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故乡的野菜》教案1
作者:   上传者:333333  日期:08-10-19


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说:「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余秋雨说:「故乡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我们也曾读过许多与故乡有关的作品,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还有与乡情有关的成语:「落叶归根」; 谚语:「人不离乡,鸟不离枝。」 

一、 作者简介 

1.学习多种语言 

     鲁迅的二弟,青少年时期的经历与鲁迅差不多。少年时代,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受海军教育,侧重英文,因而广开接触外文的窗口;及去日本留学,前后六年,除对日本语文和人情有高深的研究外,同时受章太炎指导,中文更为精进。此外,又学俄文,翻译俄国著名作家作品,后对基督教圣经中文译本不甚满意,因而学习希腊文,立意重译,其后虽未重译,却得以一窥希腊古典文学。在日留学六年间,计独力翻译五种中篇长篇小说,共三十余万言。 

    “五四”前后,与鲁迅、陈独秀等人一起,积极倡导新文化运动。他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叙事”“抒情”散文,给新文学开辟出一块新的土地。他自己也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写下大量叙事抒情散文。 

2.学习范围广 

    我的杂学一文明载作者学习的范围包括: 

    非正轨的汉文、非正宗古书、非正统的儒家、欧洲文学、希腊神话、神话学、文化人类学、生物学、儿童学、性心理学、蔼理斯的思想、医学史与妖术史、日本的乡土研究、写真集与浮世绘、川柳、落语、滑稽本、俗曲、童谣、玩具图、外文与译书、佛经与戒律,足见其读书的趣味与选择背后,隐藏着治学道路与人生道路的根本抉择,既宽博通达,又不拘泥于正统正宗。 

3.发表文章所用的别号: 

      周作人发表文章所常用的别号,有岂明、启明、知堂 等。一般文人则喜欢用他书斋的名字,称他苦雨斋老人或苦茶庵主。因为生活上,嗜喝苦茶,写苦竹,居「苦雨斋」,文章总也夹杂苦涩味。 

     “五四” 退潮后,周作人的思想上前进与后退的矛盾日益加深,他说自己是“叛徒”与“隐士”的合身,是“流氓鬼”与“绅士鬼”的一体。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同时有两类不同风格的散文:一类颇有“凌厉浮躁之气”,一类则表现出平和冲淡的韵味。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发表《闭户读书论》,标志着他十年隐逸生活的开始。“七七”抗战爆发后,北京大学南迁长沙、昆明,周作人未随校南下,1938年投敌附逆。1945年,周作人因汉奸罪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囚禁于南京。 

    周作人的人生道路十分曲折而复杂,他的投敌附逆,永远不能得到国人的谅解。然而,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作为一个在现代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散文作家,却又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周作人散文艺术的主要成就,不在于“浮躁凌厉”的这类散文,而在于创造了“平和冲淡”的这种独特的散文艺术风格。影响所及,形成了与鲁迅为代表的战斗杂文相对峙的另一散文流派。 

二、文学特色 

1.主张文学以人道主义为本 

    五四运动前后,周作人先后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系列杂文,主张文学以人道主义为本,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具人性化的特征,故文学创作不仅表现人的生物欲望,也表现人精神世界的「内面生活」(艺术与生活人的文章)。 

2.文学以表现自己为主体,所以要用自己的文句与思想 

     主张「文艺以自己 表现为主体」之「个性的文学」(自己的园地文艺上的宽容)。 
     而个性的文学,则建基于「须用自己的文句与思想」(思想革命)。 

3.推崇晚明的小品散文 

     由于尊重个性,强调心灵自由,故而十分推崇晚明信腕信口,皆成律度的小品散文,并编选明人小品集。 

 4.文学内容: 

    在家常絮语中,纵谈文史,描摹风物,细究人情物理,针砭社会时弊,兼具知识性、哲理性、生活性与趣味性。 

 5.文风:具体表现出一种耐人咀嚼的「闲话风」与「简单味」。 

 6.文学语言:融文言、白话、方言及外语于一炉而极雅致。 


     周作人的平和冲淡的散文小品,如《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喝茶》、《乌蓬船》、《鸟声》、《谈酒》等,描写的都是日常生活琐事或风土人情,着意表现归返自然,顺乎天性的生活情趣。如《乌蓬船》,采用书信形成,先向友人介绍故乡的乌蓬船这种江南水乡特有的交通工具,继而笔锋一转,叙写如何坐乌蓬船,描写乘船游乐的无限情趣,抒发一种士大夫的闲情逸致;但他展示出江南水乡的浓郁风情,颇耐人寻味。这类散文的内容无甚社会意义,但却吸引了众多的读者,为周作人获得散文大家的声誉,为周作人奠定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究其原因,在于它有两个不可忽视的价值。其一,它有文化上的价值,它写的是生活琐事、风土人情,实际上是从不同侧面描写中国的传统文化。茶酒之类均为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凝聚着民族的情趣,体现出特定的文化心理结构。周作人这类散文既可以给人以美感,又可引导人们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其二,它有艺术上的价值。周作人在艺术表现上追求感情的倾泄与控制、语言的谐谑与端庄、描述的平淡与深刻的统一;追求知识性、哲理性、趣味性的统一。他的散文艺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和仿效。 

    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中说:周作人的文体,又来得舒徐自在,信笔所至,初看似乎散漫支离,过于繁琐,但仔细一读,却觉得他的漫淡,句句含有分量。 

    这一类作品的成功,就在彻底打破那“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了。朱光潜评其散文:第一是清,第二是冷,第三是简洁。 

二、课文分析 

第一段: 
   1.文中所谓的「故乡」、「家乡」,定义为何? 
   2.「钓于斯游于斯」意指什么? 

    《故乡的野菜》中的第一段,集中体现出一个学者的“家园情结”。诺瓦利斯所说:“哲学就是随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家园”,这个家园不是狭义的出生地,而是“来源与归属”。从理性而言,故乡是一个偶然的地点,与异地无异,但人生根本疑问的跟随,“来源与归属”的探求,使人无法摆脱故乡的影子。理智的周作人、虚无感很强的周作人要上述文章中极力淡化对于故乡的眷念,却在另一面常常表现着对故乡的草木、风土熟悉至入微的境地,凸现着感情的丰腴沉着,显示出一腔深情。在他的极大一部分作品,他频频描述故乡的乡土风情,创作出一批代表作,如《苦雨》、《乌篷船》、《北京茶食》……他童年的生活、故乡的点点滴滴,有着说不尽的话题。人的最初存在境,总是较深的渗透于人的思想、观念、道德、乃至心理结构、思维方式中去。故乡像肉体上一道擦不去的符咒,不时闪耀的灵光,如影随形。 

 第二段: 
    1.周作人在荠菜的回忆中,说浙东的荠菜和吴地有关荠菜的风雅传说有何不同? 
    2.「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此句文意为何? 

 第三、四段: 
    1.「黄花麦果 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这首歌谣是在赞美什么?为什么「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2.作者提浙东的黄花麦果时,又提起北京、东京的草饼,这种现实情境与故乡回忆的交错中,透露什么情感? 

    文中那随意道来的语言风格,很自然地把人带回了故乡。文中提到的野菜及其典故都是大家熟悉的。在家乡,即使现时,那些习俗都保留着。如文中提到的黄花麦果糕,在家乡都是非常普遍的,而且也用它来做黄花麦果糕。儿时,吃着母亲做的黄花麦果糕,正如作者说的韧结结,并不觉得如何味美。 但是现在想起,却禁不住直咽口水。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平平常常的生活经周作人细细品味,其中便另有一番情趣与哲理。 周作人把妇女小儿采野菜说是一种有趣味的工作。把乡间一种枯燥无味的劳作形容得如此意兴盎然,我相信许多读者都有一股亲下田间采野菜的冲动。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们脑海很自然地呈现出一幅妇孺采菜图来,图中呈现的是一片其乐融融,生机勃勃的景象。给人一种温馨,和谐的感觉。自然而然地引起人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第五段: 
 1.故乡的野菜中,作者所提到的三种野菜,何者花最美?哪些野菜花可以簪戴? 

三、课文深究 

1.本文由北京的现实生活情境转入对故乡的回忆,引子是什么? 
回答:由妻子买菜买回荠菜引入家乡吃荠菜的风俗. 

2、作者在文中想起了哪些野菜,作者的叙述有什么特色? 
回答:荠菜、马兰头、黄花麦果、紫云英,在叙述上象一个老人在拉家常,由一件事想到和他相关的一件事,很随意地娓娓道来,那随意道来而亲切自然的语句更多地写出了生活中的一切细微而又引起感触的小事小物,用人所不言的小题材,信笔写来,无不成趣。使人们如品香茗,回味无穷。 这种行文是典型的我手写我口,好象心中想到什么,口中想说什么,就随手而记,这是闲话体散文的行文特色。 

3.本文作者处处为家却又极念旧怀乡的情怀,在本文何处可见?由此可见作者的哪种文章风格? 
回答:作者由荠菜想到家乡吃荠菜的风俗,进而想到马兰头、黄花麦果紫云英,它们的形状,颜色与用途,以及围绕它们展开的浙东的民俗,作者一一道来,如数家珍,看似家常口谈,其实却蕴含对家乡的极大热爱,没有这种热爱,不会对家乡的这种小事有如此深刻的记忆,不是这种热爱,不会对这些上不得台面的东西有这般钟情和文化的引申,作者从这些野菜身上看到了自己家乡的人情风俗,更看到了家乡的环境打在他身上的烙印.这正是作者行文的风格特色:冲淡平和.在看似不经意的叙谈中表达无限的深意.  

    冲淡平和,在周作人的散文中就不只是写作上的特点,而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境界。在《故乡的野菜》中,作者就是用这种艺术的态度品味生活的。 

4.作者在文中,引用童谣、顾禄清嘉录、日本俳句大辞典,融合文言、白话,这样的引用好不好?为什么?近代作家,哪位也有类似的风格? 

    《故乡的野菜》即写出了故乡的风俗,且带着清新的野趣。 在这篇散文里,作者不惮其烦地介绍了习见于故乡的荠菜、马兰头、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紫云英,它们的形状,颜色与用途,以及围绕它们而展开的浙东民俗。而文中引述的“荠菜马兰头,姐姐嫁在后门头。”“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野趣也真沸沸十足。这正如周作人自己所说:“王阮亭评梦梁录,亦谓其文不雅驯,盖民间生活本来不会如文人学士所期望的风雅,其中不能中意自是难怪,而如实地记述下来,却又可以别有趣雅,但此则别为他们所不知者。”然而如果全部“如实地记述”,大概要夹杂一些恶俗的东西,这就需要作者笔下长眼,要有分寸,要有取舍:“浙东扫墓用鼓吹,少年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没有钱的不家虽没鼓吹,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紫云英与杜鹃的花束,”用笔极其简练明净,从而传达出作者的审美情趣。由此可以见出,以质朴的语言对民俗的东西忠实地记述,以存野趣;以独特的审美标准去芜存精,是这篇散文以及周作人若干散文野趣为雅趣的契机之一。 

    还不仅仅如此,周作人往往把浙东的民俗推广到深厚的文化背景里去。《故乡的野菜》虽然只不过千二百字,引文却占据了将近六分之一。其中他征引了明人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顾禄的《清嘉录》,以古证今,把浙东民俗提高到文化史的层次从而古今打成一片。由于作者独特的生活体验,喜欢以东洋的习俗中土比附印照,譬如主到黄花麦花果时即以日本的“御形”做比,“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而在记述紫云英时又引证《诽句大辞内》充分体现了作者渊懿的常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又把浙东的民俗放置一个横的文化比较的剖面了。这样,也使作品带有明显的笔记体散文的特色。 

     作者又写到一些关于野菜的典故或习俗,表面上是为故乡的野菜而写,实际上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将雅趣与野趣融合,提炼而成的闲适冲和的艺术真趣,是周作人散文的个性和灵魂。一切都贯注着周作人的艺术趣味。   
      
四、有关故乡的野菜 

1.周作人的作品,曾有人以“形散而神聚”来描述。 

    他面对现实的方式,曾有两种变化,一是批判;一是融会。批判的角度,后来被归纳成“叛徒”的角色,融会的角度,则为“隐士”的角色,在属于“叛徒”的文章中,总是飞扬踔厉,有主题句可寻;但在属于“隐士”的纵谈文章中,主题是隐而不显的,故乡的野菜属于后者。 

2.周作人说:“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和这种故乡概念相近的诗: 
    贾岛渡桑干:“客居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指并州是故乡。” 
      
    《故乡的野菜》这本散文集从根本上可以说是一部纪录江南风土人情的历史,写百草园,写花鸟鱼虫,写江南的雨,江南的风,江南的水。当然,周作人也记录北京的一切,不过多添加了对江南的对比,记录日本的一些风俗习惯,也是和江南对比。一切的一切都能感觉到那十几年的童年和少年生活竟然对他产生了那么大的影响,就像鲁迅的杂文和散文一样,处处是江南的痕迹。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故乡的野菜》读后感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阅读练习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原文阅读
《故乡的野菜》赏析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