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堂教学实录 >>
《一弯残月寄深情——探究解读“月”的意象》课堂实录
作者:   上传者:333333  日期:08-09-25


《一弯残月寄深情——探究解读“月”的意象》课堂实录

开发设计人:成 健

授课人:李 敏

课件设计制作者:成 健

文字记录、整理:成 健

地点:广东省茂名市第二中学高一级

时间:2004-11-18

 

教学设计思想:

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正处于诗意盎然的年龄,他们喜欢流行歌曲,照例也喜欢读诗,应当尝试写诗,用青春的笔表露心中跳动着的情感,还能以文会友,交换从心灵深处流泻出来的吟唱。然而,一贯以来语文教学对诗是淡化的,甚至是放逐,学生阅读和写作诗歌的能力薄弱。同时,意象的营构是学习古典诗词的重点,特别是“月”。从诗的内容说,月是唐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如果只枯燥罗列“月”意象的诗词及其内涵,要求死记强记,学生为考试勉强会接受,但要活学活用不大可能,尽管有所了解却未能深刻地理解和迁移运用。对此,结合古诗词教学的旧模式,加以大胆创新,我们确定这次多媒体环境下欣赏探究型教学方案的教法为:创造气氛,示例剖析;巧妙点拨,启发想象;感悟理解,迁移强化;以歌词教诗文,拓展学习,活学活用(尝试写作)。教学的重点是:感知“月”的意象,探究和品味其在诗歌等作品中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意蕴,尝试以“月”为话题进行诗文写作。教学步骤分为:读与学(典型探究【《弯弯的月亮》第2册第8课】,理解欣赏,掌握规律);悟(领悟内涵,拓展迁移);写(以“月”抒情,固本提高)。

 

教学实施

教学过程

一、导入:实练引入新课,让学生提取信息(“月”)

师:上课!

生:老师好!(齐声说)

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照常进行课前三分钟的练习环节。下面进入“练兵场”,请补写出以下横线上的诗句。(出示投影)

①_______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②古人不见今时月,__________    ___。(李白《把洒问天》)

  ③海上生明月,_________      ___。(张九龄《望月怀远》)

生:(齐声回答) ①“露从今夜白”;②“今月曾经照古人”;③ “天涯共此时”。

师:很好,看来大家对古诗词的积累相当不错。刚才的这些诗句,它们都涉及到哪一个共同的物象呢?

生:“月亮”。(思索片刻后齐声答)

师:对。“月”是古诗词的重要素材之一,在这些古诗词中,文人的诗才连同他们的爱恨情愁,悲欢离合一直在历史的长河里流光溢彩。

二、引导学生探究、理解、鉴赏“月”意象,把握探究古诗词的方法。

师:月的意蕴是十分丰富的。如何理解“月”的意蕴呢?下面就以《弯弯的月亮》这首歌词为例开始探究。先请同学们读一读《弯弯的月亮》,找出歌词中出现的意象。

边播放背景音乐《弯弯的月亮》,边让学生朗读歌词,边划出歌词中有关的意象。

生:齐读歌词。

    师:(点评学生的配乐朗读,强调读诗要读出诗的韵味)歌词中用了哪些具体的意象来表情达意?

(学生一边说,老师一边肯定一边出示投影)
生:A:“月亮”    B:“小桥”

C:“小船      D:“阿娇”

师:嗯,找得非常准确。但欣赏诗歌不仅要理解意象,还应透过意象去品味其意境美和意蕴美。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边听音乐,一边闭目联想,根据歌词中的意象,通过想象,创造出你们心中的美丽图景,并简单地描绘出来。其中请两位同学上黑板来画一画。(播放歌曲《弯弯的月亮》)

生:(兴奋,笑着忙碌起来)执笔画画描描。

学生带娣和晓丹在黑板画画。(3分钟后,学生纷纷停笔。)

师:好,带娣和晓丹已经画好了,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的创作。大家觉得他们画得怎样 ?哪个画得更好?

生:晓丹画得比较好,他画的意象逼真,构图较合理。

生:带娣画得也不错,敢大胆创新;看,他笔下的“阿娇”还在月下钓鱼呢。(生大笑)

师:两位同学都做到了“用我手描我心”,而且各有特色,相当不错。老师心中的图景又会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看一看,比一比。

(播放MTV《弯弯的月亮》)

师:动听悠扬的旋律,优美的歌曲给大家感觉怎样?

生:情感很忧伤,景色也很优美。

师:歌词描写的是什么景色 ?

生:月亮是弯弯的,小桥和小船也是弯弯的,歌词由上而下,由远及近地描绘了乡村月夜的美景。

师:抒发作者当时什么样的情感?你能从歌词中找出关键的词句来说明吗?

生:“脸上淌着泪”、“我的心充满惆怅”、“你那弯弯的忧伤”。

师:由此可见作者的感情是……

生:A.伤感 / B.忧郁 / C.惆怅 / D.哀愁。(尽管用词不一致,但已抓住情感的实质了)

师:作者为什么伤感、忧郁呢?

生:为家乡落后贫困依然得不到改变而伤感。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歌词说明了原因:“我的心充满惆怅/不为那弯弯的月亮/只为那今天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谣。” “过去的歌谣”暗指乡村落后依然没改变。但久在繁华城市生活的“我”在月辉里想起阔别多年的故乡始终摆脱不了贫困落后,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千。

师:棒,理解得非常准确。这首歌面世后风靡全国,歌词的优美,内涵的丰富,深深触动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可见,一弯残月寄寓着游子多浓的思乡之情啊!一股难以摆脱的乡愁不正是反映在这歌词中吗?

师:俗语说:“景由心造。”每个人的心境不同,那么他所看到的景色也会有所不同,他眼里的景色更多呈现出其主观的色彩,即心悲则景煞,心悦则景美。而我们欣赏诗歌,关键是把握诗歌的主旨,主要是诗人的情感,那应如何把握呢?

生 :首先把握意象,再由意象重现意境,最后深入意境来品味意蕴。

  师:(教师出示投影)总结归纳得很好。请大家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品味别的与“月”有关的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三、拓展延伸:学生自主探究和把握“月”意象的主要内涵。

师:下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放飞思绪,从你们学过或看过的作品(包括诗、词、文章,甚至歌曲)中找出存有“月亮”意象的句段。大家可以分小组讨论交流,3分钟后再集中互  交流。(提示探究的方法如下:①找出和“月”相关的句子。②由点及面,找其它相关出现的景物(意象)。③通过联想和想象,描摹诗人(作者)当时的表情和心情。)

生:分小组活动,思考、交流,并动笔记录有关句段和理解要点。

3分钟后,师生互动探讨:

师:《弯弯的月亮》中“一弯残月”寄托着一种乡愁。那借“月”抒发乡愁的还有哪些作品?

生: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诗里写了什么意象?抒写了怎样的情感?

生:诗里写诗人看到明月朗照,想起家乡的亲人,但自己却漂泊在外,所以触景生情,不由望月思乡。

师:其实月亮的意蕴是非常丰富的,它除了寄托思乡之情,还可以表达什么感情呢?

生:寄托伤感,哀愁吧。比如《雨霖铃》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当时作者不得已要与情人分别,内心的伤感无处可诉,惟有将一腔愁绪寄托在“杨柳、晓风、残月”之上。的确,“杨柳岸”想留也留不住,“晓风”冷冷的,一如作者的心情;而“残月”则将作者当时的伤感和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生鼓掌)

生:除了乡愁、离愁外,“月”还会寄托别的情感吗?

生:我觉得月还可以寄相思,比如歌曲《明月千里寄相思》“夜色苍茫,天边新月如钩。人隔千里无音讯,请明月代问候,思念的人儿泪长流……”其中朦胧的夜色、如钩的新月,引发“流泪的人儿”无限相思,这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异曲同工之妙。(生鼓掌)

师:说得好,继续想想,月还会寄托别的情怀吗?

生:(不大自信)月明时多半星稀,所以对月还容易产生孤独寂寞的情怀吧。

师:谈得非常好,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皱皱眉,作沉思状)比如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诗歌中“花、酒、月、影”的意象和“一、独、无”的字眼,可以让我联想到:当时月明人孤单,诗人只和花丛、明月、影子作伴,他举杯解愁,却无人可与共饮、无人可与共语,所以说诗人是非常寂寞孤独的。(生鼓掌)

师:说得不错。除了伤感的\'月\',还有表达别的情怀的“月”吗?

生:以上他们说的“月”都是孤独哀伤的,可我觉得月亮还是很美的。譬如《荷塘月色》里描写的淡淡月色,营造出一派静谧清幽的氛围,作者因陶醉于荷香月色中,暂时忘却了忧愁而获得了淡淡的喜悦。所以说它是一种宁静、祥和的美丽。(生鼓掌)

……(学生踊跃回答,互相激发思考)

师:(小结)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可以发现“月”的确很美,也很多情。它充分体现出——人生的各种色彩,大致包括以下几种:

1、月,乡愁。        2、月,相思。     3、月,恬静。       4、月,孤寂。……

师:其实,月的意蕴非常丰富,我们这节课是不能一语蔽之的。但只要掌握了欣赏的方法,也就是把握意象,再现意境,品味意蕴,就能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四、拓展实践:“月下我人我文我情”(我手写我心)

师:月华抚慰过前人的心灵,同样也在抚慰着我们的心灵。面对着月华,你心中也会涌起万般思绪吧,那么请同学们以“月亮”为寄托物,写一段文字,抒发自己的情感。要求:1、最好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2、文体不限,可以是诗、词、散文,或是歌词的形式。 3、字数不限。

生:思考后纷纷执笔写作。(学生写作,教师行间巡视、指导)

5分钟后,学生停笔。开始宣读自己的作品。

生:无言地醒来,回首一夜的忧愁,却只剩倩丽的月影,叹出101次的伤感,又吟唱起天涯人的伤心,一切只因心中的明月在现实的死水中淡淡地浮现。无言,一切都将依旧,至死方休……(杨国权)(生自发鼓掌)

师:同桌,请你来说说他写的作品。

生:他写出了浪人的心声。

师:哦,还能评得更具体一点吗?

生:他写得感情真挚、深沉,勾画出月夜的宁静气氛,抒发了一种无法排解的忧愁。

师:不错。下一位?

生:月是故乡的魂,是游子心中永不灭的太阳。(吴粤宏)(生自发鼓掌)

师:你刚才给她掌声,请你说说为什么?

生:她写得很感人,使用比喻的手法,突出“月”给人感受到的一种永生难忘的乡愁。

师:不错,这位同学能简练而有文采地写活了月所蕴含的乡愁,如果还能将这种乡愁写得更丰富一些,相信会更好。

生:《夜思》:无限风光无心赏,寂寞艳阳几时还?独坐倚栏长盼望,长空处,今夜残月挂。鸦叫一声破夜阑,孤孤身影怎成双?无奈人生多苦况,破晓后,昨日不再来。(生自发鼓掌)

师:同学的掌声给了你肯定,你文中的意象“残月、鸦叫声、孤影”以及传达的孤苦情感能达到一致,也比较和谐,是一个相当不错的作品。

生:这是由活力十足的小溪、热情奔放的月亮和兴趣盎然的树丛所组成的大型舞会。活泼的溪水从高高的山巅上流下来,柔和的月光为它染上了一层独特的纯洁色彩。在这样活跃的溪流面前,原本安静的月似乎已经动情,抢着成为小溪的舞伴。山麓上的树丛被愉悦的月光所感染,它们蠢蠢欲动,想加入那快乐的舞会。(丹丹)(生自发鼓掌)

师:你刚才给她掌声,请你说说为什么?

生:她写得感情真挚,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写了一幅月夜下的高山流水图,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更重要的是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月下喜悦轻快的心情。(生鼓掌)

师:点评得很好,也十分准确。

 

五、教师总结和寄语(播放背景音乐: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

师:由此可见,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刻造了许多优美的意境,成为人类相思等情感的载体,她既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也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还是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还可以是岁月的见证,成为永恒的象征。正谓“今人犹见旧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同看明月皆相似。” (教师出示投影)

师:在这里,让我们相约下一个月圆夜,一起再去拜访“月”姑娘,再来一次月下漫步,欣赏无边的月色吧。最后祝同学们月圆,人圆,梦更圆!

生:(生热烈鼓掌)谢谢。也祝福您,老师!(不约而同地说)

(铃声响,伴随着愉悦而真挚的祝福结束授课。)

 
教学后评记:这次欣赏探究型课堂教学,生动营造“月”下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把握探究诗文意象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前独立搜集信息和初步感悟的自主探究基础上,进一步投入情感,使其身临其境体会作品的诗情画意,欣赏作品所描写的生活图景和感悟作品的意蕴美,并由此学会独立创作出同样主题,相似意境或不同意境的习作,在课堂中实现学会“读、想、说、悟、写”的能力培养,如锻炼学生朗诵诗歌、筛选信息、分析归纳、联想想象,语言表达等,激发学生深入研读课文和探究课外拓展阅读作品的兴趣。通过课堂和课后的学生反应来看,本次欣赏探究型课堂教学基本完成了预定任务(即欣赏和探究;学习和迁移;固本和提高;激疑和增趣),也促使学生由学习的被动者变成学习主动者,学习兴致很高,因为他们有很多参与和交流的机会,可以实现“我口说我心,我手画和写我心”,即活用语文的机会。在这里,学生的能力和人性都得以发展,学生的自信心、与人合作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竞争意识、创新思维等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发展。这样的教学是学生为本的教学。不过,这节课也留下了一些遗憾:深层次的引导和点拨学生的思维上还有待提高,对于诗文自身的理论素养还需加强,教学艺术还需进一步的提高。

《一弯残月寄深情——探究解读“月”的意象》教学设计

 

设计执笔人:成  健

 

教学目标:

探究和理解“月”的意象及其丰富的意蕴;学会以“月”为话题进行诗文写作。

 

教学重难点:

1、感知“月”的意象,探究和品味其在诗歌等作品中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意蕴,

2、尝试以“月”为话题进行诗文写作。

 

教学方法:欣赏探究法(即创造气氛,示例剖析;巧妙点拨,启发想象;感悟理解,迁移强化;以歌词教诗文,拓展学习,活学活用(尝试写作))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平台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实练引入新课,让学生提取信息(“月”)

课前三分钟的“练兵场”环节:请补写出以下横线上的诗句。(出示投影)

①_______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②古人不见今时月,__________    ___。(李白《把洒问天》)

③海上生明月,                  。(张九龄《望月怀远》)

明确:①“露从今夜白”;②“今月曾经照古人”;③ “天涯共此时”。

师:刚才的这些诗句,它们都涉及到哪一个共同的物象呢?

明确:“月亮”。 “月”是古诗词的重要素材之一,在这些古诗词中,文人的诗才连同他们的爱恨情愁,悲欢离合一直在历史的长河里流光溢彩。

 

二、以歌词《弯弯的月亮》为例,示范引导学生探究、理解、鉴赏“月”意象,解读“月”的意蕴,并由此归纳自主探究  阅读含有意象的诗文的方法。

1、师:月的意蕴是十分丰富的。如何理解“月”的意蕴呢?下面就以《弯弯的月亮》这首歌词为例开始探究。先请同学们读一读《弯弯的月亮》,找出歌词中出现的意象。

边播放背景音乐《弯弯的月亮》,边让学生朗读歌词,边划出歌词中有关的意象。

 

2、歌词中用了哪些具体的意象来表情达意?(学生边说,老师边出示投影)

明确:A:“月亮”;B:“小桥”;C:“小船”;D:“阿娇”。(点拨:欣赏诗歌不仅要理解意象,还应透过意象去品味其意境美和意蕴美。)

3、边放歌曲《弯弯的月亮》,边让学生根据歌词中的意象闭目联想,创造出他们心中的美丽图景,并把它们简单描画在本子上。特别展示两位学生的绘画作品。

4、播放MTV《弯弯的月亮》,让学生深入领略歌词的意境美,加深对歌词的理解。

5、以问导学,引导学生紧扣歌词,透过意境来揣摩、品味作者的情感(即意蕴)。

师:优美的景色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你能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句来说明吗?

(学生边说,老师边出示投影)

脸上淌着泪

我的心充满惆怅           伤感  忧郁

你那弯弯的忧伤
 
师:作者为什么伤感、忧郁呢?歌词有没有说明原因?

明确:为家乡落后贫瘠的旧貌依旧不改而伤感。歌词说明了原因:

“我的心充满惆怅/不为那弯弯的月亮/只为那今天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谣。”(学生找出后,老师出示投影)

点拨:“过去的歌谣”暗指乡村落后依然没改变。但久在繁华城市生活的“我”在月辉里想起阔别多年的故乡始终摆脱不了贫困落后,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千。这首歌面世后风靡全国,歌词的优美,内涵的丰富,深深触动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可见,一弯残月寄寓着游子多浓的思乡之情啊!一股难以摆脱的乡愁不正是反映在这歌词中吗?

俗语说:“景由心造。”每个人的心境不同,那么他所看到的景色也会有所不同,他眼里的景色更多呈现出其主观的色彩,即心悲则景煞,心悦则景美。

6、总结归纳前面学习课文即歌词的方法。

师:我们欣赏诗歌,关键是把握诗歌的主旨,主要是诗人的情感,那应如何把握呢?

明确:把握意象,再由意象重现意境,最后深入意境来品味意蕴。(学生边归纳,老师边出示投影)

把握意象:由点及面,找出与之相关的景物

再现意境:联想和想象,描摹作品中的生活图景

品味意蕴:揣摩作者的情感

 

三、拓展延伸:学生自主探究和把握“月”意象的主要内涵。

让学生开动脑筋,放飞思绪,从学过或看过的作品(包括诗、词、文章,甚至歌曲)中找出存有“月亮”意象的句段,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可以分小组讨论交流,3分钟后再集中互相交流。

(提示探究的方法如下:①找出和“月”相关的句子。②由点及面,找其它相关出现的景物(意象)。③通过联想和想象,描摹诗人(作者)当时的表情和心情。)

1、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3分钟后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把握借“月”寄托不同情感的作品,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2、小结学生找到作品中与“月”有关的主要意蕴:(学生边归纳,老师边出示投影)

点拨:A、月      乡愁  (《静夜思》)

B、月      离愁  (《雨霖铃》)

C、月      相思  (《一剪梅》、歌曲《明月千里寄相思》)

D、月      孤寂  (《月下独酌》)

3、让学生边听《平湖秋月》背景音乐,边朗诵典型诗句,加深体会诗人的感情。


四、拓展实践:“月下我人我文我情”(我手写我心)

让学生以“月亮”为寄托物,写一段文字,抒发自己的情感。

要求:1、最好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2、文体不限,可以是诗、词、散文,或是歌词的形式。 3、字数不限。

师:月华抚慰过前人的心灵,同样也在抚慰着我们的心灵。面对着月华,你心中也会涌起万般思绪吧,那么请同学们以“月亮”为寄托物,写一段文字,抒发自己的情感。

5分钟后,让学生宣读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学生一起点评。

 

五、教师总结和寄语(播放背景音乐: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

师:由此可见,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创造了许多优美的意境,成为人类相思等情感的载体,她既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也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还是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还可以是岁月的见证,成为永恒的象征。正谓“今人犹见旧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同看明月皆相似。”

师:在这里,让我们相约下一个月圆夜,一起再去拜访“月”姑娘,再来一次月下漫步,欣赏无边的月色吧。最后祝同学们月圆,人圆,梦更圆!
 

附注:【资料】与“月”有关的诗文拓展欣赏

(一)“无情”月

(指文化层面的月:横亘古今,跨越时空,见证着历史,印证着哲理—时空的永恒;个体生命的短暂。)(千古亘远,深邃浩淼的宇宙意识)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 (《虞美人》)

 
2、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       ——李白(《把酒问月》)


3、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冥王宫里人。” ——李白( 《苏台览古》)


4、“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 轼(《水调歌头》)


6、……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二)“多情”月

(指丰富意蕴的月:愁绪的月(离愁与孤寂);情爱的月;藉满乡愁的月等等。)



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柳岸残月:柳公等借月抒离情。)

 
2、……岁寒无与同,明月何胧胧。展转眄枕席,长簟竟床空。 ……—潘岳 (《悼亡诗 》)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 《一剪梅》)


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 煜 (《相见欢》)
 

5、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沈如筠《闺怨》

(倾诉无人的隐恨和无尽思念)

 
6、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7、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李白《长相思》(孤寂,寒冷,落寞,无奈 )
 

8、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凄恻孤寂 )

 
9、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李白《鹦鹉洲》

(怀才不遇的孤苦和对黑暗社会不重视人才的控诉)


10、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月下独酌》

(壮志难酬、宏图难展、无人可与共语的极度的寂寞孤独之情。表面自得其乐,背景却无限凄凉,撼人心魄的是无与伦比的孤独感。)


11、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政治抱负无法实现,世上难觅知音的孤寂心情)

12、“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叹逝情,爱不再)


13、(企盼通月同心达意 / 深情祝愿)

“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孟郊《古别怨》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14、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痴恋情深 )


15、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爱的惆怅迷惘和不变的深情 )
 

16、(思乡之月,特别是元宵月和中秋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17、季羡林《月是故乡明》一文中的语段:

每逢望月(每月十五),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太空一日》课堂教学实录
《太空一日》课堂实录
《时间的印记》课堂实录
《最后一次讲演》课堂实录
《谁是最可爱的人》课堂实录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课堂实录
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课堂实录
《驱遣我们的想象》课堂实录
《蜀相》课堂教学实录4
《背影》课堂实录3
《谈创造性思维》课堂实录(节选)
《苏武传》课堂实录
《谈创造性思维》课堂实录
《美丽的颜色》课堂实录(获奖课例)
《五石之瓠》课堂实录
《一着惊海天》教学实录
《渡荆门送别》课堂实录
《杞人忧天》课堂实录
《穿井得一人》课堂实录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课堂实录(余映潮版)
《归园田居》(其一)课堂实录
《紫藤萝瀑布》课堂实录5
《“飞天”凌空》教学实录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实录片段
《逢入京使》教学实录
《灯笼》教学实录片段
《灯笼》课堂教学实录
《过秦论》教学实录4
《回延安》课堂实录
《荆轲刺秦王》课堂实录3
《一弯残月寄深情——探究解读“月”的意象》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