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第六课 语言的艺术》教案1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9-06-02



一. 教学内容:

《语言文字应用》

第六课 语言的艺术

第一节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第二节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第三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语言的色彩

第四节 入乡随俗——语言和文化

 

二.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掌握选词炼句的方法。

2. 了解修辞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正确使用修辞。

3. 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语言的形象色彩来表情达意,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4. 了解语言和文化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步骤:

(一)语言的锤炼

1. 锤炼词句的要求

例1: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初稿:另一位先生听的厌烦,把嘴里的香烟屁股掷到街心。

修改稿:另一位先生听的厌烦,把嘴里的香烟屁股扔到街心。

例2:鲁迅《无题》

原稿: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

修改稿: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1)准确贴切。

例3:苏联电影《难忘的一九一九》

有人报告斯大林说:“英国兵舰撤退了!”斯大林纠正说:“不,他们逃跑了!”

① 选好关键词。

例4:毛泽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例5: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② 要用好修饰词。

例6:彭荆风《驿路梨花》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2)简练精粹。

例7:原稿:在游行的地方,曾来了地方警察,拘捕了八个游行示威的人。

修改稿:八人被捕。

(3)生动形象。

例8:鲁迅《故乡》:“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① 要学会运用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能更准确、更形象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例9:高风《金黄的大斗笠》

干干净净的蓝天上,偷偷溜来一团乌云,风推着它爬上山头。山这边,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起来的一道道浪头。一个浑身只有一条短裤的男孩子,挥着一根树枝,树枝挂满绿叶,歌谣般亲切、柔和。他看管着一头雪白的小山羊,小山羊在田埂上悠闲地啃着青草。风来啦!庄稼的叶子翻过背,闪现出一片片灰绿。小山羊的毛被梳理好,又弄乱。小男孩脸上的汗珠被吹干,换上调皮的笑意。

例10:英国哲学家培根: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潢,也可以增长才干。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以装潢。当你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办理个别性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有掌握丰富的知识方能办到。 

② 适度地引经据典。

例11:杨朔《荔枝蜜》

荔枝也许是世界上最鲜最美的水果。苏东坡写过这样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可见荔枝的妙处。 

③ 要符合生活实际,不能随意落笔,切忌写得大而空。

例12:原稿:二八女多娇,风吹落水桥。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

修改稿:谁家女多娇,何故落水桥。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

2. 提高语言水平的方法

(1)重视语言基础知识,逐渐深厚自己的语言功底。

(2)关心生活,热爱生活,捕捉生活中的“亮点”,随时“记录”生活。要善于学习生活中各阶层人物的语言。

例1:老舍《茶馆》:“如今有了花生仁儿,可牙没了。”

(3)摆脱庸俗和低级趣味,加强道德品质修养,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例2:十年前,老作家、著名学者张中行先生在听说一位同事丢了一千元钱时,毅然从自己本不多的工资中拿出500元送给那位同事,并说:“只当是你丢五百,我丢五百。一个人的痛苦由两个人承担,不是可以减轻一半吗?”

(4)善于向高手学习,善于模仿。

(5)多读多写多想。

 

(二)修辞

1. 比喻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例1:那姑娘像花一样。

例2: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例3: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 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例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朱自清《春》)

(2)拟物

① 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 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朱自清《荷塘月色》)

3. 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 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 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 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7. 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 反问(反诘)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 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1)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2)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3)具体代抽象。

例:南国烽烟正十年。(陈毅《梅岭三章》)

(4)工具代本体

例: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5)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10. 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明引(直接引用)

例: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暗引(间接引用)

例: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1. 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例:(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 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13. 通感 

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1:“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

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例2:“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三)词语的色彩

1. 语体色彩

语体色彩是指说某个领域里使用的语言的特点。从词汇分类来分,一般分书面语色彩和口语色彩两大类。

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各有特色,又密切联系。

2. 感情色彩

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指附加在某些词语上的褒扬、喜爱、肯定、尊敬或者贬斥、厌恶、否定鄙视等感情。

褒义词是含有赞赏、嘉许、褒扬、喜爱、尊崇、美好、吉祥等感情色彩意义上的词。贬义词是词义带有贬斥、否定、憎恨、轻蔑感情色彩的词。中性词是不带褒义和贬义感情色彩的词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可以用于好的方面,也可以用于坏的方面。

3. 形象色彩

词语的形象色彩是词语指称的对象在人们意识中生动具体的反映,是词内部的组成成分所引起的对事物视觉形象或听觉形象的联想。在语言运用中,词义的形象色彩对增强词义的明晰性,构筑丰富的同义关系,强化语言的表现力有重要的作用。

 

(四)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模拟试题】

1. 请围绕“节约”这一话题,用“少一点……,多一点……”的句式写三句话,每句话的前后要整齐匀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以“和谐”为内容写三句话。要求每句话都使用比喻,三句话构成排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在“生活/事业”“友谊/信任”两组词语中任选一组,仿照例句,另写一句话。要求句式相同或相近,修辞手法相同,内容有意蕴。 

例句:理想是一把尺,量出一个人眼光的长短;追求是一杆秤,称出一个人灵魂的轻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以“爱护动物”为主题,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写一句公益广告词(2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从A句或B句中任选一句,仿照例句完成喻体部分。要求:两个喻体的内容构成对比关系。

例句:济南与青岛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呢?假若济南是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么青岛便是着摩登时装的美少女。

A句: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呢?假若现实世界是_______,那么网络世界便是_______ 。

B句:语文与数学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呢?假若语文是_______,那么数学便是_______。

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

注: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 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仿写句子ppt课件(23页)
高中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第六课《语言的艺术》教师教学用书
《语言的艺术》ppt课件(99页)
《语言的艺术》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