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大地的歌吟》(河床、金黄的稻束、半棵树、边界遥望)教案1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9-09-24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的语言特征:多义性、跳跃性、可感性、音乐性 

2、 体会中国现代诗歌的抽象哲理如何与感性形象有机结合 

3、 理解诗歌中象征意蕴,以及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4、 体会不同诗人的个性化的语言表达 

教学方式: 

5、 自读品味法 

6、 导读提升法 

7、 讨论交流法 

8、 读写结合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安排: 

一、阅读《诗的语言》,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 

诗歌语言与实用语言的区别,最显著的就是它们的目的不同。现实语言为实用,目的为“读解”;诗歌语言不为实用,目的在于“审美”。 

1、 多义性 

2、 跳跃性 

⑴诗人创作的一个显著特征 

⑵跳跃性是诗歌本身应该具有的特征 

3、 可感性 

具体、形象、可知。 

一般来说,诗歌不是用来说理的,但诗歌中又有哲理;诗歌的“理”,要通过诗歌的意象和形象来包含;我们读诗,要读出诗的情感,有时还要注意它所蕴含的哲理。 

4、 音乐性 

外在的音乐性:押韵、平仄、节奏 

内在的音乐性:情绪起伏,不同诗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二、精读《河床》 

㈠作者简介: 

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1950年参军,任宣传队员。同年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期间发表处女作《人桥》。1953年6月在元山战役中头部负伤回国治疗。1955年主动报名参加开发大西北。1988年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 

㈡精读探究 

1、 请体会主意象的外在特点和内在性格。 

外在 内在 

地域(空间) 巴颜喀拉(源头 ) 高远 

躺倒、屹立 横贯、气势、坚实 

滋润、干枯、浩荡 雄性美:宽厚、壮阔、博爱 

父亲:慈爱、深情 

历史 怀念黄河象 古老、浑厚 

时间、古迹、化石、始皇帝 饱经沧桑 

通都大邑、驰道 

现实 把龙的形象重新推向世界前台 富有使命感 

色彩 丰富、华丽 不同流俗 

姿态 体魄多毛 粗犷 

纵、横、屈曲、下陷、切开 大千众相、包容万端 

2、主要的语言特点 

⑴不同流俗 

句式:拒绝外在形式,注重内在节奏;变化多端的长短交错的句式,形成突兀、冲撞、紧张中的和谐 

质感和力度:抛弃修饰、粗朴厚重(与黄河河床的风格特点相吻合),显得不可抗拒,魅力无穷。 

⑵大气雄浑:雄浑、高亢、阳刚、大气。不拘小节,注重内在。大生命的大气概,有力的生命律动。 

⑶修辞奇特:拟人、排比 

3、意象特点:丰富多彩 

⑴与传说、神话有关的意象,如“兀鹰”“母狼”“黄河象”,原始、血性,突出旺盛生命力的特征。 

⑵与民族世俗生活有关的细节意象,如“唐古特人的马车”“猎人”“鹰的城堡”。给人视觉刺激,浓重的黄土色调给人巨大而奇异的感觉。 

⑶具有沧桑感、伤残感的意象,如“飓风”“时间”“古迹”“化石”“始皇帝”“驰道”“不可攻克的球门”。这一系列意象,既是作者心灵痛觉的复写,又是他对那种狞厉粗犷的原生力量的认同,表达出人类最高贵的精神品质——认知自我的历史、感知自我的清醒、珍爱历史的智慧。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安排:略读本单元其他几首诗歌。 

1、郑敏《金黄的稻束》 

⑴写作时间:20世纪40年代。当时作者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读书。 

⑵意象: 

主意象:金黄的稻束。象征:母亲;历史;思想。 

配合意象:疲倦的母亲;皱了的美丽的脸;满月、树巅、远山、暮色;小河。突出的意味:静穆;坚忍;深刻的美丽。 

⑶意象特点: 

跳跃:稻束——母亲——历史——思想(自然的联想与想象) 

叠加:金黄的稻束——母亲的疲劳——静穆的雕像(刻意的对比冲击) 

⑷语言力度: 

“皱了的美丽的脸”——奇特而真挚的感受,异常的组合异常的效果 

“伟大的疲倦”——苦难、磨砺、忍受,而且挺住了,熬过了。不是体力不支,而是充分释放后的深沉和宁静。疲倦是必然的,伟大却从这平凡者抗拒苦难的过程中升华出来,成为一种精神的雕像。 

2、李保田《地之子》 

感情:对大地母亲的深情。 

含义深刻的句子:“因为住在天国时,/便失掉了天国。” 

安泰的神话传说。 

“住在天国”,意寓离开了大地,离开了母亲,失去了力量。而失去了力量,便也失去了生命。这就突出了诗人作为大地之子对大地母亲的爱,把感情推向极至。 

3、牛汉《半棵树》 

⑴主意象一:半棵树。 

特点:令人惊诧的不只是半棵树的残损的身躯,而更是它依旧“挺立”“高”“伟岸”。 

象征:这个意象颇为耐人寻味。被雷电劈掉了半边,命运遭受了重大的打击,但残损的身躯却依然挺立,春天到来的时候,依然“长满青青的枝叶”,依然把日子过得生气蓬勃,毫不随便,毫不颓废。 

⑵主意象二:雷电。 

全诗就只有两个意象。雷电是作为树的对立物而出现在诗歌中。一共出现三次,一次比一次可怕。结合写作的时间,我们不难想象,雷电象征什么。那是恶对人性、天性的践踏和蹂躏,恍如邪恶之幽灵! 

⑶结合本诗,如何理解艺术的“打击力要放在最后”? 

诗歌的前面一大半,我们感受到了半棵树的可贵可敬,我们甚至已经被它直面险恶命途的从容和生命的热情所感动。按一般情况,诗歌到此即可结束,情感的抒发(赞美)也已经十分饱满;但作者却异乎寻常地把诗歌再往深处拽上一笔——半棵树的悲剧并没有结束,因为它的“直”和“高”,它被雷电劈去了一半;因为它以半棵树的残躯,却依旧“直”和“高”,所以,雷电还要来劈它,而且早就在远处盯死了它——这真是悲剧命运难以抗拒!此时,我们的阅读,就不仅是感动,而更是震撼了!我们迫切地希望的是什么呢? 

4、洛夫《边界遥望》 

⑴作者简介:洛夫,原名莫洛夫,1928年生。20世纪40年代去台湾。著名诗人,人称“诗魔”。常有奇异突兀之句,含深刻之美、奇崛之美。 

⑵重要的词句: 

乡愁 

内伤 

咯血 

冷雾 

⑶意象: 

杜鹃 

白鹭 

鹧鸪 

传统意象,表达乡愁,更加深沉。意寓文化传承,一脉相传,难以分割。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