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的波澜与文章的波澜
|
|
作者:weiwei527292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6-05 |
作者EMAIL:weiwei527292@163.com
课堂的波澜与文章的波澜
【摘要】 制造课堂波澜能使语文课有起伏,有高潮,持久地吸引学生。语文教材是课堂波澜产生的基础。以文章波澜为基础制造课堂波澜,可以通过“文章波澜——激发情趣——课堂波澜”这个途径,就是从文章教学内容出发,调用文章中的波澜因素,通过课堂表演、感情渲染等途径,让学生了解课文,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情趣,让他们领略学习的乐趣;当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掌握后,教师还需要通过合理的问题设置、讨论表演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形成课堂波澜了。在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新型课堂上,制造课堂波澜有着重大价值。
关键词:课堂波澜 情趣 文章波澜
今天,语文教学方法逐渐多样化,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注重具体知识的落实,制造课堂波澜这种方法则更注重调控情意。它对于点燃学生心头的情感火花,使学生思维更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重要意义。
所谓课堂波澜,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上,教师科学地利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心理、情绪在认知需要的发展进程中,形成某种程度的亢奋和起伏状态。”⑴课堂上有起伏,有高潮,有延伸,才能持久地吸引学生,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一堂好的语文课不应平铺直叙,仅仅是教师讲学生听,而应该有师生之间的沟通,反馈和交流,应该制造课堂波澜,点燃学生心头的学习兴趣,让整节语文课始终牢牢粘住学生。
制造课堂波澜与传统常见的教学方法相比(如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制造课堂波澜更注重调控情意的作用,它更关注学生情感状态对认知作用的影响。教学方法的选用,不仅要考虑知识的落实,还要考虑其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他们对问题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维积极性等方面的作用。
不过,虽然许多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意识要运用课堂波澜,尽量避免平铺直叙,大家都积极地调动各种方法制造课堂波澜,可是不少教师却仅把课堂波澜看作为调节课堂气氛的手段。例如,许多教师经常在教学时插入一些无关的图片,材料等吸引学生注意,以此活跃课堂气氛,引起一些小波澜。其实课堂波澜,它是与师生的“审美情境、认识发展”等教学状态紧密联系的,甚至与“教学高潮”相关。所谓教学高潮,是指学生的心理意识处于一种高度活跃的状态,富于创造的激情和成功的体验,就是指“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反应达到极点。它是双方教与学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的状态”。优秀的语文教师总是十分注重精心制造教学高潮, 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⑵也就是说,制造课堂波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不单是调节气氛的小技巧。
“中学语文教材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直接体现,是大纲的具体化。它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语文教学,进行语文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主要以课文为依据。⑶” 制造课堂波澜应该有其根本出发点的,那就是课文。从文章的波澜出发制造课堂的波澜正好也体现了我们使用教材时,以课文作为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基本依据的原则,真正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文章的波澜,主要指故事情节,人物的情感和行为表现等要素,它们往往呈现出起伏变化的艺术效果。
从课文出发来制造课堂波澜,是因为只有明确这堂课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这个目的如何组织教材,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教学过程进行到哪里是这堂最重要最精彩的部分等等问题,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落实好教学的目标。因此,在制造课堂波澜方面,我们也必须从课文文本出发,善于深入发掘并运用课文的有利因素,利用好文章的波澜因素,灵活调动各种方法,制造课堂的波澜。
从上面的分析也可以看出,文章波澜与课堂波澜的关系是,前者是后者产生的前提和根本依据;后者是使前者外化的手段,是落实教学重点难点,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
文章的波澜是文本的内在要素,要将其外化成课堂波澜,就要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帮助他们发现这些内在的要素,以情趣作为推力,选择最适当的方法将其外化为课堂的波澜,形成“文章波澜——激发情趣——课堂波澜”这条途径。
我们之所以强调以“激发情趣”作为沟通文章波澜和课堂波澜的桥梁,这是因为“情趣,是一种内心的体验,激发学生情感能起到一种激发求知欲动力的功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以适当的方式方法,适时地引导,沟通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激发彼此良好的情趣体验。”⑻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功在感悟、体味和积累,离不开反复的实践。课堂上师生间必须要有满腔的热情、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愿望等积极心理因素的支持,否则永远是效率低下的,也是痛苦不堪。要想语文课上师生都感受到一种情趣,我们教师就要把握并且发挥好语文课本这个丰富的“情趣资源”宝库。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情趣与学习的效果之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⑷ 现行的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中,对情趣资源的开发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例如,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和“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被列入了“总目标”,还在“教学建议”中特别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整个文本中,出现有关情趣的文字达二十多处,这是以往的“教学大纲”所没有的。⑺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以教材为本,通过教材激发学习热情,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我想,根据不同的课文体裁,我们可选择不同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一)小品表演
对于情节性强的课文,如小说,戏剧和故事类的课文,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文章时,应引导他们体会冲突之处,帮助他们发现文章的波澜因素。“小说的情节是与人物密切相关的,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小说一般篇幅较长,容量较大,可以更广泛全面的描绘多方面的社会生活,反映多重多样的矛盾冲突,并在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刻画人物性格。而对于戏剧,最具有概括性的一句话就是‘没有集中的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剧本是把矛盾冲突加以高度的集中,使之达到尖锐,剧烈的程度。” ⑸如果我们能抓住并运用好这些矛盾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情趣教学,就能吸引我们的学生,达到创造课堂波澜的目的。
我们在学习初二课文《羚羊木雕》时,我们就根据课文中情节性强,两代人的误会冲突明显这个“文章的波澜”,以小品演绎的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现故事情节,将故事搬上讲台,让全班同学参与其中。小品表演了“家庭法庭审判”的故事。文中的“奶奶”任“审判长”,“父母”任“被告”,“我”当“原告”,其他的同学当“旁听”。在这场特殊的“法庭”上,各个角色的都据理力争,针锋相对,,把“我”与父母间的矛盾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由于在座的“旁听”都是十四五岁的少年学生,因此,观看了这场“宣判会”后,同学们感受深刻,心中掀起了情感的波澜。许多同学当场就发表了自己的许多看法,课堂效果非常好,形成了课堂讨论高潮。
而如果按照传统的教授方法,光让教师讲授内容点,让学生练习画圈找出有关的人物言行态度变化等,那么这样的教学效果可能就容易使学生觉得乏味,同时也不如通过表演小品容易让学生深刻地发现到两代人的分歧,教学的目标很难落实。利用课堂波澜,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两代人的误会产生的原因所在,这样就更好地落实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扩展阅读
而对于古代诗歌,由于作品往往是篇幅短小,内容简单,一般不具有明显的故事情节,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故事背景等手段,扩充诗歌内容,制造故事情节。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扩读课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扩读”是为了开阔心神的视野和思路,如果在教学中能够为学生打开几扇窗户,而不是让他们从管孔中去认识作家作品,则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古诗词兴趣。
一位小学的高级语文教师在给学生讲授李白诗歌《赠汪伦》时,首先就给学生设置了一个大悬念。他说,大名鼎鼎的李白,他曾经也受骗过。孩子们立即瞪大眼睛,心想“上了什么当?他还受骗?骗他的人是谁?”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马上洋溢起一股热烈的气氛。面对预期的此情此景,老师就开始把汪伦如何写信骗李白这里有“千里桃花”和“万家酒店”的事慢慢道来,而这个“千里桃花”和“万家酒店”,其实是一个潭水名和店主名。而结果怎样呢?李白来到后,和汪伦谈诗论词,相谈甚欢;李白离开后,还写了这首诗。诗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大家想想,李白要是不上当,就没有这首好诗了。”这样曲折的故事情节当然吸引得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故事懂了,诗歌自然也记住了。⑹这样的方法既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牢牢地吸引住他们。
另一方面,学习一篇课文,能找一些同题材、同时代、同作者、同风格的文章进行拓展延伸,在教学内容上不断输送新鲜“血液”。这样既激趣,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情感渲染
在引导学生感受课文情感方面,面对一群情感体验不深的中小学生,我们教师又如何帮助学生打开课文的丰富的情感内涵呢?我看,关键是找准情感体验的“引发点”。
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努力把握住教材的情感引发点。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翻开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文章中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对同志的深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可以这样说,情感信息的传递,在语文教学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因此,情感在语文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面对课文中含蓄深沉的感情,学生不一定凭自身的能力就能感受到,更别说理解把握了。要想引导他们感受理解这样的情感,我觉得关键就是在“情深之处渲染”:课文内容的感人之处总是蕴含深沉的情感,如能通过媒体以音响或画面效果等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将引导学生入境入情,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如“小学的《月光曲》一课,在学习贝多芬弹奏《月光曲》一段时,教师播放了一段《月光曲》的音乐,学生在音乐声中轻读课文,产生联想,仿佛和穷兄妹一起在静静在听着,想象着月光、大海……在唤起的情感经验中理解感受文之情,把自己能通过音乐体会到的课文中的情形划出来,然后在音乐声中练习感情朗读。他们因情而自得的“得”,将能帮助学生体会出字里行间的情感,了解贝多芬的感情发展和变化:对穷兄妹的同情——遇到知音的激动——茅屋里产生的激情,了解到贝多芬是个伟大的音乐家,进而体会音乐家博大的心胸和高尚的情操。在情境中唤起学生情感与作者的共鸣,同时也体会到了语言的韵味,真是一举两得。”⑼
通过小品表演,拓展阅读等方法,教师让学生清楚地掌握了课文的内容,利用这些文章的因素,我们又应通过什么途径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情趣制造课堂的波澜呢?
(1)首先是设计好问题。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得好,总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也能较好地展现课堂中教与学互动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
而语文课堂提问的关键因素应该是学生潜能的极大发展和学生人性的极大凸现,使学生感到自身价值的被尊重与被赏识,并由此而激发学生最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学生进入迷津的地方,教师要抓住关键创造问题情境,启动学生的“内驱力”,诱发其探索欲望,随着问题的层层推进,就把学生引入求知的境界,形成教学互动的课堂“波澜”。
如在《七根火柴》教学中,我曾经看到一位教师在课堂开头就提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这样一个问题,由此打开学生的思路。一部分同学认为:课文对卢进勇的描写比较多,对无名战士的描写比较少,卢进勇是小说的主人公;另外一部分的同学认为,无名战士因为他有七根火柴,围绕火柴所发生的一切体现了作者要赞扬的一种精神,无名战士是小说的主人公;还有同学认为,课文描写卢进勇的笔墨较多,无名战士也重要,两人都是故事主人公……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激发起来。这时,他对学生见解的是非曲直不立即作判断,而是鼓励学生对疑难问题去做进一步的思考、探讨,故意设置对重悬念。进一步发问:“如果说小说的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作者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笔墨些卢进勇?”这样的提问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的思维“波澜”。
(2)其次采用讨论法,表演法设计教学的“波澜”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从心理学角度讲,人都是有一种表现欲,特别是青年学生,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他们竭尽全力找理由、查依据,在相互激发中得到共同的提高和发展。观看时下的电视综艺节目,人们往往被其新颖多变的节目形式所吸引,如“快乐拍档”、“快速抢答”等,我们更折服于现代科技的魅力。多媒体的运用连接了异地时空,沟通了古往今来。这些手段极大地增强了电视节目的可视性。语文课堂顺应时代潮流,采取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方式,如辩论、演讲、成语接龙、课本剧演出等,运用录音、录相、光盘幻灯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一定会改变课堂教学死气沉沉的局面。尤其互动式的小辩论,在某些不太明朗的问题上,让学生充分发表不同意见,不作任何限制,激活群体思维和学习热情。
教材的许多精妙之处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表演的形式加以至关理解,以加深认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既可以其产生学习的主人翁感,又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比如,我的语文老师教《孔乙己》时,对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一段文字,便采用了让学生表演的方法,形成了课堂的高潮。他让学生仔细琢磨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时的心态和动作,然后请学生上讲台表演,并说明如此表演的原因。前两位的学生表演不尽如人意,老师启发学生要重合考虑到孔乙己的个性、地位,比尔那对他的态度以及咸亨酒店独特的环境。片刻,又一位学生上台,上台前,还和同桌耳语了几句。当他走进讲台时,同桌突然喊道:“孔乙己,你的脸上又添了伤痕了!”(看来,他们是“合计”好了的,同桌当“短衣帮”这一配角)只见他向传来声音的方向投向鄙夷的一眼,又慢条斯理、抑扬顿挫地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然后手掌平展,掌心躺着几枚硬币,又把掌一收,五指合拢,用拇指和食指把一枚硬币按到讲台上,硬币接触到台面的声响,清晰可闻。九次动作,九个声响,九枚硬币,又把硬币赫然“排”在桌上。
(3)最后是采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再现情景,渲染气氛,给学生以切身的感受。“如讲《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教师绘制了精美的西沙风景彩画,录制了配乐朗诵。学后让学生听着配乐朗诵来观赏西沙风光。在声、乐、图的共同作用下,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爱之情油然而生,长大后要建设西沙的愿望也在潜滋暗长。”⑼
当然,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和适应面,制造课堂波澜这种方法对于线索清楚的课文,如小说,剧本等都很合适,也容易运用,但是在散文诗歌上就比较难运用,因为文章的线索不明显,文章的波澜就难以通过“小品表演”等方法外化让学生掌握。这些题材的文章多以品味语言,体会主题思想,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等方面作为教学重点,而因为这些目标的实现往往需要学生深入沉静地思考体会。而制造课堂波澜往往忽视使问题的探讨过于显浅,很难深入。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在一堂课中综合利用多重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既传授知识,技能,又发展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培养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审美情趣和完善品格。
主要参考资料:
⑴摘自《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方法与调控技巧》,第555页。
⑵摘自《语文创新教学》,第227页。
⑶摘自《语文教学引论》,第88页。
⑷⑺⑻摘自《 论语文课程情趣资源的开发》。
⑸摘自《文学概论》,童庆柄主编,第172页。
⑹摘自《教师语言美》,陈函平老师,第41页。
⑼摘自《激起感情波澜,增强感染效果》。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