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英》原文和译文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11-23 |
蒲氏原文:
马子才,顺天人。世好菊,至才尤甚,闻有佳种必购之,千里不惮。一日有金陵客寓其家,自言其中表亲有一二种,为北方所无。马欣动,即刻治装,从客至金陵。客多方为之营求,得两芽,裹藏如宝。
归至中途,遇一少年,跨蹇从油碧车,丰姿洒落。渐近与语,少年自言:“陶姓。”谈言骚雅。因问马所自来,实告之。少年曰:“种无不佳,培溉在人。”因与论艺菊之法。马大悦,问:“将何往?”答云:“姊厌金陵,欲卜居于河朔耳。”马欣然曰:“仆虽固贫,茅庐可以寄榻。不嫌荒陋,无烦他适。”陶趋车前向姊咨禀,车中人推帘语,乃二十许绝世美人也。顾弟言:“屋不厌卑,而院宜得广。”马代诺之,遂与俱归。第南有荒圃,仅小室三四椽,陶喜居之。日过北院为马治菊,菊已枯,拔根再植之,无不活。然家清贫,陶日与马共饮食,而察其家似不举火。马妻吕,亦爱陶姊,不时以升斗馈恤之。陶姊小字黄英,雅善谈,辄过吕所,与共纫绩。陶一日谓马曰:“君家固不丰,仆日以口腹累知交,胡可为常!为今计,卖菊亦足谋生。”马素介,闻陶言,甚鄙之,曰:“仆以君风流雅士,当能安贫;今作是论,则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矣。”陶笑曰:“自食其力不为贪,贩花为业不为俗。人固不可苟求富,然亦不必务求贫也。”马不语,陶起而出。自是马所弃残枝劣种,陶悉掇拾而去。由此不复就马寝食,招之始一至。未几菊将开,闻其门嚣喧如市。怪之,过而窥焉,见市人买花者,车载肩负,道相属也。其花皆异种,目所未睹。心厌其贪,欲与绝;而又恨其私秘佳种,遂款其扉,将就消让。陶出,握手曳入。见荒庭半亩皆菊畦,数椽之外无旷土。劚去者,则折别枝插补之;其蓓蕾在畦者,罔不佳妙,而细认之,尽皆向所拔弃也。陶入室,出酒馔,设席畦侧,曰:“仆贫不能守清戒,连朝幸得微资,颇足供醉。”少间,房中呼“三郎”,陶诺而去。俄献佳肴,烹饪良精。因问:“贵姊胡以不字?”答云:“时未至。”问:“何时?”曰:“四十三月。”又诘:“何说?”但笑不言,尽欢始散。过宿又诣之,新插者已盈尺矣。大奇之,苦求其术,陶曰:“此固非可言传;且君不以谋生,焉用此?”又数日,门庭略寂,陶乃以蒲席包菊,捆载数车而去。逾岁,春将半,始载南中异卉而归,于都中设花肆,十日尽售,复归艺菊。问之去年买花者,留其根,次年尽变而劣,乃复购于陶。
陶由此日富。一年增舍,二年起夏屋。兴作从心,更不谋诸主人。渐而旧日花畦,尽为廊舍。更于墙外买田一区,筑墉四周,悉种菊。至秋载花去,春尽不归。而马妻病卒。意属黄英,微使人风示之。黄英微笑,意似允许,惟专候陶归而已。年余陶竟不至。黄英课仆种菊,一如陶。得金益合商贾,村外治膏田二十顷,甲第益壮。忽有客自东粤来,寄陶生函信,发之,则嘱姊归马。考其寄书之日,即马妻死之日;回忆国中之饮,适四十三月也,大奇之。以书示英,请问“致聘何所”。英辞不受采。又以故居陋,欲使就南第居,若赘焉。马不可,择日行亲迎礼。
黄英既适马,于间壁开扉通南第,日过课其仆。马耻以妻富,恒嘱黄英作南北籍,以防淆乱。而家所需,黄英辄取诸南第。不半岁,家中触类皆陶家物。马立遣人一一赍还之,戒勿复取。未浃旬又杂之。凡数更,马不胜烦。黄英笑曰:“陈仲子毋乃劳乎?”马惭,不复稽,一切听诸黄英。鸠工庀料,土木大作,马不能禁。经数月,楼舍连垣,两第竟合为一,不分疆界矣。然遵马教,闭门不复业菊,而享用过于世家。马不自安,曰:“仆三十年清德,为卿所累。今视息人间,徒依裙带而食,真无一毫丈夫气矣。人皆祝富,我但祝穷耳!”黄英曰:“妾非贪鄙;但不少致丰盈,遂令千载下人,谓渊明贫贱骨,百世不能发迹,故聊为我家彭泽解嘲耳。然贫者愿富为难,富者求贫固亦甚易。床头金任君挥去之,妾不靳也。”马曰:“捐他人之金,抑亦良丑。”英曰:“君不愿富,妾亦不能贫也。无已,析君居: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何害?”乃于园中筑茅茨,择美婢往侍马。马安之。然过数日,苦念黄英。招之不肯至,不得已反就之。隔宿辄至以为常。黄英笑曰:“东食西宿,廉者当不如是。”马亦自笑无以对,遂复合居如初。
会马以事客金陵,适逢菊秋。早过花肆,见肆中盆列甚繁,款朵佳胜、心动,疑类陶制。少间主人出,果陶也。喜极,具道契阔,遂止宿焉。要之归,陶曰:“金陵吾故土,将婚于是。积有薄资,烦寄吾姊。我岁杪当暂去。”马不听,请之益苦。且曰:“家幸充盈,但可坐享,无须复贾。”坐肆中,使仆代论价,廉其直,数日尽售。逼促囊装,赁舟遂北,入门,则姊已除舍,床榻裀褥皆设,若预知弟也归者。陶自归,解装课役,大修亭园,惟日与马共棋酒,更不复结一客。为之择婚,辞不愿。姊遣二婢侍其寝处,居三四年中一女。陶饮素豪,从不见其沉醉。有友人曾生,量亦无对。适过马,马使与陶相较饮。二人纵饮甚欢,相得恨晚。自辰以迄四漏,计各尽百壶。曾烂醉如泥,沉睡座间。陶起归寝,出门践菊畦,玉山倾倒,委衣于侧,即地化为菊,高如人;花十余朵,皆大如拳。马骇绝,告黄英。英急往,拔置地上,曰:“胡醉至此!”覆以衣,要马俱去,戒勿视。既明而往,则陶卧畦边。马乃悟姊弟皆菊精也,益敬爱之。而陶自露迹,饮益放,恒自折柬招曾,因与莫逆。值花朝,曾乃造访,以两仆舁药浸白酒一坛,约与共尽。坛将竭,二人犹未甚醉。马潜以一瓶续入之,二人又尽之。曾醉已惫,诸仆负之以去。陶卧地,又化为菊。马见惯不惊,如法拔之,守其旁以观其变。久之,叶益憔悴。大惧,始告黄英。英闻骇曰:“杀吾弟矣!”奔视之,根株已枯。痛绝,掐其梗,埋盆中,携入闺中,日灌溉之。马悔恨欲绝,甚怨曾。越数日,闻曾已醉死矣。盆中花渐萌,九月既开,短干粉朵,嗅之有酒香,名之“醉陶”,浇以酒则茂。后女长成,嫁于世家。黄英终老、亦无他异。
异史氏曰:“青山白云人,遂以醉死,世尽惜之,而未必不自以为快也。植此种于庭中,如见良友,如见丽人,不可不物色之也。
白话译文:(本篇译文来自网络)
马子才家世世代代爱好菊花,到马子才更加厉害。他只要听说有好的菊花品种就一定要买回,即使远隔千里也不怕。一天,有个金陵客人借住在他家里,客人自我介绍说,他的表亲有一两种菊花,是北方所没有的。马子才听说后动了心,立刻准备行装,跟随客人到了金陵。金陵客人千方百计为他寻求,得到了两株菊芽苗,马子才像对宝贝一样,把菊芽包藏起来。在回家的路上,马子才遇到一个年轻人,他骑着驴子跟在一辆油碧车的后面,风度潇洒。这人渐渐走近后,马子才和他搭上话。他自我介绍说:“姓陶。”谈吐很文雅。他接着问马子才从哪里来,马子才如实告诉了他。年轻人说:“菊花品种没有不好的,关键在于人的培育。”他接着和马子才谈论种菊的方法。马子才非常高兴,问道:“你们要到哪里去?”年轻人回答说:“我姐姐厌烦金陵,想到河北去选择住地。”马子才高兴地说:“我虽然贫穷,但茅屋还可以让你们住下来。如果不嫌荒凉简陋,就不烦劳你们到别处去了。”姓陶的便到车前告诉姐姐,征求她的意见。车里的人推开帘子答话,原来是一位二十多岁的绝代美人。她望着弟弟说:“房子不怕小,而院落应该宽一点。”马子才替年轻人答应了,于是就一同回家。马子才住房南面有块荒芜的苗圃,只有三四间小屋,姓陶的高兴地住在那里。他每天到北院为马子才整治菊花。有的菊花已枯萎,他就拔出根来重新栽下去。这样没有不活的。马家清贫,姓陶的每天与马子才一同吃喝。马察觉陶家似乎不升火煮饭。马子才的妻子吕氏,也很喜欢陶家姐姐,不时送给她几升几斗粮食。陶家姐姐小名叫黄英,她很善于交谈,常到吕氏住所,和吕氏一同纺麻。姓陶的有一天对马子才说:“你家里本来不富裕,我每天吃你的喝你的很连累你,现在我想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卖菊花足可以维持生计。”马子才向来清高耿直,听姓陶的这么一说,非常鄙视他,说:“我以为你是个风流高雅的人,一定能安于贫困;现在你说出这样的话,太势利了,侮辱了菊花。”姓陶的笑着说:“自食其力不是贪婪,卖花为业不算庸俗。一个人固然不能苟且谋求富裕,但是也不必一定谋求贫困。”马子才不说话,姓陶的起身走了出去。
从此,马子才所丢弃的残枝劣种,姓陶的全都把它们捡去,他不再到马家吃住,请他才去一次。不久,菊花将开,姓陶的门前人声喧哗,像闹市一般。马子才觉得奇怪,跑去偷看。只见买花的人,用车装,用肩挑,路上络绎不绝。那些菊花都是奇异的品种,是马子才从未见过的。马子才很厌恶姓陶的贪心,想与他断绝来往,但又恨他私藏好品种,就敲开他的门,想就势指责他。姓陶的出来,握着马子才的手,把他拉进去。只见半亩荒芜的庭院都成了菊垄,房子之外已没有空地。花被挖走之处,就折断别的花枝补插上。地上将开的那些花,没有不好看的。马子才仔细一看,全都是以前自己拔起丢掉的。姓陶的进屋,拿出酒菜,在菊垄旁设席,说:“我贫困不能遵守清规,几天来幸好弄到一点钱,足够让我们喝个醉。”过了一会儿,房里有人叫“三郎”。姓陶的答应着进去,一会儿拿出了美味佳肴,烹调得非常好。马子才乘势问道:“你姐姐为什么不出嫁?”陶回答道:“时间还没到。”马又问:“什么时候?”陶答道:“四十三个月之后。”马又盘问:“此话怎讲?”姓陶的笑而不说话,酒喝得尽兴后才散。马子才过了一夜又到陶那里,看见新插的菊花枝已长有一尺高了。马子才对此感到非常奇怪,苦苦地向陶请教种花的技巧。陶说:“这本来就不是言语可以传授的。况且你又不靠种花谋生,哪里用得着这种方法。”又过了几天,姓陶的门前稍稍安静些,他就用蒲席包着菊花,捆扎着装了几车离家而去。过了一年,到春天将要过去一半的时候,姓陶的才用车装载着南方的奇异花卉回来,在城里开设花店,十天功夫花就全部卖完,他又回家种菊花。上一年买花的人留下花根,第二年都变坏了,就又向他购买。他因此一天天富起来。头一年建新房,第二年盖大楼。他完全随自己的心意兴建,根本不同马子才商量。过去的花垄渐渐全成了房舍。他重新在墙外买了一片田,在四周筑起墙,全都种上菊花。到秋天他用车装载菊花离去,第二年春末还没有回来。此时,马子才的妻了病故,马子才对黄英有意,暗地里使人透风给她。黄英微微一笑,好像同意,只是等弟弟回来罢了。
一年多后,姓陶的终究没有回来。黄英督促仆人种菊,和弟弟种的不相上下。赚了钱又联合商人,在村外经营良田二十顷,豪华的宅第更为壮观。忽然有一天,一个从东粤来的人,带来黄英弟弟的信。拆开一看,是嘱咐姐姐嫁给马子才。考查寄信的日子,正是马子才妻子去世那天。回忆在菊园喝酒情景,到现在正好四十三个月,马子才非常奇怪。他把信拿给黄英看,并说要送聘礼。黄英推辞不接受彩礼。因为马家旧居简陋,黄英想让马子才住进南边的宅第里,马子才不答应。黄英嫁给马子才后,在隔墙上开了道门通向南边房子,并每天过去督促她的仆人。马子才认为靠妻子的家产为生可耻,常嘱咐黄英把家产分为南北两处登记,以防止混淆,但是家里所需要的,黄英总是从南边房中去取,不到半年,家中碰到的都是陶家的东西了。马子才立即派人把东西一一送还南屋,告诫不要再取,但不到十天,南北的东西又相杂在一起了。总共换了几次,马子才麻烦得受不了。黄英笑他说:“你不是太劳神了吗?”马子才觉得惭愧,不再查问,一切听任黄英安排。她招工备料,大兴土木,马子才阻止不了,经过几个月,楼房连贯相接,南北两边房屋竟合成一体,不分界限了。
黄英听从马子才的意见,闭门不再经营菊花,但物质享受超过世代的富贵人家,马子才过得不自在,说:“我三十年清贫的德操,如今被你失掉了。一个男人活在世间,却要依靠妻子过活,真是没有一点男子汉的气概。人们都祈祷富足,我却要祈祷贫穷。”黄英说:“我并不是贪婪鄙陋。但是,如果不能稍稍富足一点,那就会叫千年以后的人都说陶渊明是贫贱骨头,一百代也不能发家。所以姑且为我们陶家彭泽令解解嘲罢了。然而贫困的人要想富裕很难,富裕的人求得贫穷却很容易。床头的钱任你去挥霍,我不吝惜。”马子才说:“花别人的钱,也是很耻辱的。”黄英说:“你不愿意富裕,我也不能贫穷,没办法,只好和你分开住;清廉的自去清廉,污浊的自去污浊。”于是,就在园中为他修建一座茅屋,并选择漂亮婢女去侍奉马子才。马子才觉得满意。但过了几天,马子才非常想念黄英,叫她又不肯前去,不得已反过来俯就黄英。
后来,有一次,马子才因有事到金陵,正赶上菊花盛开季节。早上路过花店,见店中摆列着一盆盆菊花,花朵姿态都极好。他心里一动,觉得很像黄英弟弟培植的。过了一会儿店主出来了,果然是他。两人非常高兴,一一倾诉久别情况,陶生便留他住下。马子才邀陶生回去。陶生说:“金陵是我的故乡。我将在这里成家,我积蓄了一点钱,麻烦你带给我姐姐,我年底会去一段时间。”马子才不听,苦苦请他回去,并说:“家里很富足。只须坐下来享受,不用再作生意了。”于是陶生坐在店里,让仆人代他议价,降价出售。几天就把花卖完了。马子才催他打点行装,租船北上。进门一看,姐姐早已清扫房屋,铺好了床垫被褥,好像预料弟弟会回来一样。陶生回来以后,放下行装,督促工匠,大建亭园。每天只与马子才下棋喝酒,再不结交别的朋友,为他选妻子,他推辞说不愿意。陶生喝酒一向量大豪爽,从没见他喝醉过。马子才有个朋友曾生,酒量也没人能比。一天,他来拜访马子才,马子才让他和陶生比酒量。两人纵情喝酒,十分痛快,以为相见恨晚。从早上喝到四更天,算起来每人都喝了一百壶。曾生烂醉如泥,沉睡在座位间,陶生起身回去睡觉,出门后踩着菊垄歪倒在地上,衣服丢在旁边,就地变成了菊花,有人那样高,开花十几朵,都像拳头那么大。马子才非常惊骇,告诉黄英。黄英急忙赶去,拔出菊花放在地上,说:“怎么醉成这样!”拿衣服盖上菊花,邀马子才一同离开,告诫他不要观看。天亮后去看,见陶生睡在菊垄旁边,马子才这才意识到姐弟俩都是菊花精,心里更加敬重他们。陶生自从露底以后,更加放纵喝酒,常常下请帖招来曾生,因而与他成为莫逆之交。
一天,正当百花生日,曾生来访,陶生派两个仆人抬来浸药白酒一坛,相约与曾生一起喝尽。一坛酒快喝光,两人还没怎么醉。马子才又偷偷倒进去一瓶酒,两人又喝完了。曾生醉得无力行动,几个仆人把他背走。陶生睡在地上,又变成了菊花。马子才见惯了便不感到惊奇,像黄英那样拔出菊花,守在旁边观察它的变化。过了很久,菊叶渐渐枯萎,马子才十分害怕,这才告诉黄英,黄英一听,吓得大叫:“你害死我弟弟啦!”跑去一看,根茎都已干枯。黄英十分悲痛,掐断它的杆子,把它埋在花盆里,端进闺房中,每天给它浇水。马子才悔恨得要死,非常怨恨曾生。过了几天,听说曾生也醉死了。那盆中的花渐渐萌芽,九月开了花,矮矮的花茎,粉白的花朵,闻它有酒的芳香,给它取名“醉陶”,用酒浇灌,就长得更加茂盛。
黄河议论:
这篇,说了一个花精的故事,树了两个花商的形象,正了一下雅士的风范,明了一种处事的道理。这道理就是文人雅士可以安贫但不能以贫为荣,靠自己的辛勤达到富裕并不损做人的雅致,反倒能为这种清雅的生活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很显然,故事中的陶生,在蒲氏的笔下,就是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化身。他爱菊如命,饮酒为乐,植而为花,活而为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菊花精。
我们知道,陶渊明以理想对抗现实,始终保持高雅的情调,胸存淡远的情怀,不为五斗米折腰,创造了与世无争的桃花源境界,成为千百年来中国文化人心中不朽的风骨。但,有些人的理解,往往是片面的,好象陶渊明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与一切现实的生活无关,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其实不然,陶渊明是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雅调,但他归隐之后住在乡间,与普通老百姓也生活在一起,他是“结庐在人境”的。至于“竟无车马喧”那是因为“心远地自偏”,心远,身不远,肉身凡胎,还是要吃要穿要用的。没有一定的经济支撑,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甚至连温饱问题都没解决,去奢谈什么文化,那是很不现实的。有个青年想让作家张炜资助生活费以供自己专心写作,张炜先生很负责对他对说:“还是先学点谋生的手段,然后再写作吧,连饭都吃不起,很难想象能成为大作家。”张炜先生的话,说到了根本上。有人说,陶渊明家应当是个地主,所以,他才可以那样悠哉游哉地吟诗作赋,如果是个贫苦家庭,他连读书的机会都没有,是不可能成为知识分子的。
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话一点不假。还真有一些人,读进书中出不来,以书中事物来对抗现实生活,其实,他们弄偏了。一篇文字,甚至一本书,只是为了说明或倡导一个方面的道理,反映一个方面的生活,还有许多涉及不到的东西,所以,除了体验和相信这一个方面的道理,还要学习和相信其他方面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世界。也只有这样的人,才不是书呆子,才会通达,才会经世济用。理解陶渊明,我们从他的气质中得到清雅的风骨,这很重要,但,我们也不要以这样的清雅而去鄙视世俗生活,更不要把文化与工商对立起来。
这篇小说,为了说明道理,塑造了马子才这个人物。马子才是与陶生姐弟观点相对的,他代表了那些片面理解陶潜精神的人。而陶生姐弟的行为表明他们高雅,但不反贫。看看这篇小说中的一段对话,就什么都明白了:
陶一日谓马曰:“君家固不丰,仆日以口腹累知交,胡可为常!为今计,卖菊亦足谋生。”马素介,闻陶言,甚鄙之,曰:“仆以君风流雅士,当能安贫;今作是论,则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矣。”陶笑曰:“自食其力不为贪,贩花为业不为俗。人固不可苟求富,然亦不必务求贫也。”
“人固不可苟求富,然亦不必务求贫也。”这话说得多好啊,这是“文眼”,提出了一个靠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取得生活富足的命题。
无疑,陶氏姐弟,是种花养花的行家里手,是很精明的花农花商。他们很有经营头脑,不为马子才之流的偏见所惑,坚持自己勤劳致富的道路,很快走上了富裕之路。他们技术很高,马子才剪下的劣枝,在他们手下就能成为好品种。他们卖花给人,自己有收入,也美化了大家的生活,深为大家所喜爱。陶生春天自金陵运花过来卖,卖完就开始养菊,秋天售菊,因时制宜,很有商业头脑。他们循序渐进,由小到大,稳步发展。由借马子才的地,到买自己的地。由把老地块盖上房子,到把新地块也建成庭院,很有发展思路。
而马子才就不行了。他只是抱着高雅之人爱清贫的观点,阻挠别人养花致富。后来人家黄英富了,成了他的妻子,他还和人家把房子和物品都划清界限,企图保持自己迂腐的清高。连妻子那边随手拿过来物品,也要送回那边去,这简直就有点迂腐透顶了。妻子给他单独一个地方,他熬不住,还是去了妻子那里。这你就别说其他了吧,可他不,他一心想贫,怕富,还嫌妻子的富损了自己的清德,对妻子说“仆三十年清德,为卿所累。今视息人间,徒依裙带而食,真无一毫丈夫气矣。人皆祝富,我但祝穷耳!”黄英说得好“妾非贪鄙;但不少致丰盈,遂令千载下人,谓渊明贫贱骨,百世不能发迹,故聊为我家彭泽解嘲耳。然贫者愿富为难,富者求贫固亦甚易。床头金任君挥去之,妾不靳也。”马曰:“捐他人之金,抑亦良丑。”英曰:“君不愿富,妾亦不能贫也”。自己不致富,别人富了看不惯,别人让他散财致贫,他又觉得不行。真是看着别人怎么也不是了!故事把马子才写得很滑稽,让他出洋相,这也体现了作者对马子才这类人的嘲笑。
故事的结尾,虽然比较含蓄,没有直接点明马子才和陶氏姐弟为代表的两种观点谁胜谁负。陶生和黄英都听了马子才的话,不再以花售人,他们在此前建起的美丽富裕的庭院中快乐地生活。但,整个故事的倾向是非常明显的。黄英说:“不少致丰盈,遂令千载下人,谓渊明贫贱骨,百世不能发迹,故聊为我家彭泽解嘲耳。”这话说得很明白,就是正本清原,为陶渊明分辩,想告诉世人,陶渊明是高雅的,但,并不是个别人误会的贫贱。如果有人认为只要高雅就得贫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贫者不一定高雅,富者不一定庸俗,儒商中,也有雅士。
有个从改革开放的前沿--珠海来访的亲戚,在我家说了一套理论,令我们感到顿开茅塞。她说:“自古以来,文人贫者多,那是因为他们清高,看不起金钱。世间万物都是相互作用的。你看不起金钱,金钱就看不起你,你不要钱,受穷是必然的。而经商者则不然,他们尊重钱,与钱作朋友,喜欢与钱打交道,把精力用在挣钱上,所以,金钱也就惠顾他,他们才能致富”。此前,更多地听到关于政治、文化方面的说教,对经商者的理论很少接触。现在他们谈出来,我们认为很对。只是以前与商人接触得少,听不到这些理论罢了。
《黄英》这篇,如果在商品经济发达、商业观念倡明的现在写出来,不足为奇。可它是在清初产生的,我们不得不感叹蒲氏思想的深刻。这也从反面说明,明代中后期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以后,人们的商业意识已经觉醒。你看,蒲松龄那个时候,以买花为业并且致富的都有了。这在唐宋以前的资料中,我还没有看到过。
我们倡导解放思想,发展经济,如果哪个地方搞解放思想讲座,想生动些,这篇《黄英》,是个很好的辅助教材。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