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堂教学实录 >>
《寒风吹彻》教学实录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8-05-02



语文新课程选修课本《现代散文选读》中,我最喜欢的是《寒风吹彻》。读完以后,我假设了一下:如果我来这篇课文,会如何上。 
一、确定课堂的方向: 
1、让学生跟着作者体验生命,同情生命,感受生命的苦难与无奈,为未来不可预知的可能的苦难做准备,同时培养学生悲悯的情怀; 
2、体会本文语言的特色:朴素却富有哲理;把对生活的认识寓于对生活真实而非审美的描绘中。 
说明:这两点是不可量化的,所以只能是方向,而不是目标。过去语文课总强调目标教学,这是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的。所谓目标,是可达到的并且可以用量化的标准衡量的目的。但事实上,语文课中很多东西是无法量化的。更重要的是,目标教学常常把整个课堂纳入老师可调控的范围。记得我刚工作的几年,上公开课,能把整个课堂每个程序设计都具体到几分 ,以保证目标在一堂课内完成。设计好这样严格的程序后去上课,在任何一个班级都能这样完成。现在想来,这完全是无视学生差异的课堂设计。 
我认为一堂好课,不是让学生沿着老师预先设计好的路标把路走完,而是根据老师指定的方向共同开辟道路,走出老师都没有想到的路,至于能走多远,由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只有这样的课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老师要改掉给学生最终定论的习惯,同时也改变学生等待老师给出标准答案的习惯。老师的答案只能是各种答案的一种。 
基于这样的理想,我觉得一堂课只能确立方向,不能确定目标。 
二、教学过程: 
1、首先让学生自由地绘声绘色地朗读这篇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同时用笔划来不懂的,或者喜爱的句子。 
说明:这一过程的要点是绘声绘色。绘声绘色是为了让学生努力揣摹文章所含的感情,老师有范读的必要。之所以不说有感情地朗读,是因为学生刚接触课文(当然也有可能有预习过的),还不能深切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感情,此时能做到的只是绘声绘色。 
读准字音,这是基本要求,也是应考的要求——从这两年高考的拼音试题看,所考的字词都是常见的。因为常见,所以平常所学课文中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2、让学生提问讨论一些难度较大的句子。如: 
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 
我的手和脸都烤得发烫了,脊背依却依旧凉飕飕的。 
它比我更熟悉墙上的每一道细微裂缝。 
每年下雪之前,都会发现有一两件顾不上干完的事而被搁了一个冬天。 
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样用自己那只冰手,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 
纷纷扬扬的雪,都会落在我正经历的一段岁月里。当一个人的岁月像荒野一样敞开时,便再无法照管好自己。 
那种夜晚天再冷也不觉得。因为寒风在吹好几个人,同村的,邻村的、认识的和不认识的。 
从那个夜晚我懂得了隐藏温暖——在凛冽的寒风中,身体那点温暖正一步步退守到一个隐秘的有时连我自己都难以找到的深远处——我把这点隐深的温暖节俭地用于此后多的的爱情生活。 
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它已经来临。 
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而后整个人生。 
那是个上了年纪的人,身上带着许多冬天的的寒冷,当他坐在我的火炉旁时,炉火须臾间变得苍白。 
我不敢相信他已经死了,他的生命中肯定还深藏着一点温暖,只是我们看不见。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尽管春天来了,她没有一片要抽芽的叶子,没有半瓣要开放的花朵。春天只是来到大地上,来到别人的生命中。但她还是渴望春天,她寒怕寒冷。 
我们长高长大的七个儿女,或许能为母亲挡住一丝寒冷。 
但母亲斑白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那些雪开始不退、冰霜开始不融化。 
雪越下越大。天彻底黑透了。 
我围抱着火炉,烤热着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 
说明:这篇课文中可玩味的句子太多。学生能够很轻松地概括出火炉、冬天、寒风、黑夜、冷霜等的象征意义或比喻义。但面对单个句子,估计会有很多不懂,无法理解其双关所指。而且这双关所指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这时让学生充分思考,展开各种讨论很重要。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思考讨论中,学生才能领略这篇课文语言的魅力。 
老师作为平等的参与者一并讨论,但不是给标准答案。 
这个讨论过程就是学生自己开辟道路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发动得好,学生能够说出很多老师都想不到说不出的东西。 
3、老师作总结。总结两点:一是一些意象的象征意义和比喻义。二是即写实又写虚的语言特色。 
说明:这些总结可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在黑板上写下。最后强调一下即可。 
4、让学生讲一讲自己碰到过的或见到听到的让人觉得痛苦却又无奈的事。学生讲完以后,老师也可以补充一些。 
说明:这是由课内到课外,把语文学习生活化的过程,也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深化、感情同化的过程。 
  
5、借讲述故事调动起来的感情,再让学生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回应单独朗读。可以全文朗读,也可以是读自己喜欢的一段。其他同学跟着朗读的同学在下面轻轻应和。 
说明:我觉得最后这一过程很重要。如果没有这一过程,这篇课文的教学就没有回归到语文上来,很容易成思想情感教育课。语文课的着力点是语言,虽然最终着眼点是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但这是互动的,学生的人文情怀、思想情感能促进他们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借助这种情感去学习语言,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把学生的感情激发出来后,不能错失这样的学习语言的机会,一定要重读。 
6、给学生作一个假设:如果你面临着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车祸、疾病等等),改变了你原有的生活轨道,你的生活与原来相比,一落千丈。这时,你对自己说一句话,会是什么话。 
说明:这是进一步让学生感同身受地理解课文所含的情感,并把这种理解用语言表达出来。但这种理解不一定要求是长篇大论,更适宜三言两语,一方面便于课堂操作,另一面也对学生的语言训练也很有效,这种凝炼概括的语言往往是诗性的。学生如果有非常深刻的体会,有更多的话要说,可在周记里写。 
而且这时候写,是在反复朗诵课文的基础上,这样文章的语言风格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文字。在前面的层层铺垫之下,学生的诗性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激发。 
同时,这个训练也是在为他们今后的生活作思想情感的准备。因为谁也不敢断定,自己一定不会遇到什么灾难。 
7、让愿意把自己所写的内容读给大家的同学读一下,以图再次引起情感共振。 
说明:这些话某种程序上是最内心深处的情感,还有相当的私密性,不能强止要求彼此之间都进行交流。只需请那些愿意敞开心怀的同学便可。 

整个构思说明: 
其实从整体来说,这样的构思并没有精巧之处,主要是体现一些理念。 
1、朗诵。 
这篇课文全篇朗读一遍,需半个多小时。老师大多“舍不得”花这些时间。但我们无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中国汉字是音义结合体,语感的培养是在大量朗读的基础上形成的。有很多时候,我们花一节课时间条分缕析地解剖课文,不如学生自己朗读一节课,老师只作三言两语的点拨。 
因此,上面这点过程,所需的时间很可能是三节课,至少是两节课。有一大半时间是花在朗读上了。很有些偷懒的嫌疑。 
但事实上,当学生反复地阅读课文后,他们的问题将是层出不穷,千奇百怪。老师如果不作充分的准备,将无法应对这些问题。 
相反,不让学生细读课文,对课文没有深入的思考,那么老师在上面讲什么就是什么了。这样,老师像主宰世界的神一样,学生全是神下的奴仆,唯有听从的份。 
2、回归语言。 
对语言的作具体的品味应该是语文课的重点。 
以往我们对语言大多只是作科学的语法分析以及总体的思想主题概括。而对单句的语言作审美的玩味却很少。古人对字句的“推敲”传统在课堂中逐渐丧失。但语言的审美恰恰是最重要的语文要素。 
所以,这篇课文,对一些朴素却富有哲理、写实却同时写虚的语言赏析是非常重要的。这其实也是刘亮程最重要的语言风格。学他的文章,如果不能让学生领会这种风格,便是失败。 
3、生话化 
我总觉得语言的学习应该从书本上来,到生活中去。只有回到生活中,语言才能成为一种自觉的需要。如果只是从书本到书本,大多只是被动的接受,从而很难内化。但如果语言学习是出于表达自我的需要,那么这种被动的接受就能成为主动的吸收。所以,我觉得语文课要适时地和生活联系起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同时也是丰富学生的情感,再让他们表达出这种情感。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浑为一体,那效果也将是事倍功半的。 


--- 新浪网友渔夫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寒风吹彻》同步练习
《寒风吹彻》学案
《寒风吹彻》ppt课件(39页)
《寒风吹彻》教案5
《寒风吹彻》ppt课件8(20页)
《寒风吹彻》ppt课件7
《寒风吹彻》教案4
刘亮程《寒风吹彻》原文阅读
《寒风吹彻》ppt课件6
解读《寒风吹彻》ppt课件
《寒风吹彻》ppt课件5
粤教版选修《寒风吹彻》ppt课件4
沪教版《寒风吹彻》教学设计3
《寒风吹彻》教案2
《寒风吹彻》ppt课件3
《寒风吹彻》教案1
《寒风吹彻》ppt课件2
《寒风吹彻》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