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洛阳诗韵》教案2
作者:   上传者:333333  日期:08-09-02


洛阳诗韵
叶文玲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的思路。
2.理解作者对洛阳的感情,对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本课重点是理清作者的思路,从整体上认识洛阳。
 
教学过程
一.洛阳简介
  洛阳原名雒邑,为西周时周成王所建,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战国时改名洛阳,因在洛水之北而得名。以后又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先后建都于此,所以被称为“九朝古都”。(公元23年,绿林军所立的更始帝刘玄政权也建都于此。)
  东汉,魏晋。隋唐时代,洛阳是全国乃至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东汉时有太学生三万余人。
  汉明帝时建白马寺,为我国最早的佛寺。
 
中原名城洛阳,是我国六代九朝古都,用一千几百字的短文要写尽它的风采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本文作者却凭着对洛阳驾诚的偏爱,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去表现,去描摹,写出了这个九朝古都特殊的况味,抒发了对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挚爱的感情。
 
二、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叶文玲,是现代女作家,曾任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
 
三、解题
  《洛阳诗韵》题目:有着特殊的含义:洛阳是历史的厚重的沉积和馈赠,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代表,有博大精深的美。审视洛阳的美,仿佛读一首优美的古诗,韵味无穷。
    
四、总体把握课文结构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l一5自然段),写作者对洛阳十分偏爱,有着笃诚的崇拜。
    第1自然段,作者用浓重的抒情笔调抒写对洛阳如痴如醉的感情。作者曾长期工作在河南,对中原怀有深厚的感情,但“最忆是洛阳”,突出了洛阳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情思悠悠”,强调了思念之长,“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更是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浓烈的感情。
    第2自然段,用一个比喻句,交代了洛阳的地理位置。“璀璨的一颗”明珠,突出了洛阳在黄河沿岸城市中的地位。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洛阳堪称黄河文明的代表。
    第3自然段,写洛阳的文化遗产,足以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作者一开始用“一似”、“又像”两个比喻写洛阳的雄浑和动人,接下来连用两个“不”字,加以否定,并还洛阳以本来面目。
“洛阳是历史厚重的馈赠和沉积”,写出了沉甸甸的历史感。“从洛阳发掘的文化遗产,足可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既说明上文的“厚重”,又点明了“馈赠和沉积”的内涵,它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是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第4—5自然段,写作者偏爱洛阳的原因,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机遇和亲缘”,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洛阳作为九朝古都,“有着特殊的况味”。抄录古句,慰勉兄长,似可作“机遇和亲缘”的解释;但作者“笃诚的崇拜”,无疑源自洛阳曾是全国乃至亚洲经济文化中心。而下文说洛阳的名字“充满文情和诗意”,说洛阳历代才俊辈出,显然非指经济而指文化。因此把上下文联系起来看很清楚,这个九朝古都有着特殊的况味,自然是指洛阳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
    第二部分(第6一15自然段)写洛阳的古、美、奇、绝。
    这部分由五个层次组成。
    第一层次(第6自然段)写洛阳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的四个特点。这是一个过渡段,也是第二部分的总写。以下分写这四个特点。
    第二层次(第7—8自然段)写洛阳古。这是洛阳的第一个特点,选取的典型材料是白马寺。第7自然段首句是该层次的中心句。第8自然段则是援引史料,用以证明白马寺之古,冠以“天下第一”,名不虚传。
    第三层次(第9。自然段)写洛阳美。这是洛阳的第二个特点,选取的典型材料是牡丹。富贵牡丹,雍容华贵,被洛阳人奉为市花。洛阳花市盛况空前,不仅成为洛阳的文化盛事,而且也是域外海内的文明盛事。
    第四层次(第10自然段)写洛阳绝。这是洛阳的第三个特点,选取的典型材料是具有1300年历史的唐三彩。作者重点介绍的是“造型最优美的马和骆驼”。描写新近发掘的隋代的三彩骆驼,不仅说明它的历史悠久,更重要的是突出它是举世罕见的艺术瑰宝。如果说白马寺门口那匹粗拙的石塑白马,作为中外文化使者的象征,曾经从域外“走”进洛阳,那么今天洛阳的唐三彩驼、马更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使者“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唐三彩作为极有文化品味的送礼佳品,还适用于亲友之间的馈赠。写哥哥用唐三彩马送我还故乡,既照应了上文我抄录古句慰勉发落印山的兄长,也含蓄地点明了我对洛阳,对洛阳所代表的民族文化
的热爱。
第五层(第11—15自然段)写洛阳奇。这是洛阳的第四个特点,选取的典型材料是“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这里又分数层:先写东西两山与伊水之奇,次写石窟之奇,再写最雄奇的奉先寺,末写游赏沿线的壮美景观。末句中“一轴六代九朝的画卷,一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点明了洛阳诗韵的内涵,读来余味无穷。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思考与练习”五
 
六.板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
2.理解作者包含在文中的对悠久的历史文化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一课时
 
二.内容串讲
课文内容理解
1、“中原忆,最忆是洛阳。情思悠悠中,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
   问:作者为什么用“最忆”一词?
   答:点出洛阳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
 
2、问: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对洛阳的浓烈的喜爱之情。
 
3、找出第一部分中的两个比喻句,请找出来并谈谈它们的含义。
   “水自天上来的黄河,浩荡东去,沿途凝结了一颗颗明珠似的城市,洛阳是璀璨的一颗。”
   这是暗喻。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而洛阳是“璀璨的一颗明珠”,突出它是黄河文明的代表,是中华民族文明的代表。
   “洛阳一似黄河激扬雄浑的音符,洛阳又像春之神明媚动人的笑靥。”
   这是明喻。写出了洛阳的雄浑和动人。
 
4、问:如何理解“洛阳是历史厚重的馈赠和沉积”?
   答:洛阳有着灿烂的古代文明。
 
5、问:为什么说洛阳有“特殊的况味”?
   答:洛阳有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况味”原指境况和情味,这里指洛阳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足可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
 
6、第一部分总写的是对洛阳的感受。抒发了作者对洛阳的偏爱之情。
   问:为什么作者对洛阳有着如此偏爱和笃诚的崇拜呢?
   答:因为有着“特殊的机遇和亲缘”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但从更深一层上考虑,是因为洛阳曾是九朝古都,是全国乃至亚洲经济文化中心,它有着“特殊的况味”,因而作者对它有笃诚的崇拜。
 
7、问:作者在写洛阳的古、美、奇、绝四个特点时,选择了哪些典型材料?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材料?
   答:古----天下第一寺:白马寺   美----群芳之冠的牡丹;牡丹花会   绝----唐三彩;是中外朋友的馈赠佳品。  
奇----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龙门石窟的历史和开凿技艺。
   这些材料最能体现洛阳这一古代名诚的“况味”。
 
8、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将全部情感倾注于对洛阳的古代文化的赞美之中。下面的语句所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1)域外海内的“文明盛事”指的是:牡丹花会
  (2)举世罕见的艺术瑰宝:隋代三彩骆驼
  (3)“凝结着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的艺术瑰宝:浩大辉煌的龙门石窟
  (4)这些材料都足以说明洛阳文化的悠久、灿烂,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代表。
 
三、总结写作特色
1、采用横向思路,围绕一个中心分别叙写几件事。
  中心:通过抒发对洛阳的热爱之情,赞美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
  文章描述的几件事物是:用白马寺表现洛阳的古;用牡丹表现洛阳的美;用唐三彩表现洛阳的绝;用龙门石窟表现洛阳的奇。
 
2、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写人的感受。抒情在先,然后通过记叙提示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记叙中兼有议论。
 
3、格调清新,文字优美,引用古诗文,表现洛阳特点的中心句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四、课文小结
   1、本文作者叶文玲,是现代女作家,曾任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本文是一篇情思悠悠、文意深长的优美散文。
   2、因为洛阳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才显现出诗意浓郁,韵味悠长的特点;作者对洛阳的悠长情思,正是表达了对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无限热爱的主题。
   3、从谋篇布局上看,文章思路别具匠心。作者先抒发对这个九朝古都的偏爱,写它特殊的况味,然后分别从洛阳的古、美、奇、绝四个方面抒发情思。全文思路是由总到分,先写总体的感受,后进行具体的描写。
   4、从表达方式上看,文章采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方式。
 
八、布置作业
1、  完成练习
2、  背诵15---18段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洛阳诗韵》教案5
《洛阳诗韵》ppt课件4
《洛阳诗韵》ppt课件3
《洛阳诗韵》ppt课件2
《洛阳诗韵》ppt课件1
职教版《洛阳诗韵》教案4
《洛阳诗韵》教学设计3
《洛阳诗韵》说课稿
《洛阳诗韵》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