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两篇
[教学目标]
1. 通过反复朗读,探究《对岸》中富有想象力的图景描绘
2. 通过反复朗读,探究《同情》中“我”的心理活动描写
3. 体会诗中的童心和童趣
[教学重点]
1.朗读,探究《对岸》中富有想象力的图景描绘
2.通过反复朗读,探究《同情》中“我”的心理活动描写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的童心和童趣
[教学过程]
对岸
一.预习
1. 阅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 注意正音
二.朗读体会
1. 有情感的朗读(散读、个别读、集体读相结合)
2. 诗中的“我”是个充满好奇和幻想的孩子,诗中描绘了河对岸的美丽景色,都有那些景物呢?
“好些船只一行儿系在竹竿头上”;
农夫们早晨肩扛着犁头,乘船去那里耕地;
牧人们带着鸣叫的牛从河边游到牧场上放牧;
那里还有好些古怪的池塘;
雨过去了,一群群的野骛飞到那里去玩耍,水鸟在那里生蛋;
竹鸡摇晃着美丽的尾巴,在洁净的软泥上来回走动、欢跃;
黄昏时分,白花长在小草上,像帽子顶在头上一样;
月光柔柔地散落在绿草丛里,万物自由自在的生长;
因为河对岸有那么多美丽的景色,所以“我”愿意做一个渡船的船夫,可以自由自在的从这边渡到那边,再从那边渡到这边,在同龄孩子的“诧异”目光下,孩子们可以尽情地嬉戏,他们高兴、得意、神气。
3. 对岸中的景色是真实之景还是虚幻之景?
是虚幻的、想象的
4. 诗人通过富有想象力的图景描绘,表达了什么情感?
“我”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感情。
同情
一.预习
1.阅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注意正音
二.朗读体会
1. 有情感的朗读(散读、个别读、集体读相结合)
2.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童心和童趣的?
心理描写
“如果我是只是一只狗。。。”
“如果我是只是一只绿色的小鹦鹉。。。”
3. 诗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为什么?
在母亲面前显得娇憨而又尊重母亲、纯真善良的孩子。
“我”认为小狗也好、小鹦鹉,一切的生物都是有生命、有理想、有嗜欲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尊重妈妈,“我”希望妈妈能像对待“我”一样的对待那些小狗、小鹦鹉,否则的话,“我”将永不到妈妈那里去,也永不要妈妈喂东西吃,而且,“我”还要跑到树林里去,永不让妈妈抱在臂里。
4. 诗作者借孩子之口,向父母们委婉地提出了怎样的愿望?
要有一颗真诚、善良和博爱的心,应该理解儿童,不要因自己的言行,有意无意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
5. 两首诗都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
《对岸》中三次写:“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同情》中两次写“那么,走罢,妈妈,走罢!”
作用:(1)增加音乐的美感
(2)增加感情色彩〈对岸〉突出表现“我”向往自然、眷恋故土的美好感情
〈同情〉突出孩子的娇憨和纯真善良。
[布置作业] 译者郑振铎说,泰戈尔的〈新月集〉是一步“叙述儿童心理、儿童生活的最好的诗歌集”同学们可再读几篇〈新月集〉中的散文诗,并交流阅读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