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五蠹》教案2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9-03-25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作者“论世之事,因为之备”的观点。 
(二)学习本文运用事件归纳观点的方法。 
(三)体会本文汪洋恣肆的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课文论述的中心是什么? 
分析:课文以史实和故事作为论据,从正反两方面加以阐述,论证了治理国家必须随着情况的变化而有变易,即“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决不能盲目地“法先王”的道理,同时也提出实际的权势比空头的仁义更有效的看法。这些看法,体现了韩非以法治为中心,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反对“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二)课文的思路和结构是怎样? 
分析课文。1.《五蠹》节选部分共8段。第1段提出“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观点,驳斥儒家“法先王”的保守主张。第2段从经济上分析古今之不同;第3段用对比例证说明禅让制度不能延续的原因;第4段用古今实例说明人们在经济方面的态度,进而影响着人们的政治态度。第5段、6段从社会思想文化的角度,说明“事异而备变”的现状;第7段以“当今于气力”作结。第8段提出:重视耕战,加强国力,以武力征服天下的主张。 
就全文来看,8段的内容可以分为三部分。第1段为一部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说明了中心论点的正确性。第2、3、4段为一部分,从社会经济状况的角度,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法治应当适合时代的要求,反对政治上的顽固保守态度,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把社会斗争的根源归结为财寡人多,就有一定的局限性了)。第5、6、7、8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从社会思想文化的角度,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 
2.课文第1段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结构是怎样安排的? 
分析:本段先列出古有巢氏、燧人氏因发明而被推举为王,中古鲧禹因治水之功而被推举为王,近古汤武因征伐之功而称王的历史事实,目的是为了下面的推理,即“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但作者推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得出“有美尧舜、鲧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的结论。这样就推论出当代“新圣”改革的必要性,得出本段的论点:“不期修古”。这一部分运用的是举例论证和分析论证的方法。而“守株待兔”的故事则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再次加以论证,作者用一句话将故事和论题结合起来,即“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文中的“笑”字也起到了联结作用,一个为新圣所“笑”,一个“身为宋国笑”,雄辩地提示了“法先王”观点幼稚可笑。 
3.课文在论证方面有什么特色? 
分析:作者善于从对客观事物的分析中得出结论。如从古代人们造屋、用火、治水的事实中,引出“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结论。韩非的议论有分析具体、论证充分的特点。为了阐述一个观点,作者用了大量的论据,并作了具体的描述和分析,如对古代的社会情况,对尧和禹的生活艰辛都作了较为具体的述评。作者还采用设喻论道讲出居者、泽居者对水的态度,饥岁、穰年对食物的态度是就近取譬。这些都可以帮助阐明观点,同时也使文章生动、活泼。此外,《韩非子》的语言与其他先秦诸子相比,显得浅显通俗,说理明白,易为人们理解、接受。4.《五蠹》的作者韩非,是怎样集法家思想之大成而成为了法家代表人物的?这是人们长期以来一直在思索的问题(因为韩非师从的荀子,原是儒家学派最后的一位代表人物)。分析:《史记》记载,只说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其实,韩非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战国的末期,儒家的“仁政”观点、“仁者爱人”的主张,已难以推行,诸侯纷争、恃强凌弱,武力兼并,战争频仍,已成为了当时社会的普遍实况。封建领主都感到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摇摇欲坠,朝不保夕。为了维护他们各自的统治,加紧镇压老百姓,纷纷提出“法治”的主张。这个时期,最早的法治著作有郑国子产作的刑书,魏国李俚作的《法经》,申不害提出重术,慎到提出重势,商鞅提出更法。韩非在前代法家学派诸家学说基础上,集其大成,提出以法治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他说:“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韩非子•定法》)韩非称法令为“名”,以法赏罚叫“刑”,“人主欲将禁奸,则审合刑名。”(《韩非子•二柄》)韩非反对“是古非今”,《五蠹》篇中,他提出历史发展是人的作用,而不是神的作用,而且韩非重视历史发展的经济因素,集各家之长而汇成自己的思想主张,所以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学生自读课文。 
1.导入方式:秦始皇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这是对韩非著作的高度评价。我们现在读《五蠹》,全文千字左右,不及韩非著作总字数的百分之一,对秦始皇的这一评价可能很不理解。但猜一猜也是好的。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细读全文。 
2.学生自读时,教师可以就文中提到的某些史实在黑板上画一个表,帮助学生记忆。 
上古    有巢氏、燧人氏            (传说时代:前2550年以前) 
尧、舜                    (前2140年以前) 
     
中古    大禹                      (前2140~前2096)    
近古    桀                        (前1763~前1712) 
纣                        (前1099~前1067) 
周文王与纣同时  
     
     
今    楚文王                    (前689~前677) 
子贡                      (生于前520年) 
     
  
(韩非说的“今”,指周代。“共工之战”年代不详,未列入。) 
3.学生朗读全文一遍。 
4.读后简答:秦始皇为什么说:“吾得见此人与之游,死无恨矣”?(韩非的改革主张非常投合秦始皇的心意。) 
(二)在教师指导下精读第1段。 
1.逐句解说:①说有巢氏构木为避害,详说。②说燧人氏钻燧取火以代腥臊,详说。③大禹决渎弭平水灾,略说;“鲧”,虚位词,他没有决渎,见注解。④汤、武讨伐暴君,略。以上是叙述历史,详述上古,略说中古、近古,其时代距韩非近者八百年,远者二千三百年以上。⑤说鲧禹、汤武所笑,“今有……者”是假设句式。⑥说新圣所笑,也用假设句式。⑦从事实和假定事实中得出结论,“是以”表示下文述作者的观点。⑧述“守株待兔”故事。⑨点明故事寓言。 
2.划分层次。 
讨论问题:①本段提出了怎样的论断?(应当是“论事之世,因为之备”,“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是从反面提出。)②“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依据是什么?(上古、中古、近古的治道都不相同。)③“为鲧禹笑”“为汤武笑”“为新圣笑”这几句话的作用是什么?(用假设推理的方式论证“修古”“法常可”的治道不可取。)④“守株待兔”的故事删去后,是否影响这段话的完整性?(没有影响,出为论点、论据都已说清。)⑤加上这个故事有什么作用?(增强文章的针对性,讽刺“修古”“法常可”的人,旗帜鲜明地反对守旧。) 
小结层次大意如下: 
第一层(开头至“汤武征伐”)说明上古、中古和近古的社会情况不同,治道也不同。 
第二层(“今有构木钻燧”至“必为新圣笑矣”)用假设推理方式说明“修古”“法常可”的人的可笑。 
第三层(“是以圣人不期修古”到结尾)归纳论点,并用寓言讽刺守旧的人。 
3.从本段看韩非这篇文章的特色。 
先让学生说说,然后教师归纳:①作者很看重历史发展的进程,不是一般地谈论改革与守旧,而是“观往者得失之变”,是对历史发展进程的总结,所以他的论点是有说服力的(他这种分析问题的立场和方法是贯穿全篇的)。②观点的表述极其简练。③从正反两面说理,逻辑十分严密。④对“假想的论敌”极尽其辛辣嘲笑之能事。 
(三)向学生指示阅读方法并提出要求。 
1.本文内容精辟,行文汪洋恣肆,需要读得仔细;但它是自读课文,课时有限。为解决这个矛盾,可采用精读示范(第一段)和学生自读(其余各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2.要给学生以必要的自读提示,包括:(1)本文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但毕竟是长篇论著的节选,不能用短论的一般模式来看待;(2)本文针对性极强,作者站在革新的立场,坚决反对当时流行的“修古”“法常可”“行仁义”等顽固守旧的主张,全文以“立”为主,“立”中有“破”;(3)文中论断较多,要弄清各个论断之间的关系,并从中找出主要的论断,为此,就必须首先弄懂“世”“事”“备”这三个基本的概念。 
(四)指导学生自读2~8段,老师巡视,解答问题。 
(五)检查自读效果。 
检查的重点内容是: 
1.结构的划分。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全文主旨:“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第二部分(第2~4段)说明“世”“事”“备”三者之间的关系,即“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第三部分(第5~8段)分别论述“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2.作者的立场。 
坚持改革,反对守旧。开头以“守株待兔”故事嘲笑“修古”“法常可”的人,结尾以“去偃王之仁”讽喻“仁义”不可行于当今,也是对顽固守旧派的嘲笑。 
3.指出本文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 
以课本“自读提示”为依据。 
4.比较阅读。 
(1)《察今》中“循表夜涉”的故事,跟本文中“守株待兔”的故事在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前者说的是守旧者的下场,后者更带讽刺性。) 
(2)这两篇文章的论述角度有什么不同?(前者着重说明“察今”的必要性,但涉及历史的内容不多;后者侧重总结历史的经验,从历史发展的规律说明改革的必要性。) 
〖小资料〗 
(一)关于作者。 
韩非,即韩非子,约生于公元前280年,死于公元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荀况的学生,法家代表人物,为思想家,散文家。出身韩国贵族,见韩日益削弱,屡次向韩王进谏,主张变法图强,但终不被采纳;又因“为人口吃,不能说道”便发愤著书,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其书传到秦国,甚得秦王赏识,后韩非至秦,被同学李斯(“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为不如非”《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等人陷害,死于狱中)。 
(二)韩非思想简介。 
1.韩非“集大成”的法家思想。 
郑国子产作刑书,魏国李俚作《法经》,申不害提出重术,慎到提出重势,商鞅提出更法。韩非在前代法家学派诸家学说基础上,集其大成,提出以法治为中心,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他说:“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韩非子•定法》)。韩非称法令为“名”,以法赏罚叫“刑”,“人主欲将禁奸,则审合刑名”(《韩非子•二柄》)。 
2.韩非的历史观。韩非反对“是古非今”,《五蠹》篇中,他提出历史发展是人的作用,而不是神的作用。韩非重视历史发展的经济因素(见《五蠹》)。 
(三)译文。 
   
五蠹 
   
上古时代,百姓少而禽兽多,百姓对付不了禽兽虫蛇;然而有圣人出现了,(他)架木为巢室,用来躲避这些祸患,于是,百姓很喜欢他,让(他)在天下作王,称他为有巢氏。(当时),百姓吃的是瓜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百姓有很多生病的;于是,又有圣人出现了,(他)钻燧取火用来烤熟腥臊的食物,于是百姓很喜欢他,让他在天下作王,称他为燧人氏。中古时代,天下大水(泛滥),而鲧和禹(挺身率领百姓)疏通河道。近古时代,桀、纣残暴,(天下)混乱,而汤和武(起兵)讨伐(他们)。今天,如果有人在夏朝的时代再架木为巢和钻燧取火,定被鲧和禹嘲笑;如果有人在殷周时代再“发明”疏通河道一类的事情,一定被汤、武嘲笑。同此道理,那么,今天如果有人在当今时代再美化尧、舜、汤、武的治国之道,也就一定被新时代的圣人所嘲笑,所以,圣人不要求修行古人的治道,不必效法以往实用的方法,而应研究当代社会的情况,据此制定措施。宋国有一个耕田的人,田地里有(一棵)树桩子,一只奔跑的兔子撞到树桩子上,撞断了颈骨而死了,于是(这个人)就放下他的耒而守候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还能得到兔子——兔子是不可能再得到的,而(这个人)本身却被宋国人嘲笑。今天,妄图以先王的办法治理当代的百姓(的人),都是守候树桩子一类的人啊。 
古时候,男子不耕种,草木的果实足以够(人们)吃的;女子不纺织,禽兽的皮毛也足以够人们穿的,不从事体力劳动,而养活(人们)的物资也很充足,百姓很少而物资有余,所以,百姓们并不(互相)争夺。所以,优厚的奖赏不必执行,重重的刑罚也不必使用,而百姓们自然就安定了。今天,人们有五个孩子不算多,孩子们又都有了五个孩子,祖父没死的时候就有了二十五个孙辈。所以,百姓很多而物资很少,从事的体力劳动极其辛劳,而供养(他们)的物资又十分缺乏,所以,百姓们就争夺起来;即使加倍地赏赐,不断地刑罚也不能避免祸乱。 
尧治理天下的时候,茅草的屋顶参差不齐,柞木的椽子也无须削平,粗粝的饭食,野菜的羹汤,冬天穿小鹿皮的袍子,夏天穿麻布的衣裳,即使是看门人的衣服食物也不比他的差些。禹治理天下的时候,亲自拿着锹作为百姓的带头人,大腿上没有毛,小腿上也不生毛,即使奴隶的劳苦也不比他强些。由此说来,那么,古代让出天子职位的人,这是离开守门人的(生活)条件和奴隶的辛苦啊,所以,(他们)把天下让(给别人)也不值得称道;今天的县令,一旦本人死了,(他的)子孙们几代都乘车(而行),旧相识者也都很敬重他们。所以人们对于禅让啊,(古时)可以轻易地辞去天子,而今天的人却很难辞去县令,这是由于(他们之间所获得的利益)多少的实际情况不同啊。 
那些在山上居住而到深谷汲水的人们,祭祀的日子里拿水来相互馈赠;在洼地居住而苦于水涝的人们,雇佣他人来掘沟排水。所以,荒年的春天,幼小的弟弟也得不到吃的;丰年的秋季,疏远的客人也一定能吃好,这并不是疏远骨肉之亲而偏爱过路的客人,是由于物资的多少(给人们带来的)心情不同啊。所以,古代的轻视财物,不是由于仁德,而是由于物资丰富。今天(人们)的争夺,不是由于吝啬,而是由于物资缺乏。(古人)轻易地辞去天子,不是由于(他们)品格高尚,而是由于(天子的)权势微薄;(今人)重视仕进和托身于诸侯这类事情,不是由于(他们的)品格低下,而是由于(这种)权势很重。所以,(新时代的)圣人应首先研究财物的多少,考虑权势的轻重而推行(某种)政策,于是,刑罚轻并不算是仁慈,诛戮严也不算是暴戾,适合社会情况而行事罢了。所以,事情是因时代而形成的,而措施也就应该适宜于时代的实际情况。 
古时,周文王处在丰、镐两地之间,土地方圆(只有)百里,但是,由于他推行仁义的政策而且安抚、感化西戎,于是在天下称王。徐偃王处在汉水东边,土地方圆五百里,(他也)推行仁义的政策,割让土地来朝拜(他)的有三十六个国家,然而,楚文王深恐(他强大起来)而危害自己,因此,出兵讨伐徐国,于是,消灭了(它)。因此,周文王推行仁义的政策而统一了天下,徐偃王也推行仁义的政策却丧失了自己的国家,这是由于仁义的政策适用于古代而不适用于今天的缘故啊!所以说,时代的情况变了,那么,办法也就应该不同了。 
在舜的时代,三苗部族不愿归附,禹将要去征伐它,舜说:“不行。在上位的仁德不丰厚而要动用武力,这不是正义的行为。”于是,推行教化,(延续)三年,手持干戚而舞蹈,三苗才归附了。共工的那场战争,铁括短的可以直接打中敌人,铠甲不坚固的,就要被刺伤身体,这说明干戚这类兵器适用于古代而不通用于今天。所以说,实际情况不同了,办法也应该变化。 
(由此可见),上古时代在道德上竞争,中古时代是在智谋上角逐,当今时代是在气力上较量。 
齐国将要进攻鲁国,鲁国派子贡去劝说齐国,齐人说:“你的话不是不雄辩啊,然而我想得到的是土地呀!不是(你的)这些话所说的那些东西。”于是发兵攻打鲁国,把离鲁国都城城门十里的地方划为国界。可见,(徐)偃王由于推行仁义而灭亡,子贡由于雄辩智谋而鲁国割地,如此说来,仁义政策和雄辩智谋不是可以用来治理国家的办法。如果抛开偃王的仁德,废止子贡的智辩,征用徐国与鲁国的国力,用它来敌御万乘的国家,那么,齐国与楚国的欲望就不能在这两个国家推行了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五蠹》原文和译文
《五蠹》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