一个原因。

  全文几乎都是叙述,几乎没有描写,没有抒情。除了最后一句是感叹以外,作家的感情没有直接流露。这种白描手法,可以说是炉火纯青。但是,要真正把白描手法讲得让学生有感觉,就得用还原的方法,把那些在作者那里舍弃省略的东西补充出来。这就是说,要懂得文章的好处,就不仅仅满足于欣赏文章,欣赏已经写出来的,而且要把它没有写出来的想象出来。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光是讲解课文上已经有的东西是不够的,还要养成一种敏感,就是善于把文章中没有写的东西想象出来。

  例如: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这个屠户的面目、衣着、年龄都没有写,客观的情况,除了一个“晚”字,全部省略了。省略这么多的原则是什么?对后面文章的进展有无作用。提到没有肉,只有骨,对后文屠夫穷于应付的关系极大。如果肉很多,狼吃饱了,撑的慌,情节可能就有另外一种发展。“途中两狼”,不是一只,如果是一只就没有后面的惊险故事了。这里作家的省略很多,两只狼,是公的还是母的,是灰的还是白眼狼,是老的还是小的,都与后面的情节无关,所以全都省略。“缀行甚远”,省略了的更多。跟着他,摆脱不了,是一个很长的过程。直到追得他没有办法,才把骨头丢给狼们。从这种过程的省略,不仅可以看出作家的笔法简洁,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出作家的匠心。大凡前面提到的,必然后面有发展。

  蒲松龄叙述的功力,并不仅仅在叙述比较简单的事情上,还用在叙述复杂的事情上,使之具有某种不亚于描写的效果。对于比较复杂的事情,叙述本来是比较困难的。亏得蒲松龄以简驭繁: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量词的灵活运用。由于两只狼,在前面没有以形状和颜色来区别,这给后来叙述二者的不同带来了难度。蒲氏起初用了两个“一”(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代表两只不同的狼。紧接着,情势变化了,再用两个“一”就缺乏变化了。他改用位置来区别(后狼,前狼)。等到骨头投完了,其实,两只狼继续跟踪着屠户。是并排,还是一前一后,或者是一会儿并排,一会儿一前一后,就不值得交代了。干脆就含混地用“两狼”(并驱如故),不再强调二者的区别了。接着,又有区别了:“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还是用一个“一”字,就轻而易举、恰如其分地把两只狼,既不陷于繁细又不太粗疏地分别开来。读者只要从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凭上下文想象出二者不同,就足够了。其他的区别,本来可以写出很多,但是,略而不计。这就是精练的“精”的要义。不要小看这样的文字。这里有作家的匠心,尽可能把与情节发展无关的细节省略掉。把动作和情景减少,以免干扰读者对情节因果链的注意,这是本文之所以精练异常的原因之一。

  本文的好处不仅仅是精练,而且还在于把有限的细节组织得非常有机。随着故事的进展,叙述出现了细节和比喻,有了一点描写。如“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这是因为,这种状态是一个悬念,结局时将有一个解释,这对于情节有相当的重要性。这个屠夫杀了两只狼后才悟出来,原来狼做出心不在焉的样子,是为了麻痹他(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结局使得前因获得了解释,读者对于情节的意义有了新的体悟。这种情节因果的有机构成,正是小说的特点。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篇文章,表面上看,其好处是写得很干净,没有可有可无的话。但是,光是这样,还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些地方又有一些描写的笔墨。仔细分析以后,又才发现,凡是花了一点笔墨的地方,都是在后来有新意义的。这就使得这篇篇幅很小的文章,在文字的结构上,具有了一定的有机性。前文不仅仅是为了前文,而且对于后文有用,后文也不仅仅为了后文,而且对前文有用,这叫做用笔有前后照应之效。

  文章最后有一点议论,从小说的角度来说,是可以省略的。把主题都讲出来,现代小说家往往是回避的。把倾向性隐藏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更有利于调动读者的心理参与。现代小说更倾向于为不同读者的多元理解留下充足的空间。但是,蒲氏是我国的古代文言小说家。他的《聊斋志异》,几乎在每一篇故事后面都要发一通议论,有时用“异史氏”的名义(其实也就他自己),有时则作为文章的一个部分。可以把这看成是一种体式。不仅是《聊斋志异》如此,早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文章后面就已出现“太史公曰”,这是一种传统的格式,蒲氏不过是稍稍作了一些调整而已。

                               (本篇解读文字整理:孙彦君)


参考资料

李 寄

一、干宝简介 
  干宝(?―336),字令升,新蔡(现在属河南)人。少勤学,博学多才。晋怀帝永嘉五年(311)渡江后,召为佐著作郎。晋愍帝建兴三年(315),因平定杜?|有功,赐爵关内侯。晋元帝建武元年(317),王导上疏建言宜备史官,乃命干宝兼领国史,后辟为司徒右长史,迁散骑常侍等官。卒年约近五十。

  干宝是东晋著名的文史学家,著述颇丰。所著《晋纪》20卷(已佚),时称“良史”。此外还有《易》、《礼》和《春秋左氏传》的注、论,《干子》、《百志诗》等多种,均已散佚。所著《搜神记》为东晋以来志怪小说中的重要著作,原本30卷,已佚;今本20卷,为明人胡应麟所辑,已非原貌。中华书局版今人江绍楹校注本较好。据作者自序,干宝写作此书的用意在于“发明神道之不诬”,宣扬鬼神迷信、因果报应。但书中也保存了不少优秀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描写细致生动,情节也较完整,故事虽多神异怪诞,想象却瑰丽奇幻。



二、评析资料
(一)课文简析 
  本文描写穷苦少女李寄斩蛇除害的事迹,热情赞颂其不畏凶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大智大勇,同时也暴露了封建官吏的懦怯无能、草菅人命。

  故事情节虽较简单却很完整,叙事也井然有序。首先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主要事件,展开矛盾。闽中庸岭,有大蛇为害,郡县官吏束手无策,还听从大蛇的意旨,残忍地以童女祭蛇。累年已用九女,蛇害依然。其次,写将乐少女李寄不顾父母反对,挺身而出,主动应募。再次,写李寄斩蛇的经过。她事先“告请好剑及咋蛇犬”,做好周密安排、充分准备,表明她不信邪,不畏凶残,对即将到来的拼斗胸有成竹。届时她“诣庙中坐,怀剑将犬”,沉着应对。又“先将数石米?@,用蜜??灌之,以置洞口”,设巧计引蛇出洞。乘大蛇“啖食”之际,放犬“啮咋”,自己从后备力砍杀,终于为民除去一大祸害。斩蛇的过程,既表现了她的机智,也表现了她的勇敢。复次,写她入穴寻得九女髑髅,叹其怯弱,哀其不幸,自然交代了故事的结局。“于是寄女缓步而归”,寥寥数字,传神地表现出这个少女从容自信的情态和气度。在叙事中,李寄的勇敢机智和官吏的懦怯无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文章对李寄的描写虽然着墨不多,但能抓住情节的展开来表现,人物形象鲜明。

  文章最后写越王“聘寄女为后”以及对其家人的奖赏,在情节结构上有画蛇添足之嫌,削弱了李寄斩蛇除害的社会意义。李寄与父母的对话流露出重男轻女的倾向,也有损李寄的形象。



(二)《李寄》赏析 李灵年  
  本文选自晋干宝《搜神记》。它通过斩蛇这一事件,歌颂并刻画了一位坚强、勇敢、智慧的少女李寄的形象。

  李寄的父母有六个女儿,而没有一个男孩。在封建社会中,女子受到种种歧视和限制,不能参加社会的主要生产劳动,因而加重了父母的负担。生活困难,使李寄萌生了卖身啖蛇“可得少钱,以供父母”的念头,表现出李寄对在贫困中挣扎的父母的同情。而她父母即使再穷也不愿意让女儿去送死,体现出劳动人民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关心爱护。当遭到父母阻挠后,李寄偷偷出走应募,可看出她性格的刚毅坚强。

  李寄是一位十分有主见的姑娘,她不是消极地等待死亡,而是积极准备消灭大蛇为民除害,并且订下周密的计划,表现了她的智慧。

  李寄是一位十分勇敢的少女。她年仅十二三岁,面对着“头大如禾,目如二尺镜”,“长七八丈,大十余围”的庞然大物,她毫不畏惧。“从后斫得数创”,充分表现了她的勇敢。杀死大蛇后还“入视穴,得其九女髑髅”,“于是缓步而归”,态度何等的从容!只有大智大勇才有这样的表现。

  作者在文中将李寄与东冶的官吏作了尖锐的对比。这些官吏因为“多有死者”,为了保住自己的安全,不惜以女啖蛇,“累年如此,已用九女”。相信“巫祝”的鬼话,要以无辜少女去填蛇腹,这些官吏是何等的昏庸、怯弱。这个故事客观上是对当时统治者的无情揭露。

  作者对李寄这位英雄少女十分赞赏,“自是东冶无复妖邪之物”。人们为她编了歌谣,赞颂她的英雄行为。

                  (摘自李灵年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析》,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三、相关资料
《李寄》参考译文 
  东越国闽中郡有座庸岭,高几十里。庸岭西北的山洞中有一条大蛇,长七八丈,大十多围,当地人时常担惊受怕。东冶的长官都尉和他所管辖的各县城行政长官,多有(被大蛇)咬死的。用牛羊祭祀,仍旧不能制止(大蛇的)危害。(大蛇)有时给人托梦,有时告诉巫、祝,要吃十二三岁的童女。郡、县的长官都为这事担忧。只是大蛇(仍然)无休止地肆虐逞凶。他们一同寻求人家奴婢所生的女孩子,连同罪犯人家的女孩子养着。到了八月初一祭祀,(把童女)送到蛇洞口,蛇就出来吞吃童女。多年这样,已经用了九个童女。

  这时,又预先招募寻找,没有招募寻找到祭祀用的童女。将乐县的李诞,家里有六个女儿,没有儿子。他的小女儿名寄,要应征前往。父母不答应。李寄说:“父母没有福气,只是生了六个女儿,没有生一个儿子,虽然有孩子跟没有孩子一个样。女儿我没有淳于缇萦帮助父母那样的功绩,既不能供养(父母),白耗费了穿的吃的,活着没有什么好处,不如早点死了。卖了我李寄的身体,可以得到一点钱,用来供养父母,难道不好吗?”父母慈爱,终究不让她去。李寄自己偷偷地走了,没办法制止。李寄就去访求好剑和会咬蛇的狗。到了八月初一,就到庙里坐下,抱着剑,带着狗。先拿来几石糯米做的糍团,用蜜和炒米粉调灌糍团,把(它)放在洞口。蛇就出来了,头大得像谷仓,眼睛像两尺长的镜子,闻到糍团的香气,先吃糍团。李寄就放出狗,狗跑上前就咬,李寄从后头斫出几处伤口。受伤的地方痛得很,蛇因此跳了出来,到了空地上就死了。李寄进去探看洞穴,找到九个童女的头骨,全都拿了出来,痛惜地说:“你们这些人胆小软弱,被蛇吃了,很可悲,很可怜。”于是童女李寄缓缓迈步回到家里。

  越王听到这件事,就聘童女李寄为王后,授她父亲为将乐县令,母亲和姐姐都得到赏赐。从这以后东冶没有再出现妖邪的东西,有关李寄的歌谣到现在还有。



一、蒲松龄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淄川(现在山东淄博)人。从小热衷功名,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第一名,一时文名籍甚。然此后却屡试不第。31岁时,迫于生计,受聘为江南宝应知县孙蕙的幕僚,因不满于整日与应酬文字打交道,“无端而代人歌哭”(《戒应酬文》),不久便辞幕返乡。此后数十年,他一面乡居设帐授徒自给,一面继续应考。直至康熙50年(1711)71岁时才援例补上个岁贡生,4年后便去世了。他一生穷愁潦倒,自云:“少羸多病,长命不犹。门庭之凄寂,则冷淡如僧;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聊斋自志》)说自己小时就体弱多病,长大了命运也不好。门庭冷落,像孤寂的僧人;为教学奔忙,像和尚托钵乞讨。因而他能接近并熟悉下层百姓的生活,同情他们的苦难,对科举制度的腐朽、官场的腐败、社会的黑暗有深切的体认。蒲松龄不仅擅长小说、诗歌和古文,对经、史、哲学、天文、农桑和医学等也有研究。除《聊斋志异》外,还著有《聊斋文集》4卷、《诗集》6卷、词1卷。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谓:“其生平之?髻咽е荆??C落郁塞,俯仰时事,悲愤感慨,又有以激发其志气,故其文章,颖发苕竖,恢诡魁垒,用能绝去町畦,自成一家。”《晚晴?m诗汇》评其诗亦云“能自达其志”。此外,他还著有《墙头记》等俚曲14种,《日用俗字》、《农桑经》等杂著多种以及《钟妹庆寿》等戏曲。



二、评析资料
《狼》的评点 
  本文篇幅短小,但情节曲折,语言简洁生动,借助于动作、神态的描写,刻画了形象。在文中,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交代得很清楚。随着情节的展开,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以及屠户性格的变化过程写得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等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眈眈相向”“径去”“犬坐”“目似瞑,意暇甚”等表现了狼的狡诈;“惧”“投以骨”“复投之”等表现了屠户的害怕心理和对狼的本性缺乏应有的认识,“顾”“奔倚”“弛”“持”等动词,恰切地展示了屠户认识提高的过程以及准备抗争的动作,“暴起”“劈”“毙”等动词表现了屠夫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教师教学用书》(语文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三、相关资料
(一)《聊斋志异》介绍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大约20岁左右便开始这部书的创作。成书于40岁前后,以后又不断增补、修订,年50始写定,是他大半生心血的结晶。“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的意思是记述,“异”指奇异的故事。关于《聊斋志异》的写作,他说:“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聊斋自志》)说的是,我虽然没有干宝那样的才学,却很喜欢搜集神异的故事;我的心情也和在黄州时的苏轼一样,喜欢听人谈鬼说怪。同时说明,《聊斋志异》创作的素材大多来自民众和各地下层知识分子提供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他的《感愤》诗又说:“新闻总入《夷坚志》,斗酒难消磊块愁。”表明他谈狐说鬼,意在借此抒发自己的悲愤,消磨心中的不平。许多作品描写青年男女争取恋爱、婚姻自由的故事,表现出对封建礼教的冲击和挑战;有的揭露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和腐败,鞭挞了为非作歹的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对被压迫者寄予同情;有的揭露、抨击科举制度埋没人才的弊端。但作品中不时也夹杂着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等落后思想。《聊斋志异》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发展的高峰。作品想象丰富奇特,故事变幻莫测,境界神异迷人。诚如鲁迅所言,蒲松龄“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中国小说史略》)。语言在继承古文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文笔精炼传神。故事情节生动,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聊斋志异》在作者生前就已有抄本流传。现在可以看到的最早的刻本是乾隆31年(1766)刻于浙江的青柯亭本,16卷,431篇。原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的张友鹤辑校的“会校、会注、会评”本,厘定为12卷,篇目增补至491篇,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本子。



(二)五读《狼》 余映潮  

  一读,从“屠户”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二读,从“狼”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三读,从“故事情节”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四读,从“叙议结合”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五读,从“段内层次”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选自《光明日报》,2005年3月30日)



(三)关于“狼”的专题 吴晶霞  

  在进行专题研究之前先收集一些关于狼的词语、成语、谚语、俗语……(一种是带有狼字的,一种是与狼有关的)以及有关狼的故事。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人类对狼的态度。

  结合蒲松龄的《狼》,看到狼凶残、狡猾、贪婪的一面,此为第一步。

  第二步,深入认识“狼”。通过毕淑敏的《母狼的智慧》,从另一个角度认识“狼”善良、智慧的一面。

  第三步,再深入认识“狼”。从生物学角度认识“狼”中性的一面,作为一个生物体,也是自然中的一员。

  第四步,开展一个关于对狼是“以猎杀为主”,还是“以保护为主”的辩论会。(可在网上收集一些关于狼的材料,也可到图书馆收集一些关于狼的书籍资料。)

  第五步,在此基础上,写一篇关于“狼”的小论文或简单的调查报告。


(四)参考译文 
 
  一个屠户天晚回家去,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半路上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户害怕,把骨头扔给它们。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又扔给它骨头,后头的狼停了下来,可是前头的狼又上来了。骨头已经扔完了,而两只狼还像原来那样一起追赶。

  屠户十分窘迫,怕受到狼前后夹击。看到野外有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当中,覆盖得像小山似的。屠户就跑过去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握着刀。狼不敢向前,瞪着眼睛对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自走开,另一只像狗似的蹲在眼前。过了很久,狼眼像是闭了起来,神态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用刀劈狼头,又砍几刀,把狼杀死。刚要走,转身看到柴草堆后头,另一只狼正在那中间打洞,企图从隧道进去,从背后攻击他。狼的身子已钻进去一半,只露着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头砍断狼的大腿,也把它杀死了。(屠户)这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对手的。

  狼也算狡猾的了,然而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添笑料罢了。

练习•探究 解答

  第一题

  本题第一问在于引导学生读懂全文。李寄的胜利显然并不仅仅是不怯懦带来的,还有她的智慧、机智。战斗前,她做了充分的准备;战斗中,她先用米糍引诱,再放犬咬啮,使其首尾不顾之时于蛇后身砍杀蛇,这都是取得胜利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二问是比较,共同点是两位少年英雄都是智勇双全,胆识过人。各自不同的特点是:①区寄是仓促遭遇中被动应战,表示出了被动地陷于危难中的人特别需要的冷静镇定的个性;其胆识心计的特点是“临危不惧”、“情急生智”,重点是充分利用对手的弱点,寻找机会,紧紧抓住机会。李寄是长期准备,主动应战,表现出了其胆识心计的特点是战略上蔑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即在这妖邪异物面前既不怯懦,又心细多谋、充分准备。②区寄在获救后拒绝入官府为小吏,这是其品质上的难能可贵之处。李寄小小年纪就有家庭责任感,不惜牺牲自己以接济家庭,孝敬父母;同时又有不怕牺牲,斩杀巨蛇,为一方除害的愿望和思想。这是李寄品质的光彩之处。

  第二题

  屠户杀狼的过程中,是有思虑未及,险些酿成大祸的漏洞,即另一只狼于背后打洞,他是后来才发现的。幸而屠户机敏,在狼假寐的瞬间,抓住机会,暴起杀狼。否则将腹背受敌。从文中看,区寄的心计、机敏似胜于屠户。其胆略、见识、勇毅、品性又有非常之处。因此可以依据区寄的品质、个性,给予他屠户同样的条件(有刀、扁担等武器),同样境地,想象区寄遇狼如何宰杀两狼的故事。可以从缀行甚远时就开始谋划灭狼,可以设想成年后当上了屠户的区寄。

  此题的目的在于借此读懂《狼》,进一步了解、熟悉《童区寄传》,在于比较两文所塑造的人物有何不同,在于培养想象能力。

  第三题

  A组:

  第1小题,囊,口袋,原为名词,这里用作动词,可译为“捂住”。

  第2小题,疮,原指外伤,名词词组,这里指烧伤,动宾词组,在句中作主语“童”的谓语。

  第3小题,目,作名词时为眼睛;活用为动词时为“看”,引申为“递眼色”“用眼睛示意”,此处即为“递眼色”。

  第4小题,洞,原为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打洞。

  第5小题,犬,原为名词,这里活用为形容词,作状语,译为“像狗似的”。

  B组:

  第1小题,顾,回头看,引申为“看”,这里为引申义。

  第2小题,径,直,此处可译为“径直”。

  第3小题,暴,突然。

  第4小题,止,只是,仅仅。

  第四题(略)




词句品位•积累 说明 

  1.第1组句的简洁之美可与《童区寄传》中的句子(如“词句品味”所引句)作比较。可以找其异同点。如共同点:都是过程的叙述简练而传神,如“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两狼之并驱如故”,“蛇因踊出,至庭而死”,“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都善于运用传神准确的词语,如“蛇因踊出”及“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忽惮”。三篇文章中这类词句都有不少。

  2.第2、3句为古今汉语联系、沟通的一种反映。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李寄》复习资料
《李寄》ppt课件(14页)
《李寄》《狼》练习题
《李寄》导学案2
《李寄》导学案
《李寄》自主学习方案
《李寄》学案
《李寄》ppt课件3
《李寄》原文和译文
比较•探究《李寄》《狼》教案1
《李寄》ppt课件2
《李寄》《狼》同步练习
《李寄》教案及练习
北师大版《李寄》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