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月迹》教案6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8-03-10


 

月迹 
【学习目标】 
    1.学习按照一定的线索来记叙事件、抒发感情。 
    2.体会孩子们丰富的心灵世界。 
    3.欣赏品味清新优美、富有诗意的散文语言。 
【清除路障】 
1. 点击字词 
(1)生字 
    满盈(yíng)    屏气儿(bǐng)    骨朵(gū)    面面相觑(qù)    倏忽(shǔ)    袅袅(niǎo) 
     嫉妒(jí dù)    锨(xiān) 
(2)多音字 
    骨:(gū)花骨朵      (gǔ)骨头 
    奇:(qí)奇怪      (jī)奇数 
(3)词义 
    掬:用两手捧 
    锨:掘土或铲东西用的工具。 
    面面相觑:因惊异而下说话,只是互相望着。 
    倏忽:很快地。 
2. 会晤作者 
    贾平凹,男,原名贾平娃。生于1952、年,陕西丹凤人。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从事专业创作,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晚唱》《商州散记》等,长篇小说《商州》《妊娠》《浮躁》《废都》及直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有《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有诗集《空白》以及《平凹论集》等,其中《爱的踪迹》《腊月,正月》《满月儿》获全国优秀作品奖。《浮•躁》获美国飞马文学奖。 
     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法、日、韩文版及港台版本。现为陕西省作协副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美文》杂志主编。 

【快乐旅途】 

1. 句段品味 
    (1)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原来月亮是长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 
    品味: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月亮写活了,形象逼真。 
    (2)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品味:透过这样的描写手法,我们似乎窥见了孩子们水晶般的心及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3)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我们就都跑出门去…… 
    品味:表现孩子们的好奇心理,以及对事物勇于探索的品质。 
    (4)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品味:“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无处不在,希望无处不在。 
    (5)“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品味:这里的月亮已不再是自然界中的景物了,而是美好事物,孩子们心中美好梦想的化身。 
    (6)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品味:通过寻月,孩子们清楚认识到月亮、天空及未来的一切都属于他们的。因而把“月亮”当成自己的“印章”按在天空上了。体现出了孩子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说明有了属于自己的希望,也就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天空和世界,因为希望是我们奋斗过程中的凭据和证明,也表达出作者通过神奇、大胆的想像而揭示出的深刻的哲理。 
    (7)大家都觉得满足了 
    品味:寻找月亮,其实也是在寻找梦想和希望。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踏实了,满足了。文章抒发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对幸福的渴望追求。 
点击收听音频右键目标另存为 
2. 主题寻访 
    本文通过一件小事—中秋节孩子们赏月寻月的情景,告诉人们一个平凡而又重要的道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是属于每个人的,只要我们努力去寻求,就能得到。 
3.结构览胜 
    第一部分(第1节),写“我们”在中秋夜盼月的情形。 
    第二部分(2—32节)主要写“我们”从院内到院外赏月、追月、议月的情形。  
    第三部分,(第33节)写沙滩小睡,反映“我们”赏月后满足的情态。 
4.特色探幽 
本文有以下写作特点: 
    (1)曲中见直,欲扬先抑,盛实相生,浓淡相衬的表现手法。文章写屋内品月、院内赏月、酒杯捞月、河沿追月、沙滩议月等情节,意在告诉人们,对美好的、光明的事物,只有想方设法去努力追求,才能得到的道理。写月中寄托着作者的思想内蕴。写庭内赏月很自然地将身后的桂树联想成“月桂”,虚实相生,相映成趣。 
    (2)语言清新隽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给人一种轻松、甜美的感觉.如“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象尽的骨朵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一句,想像自然,宫有诗的惫境美,令人心驰神往。 
【放眼四望】 
访兰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裁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玩赏。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一以前就这么挖回来,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经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大了呀。” 
    “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花,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放弃。 
    想一想: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为什么?  

【练习解答】 
一  中秋夜,你就在这一群孩子中,你们一起盼月,看月,寻月,议月。听到“三妹”宜称“月亮是属于我的了”,你有什么想法?讨论“月亮是个什么呢”,你会怎么回答?你寻到属于自己的月亮了吗?如果把孩子们寻月看作生活中人们对美的追寻,你在此过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参考解答:此题无统一答案.前3问要围绕所提的间题,写出自已在课文情境中产生的独到的感受。第4问要紧扣美是客观存在的,但要善于发现,积极追求,才能享受美的道理来写。 
二  理解文句的意思,可以从提出细小的问题人手。回答下面的提问,想想自己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1.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噢”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思,应该怎样读?“它”可以改为“你”吗?为什么? 
    2.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就是我们按在天空的印章吗? 
?????根据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说说“印章”的一般用途和作用。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的印章”,那么“天空”又是什么呢? 
    3.“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 
    奶奶说:“月亮是我们每个人的。” 
    如果问你“月亮是个什么”,你怎么回答? 
    参考解答:1.“噢”有出乎意料的意思,流露出惊喜的心态,应带着好奇和惊喜的语气读。“它”不能改成“你”,因为“它”在文中指代“眼睛”,改后不符合文意。 
    2.印章是印和章的合称,泛指盖在文件或书画等上面的图章。文中把月亮比作印章,那么天空就可能是一幅美丽的画,或者其它的艺术品等美好的东西。此题不必强求统一答案,只要想像合理,有独到感悟即一可。 
   3.此题答得合理即可。 
三  先试着分别找一些词替换下面这段话中加点的词语,然后比较不同的表达效果。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参考解答:此题有一定的开放性,同学们可以自己找一些相关意义的词去比较,下面的答案仅供参考。如果将“满满”改成“圆圆”,不如原词的表现力强,因为“圆圆”只写出了月亮的形状,而“满满”不仅写出了月亮的形状,还写出了月亮的质感;如果将“玉玉”“银银”改成“白白”“皎洁”之类的词,改后的词只表现出月亮的光亮,而原词不仅写出了月光的色泽,还写出了月光的质地,更加具体可感;如果把“粗粗”“疏疏”改成其他词,一方面会改变原意,一方面也难以表现月光透过树的枝叶的美感,那“累累的骨朵儿”也难以突现出来;如果把“累累”改成“片片”难以准确表现桂花的多而密以及富有生机的特点。 
四  先续写一段话,然后摘抄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对比品味作者是如何把月亮描写得可见可感、生动形象的。 
     
    参考提示::无统一答案,关键是写出自己独到的感悟,力求可感,生动。写后与原文比较,体会原文语言的表现力。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五年级上《月迹》教案及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月迹》知识点
五年级上《月迹》pptx课件(21页)
五年级上《月迹》教学设计2
五年级上《月迹》教案1
贾平凹《月迹》阅读练习及答案(2018年广西贵港市中考)
《月迹》ppt课件(30页)
《月迹》课堂检测(2篇)
《月迹》教学设计13
《竹影》《月迹》比较阅读
《月迹》课堂学习导学案
《月迹》表格式导学案6
《月迹》知识点积累
《月迹》导学案5
《月迹》ppt课件(19页)
《月迹》教学实录2
《月迹》ppt课件(16页)
《月迹》教学实录
《月迹》导学案(鄂教版)
《月迹》ppt课件(37页)
《月迹》ppt课件10
《月迹》自主学习导学案
《月迹》读后感(2篇)
《月迹》作业练习
《月迹》教案12
《月迹》ppt课件(10页)
贾平凹《月迹》赏析
《月迹》ppt课件8
《月迹》ppt课件7
《月迹》导学案2
《月迹》导学案
《月迹》flash课件2
《月迹》ppt课件6
《月迹》mp3音频朗读
《月迹》教案及练习
《月迹》说课稿
《月迹》学习指导
贾平凹《月迹》原文阅读
《月迹》表格式教案
《月迹》教案10
《月迹》教案9
《月迹》教案8
《月迹》教案7
《月迹》教学设计5
《月迹》教案4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