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试题 >>高考模拟试卷 >>安徽省 >>
安徽省望江二中2009~2010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9-11-21


望江二中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 三 语 文 试 题
第一卷  ( 阅读题共 66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 每小题3分)
汉字的魅力优于拼音文字
说到汉字,不能不提及世界文明史。世界的古代文明,可以说就是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圈,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圈,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印度圈,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圈四大文明。这四大文明之中,前三者互相交往而发展,成为近代文明的源流,只有中国几乎未与其他文化发生关联而独自发展出汉字文化圈。国人对此是充满自豪感的,无论是对汉字的发展历史,还是对汉字所承载的中国独具的文字文明和文化底蕴。
但是,由于汉字本身的特点所带来的缺陷,如撰文用字多、字型复杂、难记、难读,在过去几十年中,汉字的发展前景广受汉字文化圈中一些国家的关注和议论。但肯定的一点是,要想准确把握汉字的功过是非,必须仔细回顾和耐心审视汉字所走过的历程,对汉字发展史上的基本事项进行简洁明晰的梳理和叙述,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现代的汉字发展史,从前印度时代的汉字书写工具材料史到汉字印刷的发展史,那些对汉字有成见的人就会明白:现在就想把拥有四千余年悠久历史、担负着人类文明发展史一翼的汉字塞进博物馆里,还为时尚早。
汉字的表记法从古代到现代是连续发展的,从甲骨文、青铜器文字、篆体字,到隶、行、楷,没有文化断层。汉字不是拼音文字。而与汉字、汉学有关的律令制度,如国家概念、产业、生活、文化等,也都跨越广阔的版图,从中国平原,传播至东方的朝鲜、日本,南方的越南,用文字连结了中国与周边世界的文化。虽然多数国家后来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但依然有着汉字的影响和痕迹存在。如朝鲜的自创文字“谚文”的意思是“非正式”的文字,因而朝鲜“正式”的文字依然是汉字,这跟日本称汉字的“真名”,称自创的文字为“假名”相同,都是出于对汉字的尊崇。
但在过去的近百年里,世界潮流曾经缩小了“汉字文化圈”,就连毛泽东、鲁迅等也曾主张废除汉字,认为汉字终将改为世界通用的表音文字,但事实并非如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字改革——实施拼音文字的作用只不过是充当了学习汉字的辅助工具。韩国在文字政策上曾先后经历了汉字时代和“韩文专用”时代。许多韩国专家指出,抛弃汉字使韩国社会出现了知识、英才哲学和思想的贫困,今天的经济危机,就是韩国半世纪以来推行韩文专用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因为它导致韩国社会出现大量文盲。所以,韩国开始反思,于1991年11月和1994年9月在汉城先后两次举行了“汉字优于拼音文字”的国际汉字学术研讨会,并且成立了“国际汉字振兴协议会”。日本也是如此,它曾减少了可识的汉字字数,但现在又增加了。
现在,世界潮流不仅在扩大“汉字文化圈”,还在促使汉字为创造21世纪人类的高度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汉字不仅是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根基,而且是能够超越语言的不同而让彼此知晓共通意的最佳媒介。透过汉字,不用语音也能达到彼此理解、彼此认同和彼此融合。
1.从全文看,对“汉字文化圈”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字文化圈”是在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圈文明中产生的,它的诞生并不是与其他文化圈交流的结果。
  B.“汉字文化圈”是指通过使用汉字进行交流的文化圈,21世纪的今天,汉字的使用人数正在
逐步增长。
C.“汉字文化圈”是所有会使用汉字的文化人的圈子,而不同于音乐人的“娱乐圈”、政客们
的“政治圈”。
    D.“汉字文化圈”是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而逐渐形成的,汉字文明影响之处,都是“汉
字文化圈”的一部分。
2.对“汉字具有独特魅力”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3分)
A.汉字是表意文字,因此,透过汉字,不用语音也能实现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畅通无阻的沟
通与交流。
B.汉字的表记法是连续发展的,从甲骨文、青铜器文字、篆体字,到隶、行、楷,没有文化
断层。
C.汉字承载着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字文明与文化底蕴,抛弃汉字,就可能出现知识、哲学和思
想的贫困。
D.在四大文明之中,只有中国圈文明几乎未与其他三大文明产生关联而独自发展出汉字文化
圈。
3.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汉字有撰文用字多、字型复杂、难记、难读等缺陷,它的发展前景曾广受汉字文化圈
中一些国家的关注和议论。
    B.世界潮流缩小了“汉字文化圈”,所以毛泽东、鲁迅等主张废除汉字,认为汉字终将改为
世界通用的表音文字。
    C.回顾和审视汉字走过的历程,包括汉字发展史、汉字书写工具材料和汉字印刷的发展史说
明汉字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D.中国推行汉语拼音的实践,韩国日本对汉字的态度变化,说明汉字文化圈有必要并开始重
新认识汉字的魅力。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 ~ 7题。
马亮,字叔明,庐州合肥人。举进士,为大理评事、知芜湖县,再迁殿中丞、通判常州。吏民有因缘亡失官钱,籍其赀犹不足以偿,妻子连逮者至数百人。亮纵去,缓与之期,不逾月,尽输所负。
 会诸路转运司置纠察刑狱官,以福建路命亮,覆讯冤狱,全活者数十人。久之,出知饶州。州豪白氏多执吏短长,尝杀人,以赦免,愈骜横,为闾里患,亮发其奸,诛之,部中畏慑。州有铸钱监,匠多而铜锡不给,亮请分其工之半,别置监于池州,岁增铸缗钱十万。
 王均反,以为西川转运副使。贼平,主将邀功,诛杀不已,亮全活千余人。城中米斗千钱,亮出廪米裁其价,人赖以济。召问蜀事,会械送贼诖误者八十九人至阙下,执政欲尽诛之。亮曰:“愚民胁从,此特百之一二,余窜伏山林者众。今不贷之,反侧之人,闻风疑惧,一唱再起,是灭一均、生一均也。” 帝悟,悉宥之。加直史馆,复遣还部。
  知潭州,属县有亡命卒剽攻,为乡闾患,人共谋杀之。事觉,法当死者四人,亮咸贷之,曰:“为民去害,而反坐以死罪,非法意也。”徙升州。行次江州,属岁旱民饥,湖湘漕米数十舟适至,亮移文守将,发以振贫民。因奏:“濒江诸郡皆大歉,而吏不之救,愿罢官籴,令民转粟以相赒。”
  以右谏议大夫知广州。时宜州陈进初平,而澄海兵从进反者家属二百余人,法当配隶,亮悉置不问。盐户逋课,质其妻子于富室,悉取以还其家。海舶久不至,使招来之,明年,至者倍其初,珍货大集,朝廷遣中使赐宴以劳之。
   入为御史中丞。建言:“士民父祖未葬而析居,请自今未葬者,毋得辄析。”仁宗初,拜尚书右丞,知庐州,召判尚书都省兼知审刑院,迁工部尚书、知亳州,迁江宁府,以太子少保致仕,卒,赠尚书右仆射。
亮有智略,敏于政事,然其所至无廉称。吕夷简少时,从其父蒙亨为县福州,亮见而奇之,妻以女。妻刘恚曰:“嫁女当与县令儿邪?”亮曰:“非尔所知也。”田况、宋庠及其弟祁为童子时,亮皆厚遇之,曰:“是后必大显。”世以亮为知人。亮卒,时夷简在相位,有司谥曰忠肃,人不以为是也。
(选自《宋史·马亮传》)
①赒:(zhōu)救济,救助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籍其赀犹不足以偿    抄没         B. 人赖以济     救济
C. 而反坐以死罪        定罪         D. 行次江州     到达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以右谏议大夫知广州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B.非尔所知也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C.吏民有因缘亡失官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亮见而奇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 马亮处理政事很敏捷,但是没有廉洁的称誉,死时他的女婿是宰相,主管机构赠“忠肃”的谥号,人们都不以为然。
B. 吕夷简小的时候,跟着到福州做县令的父亲,马亮看见他认为他很奇特,就把女儿嫁给他,马亮的妻子认为他有远见。
C. 马亮任潭州知州时,属县有一帮亡命之徒,谋杀他。事情败露,按法律应当被处死的有四人,马亮全部放了他们。
D. 王均任命马亮为西川转运副使。王均叛乱被平定后,主将邀功请赏,杀了很多人,而马亮和其他一千多人却得以保全活命。
7.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今不贷之,反侧之人,闻风疑惧,一唱再起,是灭一均、生一均也。(3分)
 
 
⑵濒江诸郡皆大歉,而吏不之救,愿罢官籴,令民转粟以相赒。(4分)
 
 
   ⑶盐户逋课,质其妻子于富室,悉取以还其家。(3分)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夏日西斋书事①
司马光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注]①此诗是司马光被迫辞官退居洛阳时所作。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物?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第三句有“地偏”二字。晋陶渊明在辞官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其中亦有“地自偏”,但表达的情感迥异。试简要分析两者情感的不同。(  )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2)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3)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4分)
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10)~(13)题。
骆驼刺·胡杨树·红柳木
                王祖远
①汽车窗外那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难觅生命的迹象,只有偶尔出现的一蓬蓬骆驼刺、一株株胡杨树和一丛丛红柳木。我心血来潮,给他们封了个绰号,叫抗旱防沙的“戈壁三杰”。
②为了揭开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若羌县以东120公里的楼兰故城之谜。我从天山南麓的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首府库尔勒起身,沿一路沙尘:把自己交给了一辆全身散了架似的陈旧的老爷汽车。
③九月的南疆,天地间干焦欲灼,或许一根火柴足可以把大自然烧为灰烬。这里年降雨量不足三毫米,但蒸发量却超过三千毫米。在这样一种人类难以想像的环境里,我所敬慕的“戈壁三杰”却依然生存,是它们在我来回1200里的行程中,不时地在路边闪现,安慰和鼓励我这位初涉沙漠的远方人。
④“戈壁三杰”个个可称为大西北的英雄好汉,它们给了大西北一身豪气与阳刚,顽强地表现着高原上的力量和希望,世世代代向人类传递着大自然内心的激情与信息。
⑤别看那些骆驼刺矮趴趴的,但每枝每叶都坚挺地刺向天空,在飞沙走石的狂风之夜,也从不低头屈服。骆驼刺遍布大漠戈壁,若是没有这些小生命的存在,缺少了这一抹抹绿色的点缀,大西北会增加更多的一片片的和尚头和招来更多伤感的泪水。
⑥汽车在南疆一段死寂寂的沙地上行驶。车行的左方闪过了上千亩的胡杨林,但早已全部死亡而干枯。高矮错落,几乎望不透哪里是林子的尽头。其中一株高挺伟岸,顶尖微微后仰,两根一样粗细的枝桠分别向左右前方伸出,形成了历史的定格。它在仰天长啸,倾吐悲愤与不平。显而易见,数百千年以前,这里一定进行过一场自然界与历史岁月之间惨烈的旷日持久的大搏斗,最终,在“适者生存”的历史进行曲中,这片胡杨悲壮地倒下了,给大自然留下了一片珍贵的遗迹。站着的,仍然那么英武;即便倒下,依旧保留着自己的尊容。人类从这里看到的是“死亦为鬼雄”的豪迈。遥想若干年前,这片胡杨林曾给无边的沙漠戈壁带来多大一片绿荫,它们头上的枝叶呼唤着云雾,脚下的根系滋生出清泉,紧紧傍在古丝路的一侧。西行的驼队在此歇脚,东进的商旅树下炊饮,凡是跋涉丝路在此受过荫护的人谁能忘记那大漠中的绿荫之梦!
然而,我的这次西行考察,印象最深的还数红柳木。
⑧这些红柳,有的一丛只有巴掌那么大,零散地趴伏在平坦的沙地上,如镶嵌在黄褐色古老大漠身上的绿斑,为干焦焦的大地带来一丝生气。稍大一点的,细枝底下便有一堆沙。我远近细看了一下,发现哪里有沙堆,那上面必有一丛红柳,二者之间有着这样一种不可分割的缘分。在有些区域,二者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凝聚与表现。沙向红柳聚拢,红柳又依沙堆成长增高。路经一片望不到边际的沙包,个个圆溜溜的,高一二十米,周长三四十米,上面均有一丛挺直腰杆、成了气候的红柳木,二者都是日积月累、点点滴滴长大成型的。它们这种自然而默契的配合,也正是人类在艰苦的生存环境条件下挣扎奋斗的写照。为了生存,地球上还有许许多多令人感叹的奇妙现象。
⑨红柳能在沙漠里繁衍生存,当然也依靠自己的本能与特性。我特意留神了一下:若朝着西南方向望去,沙海里全是蓬蓬松松的绿堆;倘若再掉头向东北方看,而那些沙丘全是秃秃的半边光头。红柳避开了沙丘承受烈日的西南面,牢牢地占据着稍稍背阴的东北侧。向下,拼命地把根扎向深处,这是存活的根本;向上,勇敢地与烈日进行抗争,这是与生俱来的品德。日日夜夜,岁岁年年。红柳就是这样生活着。即便是在那倒下的千亩胡杨林的身旁,又有一丛丛柳木成长起来。     
⑩红柳不是花,但每一丛的上半截,均呈紫红色,远望,如一顶顶紫红漂亮的花冠,点缀美化着这灼烤人肤的戈壁滩。
辗转大漠一个多月,红柳作为生物界的奇迹,偶像般地把一种巨大的力量注入了我的人生世界。人的生命不长,也就是那么一段外出的旅程。如果我们能像红柳那样,永不放弃,人生在艰苦的逆境中也能增添无限风光与意义。
10. 文章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然而,我的这次西行考察,印象最深的还数红柳木。”这句话在整篇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请根据文意,概括红柳木的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说“辗转大漠一个多月,红柳作为生物界的奇迹,偶像般地把一种巨大的力量注入了我的人生世界”,“这种巨大的力量”指什么?结合文本,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
(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难觅生命的迹象,但却生长着骆驼刺、胡杨树和红柳,可见这三种植物生命力之顽强。
B.作者在第五段中综合运用了拟人、夸张、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骆驼刺的坚挺、毫不屈服,表达自己对骆驼刺的敬仰、赞美之情。
C.骆驼刺、胡杨树、红柳木本是安静的植物,但作者却赋予它们以动态美,可见作者对它们的喜爱程度之深。
D.作者在文中重点描写了红柳木,因为红柳木与其他两种植物相比,生命力更顽强,更值得人类学习。
E.纵观全文,语言运用准确、生动,句式变化多样是本文一个重要特色,这反映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及对大自然观察之细致。
 
第二卷  ( 表达题  共84 分)
14.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3分)
A. 丁肇中所说的“与物理无关的事情我从来不参与”,对那些欺世盗名、投机钻营的伪学者是一个提醒:学术贵在专一,应恪守学者本份。
B. 处于群体中的人,应当把团队利益放在首位,如果意见有分歧,要么自己认错,要么忍耐,要么干脆淡出那个群体,忌反复,忌聒噪,忌内哄。
C. 处于激烈竞争中的人们很渴望一处宁静的港湾,室内外装潢高手一定能令你的家涣然一新,但不一定能给你的家带来脉脉温馨。
D. 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邓丽君的歌不经意地飘来,在她的歌声中迈向中老年的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恍若回到了自己的青春岁月。
1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新太空战略会使得美国在20年后操控全球能源市场,从而使得因碳氢燃料耗尽而陷入能源危机的全球子民们唯美国马首是瞻。
B.新发于硎的青年总会有一股振作奋发之气,在非常时期起用这群人,无疑能收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效果。
C.网络文学开路者痛惜当今的网络作者违背了始作俑者的初衷:本来是指向自由写作的梦想,现在却变成写手的逐利场与出版商的养鱼塘。
D.《霸王别姬》让梅兰芳的表演艺术登峰造极,那眉目间的神情、转身的华丽、水袖下的蕴藉,总是恰到好处,不瘟不火,将瞬间定格成永恒。
如坐春风:像坐在春风中。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
1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 陶渊明在当时只是以隐士著称,他的文学创作没有得到高度评价,原因是因为他平淡自然的风格与当时崇尚的华丽文风不合。
B.在鲜花绚烂的春日,或在木叶萧萧的秋天,独坐着,冥思苦想,返照自己的灵魂,你会抵达一种空灵的境界。
C.《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颁布,对加快教育规模和速度、深化教育改革,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D.歌德在论及西西弗斯的时候,几乎是另一种调子;因为诗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创造力、为人类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7.在“家电”身上似乎也可以看到人类自己的影子。依照下面示例的构想方式,写一段以“家电”讽喻人类的文字(写出两条)。(5分)
【示例】电视机——自以为拥有一切;但无论想炫耀什么,都得完全听从别人的摆布。
           台灯——总以为自己比别的灯更亮,其实只不过是有人给他戴了一顶帽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依照示例.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学校决定在校园里某些地方写上富有教育性的诗句,用来劝学和励志,请你推荐两条,并说明推荐理由。(注意:①必须是比较有名的诗句;②一定要写出作者)
示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理由:它提醒师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还是比较浅薄的,必须亲身实践才能深刻理
解,使之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面一段文字中人物的语言有不得体之处.找出四处并加以修改。(4分)
王凯和李阳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同班同宿舍同桌,十几年来一起长大,友谊深厚,高考后两人分别被两所高校录取。回校取录取通知书时,两人相见,王凯拉住李阳的手说: “李阳同学你好,今天与你在此幸会,我都高兴死了!咱俩青梅竹马,一起长大,你给了我很多的帮助。我永远感谢你,你有用得着我的地方,我也一定鼎力相助。希望今后我们保持联系。”
①将____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_    ②将____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__
③将____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_    ④将____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__
 
四、写作 (60分)
20. 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按要求作文。
      猪说,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头牛,工作虽然累点,但名声好,受人爱怜;牛说,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头猪,吃罢睡,睡罢吃,不出力,不流汗,活得赛神仙;鹰说,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只鸡,渴有水,饿有米,住有房,还受人保护;鸡说,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只鹰,可以翱翔天空,云游四海,任意捕兔杀鸡。
       请完整理解上述材料的寓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望江二中201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月考简答案
 
【答案及解析】
1.D(B项与C项断章取义,文中以韩国抛弃汉字的事件作为“世界潮流曾缩小了‘汉字文化圈’”的例证,这说明韩国应是“汉字文化圈”的一部分,但并非所有的韩国人都必须会汉字。因此,B项错误。A项应该是“汉字”而不是“汉字文化圈”故错。)
2.A(本题考查对文中句子的理解及推断信息的能力。A项可在第二段找到答案;B项可从第四段首句找到答案;C项是对文意的整合,由第二段的末句和第四段讲述韩国社会抛弃汉字的事实推断出C项正确;A项是对文章最后一句的理解,错在忽略了运用汉字乐沟通的前提——知晓汉字的共通意思。)
3.B(世界潮流只是曾经“缩小了”、现在则是扩大了汉字文化圈,而且这也不是毛鲁主张的原因)
4. D【解析】次:驻扎,这里是住宿的意思。《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
5.  B
6. A【解析】B项:说“马亮的妻子认为他有远见”错,原文“妻刘恚曰”;C项:说“属县有一帮亡命之徒,谋杀他(马亮)”错,是乡闾人一起杀了“亡命卒”;D项:马亮担任西川转运副使,不是王均任命,而是在平定王均叛乱时朝廷任命。
7. (10分)⑴ 现在不宽恕这些人,心中反复不定的人,听到消息疑惑恐惧,一呼再起,这是灭了一个王均,又出现一个王均啊。【评分】注意“贷”“反侧之人”“唱”的翻译。
(2)临江各郡都严重歉收,而官吏不救济他们,希望官府停止买粮,让百姓运粮相互救济。
【评分】注意“濒江”“籴”“转粟”和倒装句式的翻译。
(3)盐户拖欠赋税,(官府)把他们的妻子儿女抵押给富户,(马亮就)把他们全部放回家。
【评分】注意“逋课”“质”“悉”的翻译。
8. (8分)
(1)夏日大雨将至,榴花未全开,槐影沉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志不得伸、压抑苦闷的心情。
(2)司马诗“地偏”两字,明写住地偏远,实则含蓄地表现了不为朝廷所用的孤寂(或:辞官后朋友同僚尽散的冷落);陶诗“地自偏”,说的是居地虽处闹市,心却因摆脱官场的束缚而愉快和超脱。
9.(6分)(1)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
(2)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    (3)别有幽愁暗恨生(白居易《琵琶行》)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10. 荒凉、凄清、荒无人烟、干旱无雨;(3分)此环境为下文写三种植物做了铺垫,烘托出三种植物顽强的生命力。(3分)
11. 其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对胡杨林、骆驼刺的描写转向对红柳木的描写。(2分)①趴
伏或者挺直腰杆;②抗争(“挣扎奋斗”也可);③点缀美化着戈壁滩;④永不放弃。(4分)
12. 指红柳木身处绝境但不绝望,勇于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和精神。(2分)联系人生、自然界中不凡、不屈和高贵的生命都能给我们太多的启示:生命只有一次,在人生的道路上,事业、前途、爱情……都可能会不顺利,人生也会陷入绝境,但不必悲观,不要绝望,只有一息尚存,一切都会好起来;(3分)生存本身就是一种资本,一种幸运,一种对不公平命运的勇敢挑战和蔑视,人生就要像红柳一样,身处逆境却能点亮美化世界,赢得敬畏和尊重。(3分)
13. BD。 (B项在本段无夸张。D项说红柳木“生命力更顽强,更值得人类学习”文中无据。)
14. (3分)D【解析】 A. 本份-本分; B. 内哄-内讧;C.涣-焕。
15.(3分)
【答案】C【解析】A, “从而”是连词,表示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B,启用,开始使用,多用于事物。起用,重新任用已退职或免职官员;提拔使用。C,始作俑者: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原句并没有贬义意境,此处为误用。D,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对角色的把握恰如其分。褒义词。“瘟”指戏曲表演沉闷乏味。
16.(3分)
【答案】B【解析】 A,句式杂糅,去掉“原因”。C,搭配不当,“加快”与“规模”不相搭配。D,成分残缺或搭配不当,“一生”是“贡献”,主宾意义上搭配不当,当改为“是……做出了很大贡献的一生”。
17.(5分)
答案示例:电冰箱——打开它紧封的门,它总炫耀地放出阵阵清新空气。其实,就在它身后,正有恶浊的热浪涌出。电脑——似乎是无所不能,却只有在别人的敲击下才能找到自己的灵魂。空调一一只能在一个狭小空间内改变气候;却总以为自己能改变大气候。
18. (6分)
示例:诗句——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理由:鼓励人们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诗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曹操)
理由:这个比喻可用来激励同学们永不满足,永不懈怠,永不停步,以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理由:它告诉人们,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可以激励人们勇攀高峰,不断进取。
(诗句1分,理由2分。每一条3分,共6分)
19.(4分)①李阳同学——阳子(或:李阳)     ②幸会——相见(或:相聚) 
③青梅竹马——(应该删去) ④鼎力相助——全力帮忙(每点1分,共4分。顺序不论。)
四、写作 (60分)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所选材料是个寓言故事,审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材料的寓意,既
不能因为猪的形象不好,就批评它好吃懒做,没有理想,也不能批评鸡鼠目寸光,胸无大志;既不能只说要做老黄牛,也不能光讲要像雄鹰一样搏击长空。
综观猪、牛鹰、鸡的说法,不难发现,它们都在欣羡别人的优势与好处,而忽视了自己的长处;同时,它们都在谈论人生的得与失,但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另外,它们都提到“假如让我再活一次”的问题,探讨的是“今生与来世”的话题。据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展开论述:
(1)长与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2)得与失(得失得失,有得就有失/上帝打开这扇窗就会关掉那扇门)
(3)今生与来世(珍惜现在,活出精彩)
(4)自我与他人(人人皆可为尧舜/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而以“做好自己”为最佳立意,悦纳自我,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2022年高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全国乙卷)
2022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乙卷)
2022届安徽省滁州市高考考前调研语文试卷
2022届安徽省淮南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届安徽省蚌埠市高三第四次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安徽省2022年高考考前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安徽省鞍山市2022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2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2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
安徽省蚌埠市2022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语文试卷
安徽省合肥市2022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022年安徽省合肥市高考语文冲刺卷
2022届安徽省高考语文冲刺卷(一)
2022届安徽省安庆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安徽省滁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2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安徽省宿州市2022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2022届安徽省滁州市、马鞍山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安徽省淮南市2022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安徽省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年考语文试题
2022届安徽省淮北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2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2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2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安徽省合肥市2021-2022学年高三11月第二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安徽省合肥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2022届辽宁省鞍山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安徽省宿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二模语文试题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安徽蚌埠市2022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语文试卷
安徽省六校2022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语文试题
安徽省安庆市示范高中2022届高三8月月考语文试卷
2021届安徽省安庆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安徽省安庆市2021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2021届安徽省淮南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1年全国高考乙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安徽省2021届高三考前语文最后一卷
安徽省合肥市2021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安徽“皖南八校”2021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
安徽省合肥市2021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安徽省蚌埠市2021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安徽省江南十校2021届高三3月模拟(一模)语文试题
安徽省马鞍山市2021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安徽省合肥市2021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