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一年级上 >>课文练习 >>
《荷塘风起》精讲精练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9-07-08


《荷塘风起》精讲精练(山东人民版) 
山东济宁一中  孙伟 

一、鉴赏评价: 
风起荷塘  灵动在心 
——《荷塘风起》的思想感情试探 
    作者因事进出植物园,路过二十年前熟知的荷塘。故地重游,感觉一切都变了,似乎只有荷池未变。不管是眼前阳光下风中摇动的荷叶荷花,还是记忆中下雨时灵动的荷塘风景,都让作者沉醉其中,流连忘返。真的一切没有变化吗?显然不是,不变的是他心中的荷塘,是他内心深处远离尘嚣的那一方净土。 
文中第六段,一个孩子在岸边作画,他勾勒好了眼前荷叶荷花及背景的线条,却在调色板上试着各种色彩,似乎总也找不到合适的。他为什么会如此为难?那是因为绘画讲究色彩和构图的和谐,然而荷池对岸历史博物馆的钢筋水泥,将视线堵塞,远景无法伸展;博物馆的砖砖瓦瓦,以及铁质的保险门窗,紧闭的双扉,和池中自然清新的荷叶荷花,实在太不协调。孩子笔下的弥漫着扑面的芬芳,一切婉顺着自然的荷塘世界,显然与人造的色彩和僵硬的线条十分不和谐,因此孩子有了困惑。 
当植物园四周的车声越来越像雷鸣,由远而近时;当下班的车辆奔驰而过,噪音碾压着花叶时;当喇叭声像刺刀穿过树林,插入了宁静的心地时,那个作画的孩子,似乎已经找到恰当的颜色,正在上色。在这样的环境下,是什么使他充满自信,用自己满意的色彩,描绘心中的美景?显然是他耳聋于外来的噪音,沉醉在自己营造的世界里——那远离喧嚣,宁静安然而溢满馨香的荷叶荷花。由此作者感慨:植物园和荷塘虽然遭到了破坏,但二十年前如此,二十年后依然长青;因为,那临风旋摇的荷花荷叶,是生长在荷池里,也是生长在爱荷人的心田上的。心中有了宁静、翠绿的荷塘,不管在怎样纷杂的环境里,都能够静下心来享受那份自然的灵动和沁人心脾的清香。 
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的,如何面对眼前的世界?怎样才能在喧嚣的尘世间找到内心的平静?我们在呼唤一个和谐的环境的同时,还要有一颗“诗意地栖居”的心情:无论外在怎样,心中都要有一幅美景。心中有美景,才可以远离外界的喧嚣,醉心于自然或艺术的世界,享受心灵的充实和愉悦。否则,在叠居的都市,忙碌于尘世的生活,就没有了自我心灵的空间,生命就失去了它本真的色彩。 
二、每期一练: 
①基础演练(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每项三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不相同的一项(     ) 
A.纤细/纤尘   扁舟/扁担      重荷/负荷 
B.暴露/展露    脚爪/爪牙     膝盖/油漆 
C.闭塞/堵塞    根茎/脖颈      渲染/宣泄 
D.应酬/应届    挣扎/挣脱      霎时/刹那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A.   肤浅/浮浅     流连/留恋     无暇/洁白无瑕 
B.   嗓音/噪音     芜秽/污秽     弯屈/曲曲弯弯  
C.  坠落/堕落     馨香/钟磬     意气/义气用事 
D.  造形/造型     抉择/诀别     精采/丰富多彩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荷塘风起》对现实的高度关注使它具有了深刻的思想意义,再说它的景物描写也很有特色,没有必要因为不是经典名篇就一棍子打死。 
B. 有人认为,既然都是描写荷塘的散文,何必舍熟求生舍近求远?《荷塘月色》不管从结构安排还是从语言锤炼上都远胜《荷塘风起》,没有理由退到幕后。 
C. 正当风送来的迷人荷香让我们心醉神迷不知今夕何夕的时候,刺耳的车声像刺刀穿过树林,碾压着花叶,直插我们宁谧的心地。我们愤怒又痛心,痛心又无奈。 
D. 激烈的争论引起大家的兴趣,《荷塘月色》不用说大家是耳熟能详的,陌生的是《荷塘风起》,大家决定要弄清楚《荷塘风起》凭什么取代了《荷塘月色》的位置。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 池水离岸不过五六寸,要是俯身,手可以浸入水里。 
B. 面对这一塘荷叶荷花,扑面的芬芳,什么生命能不振奋!什么意兴能不飞扬! 
C. 是什么人还是兽,伸出了手或爪,摘采了一片片的清香圆绿,偷偷带回厨房,鸮笑地铺入蒸笼,油腻地端上餐桌?  
D. 凝神之际,突然一阵强风从对面吹来,千百张荷叶的一侧,被卷起、竖起、形成直角,阳光便射在翻起的叶底,使得那竖起的一半,顿时转成昏亮的紫黄。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在关注自然关注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个层面上,《荷塘风起》自有《荷塘月色》不可忽视的高远境界和深厚内涵。 
B. 学习一些像《荷塘风起》一样反映新时代精神是必要的,尤其是在环境问题突出的今天。当我们走进这篇文章后,就不难体会编者的良苦用心。 
C. 学生在课堂上确实在精心地阅读,认真地讨论,大胆地提出质疑,他们的积极性真正的给调动了起来,这才真正是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 
D.要通过努力,力争达到“疑问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知识由学生自己发现获取,规律由学生自己概括,文章由学生自己读懂”的境界。 
6.选出下列句子中不是比喻句的一项(    ) 
A. 荷叶平洼而宽敷,是一片平面的造型,却有像标枪一般的荷花,次第挺立在碧叶丛里。B. 数丈余外池中的一个小岛上,上面杂草丛生,好像很久无人涉足过这几十尺的水把岛上的杂草剪除。 
C.去年秋天,我眼看着荷塘在西风里衰谢,到了冬天之间澹澹湖水,插着三五根倒折的荷枝,黑枯一如死鸡的脚爪。 
D. 关于《荷塘风起》的讨论,两派之间各持己见,唇枪舌剑,互不相让,恰如一场大风在荷塘上空卷起,吹起一池荷叶舞,吹来满塘荷花香。 
②精段精练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7-10题。(18分) 
然而,植物园四周的车声,越来越像雷鸣,由远而近。五时半下班的车辆奔驰而过,噪音碾压着花叶。偶然的喇叭,像刺刀穿过树林,插入了宁谧的心地。我侧头看着那作画的孩子,他似乎已经找着了恰当的颜色,正在上色。低头的忙碌,显示他是耳聋于外来的噪声。他是艺术家,沉醉在自己选定的世界里。我提起公事包走了,趁着应酬未到的时间,在园里转了一圈。铁栅栏保护着树木,规定了人行的方向,这是二十年前没有的闭塞。待我抬头望过树杪与树隙,但见高耸的建筑,四下里围攻着植物园。有的公寓甚至把厨房的排气孔对着绿树的顶尖。巍峨的林务局的建筑,在花草树木与钢筋水泥之间作了不忠于自我的抉择。我但愿植物园能挣扎下去,但愿那荷塘能挣扎下去。二十年前如此,二十年后依然长青。因为,那临风旋摇的荷花荷叶,是生长在荷池里,也生长在爱荷人的心田上。 

7.作者为什么要写那“作画的孩子”?(4分)  

8. 文段中提到的“公事包”有何用意?(4分)  
     
9.请赏析下面两句话。(6分) 
①偶然的喇叭,像刺刀穿过树林,插入了宁谧的心地。 
②巍峨的林务局的建筑,在花草树木与钢筋水泥之间作了不忠于自我的抉择。 

10.结尾处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③拓展训练 
阅读下文,回答11-15题。(24分) 

拙政园的荷  

走过若干次苏州,也叩访过举国闻名的拙政园——中国园林艺术的一粒硕大的明珠,但哪一次也不像今天这般有趣。 
今日立秋。 
仿佛逃跑般自京城奔出。北京今年苦夏,大热中蒸腾着暑气,北京城变成了一间巨大的桑拿蒸汽浴室,略一行动,便一身的白毛汗。因此闻说苏州拙政园举办荷文化节,这消息已具爽意,及至一到苏州,踏入拙政园的那一刻起,便落入荷的包围中,荷香丝丝,荷风飒飒,荷花婷婷,荷叶翩翩,若手持一个莲蓬头,分明变成宋朝玉雕人物——执荷童子,雅极,美极。剥食莲子的刹那,有恍若梦中之感。 

拙政园内游人如织,男女老幼,中外嘉宾,为美丽的园景所沉醉,在小桥流水和亭堂楼榭中穿行,在夹竹桃灿烂的花下留影。在与金鱼们的对视中找到莫名欣喜,在同荷花们的邂逅中感受“香远益清”的古典情致,我们则由拙政园的建设者引领着,观雅石、赏盆景,辨荷色。一阵不请自来的江南雨,江南的立秋雨也来凑趣,淋湿了石径和花木,雨从芭蕉叶上滑落,把“雨打芭蕉”的浓浓诗意迅速传导开来。此刻撑一把伞行在拙政园,你分明变成一朵行走的莲蓬,雨打芭蕉,有音乐的叮咚和天籁;雨打荷叶,又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俏丽。听江南秋雨一声声叮咛,你的心立刻酥软了几分,也柔润了许多。 
一位朋友为我们讲荷,用她的糯且甜的苏州话,吴音软语中透出学识和见识。于是我第一次知道荷有三百多个品种,且分塘荷、盆荷和最小的碗莲。塘荷种植在水塘中,高大粗壮;盆荷种植在水缸中,较塘荷略小,但可随意搬动;最小的品种是碗莲,一碗清清水,两朵白莲花,可助谈兴,可佐茶趣,属于荷花中的“迷你型”,是人们精心培育出的品种。 
荷花又称莲花,此外还有藕花、水芙蓉、芙蕖、菡萏等别称。为多年生水生花卉,叶大而圆,翠绿如盖,花分红、白二色。我国民间以农历六月廿四日为荷花生日。在《瓶史•月表》中把荷花称为“六月花盟主”。中国传统文化中荷花占据极重要的位置,佛教中佛陀所坐地为莲花宝座。哪吒三太子是莲藕身躯,荷花具有多种意蕴,出淤泥而不染,喻其气节;“灼若芙蓉出绿波”,状其动人;“我有银屏秋水满,君心不似莲心短”,指情意深厚,“白藕作花风已秋,不堪残睡更回头。晚云待雨归飞急,去作西窗一夜愁。”这首宋代女诗人王氏的诗,以秋雨中的荷花自喻自怜,使当时一位鳏居的男诗人赵令畴(德麟)读后折服,与之结亲,于是传为“二十八字媒”,其实真心的还是“花为媒”,荷花媒。 
宋人范成大,暮年归隐苏州石湖,曾专门写过苏州的荷花,最有名的一首是《立秋后二日泛舟越来溪》,诗曰: 
西风初入小溪帆, 
旋织波纹绉浅蓝。 
行到闹红无水面, 
红莲沉醉白莲酣。 
红、白二色的荷花,拙政园中比比皆是,且分单瓣、复瓣,最可爱的是碗大的荷花在似开未开之际那一种娇羞,那一种嫩红,你感到天地间的灵气全聚集在这颤颤的花瓣上。而细密的雨丝呢,是为这绝美的花传递宇宙间的信息,在润花的同时,也催促、叮咛着什么。 
五百年的拙政园,历尽岁月的沧桑,迎迓历史的变迁,此刻以几池秋水红荷为我们贺秋,与范成大相比,我们早了两日,踏秋拙政园是一种人生的幸运,而拙政园的秋色因“红莲沉醉白莲酣”的点缀,更加具有审美的意蕴。何况东道主以清香甜美的莲藕相赠,一粒粒剥食莲子的过程,便是品尝拙政园的荷意与秋韵的机缘,这机缘,该是多么的难得一遇呵…… 

11.文章前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3分) 

12.文章开篇提到 “哪一次也不像今天这般有趣”,通观全文,这种趣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13.文章结尾处的“机缘”体现在哪几个方面?(6分) 

14.文中插入“花为媒”的故事,有什么作用?(3分) 

15.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6分) 

活动性学习: 
16.关于“荷”的诗文名句接龙游戏。 
17.任选两个关于“荷”的诗文名篇,比较它们写法和内容的异同。 
18.以“荷”为话题,办一期手抄报,在班内展示,并评出一二三等奖。 

三、课文链接: 
    1.走近作者 
颜元叔,1933年生,湖南茶陵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英美文学博士,台湾大学外文系主任、教授,台湾公认的外文教学权威,台湾十大散文家之一。他一生致力于散文创作的艺术实践,“以刀的笔,刻画着时代的斑斑点点,鞭笞之间,固是怒目金刚,看着流脓淌血,纸背却怀着一颗菩萨心肠。他凭知识良心,去丈量历史,去入世生活,故可在众浊之中见清澈,在嘈杂中,闻清者。”(台湾出版社的散文集《台湾散文十大家》卷首评语)著有散文集《人间烟火》《玉生烟》《颜元叔散文精选ī集》等。 
 2.荷的别名 
荷的别名很多,有莲、莲花、芙蕖、(水)芙蓉、菡萏、藕花、水芝、水芸、泽芝、玉环、水华、六月春等等,难以穷尽。诗经中有“彼泽之陂,有蒲菡萏”之句,离骚中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之句,尔雅中称之为芙蕖,本草经中称水芝,本草纲目中称水华,群芳谱中称水芙蓉。还有其它如《古今注》、《采芳随笔》、《说文解字》、《类腋辑览》等以及历代诗人的诗中都有荷不同的美称,实难穷尽。  



    参考答案: 
1 D(应yìng酬/应届ying   挣扎zhēng/挣脱zhèng      霎时shà/刹那chà) 
2 A(B“弯屈”应为“弯曲”,C“义气用事”应为“意气用事”D“精采”应为“精彩”) 
3 D(耳顺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可改为“烂熟于心”。) 
4D(句中的顿号应改为逗号。) 
5A(B成分残缺,应在“精神”后加上“的散文”,C成分赘余,应删掉“提出”,D 语序不当。要把“文章由学生自己读懂”提到“疑问”一句的前面。) 
6B(是想象,不是比喻。) 
7.孩子是不受污染的生命的化身,在他身上寄予了作者的愿望,希望能像他一样,让“荷花荷叶生长在‘自己’的心田上”。对孩子的描写,也可看出作者的心理已由不平静走向了平静。 
8.“公事包”是现实生活的象征,文中提到“公事包”,意在表明现实生活的沉重令作者难以摆脱、十分厌倦,表达了作者渴望摆脱现实的污浊沉重,向往高洁、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意思对即可给分) 
9.①运用比喻手法,把噪音比作刺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噪音污染对和谐的自然环境的破坏,表现了作者的对现实的忧虑和痛心。 
②“花草树木”代指自然环境,“钢筋水泥”代指“林务局的建筑”。林业局的职责应为保护林业的,可他们本身的做法却是在毁坏树木,破坏荷塘,作者对这种做法进行了含蓄的批评。 
10.结尾既委婉含蓄地表达出对污浊现实的愤慨之情,也表达着作者对植物园“荷塘”等人类精神阵地的深切呵护与关爱,呼吁“爱荷人”行动起来,保护大自然,也表明了作者对未来的信心。(4层意思,每层1分) 
11.对比手法。第一段是以前多次到拙政园和这次游园相比,强调这一次“有趣”;第三段把北京的炎热和苏州拙政园比,写出拙政园的荷让人感到凉爽清新。 
12.①游园时忘却酷暑,沉醉其中,洋溢着乐趣。 
②雨中赏荷、雨中听荷的情趣都是雨带来的,是为“雨趣”。 
③听人讲荷,增长了很多关于荷的知识,有超凡脱俗的“闲趣”。 
④听关于荷的故事,品味古典诗文,感受传统文化,是一种雅趣。 
(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 
13.①立秋之际的荷文化节,踏秋拙政园,感受拙政园的沧桑变化; 
②细雨之中,拙政园的秋色因荷花的点缀,更加具有审美的意蕴; 
③东道主的热情款待,自己长了不少见识。 
14.说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荷花占据极重要的位置,荷花意蕴丰富,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15.①大量引用诗文,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文化内涵; 
②多用短句,表意简洁,节奏明快、用语灵活; 
③运用整句,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 
④运用叠词,传神地描绘景物的特点,还使文意舒展,音韵和谐。 
(每点3分,答出2点即可得满分)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荷塘风起》读后感
《荷塘风起》教学反思
《荷塘风起》学案
《荷塘风起》ppt课件4
《荷塘风起》导学案
《荷塘风起》练习题
《荷塘风起》同步练习
《荷塘风起》学习提纲
《荷塘风起》教学实录
颜元叔《荷塘风起》原文阅读
《荷塘风起》ppt课件3
《荷塘风起》说课稿
《荷塘风起》ppt课件2
《荷塘风起》ppt课件1
《荷塘风起》教案2
《荷塘风起》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