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庄暴见孟子》教学设计5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9-08


 

《庄暴见孟子》教学设计 
 备课人:陈志宏 
一、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齐桓晋文之事》。今天我们仍然要学习一篇对话体的议论文,对话就是一种论辩。一讲到论辩,人们就会想起古希腊人,古希腊人对论辩的热情,尤其表现在苏格拉底身上,这位哲学家自诩为雅典的罗蒙,成天蓬头赤足,到处找人辩论。柏拉图的三十篇对话,记录了这位辩论大师辉煌的辩论业绩。其实,我们中国古代的诸子散文中也记录了许多的滔滔雄辩。我们古人对论辩的热情,尤其表现在孟子身上。《孟子》七篇,则记载了这位儒学亚圣的辉煌的辩论业绩。如果说在西方的唇枪舌剑之中,产生并发展了对西方文化传统产生经久不衰影响的辩证法精神,那么在我们中国古代的唇枪舌剑之中,则发展了对东方文化传统产生深远影响的儒家思想。《庄暴见孟子》就是这样的一篇对话体的议论文。 
二、整体感知 
课文两段文字实际上就是两段对话。第一段是庄暴见孟子,也就是庄暴和孟子的对话。主体应该是第二段,也就是孟子见齐王,孟子和齐王的对话。 
三、具体研习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段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段。学习古文,我们总是要从正音读开始(板书:正音读)。请大家齐读第一段话。同学们看一下,一二三句怎么读?(三组同学分别读) 
1.王语暴以好乐。2.好乐何如?3.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可见本文当中有一个字需要尤其引起我们注意就是一个“乐”字。 
除了正音读以外,还要辨词义。(板书:辨词义)一般来说,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它有不同的含义,或者说它的字形和我们今天相近,很熟悉,但是它的字义我们却是比较陌生的,这些词要尤其引起注意。 
还要明文法。(板书:明文法)明文法主要指一些词法、句法。比如第一段中间,你认为哪些句子的句法就要引起我们注意的呢? 
[明确] 暴见于王。见:接见。于:被。是一个被动句。王语暴以好乐:倒装句。 
除了正音读、辨词义、明文法,还要察语气。(板书:察语气)比如第一段中间。 
“好乐何如?”这是一个疑问句,——疑问句读的时候调子应该上扬。(齐读)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揣测语气。(齐读) 
[活动] 齐读第一段。 
[提问] 这一段写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这段对话在整个论题中起一个什么作用?在整个文章当中庄暴为什么来见孟子?他有事要找他,什么事情啊?一个什么字啊?(好)好,爱好。一种行为,谁的行为呢?齐王。齐王爱好什么呢?他到底为一个什么话题来的?(好乐的乐来的,这才是论题)(板书:论题 乐) 
[提问] 这个论题有没有难度呢?我们从句中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 
[明确] 暴未有以对。——没有什么拿来回答的。所以这一句话一方面反映出这个话题确实有相当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反衬出下文孟子论辩的高超。 
[提问] 那么孟子对这个问题怎么回答呢? 
[明确]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谁把这个句子给大家翻译一下?为什么孟子这么回答呢?因为儒家讲究礼乐治国,重视音乐的政治效果,他们把礼、伦理、音乐看做是三位一体的东西,这三位一体的东西都和仁政血脉相关。(板书:儒、礼乐、仁政)所以孟子说齐王非常爱好音乐的话,那么齐国差不多就可以治理好了。但是道理他有没有对庄暴讲?(没有)这个道理他将放到什么地方去讲?(第二段) 
2.学习课文第二段 
下面让我们来看第二段。 
[提问] 第二段“乐”字出现了多次,数数看大概有多少字?(24次)同学们再看一下,一共出现24次,每一个地方它的读音是不是一样?用法是不是一样?能不能讲讲规律?什么时候读乐,什么词性?在什么时候它不读这个音?它做什么词? 
[明确] 当它作名词的时候读yue,作动词的时候也读yue,是欣赏音乐的意思。当它做形容词的时候就读乐,是快乐的意思。 
[活动] 齐读第二自然段。(或齐读以下句子。4.今之乐犹古之乐也。5.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6.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以下抽生分别读:7.臣请为王言乐。8.今王鼓乐于此。9.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齐读:10.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提问] 在论辩当中有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双方在一些枝节的问题上纠缠不休。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迅速的指明对方的要害,抓住这个问题一攻到底,孟子见齐王,他采用的是前者还是后者?(后者)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 孟子见齐王的第一句话就是“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直接就把论题提到齐王的面前。 
[提问] 孟子一见齐王的第一句话就把庄暴见齐王讲的话拿过来问齐王。并且齐王一听到孟子这个回话,他的态度怎么样?(变色)变成什么色?为什么变色? 
[明确] 紧张、心虚、羞愧。以羞愧为主。 
[提问] 为什么羞愧不好意思呢? 
[明确] 因为他好的不是一种治国之乐,而好的是一种世俗之乐。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是不一样的。先王之乐比如尧舜时候的音乐,政通人和,治世之乐。而世俗之乐是乱世之音,黄色小调,流行歌曲,最为儒家所不齿。所以孟子跟齐王的对话,一问一答,从辩论的艺术来讲是一种攻齐要害的方法(板书:攻其要害)。辩论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避实就虚,比如你对人家提出的问题无法回答的时候就巧妙的这么做。但是更多的时候却要避虚就实,避轻就重,志在必胜。那么孟子见齐王采用的就是这样一种攻其要害的方法或者叫做避虚就实法(板书:避虚就实法) 
[活动] 把这一问一答齐读一下。左三排读问,右边三排读答。师读旁白。 
[提问] 齐王的表情说明他懂得两者的区别,所以他恼羞成怒,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孟子正面的说理有没有效果?那他怎么办呢?我们看看孟子采用了一种什么样的说理艺术。他能不能让齐王感到难堪?不能,不能难堪,他要挽回难堪的气氛,那么就反过来,不说你不好,反过来还要对齐王恭维一番。他是如何恭维他的呢? 
[明确]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提问] 但我们看一下孟子在这里表扬齐王的这句话,“今之乐犹古之乐也”,他所使用的概念和齐王使用的概念同不同? 
[明确] 不同。齐王的概念是“先王之乐”、“世俗之乐”,是从性质和内容来分的。孟子说的“古今之乐”是从时间上来分的。貌相似,实不同。“今之乐”也好,古之乐也好,它都有庄重严肃,和庸俗轻佻之分。在逻辑上实际上孟子使用了一个偷换概念的方法。偷换概念不大好听,我们把它换一个词语,在成语当中讲互相代替的词语叫什么?(板书:李代桃僵,转换话题法)。 
[提问] 孟子的蓄意周旋,借题发挥,果然引起了齐王的兴趣,于是齐王情绪好转了,你们看哪一句话看出来齐王情绪好转了? 
[明确] 可得闻与? 
[活动] 我们把孟子与齐王对话的第二回合,这一答一问再读一下。请左三排答,右三排问,注意语调。 
[活动] 生读:甲:“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乙:“曰:可得闻与?” 
[提问] 按常理来说,孟子这个时候可以滔滔不绝地谈论他的大道理了。但是孟子又两次对齐王发问,怎么发问的我们一起来读一下。一问什么?(“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二问什么?(“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赏析] 这里我们注意到孟子的转换话题法多么巧妙啊。其实他已经悄悄的不知不觉的两次转换了话题。第一次由“先王之乐”,“世俗之乐”转到了“今之乐”和“古之乐”。第二次又由“今之乐”和“古之乐”的“乐”转移到“臣请为王言乐”这个“乐”。这个乐是什么乐呀?欢乐快乐。欢乐快乐是人民的一种态度,感觉,这样就悄悄地把一个音乐的论题转移到了政治的论题上。(板书:音乐——政治)。所以这个“乐”字尤其要引起我们注意,它有的时候谈论的是音乐,有的地方他讲的是一种欢乐,人民欢乐这样一种态度的问题。 
孟子的更高明的地方,还在这两个看起来很简单的发问上。他步步地诱导对方,诱导齐王,悄悄地不知不觉地离开了他自己的阵地,而纳入到自己替他设下的网中。这样的方法,这二问二答,在论辩的艺术中叫引蛇出洞(板书:引蛇出洞)。还没有入洞,还没有完全接受孟子的观点。所谓出洞也就是离开他自己的阵线来到孟子为他设下的轨道中。引蛇出洞事实上就是一种诱导就范法。(板书:诱导就范法) 
[小结、活动] 我们学了《齐桓晋文之事》,知道齐王主张以武力来争霸天下,以战来称霸,而孟子、儒家是主张仁政、王道。他们两可以说大相径庭,如果正面来说能不能接受呢?不能。势必要引起对方的抵触。所以孟子不这样做,绕开这个话题,迂回曲折,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从兴趣上、情绪上、心理上调动对方的兴趣,使对方不知不觉,慢慢离开他自己的阵地,投入到孟子设下的网中,这样的论辩艺术是非常的高明的。让我们把这两问两答再来读一遍。男生读问,女生读答。(独乐乐……不若与众) 
[活动] 这样做就使孟子在论辩当中始终牢牢地掌握着主动权,现在说理的时机已经成熟了,下面我们看看孟子是如何说理的。从“臣请为王言乐”开始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读到课文的最后。 
[点评] 同学们越读越快了。确实我们知道孟子的文章喜欢采用层层叠叠的排比句。形成说理特有的气势,如长江大浪,奔腾而下,咄咄逼人,横行无阻,所以读的时候要读出气势,读出节奏。但是读出节奏不等于越读越快。这一点我们要把握住。 
第二个我们要注意语调。同学们刚才还没有完全把语调读出来。请看,六七八九句这几句的语气应该怎样读?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猜测的语气。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猜测的语气。 
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控诉、责难的语气。要像控诉一样。 
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控诉、责难的语气。 
[诵读提示] 这个语气我们读的时候一定要引起注意,责难的语气不要求对方回答,要读出控诉来。疑问的语气表示猜测,也不要求对方回答,但要读出心中的猜测来。 
[讲解] 第三点我们要注意刚才这段文字的方法,孟子在这儿没有采用从逻辑上进行说理的方法。而是采用形象的描绘法给我们描绘了几幅图景?几个镜头?(两副图景、四个镜头。)哪一个镜头和哪一个镜头内容一样?(第一个镜头和第三个镜头内容一样。第二个镜头和第四个镜头也是一样的。)但是哪些镜头他的表情不一样?(一二个镜头和三四个镜头的表情不一样。)一二个镜头的表情集中在哪几个词语上?(疾首蹙颚——疾首就是头痛,蹙就是收紧。)——好比一个人非常痛苦,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就会是这种表情。为什么水深火热呢?因为暴政,国君穷奢极欲。劳民伤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他去鼓乐奏乐,排场多大呀?吹钟鼓管乐之音。仪仗队,羽毛之美。但是劳命伤财,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于是他们路上相遇一个一个都是皱着眉头,怨声载道。这是第一副画面。 
第二副画面:举欣欣然有喜色——喜洋洋的。为什么喜洋洋?国君不是还是在打猎吗、还在鼓乐吗?做的事情一样啊。为什么百姓就欣欣然有喜色了呢?人民安居乐业,保身立命。那么他就会祝愿自己的国君健康长寿,不然他免得又碰到一个暴君,重新陷入水深火热当中。 
[提问] 这种说理方法是什么说理方法呢? 
[明确] 采用了对比展开,形象描绘的方法。(板书:对比展开法、形象描绘法) 
[小结] 它给我们展开了哪两副图景,总结一下。比如老百姓在路上奔走相告,怨声载道。(板书:民怨载道图。) 
还有一副图呢?他们互相拿着酒杯给祝愿国君健康长寿,上下表现一种政通人和,老百姓安居乐业。我们叫做黎庶安乐图。(板书:黎庶安乐图。)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读的时候就注意我们刚才谈到的这几点,我们都要通过我们的朗读把它再现出来。我们再读一遍。请三排的同学读第一个画面的第一个镜头,另三排同学读第一个画面第二个镜头,我们注意到在一副画面结束以后每一次都有一个及时的总结。哪一句话是总结的?(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这一句应该大家一起读。为什么要总结呀,在说话到一定的时候,用简明的扼要的话,把自己的观点拿出来,从逻辑上来讲就是一种及时的归纳。它有助于把自己的观点表现得更加的概括,更加的鲜明。这种归纳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这个归纳大家一起读。 
第三个镜头还是这三排同学读。第四个镜头这三排同学读。最后在一起概括。读的时候控诉的时候面对的时候转过来。如果是疾首蹙额,就要真的疾首蹙额。笑嘻嘻那就不对了。 但是反过来,如果是喜洋洋的话,你也应该欣欣然表现出来。就不能换成疾首蹙额了。还要注意语调。 
[活动] 生读。 
[点评] 有同学在读的时候已经开始把表情表现出来了,但是还不到位,我再请四位同学来读。 
[小结] 大家看这四位同学在朗读的时候有没有把表情全部都读出来。没有。欣欣然好象太凝重了吧。很严肃,不像欣欣然的样子。我们要想想为什么国君同样的鼓乐田猎,百姓的反映却完全不同呢?每副画面后面都点出了形成截然不同的原因了。帝王一个人的穷奢极欲如果建筑在万民的痛苦之上就会出现民怨载道的场面。为什么原因呢?不与民同乐。反之,他虽然还是这样,老百姓安居乐业,那就黎庶安乐。这是因为,他能与民同乐。 
[提问] 孟子在这儿已经用这样两幅非常形象的画面为我们说理,那么我们的说理就是通过什么来领会的呢?这种说理的力量,这种论辩的艺术,就是通过形象的描绘来传达给我们的。他不是通过抽象的逻辑的说理。这样的说理有什么样的好处?为什么要采用形象的说理方法呢? 
[小结] 固然我们知道议论文要讲究逻辑说理。逻辑思维是非常有用的。他可以使思维严谨有条理,使立论牢不可破,但是在对话体的议论文中,逻辑思维就有局限性了。它比较枯燥,比较抽象。容易使双方的情绪过于地对立。而太凝重的情绪又使对方不容易接受你的观点。所以德国有一位人本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就曾经讲,“我在黑格尔的逻辑学里感到生命在死亡面前的颤抖一样。”说明黑格尔的逻辑思维里头使他感到一种高度的凝重感。那么如果说话一进入这样的境界,就难免会影响说理的力量。而孟子的高明就高明在他有抽象说理,但是他在逻辑思维的过程中及时的插进了形象的说理,这样就使得整个说话的过程充满了活力,既严谨,又生动,条理分明而又感情充沛。而形象思维到一定的时候,他又及时的用事实,用结论为自己的形象的画面作一番逻辑上的小结和归纳,所以在形象说理的过程中他还是同时注意了逻辑思维的力量。这种说理的艺术确实是非常高明。到这样为止,上面两种事实,两副图画的鲜明对比,孟子的结论也就自然引出来了。这个结论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齐读一下。 
[活动] 齐读: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提问] 什么叫王? 
[明确] 称王,实行王道。也就是以民为本,与民同乐,以仁政为本。以仁政为本就要与民同乐。(板书:与民同乐)实行王道,与民同乐。孟子的结论可以说是水到渠成。齐王当然也就折服了,束手被擒,一面是居高临下,高屋建瓴,气贯长虹,论证严密。(板书:论证严密。)另一方当然就乖乖地束手被擒。 
[小结] 下面我们把孟子的这种说理艺术再来揣摩一下。看起来课文的第二段只是短短的一段话。但是孟子在这几个回合之间表现出了多么高明的论辩艺术啊。其实他和齐王之间展开了几个回合的较量?(5个)先看第一个回合,攻其要害,从对话上来讲,实际上就是抓住其中的一问一答。第二个回合,李代桃僵,抓住了其中的一答一问。引蛇出洞,诱导就范,抓住其中的两问两答。下面对比展开,形象描绘则抓住了其中的两个鲜明展开的画面。不要指望你的对手在一下子就被你打到。这个对手不具有真正的论辩艺术。泰森和霍利非尔德的世纪拳击较量打了11个回合。这样的回合才过瘾。孟子和齐王之间也是这样,齐王要坚信霸道,孟子要宣扬他的王道,怎么样才能使他信服呢?就是通过这样一次一次的较量达到了他的目的。 
[活动] 现在我们再来读一遍。读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了,尤其要注意四副画面。四副画面我们读的时候要这么读:第一副画面每排左边的同学读,第二副画面全右边的同学读。读的时候你们两两相对。请注意表情不要交替搞错了。 还要注意语调、也要注意气势,但这个气势不等于是一起把它抢到底。抑扬顿挫,这样才能使对方在思考之余接受你的观点。(他日……末尾) 
[点评] 刚才读的时候有的同学又越读越快了。请注意,语调,这是我们应该牢牢注意的。刚才我们讲了今天作为一篇对话体议论文中的主要的论辩艺术。那么到这一步,孟子的结论也就自然出来了。(板书:结论)。与民同乐,作为论辩艺术,我们把握了他的高明的说理的技巧,但是作为一篇文言文我们还有很多的知识点,我们今天的课上还没有解决。请看左边的黑板,这些要求。本篇课文的正音读,同学下课以后要整理这些词语:乐、王、为、与。 
辨词义,我们可以根据课本后面的思考和练习,以这些词语为重点适当地补充一下,还包括一些固定的结构。明文法有词法有句法,在这篇课文里,主要指一些句式。比如一些省略句: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不若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察语气,本篇课文有很多的疑问句,有询问句,有选择问,有是非问。还有表示无疑而问的,比如表示揣度的、表示责难的。其他还有一些别的语气。在诵读之中这些地方都应该作为重点。这四个内容作为今天的作业请同学自行整理。 
[小结] 孟子通过对话的形式把说理艺术发挥到极至。其实今天我们的生活中这些对话随时随地都在我们身边展开,只是我们有时候还没有觉得吧。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是常青的。辩论永远是一个活生生的永远开放的过程。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懂得了孟子的说理艺术。我们把他拿过来,让我们也大胆地走向论坛吧。 

板书设计: 
庄暴见孟子 
儒           论题:     乐(音乐——政治)             正音读  
礼乐                    攻其要害(避虚就实法)         辩词义 
仁政                    李代桃僵(转换话题法)         明文法 
               论证        引蛇出洞(诱导就范法)         察语气 
与民                   民怨载道图(对比展开法) 
同乐         结论         黎庶安乐图(形象描绘法)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庄暴见孟子》教案7
《庄暴见孟子》ppt课件7
《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襄王》教案及练习
《庄暴见孟子》随堂练习
《庄暴见孟子》教案6
《庄暴见孟子》说课稿(2)
《庄暴见孟子》ppt课件6
《庄暴见孟子》说课稿
《庄暴见孟子》同步练习
《庄暴见孟子》教案4及练习
《庄暴见孟子》能力训练
《庄暴见孟子》练习测试(二)
《庄暴见孟子》练习测试(一)
《庄暴见孟子》ppt课件5
《庄暴见孟子》ppt课件4
《庄暴见孟子》教案3
《庄暴见孟子》教案2
《庄暴见孟子》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庄暴见孟子》参考译文
《庄暴见孟子》mp3音频课文朗读
《庄暴见孟子》ppt课件3
《庄暴见孟子》ppt课件2
《庄暴见孟子》ppt课件1
《庄暴见孟子》课堂实录
《庄暴见孟子》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