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偏重形式的误区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
无锡市安镇中学 华 青
[提要]近几年来,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取得了积极成果,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课堂教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了。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奇妙的曲线、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其不意的拓展延伸,都激起了学生极大极浓的兴趣。然而,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偏重形式就是其中之一。
[关键词]误区、形式主义、现代教学手段
不久前我在校内上了一堂语文公开课——《走近名著》(初三中考知识点复习),为了体现课改新理念,我精心制作了课件。正当我得意地按着鼠标,学生们也新奇于画面,陶醉于雄浑的背景音乐之中时,突然间停电了。就这样几天心血准备的课件只能静默在磁盘上,一堂自以为胸有成竹的公开课被现代教育手段耍了一把,流产了!失败的一堂课引起了我的反思:是否一定要用多媒体手段教学才能体现“新”?一堂好课的标准是否一定要看有没有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实践者,此时此刻我不得不冷静地重新来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一、语文课改存在三种偏重形式的误区
(一)片面强调教学方法现代化的误区。其典型表现是不能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滥用多媒体赶时髦。
本人也曾干过这样的傻事。其实那堂课我也完全可以采用让学生讲故事、评人物、谈感想的形式,或者我当主持人,学生当参赛者,以抢答、必答、现场救助的竞赛活动来展示学生的风采。或者我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说评书(我的祖父、父亲都是评书艺人),把几个精彩的故事串联成一段评书,仿效评书艺人的腔调,演说给学生听。何苦被屏幕束缚了手脚。可见,语文教学真的没有固定的模式,要因材施教,因老师的性格、特长来制定教学方案。
(二)过分追求教学形式创新的误区。对传统教学方法持一概否定的态度,热中于翻花样,搞形式主义。现在好多的评优课活动就很注重形式的东西,据说有一位老师为了参加省里的评优活动,请高手制作好了课件,课件做的很美,得了省级二等奖,而回校演示给同事看的时候,却怎么也返回不到该去的画面,闹出了不小的笑话。
(三)掩盖语文教学个性特点的误区。语文课与其它课的教学方法没有明显区别。其实语文是一门融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它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传情达意,震撼读者的。语文课文中大多是脍炙人口的文学精品,尤其是古诗文,都已传诵了千百年,这些文章大多情理交融,字字珠玑,极富艺术感染力,往往百读不厌,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发挥语文课本这一独特优势引导学生在绘声绘色的朗读中“渐入佳境”,指导学生学会鉴赏,即在“入境”的同时学会“赏景”,使之“流连忘返”。
二、语文课改走进偏重形式误区的原因分析
(一)没有处理好方法和效果的关系。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方法应以效果为目的,不能本末倒置。新课程改革讲究的是新的教育理念,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多人却过分注重形式的东西。谁都知道教学质量是任何学校的生命线,任何学科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最后都要跟教学质量挂钩。教学手段是新颖的、教学形式是多样的、但如果教学效果是差的,这样的教学方法又有什么用?本人曾听过一堂社会历史课,讲的是关于日本侵略中国的事。这堂课如果老师能用绘声绘色的语言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应该也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可这位老师为了迎合新课改,他把这节课搬进了电脑教室,要求每位学生上网自己查找有关资料。课堂形式可谓新颖,但我当时就发现许多学生根本不在查资料而在打游戏,甚至有几台电脑都无法打开。试问这节课学生收获了多少?
(二)没有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没有继承的创新是缺乏生命力的。任何革新都是在原有模式基础上的发展与再创造,并非对现有模式的全盘否定,语文教学改革也应如此。但是不知是急于求成还是标新立异,一下子各个校园都大张旗鼓进行新课程改革,今天这里新课改公开课,明天那里新课改研讨会,场面热热闹闹,老师一接到上课通知,往往要忙上一两个星期准备课件,还要麻烦电脑老师帮忙。因为如果一堂课只按传统的教学方法去教,无论效果有多好,评课时总会听到“可惜没有运用现代教育媒体!”的叹息声,全盘否定了传统教育的精华。于是评优课始终不会出线。此时我是多么怀念自己读中学时老师用绘声绘色的语言创设情景,吸引学生陶醉其中的教育模式啊。
(三)没有处理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有许多相通
之处,也有许多不同点,文学作品的特殊性更为突出,因为文学作品都讲究“意境”和“神似”(而非“实境”和“形似”),好的作品能引起读者无尽的遐想,而教师的本领就是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去遐想和领悟作品所蕴涵的“意”和“神”,而不必引导学生去见其“实”和“形”,否则很可能“化神奇为平庸”,令隽永的作品庸俗化、浅薄化,使本可以回味无穷的诗文变得味同嚼蜡。这使我想起了不久前一位语文教学前辈和我讲的一段话。他回忆自己小时候学《秋天》一文的情景:老师一手拿着摊开的课本,一手象乐队指挥那样轻轻地打着拍子,眯缝起有神的大眼睛,微微摇晃着身子,入神地朗读着“秋天来了,天气凉了,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他说随着老师绘声绘色的读书声,一幅无比壮丽的充满诗情的画面永久地定格在了他的记忆里,它比几十年来在书本里和生活中见到的任何一幅秋色图都美得多。他还说前不久某校老师将这幅图景制成多媒体软件,象幻灯片那样放给学生看,以便于学生理解,可他觉得与小时候定格在记忆里的图景,不啻天壤之别。其实,学生的想象空间是无垠的,岂是一幅画面能勾勒的?
三、语文课改走出偏重形式误区的对策思考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上说明文课可尽量多用,以便于学生理解,说明文大多是知识性较强的文章,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明白;譬如最近听一位老师上《绿色蜾蝈》一文,我就觉得她的课件制作的很有必要。一开始出现在大屏幕上的是一只可爱的绿色蝈蝈,然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蝈蝈的外行特征。学生各抒己见,在此基础上朗读文本,学生就有了感性的认识,同时对文本也产生浓厚的兴趣,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接着老师还设计了一张表格,把蝈蝈的生活习性作了归类在大屏幕上一显示,一目了然。而同样是一节语文课,有位老师在上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也制作了课件,把父亲过铁道时的艰难用一幅画面来概括,让学生体会父亲的爱子之情。试想类似一幅漫画的画面岂能表达深沉的爱子之情?这种感情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才能体会得到,可见,文学作品课则要谨慎使用,以防误导学生,扼杀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二)在继承中创新。让创新之树根植于传统教学精华的沃土上,使之
根深叶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古人的诵读教学法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常青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意自见。鲁迅先生尽管讨厌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但我想也许正是三味书屋老先生那“拗过来拗过去”的读书教学,奠定了他的文学基础。
(三)上出语文课的特色。语文教材大部分是文学作品,或者说是准文
学作品,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咀嚼领悟其意境和神韵,努力达到古代杰出的文学评论家刘勰所说的“寂然凝神,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的境界,而不应拘泥于让学生逼真地见到实景实图、实事实物。
(四)要有正确的评价导向。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要走出偏重形式的误区,
最为关键的是要有正确的课堂教学的评价导向,要注重实际效果而不是形式。各级各类的评优课再也不能以是否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有没有把热闹的讨论带进课堂看作是选优的重要甚至是唯一标准。否则将会有很多含金量很高的课被热闹的形式所埋没!
总之,能让学生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心理得到满足,这就是一堂成功的课。我们切莫走进新课改的误区,过分注重形式的东西,一窝蜂去仿效,而丢了自己可挖掘的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