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中考试卷 >>中考模拟试卷 >>上海市 >>
2007年上海市中考作文模拟卷(2)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5-08


一文言文阅读
(一)默写
1、童孙未解供耕织, 。
2、 ,洪波涌起。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4、伤心秦汉经行处, 。
5、《黄生借书说》中说明富贵人家读书的很少,并进而推论其他任何事物的句子是
“ , 。”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6、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
7、客曰:“不负子也。” 负:
(三)阅读下文,完成8---10题
岳阳楼记(节选)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是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也?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8、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⑵ 微斯人,吾谁与归?

9、文中加点字“进”是指“ ”,“退”是指“ ”。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 。
(四) 阅读下文,完成13—15题
板桥诵书
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人咸易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 幼时殊无异人之处 殊:
(2) 人咸易之 易:
1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1)少长,虽长大,貌寝陋

(2)书有弗记者乎?

13、郑板桥的善于诵书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表述)
(1)
(2)
(3)
二、现代文阅读
(一) 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
母 在 天 涯
娘想儿时时想,儿想娘会会想。这是母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说过的老话。
若干年前,我因公差到沈阳。会议结束的当天晚上,我从棋盘山的东湖度假村,乘车到市中心,独自一人漫步在街头,华灯初上,我才感到讥饿,于是随意走进了一家小饭店。
饭店不大,但颇幽雅安静。随便点了两道菜,要了一小瓶酒,我自斟自饮,舒适中又不免有几分惆怅。渐渐的,斜对面一桌看似一家人的欢聚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坐在首席的一位老妇人好像我逝去两年的母亲!她六十开外,看上去很有文化教养,显得富态而慈祥。子女们不时为她夹菜,敬酒。一看就是非常幸福的家庭。老妇人的确像我的母亲:眼睛不大而有神,颧骨高高,耳垂很大,整个脸型更是酷似,所不同的是我母亲没有她那种高雅的气质。我的眼睛总是不停地向那边看,这引起了老太太身旁的一名年轻女子的注意。她在老太太耳边嘀咕了几句,老太太便将目光移向了我,我赶紧低下头,若无其事地斟酒吃菜,心里却“咚咚”跳得厉害。片刻后,我又一次不由自主地去瞅老太太,这下可好,正碰上老妇人的目光。我尴尬得不行,急忙喝了一口酒,把脸扭向了窗外。一会儿,耳边突然响起了悦耳的话语:“同志,你有什么心事吗?我婆婆让我过来问问。”地道的东北口音,让我的鼻子不由得酸了起来。我急忙起身表示歉意地说:“对不起,老太太真像我世母亲。”然后不知来了哪股劲,我唐突地提出:“想跟老人家喝酒杯酒!”儿媳便回去在老妇人耳边小声说起来。一会儿,又过来,说:“我家老太太欢迎你。”我端杯过去。那一家人都端杯站了起来。面对老太太慈母般的目光,我哽咽地说了句“祝您长寿”,便一饮而尽。接下来,不善言辞的我再也无法应对这场面,就窘促地回到自己的桌边。此时,我如坐针毡,心乱如麻,母亲的形象不断浮现在眼前:儿时在重庆被汽车撞昏迷时,是母亲哭喊着把我送到医院;大腿声疮高烧不退时,母亲背我去诊所就医……我这块离娘的肉,不知让母亲一生操了多少心。借着酒劲,这股酸楚的情感在内心剧烈地翻腾着。此时我泪眼模糊,起身竟没有道别就立刻奔出了饭店……
多少年过去了,当我独自走进饭店,这一幕总会涌现在眼前。天涯何处还有我母亲的身影?我想,那家人,那位酷似母亲的慈祥妇人,当时一定惊讶这位失态的怪人何以如此唐突。哦,不,她肯定回原谅我的,她会理解什么是赤子之心。我坚信母子的心灵是相通的。
其实,我善良的母亲是个文盲,一生只进过有限的几次饭店啊!

14、 阅读全文,说说“母在天涯”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老妇人与“我”的母亲,有那些相同点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本文写自己母亲,用了怎样的手法?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本文结尾一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母亲是伟大的,它的触角延伸进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请例举出母亲关心你的一两个细节,用心去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21—25题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②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加重的了。
③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可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④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⑤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19、第③段中提到“快乐之权,操之在己”。文中“ ”一句为它作了具体的解释。
20、第④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你认为其用意何在?

21、作者认为“最苦”的事是: ;“最乐”的事是:
22、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上文的观点。

23、读了《最苦与最乐》后,你什么感受?请选择一个角度,写80字左右的议论性片断。

三、作文
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洪战辉在与上海大学共话“今天我们怎样成长”时说:我怕穷,也怕展示穷,同情不是最重要的,苦难并不是博得别人同情的资本,最重要的还是奋斗,改变才是最重要的。你穷,人家同情你,但是倘若一直穷下去,别人的同情却是不会持续下去的。洪战辉的话中这“穷”字含义无穷,你从中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
请以“今天,我们这样成长”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参考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
(一)1——4略; 5、非独书为然 天下物皆然
(二)6、说出 7、辜负
(三)8、(1)不因环境(好坏)和个人(得失)而或喜或悲
(2)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9、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
10、古仁人和作者的高尚思想和宽阔的胸怀。
(四)11、特殊 轻视 12、(1) 稍微长大了些,虽然长大了,容貌丑陋, 人们都看不起他。 (2) 书有不被记住的地方吗? 13、(1)每读一篇文章,都要读上千百遍。 (2)在船里、马背上、床上都坚持读。 (3)吃饭、面对客人时往往还在心里默背文章。
二、现代文阅读
(一)14、运用了侧面描写、烘托、对比的手法 15、相同之处:善良、慈祥、关爱子女。不同之处:老妇人气质高雅;母亲朴实平凡。16、表面是指“我”出差遇到了一位酷似自己母亲的老妇人;实际是说天下母亲的心都是一样的,她们善良、慈祥,无微不至地关心着子女们。自己的母亲虽然已经去世,但别人的母亲依然关爱着自己。 17、不能去掉。因为母亲把全部的心血,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子女的身上,无私地时刻关心着自己的子女。结尾不仅凸现了母亲简朴的生活,更能体现出母亲不平凡的爱。18、略
(二)19、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20、最苦的事是:该做的事没有做完,责任未尽,因为会受到良心的责备;最乐的事是:完成了责任。21、对上文第③段“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一说的补充,说明圣贤豪杰、仁人志士常常把种种责任揽在身上,在大苦中找到大乐;以此进一步论证作者的观点。22、论点:人人都要尽责任。 23、略
三、作文(按中考作文评分标准给分)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2012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考试大纲
2009年上海市黄浦区中考语文模拟考
2009年上海市长宁区初三语文中考模拟卷
上海市南汇区2009年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2009年上海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5份)
2007年上海市闵行区初三质量监控考试
2007年上海市崇明县九年级第二学期期中模拟试题
2007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分析
2007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07年上海市初三语文模拟试卷(3)
上海市虹口区2006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2006年上海市宝山区第一学期九年级形成性测试
2005年上海市语文中考模拟卷
上海市浦东新区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期终抽测试卷
上海市徐汇区2007年初三语文质量测试
2007年上海市语文中考模拟卷
2006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
2005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生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