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试题 >>高考模拟试卷 >>安徽省 >>
安徽安庆一中2009—2010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题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9-12-10


安徽安庆一中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题
高三语文
第 I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墨子“义”探微      徐华
有关“义”的论述,是墨子思想学说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贵义》篇云“万事莫贵于义”。《天志上》篇也提出:“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纵览《墨子》全书,“义”是贯穿其间的一条主线。
墨子所讲的“义”,归结起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义行”,二是“义政”。所谓“义行”,首先便是尊重和爱护他人劳动果实,杜绝任何不劳而获、非法攫取的企图;同时,作为个体,还应积极履行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义务,“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所谓“义政”,就是要“爱民”、“利民”,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天下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而乱,则从事乎治之”。在墨子看来,这既是为政者的职责所系,也是判断其得失成败的标准。
 可见,墨子倡导的“义”,内涵相当丰富,不仅是为人处世的准绳,同时也是执政治国的理念。墨子的十大主张,几乎都是以此为底蕴展开的。墨子认为,平常之中处处皆可“见义”、“行义”,走在路上看到有人背不动米而及时伸出援手是“义”;以天下苍生的福祉为追求、“必计国家百姓之所以治者而为之,必计国家百姓之所以乱者而辟之”,孜孜不倦、勤勉行政,从而令“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人民安居乐业,“老而无子者,有所得终其寿;连独无兄弟者,有所杂于生人之间;少失其父母者,有所放依而长”,则更是“义”。因此,不能因为“义”小而轻视不为,也不能因为在行“义”的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便畏缩退却。
 墨子还分析了当时社会“少义”甚至“无义”的主要原因:一是不愿,二是不能,三是示范群体的集体缺位和失范。在《贵义》篇里,墨子就曾严厉批评了当时那些所谓的“知识精英”们“坐而言义,无关梁之难,盗贼之危……然而不为”的消极态度,谴责了为政者为了满足一己私欲不惜置天下人于水火之中的恶劣行径,呼吁他们改弦更张,多为百姓着想,为国家、为社会“不扣而鸣”。
针对上述问题,墨子提出了四条解决办法和思路:首先是使人们明白“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的道理,充分认识到“行义”乃是“两全”之举:今天别人有了难处,你去热情帮助,明天倘若你遇到了困难,别人不也会如此吗?只有将心比心、相互扶持,大家才能共渡危急、共襄前行。其次是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举公义,辟私怨”,使善者能真正得赏——“举而上之,富而贵之”,恶者终得其罚——“抑而废之,贫而贱之”,藉此鼓励和促进人们“向义”、“践义”,自觉地以“义”为贤、以“义”相亲、唯“义”是尊,并对“不义”者产生震慑效应。再次是示范群体自身应率先垂范、树立榜样。墨子所以“非乐”,不是因为他不知道欣赏歌舞能使人感到愉悦和舒适,而是认为在当时财用不足、民生维艰的情况下,为政者却只顾自己寻欢作乐,这样的行为,是其该做的吗?所谓“义者,正也”,如果连最高权力者自己都不能“行义”,反倒经常地“毁义”、“害义”,那又如何教民众去“为义”呢?最后,就是各尽其能、同心协力,“然后义事成也”。
总之,墨子对于“义”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认为它是“天下之良宝”,是达成其所希冀的“大不攻小,强不侮弱,众不贼寡,诈不欺愚,贵不傲贱,富不骄贫,壮不夺老”、“刑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的美好愿景的基本前提与必要条件。墨子关于“义”的学说,与儒家“义”的学说相比,其特色更加突出,内涵更加丰富,实践性也更强。它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深入发掘并加以借鉴。(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不符合墨子倡导的“义”的行为的一项是(    )(3分)
A.尊重和爱护他人劳动果实,任何人都应该亲自参加劳动,自食其力,消灭好逸恶劳思想。
B.每个人都应积极履行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乐于助人,经济上共同富裕,文化道德上共同提高。
C.统治者要“爱民”、“利民”,满足人民的所有愿望,及时解决人民的困难,大力发展经济,休养生息,让百姓富裕,社会安定太平。
D.统治者以天下百姓的福祉为追求,孜孜不倦,勤勉行政,让人民安居乐业。
2.下列不属于墨子用来解决社会“不义”甚至“无义”的办法和思路的一项是(   )(3分)
A.提高认识,要让人们明白“行义”可以 双赢,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相互扶持,共渡难关。
B.加强制度建设,激浊扬清。一方面要让“行义”者得到经济和官职等现实奖赏,促进人们“向义”“践义”亲义、尊义,同时也要让不义者得到严厉的惩罚,达到震慑目的。
C.最高统治者率先垂范,树立榜样,勤俭节约,带头不欣赏歌舞,寻欢作乐,追求享受。
D.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长处,尽一份力所能及的力量,相互帮助,同心协力。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义”是墨子思想学说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贯穿其间的一条主线,他的十大主张,都是以“义”为底蕴展开的。
B.墨子的“义”内涵十分丰富,既是为人处世的准绳,也是执政治国的理念。其中“义行”偏重于个体的行为准则,而“义政”则主要针对统治者治国而言。
C.墨子严厉批评了当时“士”阶层空口谈“义”却不努力践行的消极态度,谴责了统治者只为满足私欲而不顾人民死活,认为这是导致当时“少义”甚至“无义”的两大原因。
D.墨子关于“义”的学说与儒家“义”的学说相比,特色更突出,内涵更丰富,更具有可操作性。
二、(3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完成4—7题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4—6题。
任光禄竹溪记
唐顺之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①、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②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
    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耳。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
    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
     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节选自《四部丛书》)
       【注】① 绝徼jiào:极远的边地。   ② 荆溪:水名,在江苏境内,注入太湖。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                槁:枯木
      B.然穷其所生之地                      穷:根究
      C.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        胜:优越
      D.而能不溺乎其中                      溺:沉迷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或芟而去焉                        B.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
      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身死而国灭,为天下笑
   C.甥其为我记之                       D.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6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小品文详记竹溪的景物,并借题发挥,对世俗之人不知竹而盲目贵竹、贱竹的时弊作出针砭,对任光禄的言行加以赞美。
       B.《竹溪记》名为“记”,所记中心事件是作者舅父任光禄筑园植竹一事,文章并没有记叙事件的始末,却把重心放在了议论上。
       C.第二段引 入俗语,说明世上评价人、物的标准,是依远近多寡而论高下贵贱。同时,作者用反诘语句,表达他对世俗偏见的不满。
       D.文章在比较中写出了三种人对待竹的不同态度,其中,江南人与京师人虽然对竹的态度截然不同,却在对待奇花石上存在着一致。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3分)
   (2)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4分)
   (3)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3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8—9题(8分)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8.本诗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9.“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内涵丰富,请分析这一句表达出了哪些思想感情。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5分)(任选五小题)
(1)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2)庶刘侥幸,卒保余年。—————— ,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
(3)亦余心之所善兮,—————— 。 (屈原《离骚》)
(4)木欣欣以向荣,—————— 。(陶潜《归去来兮辞》)
(5)仰观宇宙之大,—————— 。(王羲之《兰亭集序》)
(6)白露横江,水光 接天。纵一苇之所如——————。(苏轼《赤壁赋》)
(7)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8)丛菊两开他日泪,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三、(2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
          二 月 兰     季羡林
    二月兰是一种常见的野花,花朵不大,紫白相间。花形和颜色都没有什么特异之处。我在燕园里已经住了四十多年,最初我并没有注意到这种小花,直到前年,也许正是二月兰开花的大年,我蓦地发现,从我住的楼旁小土山开始,走遍了全园,眼光所到之处,无不有二月兰在。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自从意识到二月兰存在以后,一些同二月兰有联系的回忆立即涌上心头。原来很少想到的事情,现在想到了;原来认为十分平常的琐事,现在显得十分不平常了。我一下子清晰地意识到,原来这种十分平凡的野花竟在我的生命中占有这样重要的地位。我自己也有点吃惊了。
我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注意到小山上的二月兰。这种野花开花大概也有大年小年之别的。碰到小年,只在小山前后稀疏地开上那么几片。遇到大年,则山前山后开成大片。二月兰仿佛发了狂。我们常讲什么什么花“怒放”,这个“怒”字下得真是无比的奇妙。二月兰一“怒”,仿佛从土地深处吸来一股原始力量,一定要把花开遍大千世界,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东坡的词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是花们好像是没有什么悲欢离合的。应该开时,它们就开;应该消失时,它们就消失。一切顺其自然,自己无所谓什么悲与喜。我的二月兰就是这个样子。
然而,人这个万物之灵却偏偏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有了悲欢。人自己多情,又把情移到花,“泪眼问花花不语”,花当然“不语”了。如果花真“语”起来,岂不吓坏了人!这些道理我十分明白。然而我仍然把自己的悲欢挂到了二月兰上。
当年老祖还活着的时候,每到二月兰开花的时候,她往往拿一把小铲,带一个黑书包,到成片的二月兰旁的青草丛里去搜挖荠莱。只要看到她的身影在二月兰的紫雾里晃动,我就知道在午餐或晚餐的桌上必然弥漫着荠菜馄饨的清香。当婉如还活着的时候,她每次回家,只要二月兰正在开花,她离开时,总穿过左手是二月兰的紫雾,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绿烟,匆匆忙忙走去,把我的目光一直带到湖对岸的拐弯处。我曾套用宋词写过三句话:“午静携侣寻野菜,黄昏抱猫向夕阳,当时只道是寻常。”我的小猫虎子和咪咪还在世的时候,我也往往在二月兰丛里看到他们:一黑一白,在紫色中格外显眼。
所有这些琐事都是寻常到不能再寻常了。然而,曾几何时,到了今天,老祖和婉如已经永远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虎子和咪咪也不知钻到了燕园哪一个幽暗的角落里,等待死亡的到来。如今,天地虽宽,阳光虽照样普照,我却感到无边的寂寥和凄凉。
对于我这样的心情和我的一切遭遇,我的二月兰一点也无动于衷,照样自己开花。世事沧桑,于她如浮云。我想学习二月兰,然而办不到。不但如此,她还硬把我的记忆牵回到我一生最倒霉的时侯。在十年浩劫中,我被管制劳动改造,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到一个地方去捡破砖碎瓦,还随时准备着被红卫兵押解到什么地方去“批斗”,坐“喷气式”,还要挨上顿揍,打得鼻青脸肿。可是在砖瓦缝里二月兰依然开放,怡然自得,笑对春风。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成了“不可接触者”,几年没接到过一封信,很少有人敢同我打个招呼。然而我一回到家里,老祖、德华他们,在每人每月只能得到恩赐十几元生活费的情况下,殚思竭虑,弄一点好吃的东西,希望给我增加一点营养。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希望能给我增添点生趣。婉如和延宗也尽可能地多回家来。我的小猫憨态可掬,依偎在我的身旁。所有这一些极其平常的琐事,都给我带来了无量的安慰
我感觉到悲,又感觉欢。
到了今天,否极泰来,我一下子成为“极可接触者”。到处听到的是美好的言词,到处见到的是和悦的笑容。然而,一回到家,虽然德华还在,延宗还在。可我的老祖到哪里去了呢?我的婉如到哪里去了呢?还有我的虎子和咪咪到哪里去了呢?世界虽照样朗朗,阳光虽照样明媚,我却感觉异样的寂寞与凄凉。
我感觉到欢,又感觉悲。
按说我早已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年龄,应该超脱一点了。然而在离开这个世界以前,我还有一件心事:我想弄清楚什么叫“悲”?什么又叫“欢”?如果没有老祖和婉如的逝世,这问题本来是一清二白的,现在却是悲欢难以分辨了。我想得到答复,我走上了每天必登临几次的小山,问三十多年来亲眼目睹我这些悲欢离合的二月兰,她却沉默无语,兀自万朵怒放,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汉。      (节选自《季羡林散文精选》)
11.“自从意识到二月兰存在以后,一些同二月兰有联系的回忆立即涌上心头”,二月兰牵连起了作者哪些回忆?试作简要归纳。 (6分)
12.根据上下文,分别解释文中两个画线句子里“悲”与“欢”的含义。(6分)
(1)我感觉到悲,又感觉到欢。(3分)
 (2)我感觉到欢,又感觉到悲。(3分)
13.文中多次写到二月兰的形象,请简要谈谈第八段与最后一段中两处描写二月兰的形象各有什么意图。(7分)
(1)可是在砖瓦缝里二月兰依然开放,怡然自得笑对春风。(3分)
(2)她却沉默不语,兀自万朵怒放,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汉。(4分)
14.文章为什么以“二月兰”为题? 试作简要分析。(6分 )
 
第I I卷(表达题  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3分)
     A.痉挛  老两口  良辰美景  金壁辉煌
     B.松弛  水龙头  积腋成裘  出其不意
     C.陨落  度假村  一如既往  再接再厉
     D.脉搏  名信片  察言观色  饮鸩止渴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3分)
A.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如诗如画的美景,置身在这里可以观赏到峥嵘的群峰、莽莽森林、高峡平湖和瀑布的壮美。
B.仿制古画还有一种情形,就是不署姓名,以假乱真,鱼目混珠,骗取黑钱。
C.尽管这道题出得比较难,但学生的回答情况还是差强人意;主要是因为题目中选用的错别字材料相对简单,容易辨析。
D.以前学者讲《论语》多讲其政治意义,但于丹教授另辟蹊径,提出“半部《论语》修自身”,用经典给今人做“心理按摩”。
17.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黄梅戏艺术节”期间,皖江文化园在“百花展”系列游园活动中将展出郁金香、牡丹、连翘等花卉,并举行多场大型广场文艺汇演。
B.市运输公司正式启动了对千名在岗出租车驾驶员的业务培训,交通安全知识是培训的
主要内容。
C.每周四发的薪水,往往在周五、周六两天里就被挥霍一空,有些上班族甚至连下周二、
周三的伙食费都提前预支了。
D.由于盗版等多种原因,他对“名嘴”出书的评介相当谨慎,只透露崔永元的纪实小说
是他本人很感兴趣的一个话题。
18.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5分)
①花叶扶疏,上下错落着,共有五丛,或散或密,都玲珑有致。
②衬托在丛绿之间,格外觉得妖娆了。
③从帘的上端向右斜伸而下,是一枝交缠的海棠花。
④花正盛开;红艳欲流;
⑤叶嫩绿色,仿佛掐得出水似的。
⑥在月光中掩映着,微微有浅深之别,
⑦黄色的雄蕊,历历的,闪闪的。
正确顺序为:                       
19.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不少学校在某些景点、设施上分别写上一句简短整齐有一定文采的标语,以对师生起到告诫、劝勉、激励、怡情等作用。请根据示例,在下列三个景物中,任选写两个。注意切合对象的特点,有意蕴,各不超过18个字。(4分)
【示例】读书亭:入亭无杂念,开卷有书声
(1)蓄水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翠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某高校举办了一场题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辩论赛。请你作为反方代表,写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简要论述。下面是正方观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为“榜样”是社会价值取向的正面体现,它引导人们追求积极进取的人生理想,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所以其力量是无穷的。(不超过100个字)(6分)
五、(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要求作文。(60分)
一次美国通用电气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应邀来我国讲课,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听完课以后,感到有些失望,便问:“您讲的那些内容,我们差不多也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杰克·韦尔奇听后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对上述这段话,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请以“差别”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立意自定;③不少于800字。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2022年高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全国乙卷)
2022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乙卷)
2022届安徽省滁州市高考考前调研语文试卷
2022届安徽省淮南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届安徽省蚌埠市高三第四次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安徽省2022年高考考前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安徽省鞍山市2022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2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2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
安徽省蚌埠市2022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语文试卷
安徽省合肥市2022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022年安徽省合肥市高考语文冲刺卷
2022届安徽省高考语文冲刺卷(一)
2022届安徽省安庆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安徽省滁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2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安徽省宿州市2022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2022届安徽省滁州市、马鞍山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安徽省淮南市2022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安徽省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年考语文试题
2022届安徽省淮北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2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2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2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安徽省合肥市2021-2022学年高三11月第二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安徽省合肥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2022届辽宁省鞍山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安徽省宿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二模语文试题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安徽蚌埠市2022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语文试卷
安徽省六校2022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语文试题
安徽省安庆市示范高中2022届高三8月月考语文试卷
2021届安徽省安庆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安徽省安庆市2021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2021届安徽省淮南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1年全国高考乙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安徽省2021届高三考前语文最后一卷
安徽省合肥市2021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安徽“皖南八校”2021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
安徽省合肥市2021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安徽省蚌埠市2021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安徽省江南十校2021届高三3月模拟(一模)语文试题
安徽省马鞍山市2021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安徽省合肥市2021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