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九日齐山登高》教学设计2
作者:luzhijun  上传者:admin  日期:09-11-24


作者EMAIL:lzj2003@163.com
《九日齐山登高》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牧的生平 ,理解诗歌内容。
    2、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
    3 、背诵全诗
【学习重难点】
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
【学习方法】
诵读探究法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道具】
多媒体、教材、学案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我们以前曾经学习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一首登高诗,还学习过杜甫一首直接以登高为题的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登高诗《九日齐山登高》
(打出投影)
(在正式进入诗歌学习之前,先明确本首诗的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二、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展示,请一位学生朗读,适当时加以解说。
(如果想读懂一首诗,这就要对诗人有所了解,下面让我们认知杜牧)
三、作者介绍
    杜牧晚唐诗人。“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虽有报国之志,但不受重用,只能外出为官。当时代的衰颓和自身的怀才不遇使他感到无可奈何时,他也常常以自我旷放来寻求解脱,希望有一种闲适的生活和恬静的心境。在做州官时,喜欢与友人游山玩水,因此登临咏怀之作的笔下常常融合了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总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张祜,杜牧的朋友,较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但由于受到当政者排挤,终不见用,流浪各地。这次张祜从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他们都是失路之人,惺惺相惜。
四、诗歌诵读  翻译诗歌
   诗歌是用来配乐唱的,可惜现在能唱的人已经不多了,还好我们还能朗诵。下面先让我们听录音。
   我们再来集体朗诵一遍。
五、诗歌鉴赏
1、我们刚才说过这是一首登高诗,那作者登上齐山看到了什么景物呢?
江涵秋影  雁南飞  翠微 菊花  落晖
2、下面让我们来着重欣赏第一幅美景
       江涵秋影雁初飞
       我们从这七个字中可以看出这幅美景具有什么特点?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青山掩映下的江水,清澈透明,天空中朵朵白云,一排大雁倒映在碧波之中,正在振翅往南飞。此时的江水显得更加清澄肃静。
      山水一色,浑然一体。
      而在这句诗中,有一个涵字用得比较好,你知道好在何处吗?
     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大江像人一样张开双臂,包容万物,有着宽广的胸怀,一个“涵”字把江水给写活了。
大江:包容开阔
“涵”:是“沉浸”的意思,诗人描绘秋景,不再是迎面远眺,而是俯览江水,从碧波如画的清溪中,见到鸿雁南飞和齐山的倒影,把这里的一派秋光通过“涵”字,曲折地摄入眼底。
江水:清澄肃静
“涵”字也把诗人站在高处俯视江水的动态写出来了,再加上大雁从中飞过,从而使人与水都具有了动态之美,周围环境静谧万分,动静结合,浑然一体。
环境:动静一体
3、面对如此的美景,可谓是万水千山都是情,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借此美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剂。
写了赏心悦目的秋景,流露出愉悦的心情。
借赏心悦目之美景     抒愉悦畅快之心情
4、中国的文人是非常容易动情的,秋天一到就有一种“伤秋,悲秋”的情怀,(欧阳修的《秋声赋》,为何作者却心情高兴愉悦而不伤秋呢?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与客携壶上翠微
有一位知心的朋友在这重阳美好佳节从远处赶来看往自己,心里能不高兴,即使平时心情再不好,今天也要破例一笑,破例高兴一次。
5、 诗中哪些词能表明作者今天特别高兴?
开口笑,菊花插满头,酩酊,不用恨
在这良辰佳节之时,有好友来访,作者特别高兴,破例开口大笑,不再压抑自己的情感,不再压抑自己内心的不满,今天一定要与好朋友痛痛快快好好在一起开心开心。
但我们从“尘世难逢开口笑”这句诗中,再加上杜牧生平,可以看出作者平时日子过得是:愁闷,郁郁寡欢,平时很难得一笑,可谓是“人生在世几回乐”。
人生欢笑既然难得,那就应该珍惜眼下美好时光,“人生得意须尽欢”,就应该多方宽慰,多方开解,不能过于计较一些烦恼琐事,耿耿于怀。
所以诗人再也不顾忌自己是州官还是县官了,再也不顾忌自己是诗人还是名人了,索性自己就像当地老百姓一样,在这重阳佳节喝菊花酒,登高赏景,热热闹闹一番。如果还不过瘾的话,那就兴致勃勃地采摘满地菊花,插满头,大摇大摆地把家回。
6、山上的花儿那么多,为何作者偏爱菊,把他们插满头呢?
陶渊明  特别喜欢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菊花成了高洁人格的象征
用典,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便无花。
面对如此美景,诗人暂时忘记了尘世间的不愉快,尘世间开口笑的事情实在是难得,因此要倍加珍惜。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因此诗人酩酊大醉,但愿长醉不复醒。作者在此用到了“但将”二字,其实就是“只能用酩酊大醉来酬答重阳佳节,实在没有什么其它好的办法了。
然而举杯浇愁愁更愁,这里面也写出了不为人知的对现实生活的无可奈何。现实生活无法改变,但可以改变自己,告诫自己要及时行乐,不要再为落日的余晖而莫名的伤怀了。也不要为它感慨怨恨了。
这句话也透射出了诗人内心无比的痛苦之情
7、 为什么不能恨落晖呢?
因此古往今来只如此,自古圣贤皆寂寞,又何必像齐景公那样面对牛山独自流泪呢?
诗人在此引用齐景公的典故意在劝说友人不要为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落泪伤怀,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坦然地面对这个现实。
8、至此,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情感?
这些诗中一面显着洒脱无羁和看破红尘似的高逸情致,一面又透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尤如那黄昏落日不可挽回,世事和人生都很难勉强,还不如在一时的良辰美景中沉醉,这正是哀中生喜。
痛苦低沉,愤愤不平  欣喜与抑郁交织   旷达与感伤交替
复杂心理的情感体验
9、作者又是如何把这些复杂的情感表现出来呢?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通过对自己言行的刻画,通过自己不断劝伤心的友人表现出了诗人的欣喜,旷达,逸情。
   同时又通过平时难得开口笑,渴醉酒,恨落晖表现出了作者内心的痛苦抑郁与感伤的
   作者内心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不断地在进行挣扎着,以致终生。
   不能,我们可以联系作者的身世以及做官的坎坷,诗人虽然没有像齐景公那样在众人面前流泪,但他的心一定是在流泪了,心有所郁结而在此他只不过是通过表面的超然物外,来委婉曲折地抒发自己内心的不平和感慨。
六、诗歌探究
(1)比较本诗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杜甫的《登高》在思想情感上的差异?
王诗:写游子思乡怀亲,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杜甫诗:杜甫诗,表达诗人长年漂泊、老病愁苦的复杂情感,沉郁顿挫,慷慨激越,动人心肺,意境雄浑高远。
杜牧诗:抒写诗人的抱负难以伸展的愁闷情怀,但在意境上显得悱恻低徊,缺乏雄浑阔大的高远气象。
(2)、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你同意吗,试作分析?
   同意!
   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慰来排遣抑郁。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地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至于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那是另一回事。
    诗人的旷达,在语言情调上表现为爽利豪宕;诗人的抑郁,表现为“尘世难逢开口笑”、“不用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沾衣”的凄恻低回,愁情拂去又来,愈排遣愈无能为力。这两方面的结合,使诗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
七、结束语
    这首诗由作者自己登临齐山兴感,联想到齐景公登临牛山落泪的故事,齐景公是感于人生无常,富贵荣华不能长久而落泪,而当时在一旁的晏子却以人世代谢,自古而然,对齐景公流泪加以嘲笑.杜牧这次登高表面看去也像晏子一样坦然,认为不必像齐景公那样为此流泪,但实际上,他的内心并不超然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3
《九日齐山登高》练习题
《九日齐山登高》ppt课件4
《九日齐山登高》ppt课件3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原文译文及赏析
《九日齐山登高》mp3音频朗读
《九日齐山登高》ppt课件2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1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登高诗歌”《九日齐山登高》《安定城楼》《长安晚秋》ppt课件
《九日齐山登高》ppt课件1
《九日齐山登高》译文
《九日齐山登高》赏析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