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唐诗三首》教案1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4-13


十、唐 诗 三 首1

              梦 游 天 姥 吟 留 别

                  李  白

一教学目的:

    理解运用对比、夸张等修辞方法,通过丰富联想来描绘梦境,以表达蔑视权贵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虚设梦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 联想丰富、构思奇特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

 

                             第 一 课 时

 

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 (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 (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 (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古体诗。

 

课文分析:

    海        客谈  瀛洲,        烟涛微茫            信  难  求;(2)

    航海归来的人谈到海中仙山瀛洲,(大海)烟波浩渺(瀛洲)实在难以寻求;

    三山: 蓬莱、方丈、瀛洲,古代传说中东海中的三座仙山。

    越人(3) 语  天姥,    云霞明  灭(4) 或  可  睹。

    越地人  谈到天姥山,  云霞忽明忽暗  有时能够目睹。

    天姥见注(1)

    分析: 一难求,一可见,梦游有现实基础。

    天姥  连天    向天横(5), 势  拔  五岳  掩    赤城。(6)

    天姥山直插云霄遮断天空,  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

    五岳: 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中岳嵩山(河南)、北岳恒山 (山 西)、南岳衡山(河南)

    天台一万八千丈,(7)       对此欲倒      东南倾。(8)

    那高达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对它象要拜倒,向东南方向倾斜。

    分析: 以附近极高的天台山相比,更见天姥山的气势不凡。

第一自然段: 写天姥山的位置和地势。

 

    我欲因  之(9)       梦吴越,    一夜      飞度镜湖(10)月。

    我想依据越人的介绍,梦游吴越,  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

    分析: 开始梦游。

    湖  月  照  我  影,  送我至剡溪。(11)

    湖光月色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丽的剡溪。

    谢公(12)宿处      今  尚在,渌(13)水  荡漾  清(14)猿啼。

    谢灵运  住过的地方现今还在,清清的溪水荡漾,猿猴的啼声凄清。

    分析: 山间水,山中猿。

    脚    著  谢公          屐(1), 身  登  青云梯(2)。

    我脚上穿着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身子登上直入云霄的山路。

    半壁          见    海        日,(3)空中闻    天鸡(4)。

    (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还听到空中天鸡的鸣啼。

    分析: 半山见闻。

    千岩万转  路不定,          迷花        倚石      忽已暝。(5)

    山岩重叠,不知道拐了多少弯,我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千岩: 重叠的山岩。万转: 山路弯曲不断。不定: 没有定向。

    分析: 山花迷人。

    熊咆      龙吟                      殷岩泉,(6)

    熊在怒吼,龙在长吟,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中间。

    殷:(yǐn) 雷声,此处用作动词,作“震动”讲。

    栗深林兮惊层巅。(7)

    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栗:(lì)颤抖,使动用法。惊: 震惊,使动用法。层巅: 重叠的山顶。

    分析: 巨兽怒吼。

    云青青(8)兮欲 雨,  水  澹澹兮生  烟。

    黑云沉沉啊将要下雨,水波摇动啊升起烟雾。

    澹澹: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分析: 水天情景。

    列缺(9)霹雳,丘峦崩摧。

    电内雷鸣,   山峦崩塌。

    丘峦: 山峦。崩: 倒塌。摧: 断裂。

    分析: 雷电逞威。

    洞天  石扉,訇然    中开。(10)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分析: 别有洞天。

    青冥(11)  浩荡    不见底,  日月照耀  金银台(12)。

    青色的天空广大无边望不见底,日月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

    分析: 山中楼台。

 

    霓为        衣兮风为马,云之君(13)兮纷纷而来下。

    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云中的神仙啊纷纷降下。

    霓: 虹的一种,主虹外边的虹,内红外紫,称霓。

    分析: 天空降下仙人。

    虎  鼓瑟兮鸾回车(14),仙之人  兮列如麻。

    老虎鼓瑟啊鸾鸟驾车,排列的仙人啊象麻一样难以数清。

    分析: 仙人众多。

    忽魂悸以魄动,              恍(15)惊起而  长嗟。

    如此景象令我的魂魄忽然惊动,恍然站起身来,又长叹不已。

    悸: 心惊。嗟(jiā): 叹词。

    分析: 梦醒惊叹。

    惟觉时(16)之  枕席,      失向来之        烟霞。

    醒来时身边只有睡过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分析: 醒来时一切消失。

第二自然段: 详写所游梦境。

 

    世间  行乐    亦如此,      古来万事            东流水(1)。

    人世间行欢作乐也象这样虚幻,自古以来许多事情(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此: 指诗人梦游天姥的奇遇。

    分析: 慨叹人生如梦。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2)

    告别你们离去了什么时候回来? 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想要行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

    君: 指东鲁的朋友。且: 将。青崖:青山。

    分析: 要过神仙日子,去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3)事 权贵,使我不得  开心颜?

    哪能低头弯腰去伺候权贵,使我不能够开心开颜。

    开心颜: 开心开颜,心情愉快,露出笑容。

    分析: 游名山胜境,其意在此。

第三自然段: 梦醒后的感想。

 

艺术特点:

一、想象丰富。

    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吸取了《楚辞》及一些神话故事中的内容与艺术特点,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耐人寻思。传说中的瀛洲与现实生活中的天姥比,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明与黑暗比对比。写天姥的高而且大“连天向天横”、“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连用五岳、赤城、天台,又一起用来衬托了天姥的高大衬托。

二、构思新奇:

    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抒发对天姥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恨;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明自己目前和今后的战斗意志,别开生面。    作者为表达自由奔放的思想感情,不拘一格,让句型多变化,节拍有缓急,显出了一派独特的风格。(七言古诗)

三、消极因素:

    流露的“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之类的情绪,是当时清高的封建士大夫所共有的思想,表现出消极的一面。

四、中心思想:

    全诗通过梦游的描绘,写出了作者憎恶封建现实,追求自由乐土的理想,表达了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第 二 课 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杜甫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的进步思想。

   2、学习精选材料以表达中心思想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 精选材料,平易质朴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之家,应进士试,不第,困居长安十年,遂与现实接近,逐步观察到各种社会矛盾,获得丰富的创作题材。后任左拾遗,因故被贬。 759年,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乃弃官带领全家辗转西行,历尽险阻,备尝艰辛,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之类富有人民性、现实性的史诗。最后抵成都,由亲友帮助,在西郊浣花溪,用两年时间盖上一间茅屋 (即今“成都草堂”,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千千万万广大人民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十分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深受战乱之苦和颠沛流离的生活,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获得“诗史”的美称,又被称为“诗圣”。今有《杜工部集》存世,共收诗歌一千四百多首,本篇选自《杜少陵集详注》卷十。

 

解题:

    “……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诗写风卷茅草,雨夜难眠等情景,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歌: 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课文分析:

    八月秋高(5)风 怒  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6)。

    仲秋八月的狂风放声怒吼,把三重茅草从我屋顶上卷走。

    怒号: 大声吼叫。三: 表多数。

    分析: 天气突变,用比拟。“怒号”状风势之猛;“卷”“三重”表受害的严重程度。

    茅飞渡江洒(7)江郊,     高者挂(8)长(9)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10)。

    茅草飞过江去,洒满岸头,高的挂在大树的树梢,  低的飘转沉进水坳。

    洒: 散落。江郊: 江边。者: ……的。

    分析:“飞渡”、“洒”、“挂”、“飘转”、“沉”描述茅草七零八落,不可收拾的惨状。

    风势猛烈而茅屋残破,茅屋残破又为大雨屋漏的缘由。这样写既让我们看到一幅风猛屋破、情景凄惨的图景,体会到诗人当时面对惨景的心情,又为下文准备了条件。

一、狂风屋破,茅草乱飞。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      对面      为盗贼(11)。

    南村的儿童欺我年老,好忍心啊,当着我的面作强盗。

    忍: 狠心。能: 如此。为: 作。

    分析: “南村”表示距离之近。“欺”是一种戏谑方式,因为“我老无力”。“忍能”把欺的程度作了具体细致的刻画。

    公然抱茅入竹(12)去,唇焦口燥呼不得,(13)      归来倚杖    自叹息。

    公然把茅草抱入竹林,制止不住,叫得我唇干舌燥,回来扶着拐杖只好叹气。    竹: 竹林。

    分析: 建造这间茅屋对杜甫来说,是建得太艰难,显得太宝贵了,所以才竭尽全力制止。“自叹息”表示戏谑之后的无可奈何。

二、群童抱茅,倚杖自叹。

 

    俄顷(14)风定    云墨色,  秋天漠漠(15)向昏黑(16)。

    不一会儿风止了,乌云如墨,秋天灰蒙蒙渐渐黑下来了。

    定: 止、住。

    分析: 顷刻间,再次面临双重威胁。狂风刚过,大雨又来,真是“屋漏偏遇连夜雨,(行船恰逢顶头风)”夜了,家家关门闭户。怎么办? 何处去? 哪里躲?

    布衾(17)多年  冷  似铁,娇儿  恶卧      踏里裂。(1)

    布被盖了多年,冰冷如铁,小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恶卧: 睡态恶劣。

    分析: 布质被子,多年已“冷似铁”,失去了保暖价值。因小孩“恶卧”,蹬得大窟小眼,破烂不堪,由此可见诗人生活境遇的窘困。

    床头屋    漏  无  干    处,  雨脚(2)如麻   未  断绝。

    床头屋顶在漏雨没有干燥的地方,雨脚象麻线一般没有断绝。

    分析: “无干处”指出造成的灾难。“雨脚如麻”状写雨之大,“未断绝”看出雨通宵达旦,持续久。

    自经丧乱(3)   少  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4)!

    自从战乱以来就很少睡眠,湿糟糟地,长夜漫漫何时明!

    何: 如何。由: 到。

    分析: 在国破家亡的灾难中,诗人忧国忧民,早已不能熟睡,何况此时此景呢? (更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广大人民生活的困境)为下文提问作铺垫。

三、屋漏衾裂,彻夜难眠。

 

    安得(5)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6)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怎么才能得到高楼大厦千万间,让天下的寒士们住下,皆大欢喜,风吹不动,雨泼不进,安如泰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7)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什么时候眼前高耸地出现这些高楼大厦,我的茅屋破烂,自己冻死,也心甘情愿!

    呜呼: 呵。突兀: 高耸。见: 通现,现出。足: 心足,心甘情愿。

    分析: 诗人在自己经受生活上、精神上痛苦处境中想到的不是个人而是广大人民所遭受的风雨,强烈希望能尽力解决所有人的困难,这就是全诗的主旨。当然,在封建社会里诗人的愿望是不能实现的。也因为如此,作者进一步表示: 只要能解决或改善一下人民的生活问题,自己冻死、饿死也心满意足,就显示出诗人思想境界之高、胸襟之宽和他的人道主义的精神。当然,诗人所想到的主要是“寒士”,因此,不能与今天革命的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提并论。

    “安得”二字语气贯至“……动安如山”为止,这种形似疑问实属慨叹的句式,往往放在结尾处,或抨击现实,或寄托理想,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如《病梅馆记》“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光阴以疗梅也哉! ”这种句式要注意一直管到哪里为止。

四、愿现广厦,大庇寒士。

 

小结:

    全诗层次清晰,由上到下,由外到里,由自己推想到别人,条理分明。

    描叙每一个中心时,选用精当材料,不枝不蔓,问题集中,主旨鲜明。

    用语非常准确、生动、鲜明,“怒号”反映风的威力;“飞渡”、“洒”、

“挂”、“飘转”、“沉”描写茅草被卷走的各种姿态,活灵活现。

    全诗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束缚,作者思想更加无拘无束倾泻出来,加强感染力。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三首》笔记整理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三首》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三首》表格式教案2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三首》练习题2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三首》表格式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三首》pptx课件(57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三首》同步练习2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三首》pptx课件(79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三首》理解性默写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三首》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三首》pptx课件(94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三首》pptx课件(86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三首》ppt课件(84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三首》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二首》ppt课件3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二首》ppt课件2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二首》ppt课件1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二首》练习题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二首》同步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二首》教案3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二首》教学设计2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