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回归大地”的语文教学
|
|
作者:吴杨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6-15 |
呼唤“回归大地”的语文教学
吴杨
2004年2月11日《中国教育报》刊登了一篇名为《儿童语言趋于贫乏引起关注》的文章。文章中提到:一篇600字左右的小学生作文,其中使用了72个“死了”,如“热死了”“烦死了”……整篇文章都是十分简单的词语,毫无文采可言。著名儿童作家秦文君指出,现在儿童语言变得越来越贫乏,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担忧。相信只要看过这篇文章的语文教师都会心有所动,心有所虑,心有所感——“儿童语言变得越来越贫乏”所反映出的问题,其实是语文教育中语言教学的弱化、边缘化甚至是缺失的问题!
记得北京大学教授辜正坤博士曾经写过一篇名为《语文教学与中华的命运》的文章。文中有这样几句话:“著名人类学家博阿斯说过:人类所创造出来的最伟大的文化成果是语言。那么,不言而喻,继续维护这一成果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语文教学。”语文界有识之士也都有类似的共识:“教育是立国之本,立人是教育之本;通过立言以立人,则是中学语文教育的基本目的与任务。”(《新语文读本》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在扬州召开的首届中国儿童阅读教育论坛上,“亲近母语”课题主持人徐冬梅说,语文教育有三个层面:一是语言文字,主要是语言的实践和运用;二是语言文学,这是比较高的形态,关注学生的精神、态度;三是语言文化,是让学生对世界要有独特的认识。徐冬梅所说的这三个层面是相互关联的,其核心是“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的“大地”是语言教学;语文教学的“根基”是语言教学;语文教学的“源头”是语言教学!语文教学一旦忽视了它、冷落了它,将会“失魂落魄”,无“土”可依、无“根”可寻、无“家”可归!
但是,长久以来,一提到语文,一提到语文课,一提到语文课文,想到的,自然是“文以载道”;讲解的,必然是“中心思想”等等……语文教学承载着不堪之重负。诚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所言:“现行语文教学的误区之一就是‘对语言文字所附的思想、内容的理解代替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 ——语文教学没有走在“语文的路上”,长此以往,语文教学既无法培育出繁茂的向语言土壤深扎的根,也就自然长不出翠绿的朝着精神的天空伸展的枝叶——这样的语文教学,是既无法“上天”,也无法“入地”的。要扭转语文教学这种令人尴尬的局面,我们热切呼唤“回归大地”的语文教学!
一、以阅读为“切入点”,提升阅读品位锻造思想,纯洁语言
文字的力量来自我们的思想与感情,不是字典词源里找来的字汇词汇。我们的思想好,感情厚,我们就一定能教普通的话变成很有力量的话。——老舍。要想让学生学好语言,用好语言,那就得首先让他们有思想、有情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的这个故事,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有一次康有为介绍梁启超去见张之洞。张之洞考察的方式就是传统的对句。张之洞的上句是:“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张之洞是当时的湖广总督,也是现代冶金工业的创始人,又是大学者,这上句说得非常狂傲。梁启超是晚生小辈,不能狂傲,但又不能懦弱。他的对句是:“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岂敢在前,岂敢在后?”你自称老夫,我自称小子,我不过是个读书人,读书人以谦恭为美德,我怎么敢在前头呢?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我怎么敢在后头呢?所以是“岂敢在前,岂敢在后”。此句一出,令张之洞刮目相看。像这样的句子,岂是单单学好了语文修辞就能写得出来的?这里面有修养、有抱负、有境界,显示着一种人格的魅力。这个故事让我们再次感悟到:“有境界自成高格”这个道理。它也同时提示我们,要锤炼学生的语言,应该从锻造思想入手。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锻造思想,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呢?
余秋雨先生认为:“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青年人稚嫩的目光常常产生偏差,误以为是出身、财富、文凭、机会使有的人超乎一般,其实历尽沧桑的成年人都知道,最重要的是自身生命的质量。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造,阅读是锻造的重要一环。”
二、以教学为“立足点”,注重语言表达的示范与培养,美化语言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语文特级教师魏国良先生曾经指出:人的一生,一般要经历三次基本归属变化,由此伴随着三次质的飞跃和三次文化适应性水平问题。从上述三次归属过程来看,学校的语文素养教育不仅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也关系着个体的发展水平与进程,而影响其归属的关键因素是母语的书面语学习。(魏国良《现代语文教育论》)
俗话说“言为心声”。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同时,也在塑造自己的形象。而学生所接收到的信息不仅是教师话语本身包含的意思,还有说话人的声音、表情,乃至性格、风度等,这些都会给他们留下潜移默化的影响。原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说过:“我们的一切培育、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列的条件反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锤炼学生的语言,首先一定要锤炼好自己的语言。因为“语言教学应该是一个互相依存的整体。学习语言的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融听说读写为一体的,有意识和具有挑战性的交流。”并通过有效的评估,“帮助学习者懂得他们应该做什么、做得怎样和怎样改进”。(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语言教育课程草案•指导原则》。转引自饶杰腾《发达国家母语教学的核心理念》)就这一点来说,一个高素养的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语言示范作用,无疑是十分巨大的。
作者EMAIL:wuyang2008@126.com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