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诗二首《望海楼》《登拟岘台》教案1
作者:   上传者:333333  日期:08-09-08


二七 诗二首(《望海楼》;《登拟岘台》)
 
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刘敏
教学目标
1、熟读,读懂两诗的内容,体会诗歌不同的意境。
2、学习“出人意表”的抒情方式,感悟“以我观物”的抒情特点,体会诗人或伤感或恬淡的情
怀。
说明:
对于《望海楼》和《登拟岘台》内容的理解,意境的感悟以及诗人情绪的把握可以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质疑解疑;值得注意的是两诗虽同为登高览景抒怀之作,但作者的写景心境不同,诗人寄寓诗中的感情也大相径庭,教学中应该在学生自主感悟中加以引导点拨。
这两首诗在艺术表现上各具特色。米芾是一位画家诗人,《望海楼》就是他结合语言艺术和画家所长,采用多维度多视角丰富立体描绘景致的“画卷”;陆游的《登拟岘台》写得飞动潇洒,尤其是颔联、颈联情景交融,使自然景观变成了物我交融的有我之境,呈现出雅洁冲淡清新洒脱的格调。九年级的学生应该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功底和鉴赏能力,因此设置了教学目标二。
  诗歌的教学教师切忌“嗜讲”,放手让学生自主读、悟、品,才能真正领会诗之气韵,采用多种形式朗读熟读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目标归宿。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分析两首诗歌不同的写景特色,学习《望海楼》“出人意表”的抒情方式;学
    习《登拟岘台》“以我观物”的抒情特点;熟读、背诵。
2、难点:体会《望海楼》中诗人伤感之情,《登拟岘台》中诗人豪放的个性和冲淡坦
  荡的胸怀。
说明:
这两首诗中的楼和台,有的作为写景的立足点,有的作为写景的观察点,在理解时应注意区分;而且两位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感情,可谓“一忧”、“一乐”,不尽相同,要能够加以准确体会。
朗读是轻松自然地把握诗意、体会情感的有效方法。在读的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学会圈划,抓住关键词句感受内容,还要渗透一定的朗读方法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熟读成诵是诗歌教学的不二法宝。
《望海楼》更多的着墨于绘景,角度多层次丰,只在尾联出人意表地情调急剧变换,透露出茫然、低沉、伤感的情绪,要理解感情有一定难度。《登拟岘台》的写作又异于前者,它在写景中渗透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景中有我,我中有景,情景交融。两首诗风格各异,气韵不同,各具魅力,比较赏析不能粗浅,需细细辨别品味。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介绍望海楼、拟岘
台。
  2、我国古人有登高览胜之趣,许多亭台楼阁因此闻名,也有许多文人因“楼台”而被世人铭记,你能说说吗?
1、可由学生根据相关资料自行介绍,教师适时补充。
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楼有宋襄的题字“望海楼”。
拟岘台:在抚州(今属江西),因其地山川之形很像湖北襄阳的岘山(晋代羊祜登高游览处),故名拟岘台。
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崔颢——《黄鹤楼》;范仲淹——《岳阳楼记》等
课前搜集资料,激发学习兴趣,复习已学诗文知识迁移为学好全文蓄势。
读诗
解诗
1、教师范读。
2、自由朗读,借助注释初步感知内容。有疑难处注在书上。
1、听清字音,必要时注在书上。
2、交流各自读后感受,谈谈感想。 
除注释外补充:飘渺(缥缈)、三峡、樽、画角、茫然、萦回等解释。
读准字音是理解的基础,同时要注意语气和停顿,这有助于对诗意
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借助注释初步感知内容。
读诗
悟诗
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初步感悟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1、从读题目入手去看诗,“望海楼”和“登拟岘台”写景的角度和内容有区别吗?
2、两首诗都描绘了令人赏心悦目的美景,但从读尾联入手,两首诗中作者抒情的方式、流露的感情一样吗?
 
 
 
二、探究思考,指导学生深入感悟诗歌内容,体会意境和情感。
1、诗如其人。米芾世称“米颠”,陆游自号“放翁”,你在诗句中能窥见诗人的形象吗?
2、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中的景和情是怎样协调统一的?
一、交流要点:
1、望海楼作为写景的观察点,融汇聚焦了诗人远近、俯仰、里外多重视角,侧重写景;登拟岘台既写景更兼蓄登台的体会,情景交融。2、不一样。《望海楼》是“出人意表”的抒情方式,并非刻意追求,抒情自然流畅;《登拟岘台》的江水毫无汹涌之势,显然是“以我观物”的抒情特点。从“茫然”、“喜”、“相亲”等词中品味体会,一伤感苦闷,一平和恬淡。 
二、朗读、品味、分组讨论,结论要由学生自己体悟,自然得出。
 
一、此两问的设计避繁就简,从内容和情感角度抓住主干提问,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对两首诗的内容和主旨整体把握。特别是第二问教师可适时补充《白石诗说》、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相关观点,帮助学生比较出二者的不同抒情特色。同时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以及为下一个环节“读读赏赏”作铺垫。
二、此两问有一定的难度,可以组织学生在研读中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对诗人形象分析可以知人论世,也便于更好地把握诗人在诗中流露的感情;对写景抒情的推敲有助于对诗歌意境的感知。
读诗
赏诗
挑选你最欣赏的诗句读读赏赏
交流概要:
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诗歌以“望海楼”为题, 开篇却不直接写楼,而是先写楼所踞的城池,写铁瓮城高耸云间,临近青天;再写百尺高楼盘踞其上,前后勾连,飘飘欲飞。这样可以进一步突出望海楼的高峻挺拔。
三峡江声流笔底, 六朝帆影落樽前:这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昼夜奔涌着的江水 发出的响声,穿行在江水之上的片片征帆引发的诗人独特的感想,帆影映着六朝的繁荣,空间和时间大大扩展;“帆影落樽”联想绝妙。
 洗空衣上十年尘:“洗”字将浩荡春意喻为无边绿水,化静为动,生动地写出了春意之深之广;而且“洗”字写出了诗人内心强烈的情感变化:无边春意征服了诗人,使之尘虑一空,心灵进入了一个澄明之境,从而凸现了春色给诗人的心灵震撼,极为传神。
更喜机心无复在,沙边鸥鹭亦相亲: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表达诗人心醉美景,浑然忘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登监拟岘台的所见所感,生动地写出了诗人深深地陶醉于浩荡春意的心旷神怡之感与冲淡平和的心境。
……
品味诗歌语言,鉴赏艺术特色,学生感悟教师点拨。
读诗
诵诗
挑选你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熟读成诵
在熟读精思基础上背诵
思路点拨
以上教学设计将两首诗结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适合于学习基础较好,对古诗文理解力较强,对教材比较熟悉的学生。也可视教学进度及学生水平逐一教学两诗,如理解两首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情感,分析艺术特色等。《望海楼》教学可以注重写景角度的多维度,米芾作为画家诗人是如何在诗中表现画境的?《登拟岘台》教学可以从陆游此诗的诗风雅洁冲淡清新脱俗不同于过去所熟悉的陆游切入。
练习举隅
 一、比较阅读《黄鹤楼》、《登幽州台歌》、《登金陵凤凰台》等诗。
二、将《望海楼》诗中的画面用150字具体描绘。
三、选读陆游其他诗词,赛一赛:谁背诵得多。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诗二首《望海楼》《登拟岘台》学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