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胠箧》教案1
作者:罗志辉  上传者:admin  日期:09-07-26


教学要点
1.认识庄子对儒家仁义的虚伪和当时社会的黑暗的揭露和批判
2.了解庄子宣扬“绝圣弃知”的思想和返归原始的政治主张,同时了解庄子社会观和政治观的消极面。
3.把握文中疑难词语
教学难点:儒道的对立和互补
教学时间:2课肘
教学过程
一、庄子其人其文
   庄子(约前369—286),名周,字子休或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又说河南民权县)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二、庄子的精神世界
  庄子的精神世界应该从两个方面来思考:
  1.清代学者胡文英在《庄子独见庄子论略》中写道: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庄子心肠极热那是怀者一颗悲天悯人之心,而另一方面却又冷酷犀利,这是对人世间种种荒唐与罪恶的仇视,更是对黑暗世界的控诉。表面上看似无情的他,却有着温柔宽仁的心。
    2.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充分的表达了庄子至人无己,物我合一,神人无功,不染红尘,圣人无名不求在人间立名的人生哲学和宇宙观.从这两点看他不仅仅秉承了老子朴素的道家思想,还将其推向高峰。
  若干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翻开那沉睡的《庄子》时,当我们再次一边品茶一边沉迷于庄子的世界时,或许我们所获得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对话,像一阵暖风,像一潭请泉……
 
三、题解      
“胠箧qūqiè”的意思是打开箱子。本篇言辞直接,一方面竭力抨击所谓圣人的“仁义”,一方面倡导抛弃一切文化和智慧,使社会回到原始状态中去。宣扬“绝圣弃知”的思想和返归原始的政治主张,就是本篇的中心。
 
四、译读全文,把握疑难词句
    【原文】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谓知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縢、扃鐍之不固也。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
    【解词】为:为了。胠qū:打开。箧qiè:箱子。探:掏。囊:口袋。发:打开。匮guì:柜子,后代写作“櫃”,今简化为“柜”。为:做。摄:打结,收紧。缄jiān、縢téng:绳索。扃jiōng:插闩shuān 。鐍jué:琐钥。揭:举,扛着。乡:通“向”,先前。
    【译文】为了对付撬箱子、掏口袋、开柜子的小偷而做防范准备,必定要收紧绳结、加固插闩和锁钥,这就是一般人所说的聪明作法。可是一旦大强盗来了,就背着柜子、扛着箱子、挑着口袋快步跑了,唯恐绳结、插闩与锁钥不够牢固哩。既然是这样,那么先前所谓的聪明作法,不就是给大盗作好了积聚的准备吗?
 
    【原文】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余里。
    【解词】罔罟之所布:罔罟所能撒到之处,指水上的面积。罔:网。罟gǔ:各种网的总称。耒耨之所刺:农具所能耕耘到的土地,指土地的面积。耒 lěi:犂。耨nòu:锄。刺:插入。
    【译文】所以我曾试图讨论这种情况,世俗所谓的聪明人,有不替大盗积聚财物的吗?所谓的圣人,有不替不盗守卫财物的吗?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当年的齐国,邻近的村邑遥遥相望,鸡狗之声相互听闻,鱼网所撒布的水面,犁锄所耕作的土地,方圆两千多里。
 
    【原文】阖四竟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
    【解词】 阖hé:全。竟:同“境”,疆界。宗庙:国君祭祀祖先的地方。社稷:本指土神和谷神,这里指祭祀土神和谷神的地方。邑、屋、州、闾、乡、曲:古代行政区域名。旧注:“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四为邑”;“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曲指乡之一隅。田成子:齐国大夫田常,鲁哀公十四年杀了齐简公,夺取了齐国政权。一旦:忽然有一天。
    【译文】整个国境之内,所有用来设立宗庙、社稷的地方,所有用来建置邑、屋、州、闾、乡、里各级行政机构的地方,何尝不是在效法古代圣人的作法!然而田成子一下子杀了齐国的国君窃据了整个齐国。他所盗窃夺取的难道又仅仅只是那样一个齐国吗?连同那里各种圣明的法规与制度也一块儿劫夺去了。 
 
    【原文】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专有齐国。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
    【解词】非:非议。 诛:讨伐。专有:独占。
    【译文】而田成子虽然有盗贼的名声,却仍处于尧舜那样安稳的地位,小的国家不敢非议他,大的国家不敢讨伐他,独占齐国。那么,这不就是盗窃了齐国并连同那里圣明的法规和制度,从而用来守卫他盗贼之身吗?
   
    【原文】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
    【解词】龙逢:夏桀时的贤人,为夏桀杀害。比干:殷纣王的庶出叔叔,力谏纣王,被剖心。苌弘:周灵王时的贤臣。胣chǐ:剖腹。子胥:即伍员,吴王夫差时被杀害。靡:同“糜”,腐烂。子胥死后被抛尸江中而腐烂。道:这里指规矩、准绳。
    【译文】我曾试图讨论这种情况,世俗的所谓聪明人,有不替大盗积聚财物的吗?所谓的圣人,有不替大盗防守财物的吗?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从前龙逢被斩首,比干被剖心,苌弘被剖腹,子胥被抛尸江中任其腐烂。即使象上面四个人那样的贤能之士,仍不能免于遭到杀戮。因而盗跖的门徒向盗跖问道:“做强盗也有规矩吗?”
 
    【原文】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解词】何适:(无论)到什么地方。妄意:凭空推测。
    【译文】盗跖回答说:“到什么地方会没有规矩和准绳呢?凭空推测屋里储藏着什么财物,这就是圣明;率先进到屋里,这就是勇敢;最后退出屋子,这就是义气;能知道可否采取行动,这就是智慧;事后分配公平,这就是仁爱。以上五样不能具备,却能成为大盗的人,天下是没有的。”
 
    【原文】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不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唇竭而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
    【解词】竭:缺失。鲁酒薄而邯郸围:楚宣王大会诸侯,鲁恭王后到,所献之酒味道淡薄,楚王怒。鲁王自恃是周公的后代,不告而别。楚王于是带兵攻打鲁国。魏国一直想攻打赵国,担心楚国发兵救赵,楚国和鲁国交兵,魏国于是趁机兵围赵国都城邯郸。掊pǒu:抨击。纵:放宽。舍shě:放弃。
    【译文】从这一点来看,善人不能通晓圣人之道便不能立业,盗跖不能通晓圣人之道便不能行窃;天下的善人少,而不善的人多,那么圣人给天下带来好处也就少,而给天下带来祸患也就多。所以说:嘴唇缺失了牙齿就会外露受寒,鲁侯奉献的酒味道淡薄致使赵国都城邯郸遭到围困,圣人出现了因而大盗也就兴起了。抨击圣人,释放盗贼,天下方才能太平无事。
 
1.小结第一部分:
    从讨论各种防盗的手段最终都会被盗贼所利用入手,指出当时治天下的主张和办法,都是统治者、阴谋家的工具,着力批判了“仁义”和“礼法”。
    【原文】夫谷虚而川竭,丘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
    【解词】虚:空旷。 竭:干涸。夷:平。渊:深潭。实:满。故:事故,变故。重zhòng圣人:使圣人之法得到重视。 重利盗跖:使盗跖获得厚利。
    【译文】山谷空旷河流就会干涸,山丘夷平深潭显得格外充实。圣人死了,那么大盗也就不会再兴起,天下就太平而没有变故了。圣人不死,大盗也就不会中止。即使让整个社会都重用圣人治理天下,那么这也是让盗跖获得最大的好处。
 
    【原文】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
    【解词】斗斛hú:古代的两种量器,十斗为一斛。本句两个“之”字含意不一,前指天下之人,后指斗斛所量之物。权:秤锤。衡:秤杆。符玺xǐ:古代用作凭证的信物。“符”由两半组成,合在一起以验明真伪;“玺”就是印。信:取信。矫:纠正。
    【译文】给天下人制定斗、斛来计量物品的多少,那么就连同斗斛一道盗窃走了;给天下人制定秤锤、秤杆来计量物品的轻重,那么就连同秤锤、秤杆一道盗窃走了;给天下人制定符、玺来取信于人,那么就连同符、玺一道盗窃走了;给天下人制定仁义来规范人们的道德和行为,那么就连同仁义一道盗窃走了。
 
    【原文】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鉤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解词】鉤:即“钩”字,本指腰带钩,这里泛指各种细小的不值钱的东西。诛:刑戮,杀害。逐:追随。揭:举而夺之。轩冕:古代大夫或诸侯所乘坐的车子和所戴的礼帽,这里代指高官厚禄。劝:劝勉,鼓励。钺yuè:大斧,这里“斧钺”指代行刑。
    【译文】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那些偷窃腰带环钩之类小东西的人受到杀戮,而窃夺了整个国家的人却成为诸侯;诸侯之门方才存在仁义。这不就是盗窃了仁义和圣智吗?所以,那些追随大盗、高居诸侯之位、窃夺了仁义以及斗斛、秤具、符玺之利的人,即使有高官厚禄的赏赐不可能劝勉,即使有行刑杀戮的威严不可能禁止。这些大大有利于盗跖而不能使他们禁止的情况,都是圣人的过错。
 
    【原文】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
    【解词】示:显露。明:显示,使人明白。擿zhì:通“掷”,扔掉。朴鄙:淳朴。掊pǒu:破,打碎。殚dān:耗尽。残:毁坏。
    【译文】因此说,鱼儿不能脱离深潭,治国的利器不能随便拿给人看。那些所谓的圣人,就是治理天下的利器,是不可以用来明示天下的。所以,断绝圣人摒弃智慧,大盗就能中止;弃掷玉器毁坏珠宝,小的盗贼就会消失;焚烧符记破毁玺印,百姓就会朴实浑厚;打破斗斛折断秤杆,百姓就会没有争斗;尽毁天下的圣人之法,百姓方才可以谈论是非和曲直。
 
    【原文】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鉤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
    【解词】擢zhuó:拔掉。六律:古代乐音标准名,即黄钟﹑大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铄shuò:销毁。绝:折断。竽瑟:泛指乐器。瞽旷:即师旷。因其眼瞎,故称“瞽旷”。含:保全。文章:文辞、文饰。五采:即五色。离朱:传说古代视力最佳的人。攦lì:折断。工倕chuí:传说中的能工巧匠。
    【译文】搅乱六律,毁折各种乐器,并且堵住师旷的耳朵,天下人方能保全他们原本的听觉;消除纹饰,离散五彩,粘住离朱的眼睛,天下人方才能保全他们原本的视觉;毁坏钩弧和墨线,抛弃圆规和角尺,弄断工倕的手指,天下人方才能保有他们原本的智巧。
 
    【原文】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
    【解词】曾史:曾参,孔子弟子,至孝;史鳅,卫灵公大臣,忠直。杨墨:杨朱,主张“为我”,极端利己主义者。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攘:推开,排除。玄同:混同为一。玄:黑,幽暗。铄:炫耀。累:忧患。僻:行为邪僻,偏离正道。
    【译文】 削除曾参、史鳅的忠孝,钳住杨朱、墨翟善辩的嘴巴,摒弃仁义,天下人的德行方才能混同而齐一。人人都保有原本的视觉,那么天下就不会有炫耀之事;人人都保有原本的听觉,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忧患;人人都保有原本的智巧,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迷惑;人人都保有原本的秉性,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邪恶。
   
    【原文】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皆外立其德,而以爚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
    【解词】外立其德:在外表上树立,即对外炫耀自己的才能~yuè乱:搅乱,扰乱~,火光乱飞的样子。法:这里指圣智之法,一说“法”即“大道”。
    【译文】那曾参、史鳅、杨朱、墨翟、师旷、工倕和离朱,都对外炫耀自己的才能,而且用来迷乱天下之人,这就是圣治之法没有用处的原因。
 
2.小结第二部分:
    进一步提出摒弃一切社会文化的观点,使“绝圣”的主张和“弃知”的思想联系在一起。
 
五、归纳主旨
    本文着力抨击所谓圣人的“仁义”,深刻揭露了仁义的虚伪和社会的黑暗,倡导抛弃一切文化和智慧,使社会回到原始状态中去。宣扬“绝圣弃知”的思想和返归原始的政治主张。
    本篇深刻揭露了仁义的虚伪和社会的黑暗,一针见血地指出“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但看不到社会的出路,于是提出“绝圣弃知”的主张,要摒弃社会文明与进步,倒退到人类的原始状态。这是庄子社会观和政治观的消极面。
 
六、艺术特色欣赏
1.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夸张大胆,意境雄阔,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胠箧》中写到,“夫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实;圣人死则盗不起,圣人不死则盗不止”,庄子为我们描绘了盗者四起后,连自然界的地貌都为之改变,这类夸张的描述充分展示了庄子在行文中丰富的想象力和奇特的构思,给人以风诡云谲,变化莫测的感觉,读来引人入胜。
2.庄子行文笔法抑扬辟阖,变化万千,欲行则行,欲止则止,形散而神不散。
    文中先以龙逢、比干、苌弘、子胥等贤者皆遭杀戮,再论因弓、弩、毕、戈多而鸟乱于上;钩饵、罔罟多而鱼乱于水;削格、罗落多而兽乱于泽,又云“以斗斛量则与斗斛而窃;以权衡称则与权衡窃;以符玺信则与符玺窃;以仁义矫则与仁义窃”,缘何?盖因“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为揭示此观点,采用了引证、比喻、议论、抒情等手法,包罗万象、上古下今,令人眼花缭乱,而又传神地表达了他深刻的思想性,使哲理性的文章充满了文学情趣。
3.庄子散文语汇丰富,造语奇特,文辞富丽,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作者仅用“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实”一句话就生动传神地描绘了一幅自然惨境,又如作者用“掷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等一系列的排比手法描绘了庄子理想中的太平世界,《胠箧》开篇“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谓知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縢,扃鐍之不固也”等叙述,使普通小盗和巨盗的区别一目了然,充分体现了庄子运用语言的创造性和奇特性,不愧为一代文学巨匠和语言大师。
    庄子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突出的地位,而他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他文章的抑扬捭阖,汪洋恣肆,富于幻想夸张而又带有浓厚诗意的浪漫主义风格为后世许多作家提供了艺术借鉴。   
 
七、布置作业
    熟读并领会庄子的下列语录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现在这个时代,仅仅可以避开刑戮。幸福不过像羽毛那样轻,不知怎样才可以去承受;祸患重得像大地一样,不知怎样才能避免。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xǔ  慢慢呼气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泉水干了,好多鱼被困在陆地上,相互用嘴吐气,用吐沫相互沾湿,这就莫如在江湖中生活自由自在,相互忘掉。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同“逸”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大自然给我形体,用生使我操劳,用老使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所以称善我生存的,也同样称善我的死亡。
吾以天地为棺椁guǒ ,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jī 。吾葬具岂不备邪?
我把天地当作棺椁,把日月当作连璧,把星辰当作珠玑,万物都可以成为我的陪葬。我陪葬的东西难道还不完备吗?哪里用得着再加上这些东西!
   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灵巧的人多劳累而聪慧的人多忧患,没有能耐的人也就没有什么追求,填饱肚子就自由自在地遨游,像没有缆索飘忽在水中的船只一样,这才是心境虚无而自由遨游的人。”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胠箧》学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之《胠箧》ppt课件3
《胠箧》教学设计2
《孟子见梁惠王》《胠箧》ppt课件
《胠箧》ppt课件2
庄子《胠箧》原文及译文
《胠箧》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