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在语文课堂的渗透
第四周星期一的语文课被安排在下午,按照惯例,这节课我将让学生练字。然而日历上醒目的“9月18日”却真真切切地提醒着我:今天(2006年9月18日)不正是“九一八事变”75周年纪念日吗?这可是个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机会。
然而怎么将“九一八”与今天课堂的主题——练字联系起来呢?经过一番苦思,我确定了这节课的主旋律“勿忘国耻 传承国粹”。“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紧了侵略中国的步伐,最终在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遭受到巨大的损失和凌辱,中华文明在战争中被破坏和摧残。而汉字是我们中华文明的象征,汉字传承了两千多年而不泯灭,反而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作为中国人,写好汉字,写好方方正正的汉字,就是爱国的体现。
随着上课铃响起,我抱着音箱、MP3走进108班教室。师生互相问好后,我提问学生:“谁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
学生齐喊:“9月18号……”
“我也知道是9月18号啊。谁知道9月18号有什么特别的呢?”
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一学生说:“是不是和抗日战争有关啊?”
“没错!已经接近答案了。”
“九一八事变!”一学生站起来说道。
“很好,那你知道‘九一八事变’是怎么回事吗?”我继续提示道。
他摇了摇头。“老师你快告诉我们吧,别再卖关子了。”学生急切地喊道。
于是我就将我所了解的关于“九一八事变”的历史事实、故事跟他们讲了一遍,同时板书“勿忘国耻”。
“那大家知道为什么咱们这节写字课要先讲‘九一八事变’吗?”我继续提问。
“对呀,这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啊?”一学生不解地问。
我边板书“国粹”边解释道:“我们知道汉字是我们中华文明的最佳体现,可以说是我们最大的国粹,她的历史可是比我们以前说过的京剧啊中医这些国粹来得悠久。而且两千多年来不但没有随着历史的进步而泯灭,反而焕发出光彩夺目的生命力。这难道不值得我们骄傲吗?难道不值得我们继续发扬光大吗?”有学生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我继续说:“你们希望我们的汉字在各位手中失传吗?”
“当然不想!”学生又讨论开了,“我们要好好珍惜。”“写好汉字……”
“那我们就应该好好地书写汉字,给大家时间练字就是这个目的:我们要将我们的汉字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对大家而言,现在可能还没办法说为祖国做出多大贡献,但认认真真地写好汉字就是我们对祖国最大的贡献了。”我说着,在“国粹”前板书“传承”。“我们的国粹不仅包括汉字,现在我要播放的这些曲子也是我们的国粹,希望大家边欣赏音乐边写好汉字。”我给音箱接上电源,打开MP3,开始播放《高山流水》《寒鸦戏水》《平湖秋月》等传统乐曲。
学生们沉浸在音乐中,认认真真地写起字来——以往的写字课他们从没有如此认真过。
有人说,语文课如果进行过多的思想政治教育,会减弱语文课的审美功能,而过于强调其政治工具性。其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是培养学生丰富情感的一种,这与新课标的要求是相符合的。语文课堂的爱国主义教育并不一定都是要很生硬地灌输给学生,也可以结合一些形式新颖的活动来进行渗透,让学生在较为活泼的氛围中领悟爱国情感。
因此,这节课我认为不仅是一堂成功的写字课,同时也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初一语文组 郑 军
作者EMAIL:roby_1@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