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系在风筝线上的……
周岩壁
教学目标:
知 识:
1、品味文章描写景物的语言。
2、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
能 力:模仿课文结构层次,写一篇回忆儿时的文章。
情 感:感受童年的美好,珍惜纯真的生活。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描写景物的语言。
2、感受童年的美好,珍惜纯真的生活。
教学难点:模仿课文结构层次,写一篇回忆儿时的文章。
教学准备:《童年》歌词
|
教学内容 |
媒体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策略说明 |
|
一、激趣。揭题 |
播放歌曲 |
1、 歌曲《童年》
2、 谈谈听后的感受
3、 揭示课题
4、 读题,质疑
5、想想:课题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
1、谈感受
2、质疑问难
3、发表意见 |
激发兴趣 |
|
二、初读,感知 |
|
1、自由轻声读,思考:
(1)“系在风筝线上的”究竟是什么?
(2)文中哪些描写引起你的共鸣,请将它们圈划出来。
2、抽生朗读
3、交流读后体会 |
1、读文思考
2、交流体会 |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
|
三、精读,品味 |
媒体出示 |
1、仔细读读你划出的句子,想想,这样的描写引起了你哪些共鸣?
2、小组合作学习
3、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
(1)轻声读课文,体会课文特色
(2)交流
(多处运用叠词和优美的词语)
4、本文结构有何特点?
(结构鲜明、首尾呼应,结尾直胸臆) |
1、读文思考
2、合作学习
3、交流 |
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和文章结构,积累写作素质 |
|
四、美读,积累 |
|
1、再读你划的有关语句,注意读出感情。
2、积累几句语句
(1)抽生感情朗读
(2)试着背诵 |
1、自由读
2、试着背诵 |
反复朗读
注重积累 |
|
五、课外拓展 |
|
作者把自己对童年深深的眷恋,牢牢地系在风筝线上,你呢?请大家说说“我喜欢的……” |
小组交流 |
指导学生学会运用 |
|
第二课时
作文 |
|
1、 复习,感悟
2、 明确要求
3、 选取材料
4、 各自打草稿
5、 集体修改
6、 誊写作文 |
1、 选材料
2、 打草稿
3、 修改作文
4、 誊写作文 |
指导学生写出真实感受 |
教后感:
品味语言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文章先后六处用到四字叠词,如“袅袅挪挪”、“丝丝缕缕”、“疯疯傻傻”、“叽叽喳喳”、“大大小小”、“飘飘洒洒”。至于两字叠词更是随处可见,像“淡淡”绿意、“长长”、“轻轻”抖动的风筝线,“剪剪”轻风、“偷偷”寻找、“冉冉”升起、“悠悠”飞去、“腾腾”热气、“颗颗”童心、“每每”牵系……无一处充满灵动、轻盈的韵味,令人不能不回忆起童年的欢乐时光。除了这样的叠词,文章的另外一些词语也很有特色,如“草长莺飞”、“花团锦簇”、“低三下四”、“求爷告奶”、“如痴如醉”、“摇头晃脑”、“若有若无”等,让人玩味不已。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这些语言的特点,感受语言的表现力,从而达到积累的目的,并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提高写作水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