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2010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
|
作者:liusg3239 上传者:admin 日期:09-12-14 |
第一卷 ( 阅读题共 66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 每小题3分)
⑴书院教育,是宋元明时期最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形式。⑵“书院”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⑶不过,那时的书院主要还只是编书、藏书以及读书的场所。⑷作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教育场所的书院,是到宋代才出现的。⑸当时,刚刚经历五代十国战乱,文化教育亟待振兴,一些思想家也需要自己的宣传阵地,以私人讲学为核心的书院教育,就顺应这种时代需要而出现了。⑹宋代书院教育,以其官私结合的教育体制以及完善的教育组织形式,呈现出与古代私学大不相同的面貌。⑺不仅如此,书院教育与宋代官学之间也有较大区别。⑻虽然书院也选用儒家经典作为教材,但它更侧重于引导生徒修养品性、增长才识,而不是为了适应科举。⑼不过,书院的教学内容又都不出北宋官学以及科举所要求的范围,也正因为如此,书院能够得到宋代官府的鼓励,并获得长足的发展。
⑽书院教育直接了宋代学术的发展,成为宋代理学发展的摇篮。⑾一方面,书院中掌教的“山长”,一般都会把自己的思想定为书院的教育宗旨,以此来聚集生徒,开展讲学活动。⑿书院生徒在聆听山长集中讲学、向山长请教以外,还有充分的时间组织自学和学术讨论,这种浓厚的探讨学问的风气为思想和学术的发展留同了很大余地。⒀另一方面,书院中的讲学内容既包括掌教者个人的学术思想,也包括正统的儒家经学思想,还包括一些后来逐渐为官方所接受的民间思想。⒁书院因此而成为各种思想和学术交流的场所,书院之间更以学术论辩、讲学交流等形式,促成不同思想和学术的深入研讨和互相影响,从而为宋代理学的成熟准备了条件。⒂此外,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开始掌教各大书院,推动了书院教育与学术研究结合的进程,也促进了理学的传播与深入发展。⒃著名的理学家陆九渊曾经受邀前往白鹿洞书院讲学,他讲授《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听讲的人都很感动,甚至于有听讲者为之落泪。⒄书院交流的盛况以及书院教育推行理学思想所形成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下列有关“宋代书院教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书院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以官私结合体制和私人讲学为主要特点。
B.宋代书院教育是顺应战乱后文化教育亟待振兴,以及思想传播的需要而出现的。
C.宋代书院教育中选用的教材与官学相似,但其人才培养的标准与官学大相径庭。
D.宋代书院教育的教学内容能够符合官府的要求,因而能有机会获得长足的发展。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和宋代都有“书院”这一名称。不过,唐代的书院和宋代的书院是名同实异的关系。
B.书院中的私人讲学、学术讨论及书院间的学术论辩、讲学交流,是宋代书院中常见的教育活动。
C.宋代书院中的生徒要集中聆听山长讲学、向山长请教,并在山长的组织下开展自学和讨论。
D.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开始掌教各大书院,书院的这种变化,有利于书院教育与学术研究的相结合。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作为教育体制的宋代书院,与此前的古代私学既相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
B.一些民间思想,往往通过书院教育的途径来实现逐渐为官方所接受的目的。
C.宋代书院中的生徒,对当时朝廷科举考试的总体要求,大致上也能够适应。
D.在书院的讲学交流中,不同思想和学术相互影响,都有机会得到发展完善。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 ~ 7题。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通《诗》《礼》,善论难。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迁上蔡令,时禁人丧葬不得侈长,均曰:“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今有不义之民,尚未循化,而遽罚过礼,非政之先。”竟不肯施行。迁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数为民患,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均曰:“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中元元年,多蝗,其飞至九江界者,辄东西散去,由是名称远近。浚遒县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众巫遂取百姓男女,岁岁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均乃下书曰:“自今以后,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扰良民。”于是遂绝。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阙乞还者数千人。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每有驳议,多合上旨。均尝删剪疑事,帝以为有奸,大怒。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均顾厉色曰:“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数月,出为河内太守,政化大行。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为民爱若此。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因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帝后闻其言而追悲之。建初元年,卒于家。(节选自《后汉书•宋均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 失:过错。
B.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 募:招求。
C.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 祠:祭祀。
D.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 挠:阻碍。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均恩德感动民众的一组是(3分)
①禁人丧葬不得侈长 ②诣阙乞还者数千人 ③百姓耆老为祷请
④其为民爱若此 ⑤使中黄门慰问 ⑥后闻其言而追悲之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均早年任郎官时好读经书,常用休息日从师学习,精通《诗》《礼》二经,长于论辩。任上蔡令时执政平稳,不做偏激之事,体现了宽厚的风格。
B.宋均任九江太守时,认为虎豹鼋鼍所以为害,在于未能善待他们,应屏除贪欲,撤除槛阱;对于共祠唐、后二山的习俗,主张不应当因此肆扰百姓。
C.宋均在尚书令任上正直敢言,任地方官又有治绩,因而深受皇帝赏识。他因病请求辞职时,皇帝给他优厚待遇,不仅派人问候,同时仍想委以重任。
D.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早年任尚书令时即想以此向上陈告,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
(2)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夏日西斋书事①
司马光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注]①此诗是司马光被迫辞官退居洛阳时所作。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物?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 (4分)
(2)本诗第三句有“地偏”二字。晋陶渊明在辞官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其中亦有“地自偏”,但表达的情感迥异。试简要分析两者情感的不同。( ) (4分)
9. 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2)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3)长太息以掩涕兮, _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4)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5) 云中谁寄锦书来,______________ ,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4分)
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10)~(13)题。
总想为你唱支歌
走一趟大西北,就像走在一块失去平衡的地块上。
这是一个怎样倾斜了的世界啊!
夕阳里的左公柳默默地伫立着。大漠的风沙在它们身上刻下了斑斑驳驳的伤痕。我曾见过一幕震慑人心的景象。那是一株在狂虐风暴中被击倒的左公柳。这老柳并没有就此而死亡。在它倒伏的身躯下,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残留在地下。于是,残留在地下的根系便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茂密的枝叶在倒下的躯体上依然生长得非常美丽,每一片叶子在阳光映照下好像一串串晶莹发光的绿宝石。
去民勤县拜访苏武山,公路有一半被流沙所拥没。民勤被喻为沙海中的孤岛。四周为浩瀚沙漠所包围。苏武牧羊的故事听说就发生在民勤已经干枯的北海边。有话流传:“民勤无天下人,天下有民勤人。”一曰民勤之艰苦,外乡人都望而生畏,不肯前来安营扎寨;二曰民勤人肯吃苦,敢于外出闯荡。在民勤,常常能见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农人,一匹骆驼,一辆小板车,在泥沙的路上踽踽走着。落日将他们的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那农人裸露的脸和手是黑的而且皱着,那农人转动的眼珠是迟缓的却是渴望的。他们就在这一派灰黄的鸿蒙中往返着。由于降生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他们已无所谓大。由于生存在这样一块没有生迹的土地上,他们亦无所谓无。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痉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这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谁也无法读出它的年龄,谁也无法估出它的身价。它体不盈握,状若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着几缕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江潮。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了我,从此我们再没有分离。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地涌动一层情思。
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那里挤满了人,矗满了楼,停满了车。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咸涩的,但那里的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生长的绿洲。是的,会有那么一天,大西北会像海市蜃楼一样美丽,到那时,倾斜了的世界会重新平衡。
大西北并不苍白并不无奈的黄土地呵,总想为你唱支歌。
10.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6分)
11.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12.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13.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第二卷 ( 表达题 共84 分)
14.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3分)
A. 在他们笔下,可以感受到,人性与兽欲、正义与邪恶、文明与愚昧、民主与专制,无时无刻不在我们民族的所有生存领域残酷地博杀着。
B. 处于群体中的人,应当把团队利益放在首位,如果意见有分歧,要么自己认错,要么忍耐,要么干脆淡出那个群体,忌反复,忌聒噪,忌内哄。
C. 处于激烈竞争中的人们很渴望一处宁静的港湾,室内外装潢高手一定能令你的家涣然一新,但不一定能给你的家带来脉脉温馨。
D. 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邓丽君的歌不经意地飘来,在她的歌声中迈向中老年的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恍若回到了自己的青春岁月。
1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新太空战略会使得美国在20年后操控全球能源市场,从而使得因碳氢燃料耗尽而陷入能源危机的全球子民们唯美国马首是瞻。
B.新发于硎的青年总会有一股振作奋发之气,在非常时期起用这群人,无疑能收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效果。
C虽然计算机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但拥有了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会那幺轻而易举,一挥而就。
D.《霸王别姬》让梅兰芳的表演艺术登峰造极,那眉目间的神情、转身的华丽、水袖下的蕴藉,总是恰到好处,不瘟不火,将瞬间定格成永恒。
如坐春风:像坐在春风中。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
1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 陶渊明在当时只是以隐士著称,他的文学创作没有得到高度评价,原因是因为他平淡自然的风格与当时崇尚的华丽文风不合。
B.现代医学一再证明,当一个人精力衰退,对事物缺乏好奇心与兴趣时,循环系统功能也会跟着退化。
C.《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颁布,对加快教育规模和速度、深化教育改革,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D.歌德在论及西西弗斯的时候,几乎是另一种调子;因为诗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创造力、为人类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7.在“家电”身上似乎也可以看到人类自己的影子。依照下面示例的构想方式,写一段以“家电”讽喻人类的文字(写出两条)。(5分)
【示例】电视机——自以为拥有一切;但无论想炫耀什么,都得完全听从别人的摆布。
台灯——总以为自己比别的灯更亮,其实只不过是有人给他戴了一顶帽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依照示例.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学校决定在校园里某些地方写上富有教育性的诗句,用来劝学和励志,请你推荐两条,并说明推荐理由。(注意:①必须是比较有名的诗句;②一定要写出作者)
示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理由:它提醒师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还是比较浅薄的,必须亲身实践才能深刻理
解,使之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仿照下面的示例,自拟一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使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4分)
这满山遍野的桃花,开得热火朝天,惊天动地,是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把青春挥洒得淋漓尽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 (60分)
20. 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按要求作文。
猪说,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头牛,工作虽然累点,但名声好,受人爱怜;牛说,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头猪,吃罢睡,睡罢吃,不出力,不流汗,活得赛神仙;鹰说,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只鸡,渴有水,饿有米,住有房,还受人保护;鸡说,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只鹰,可以翱翔天空,云游四海,任意捕兔杀鸡。
请完整理解上述材料的寓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矾山中学2010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答案及解析
1.
整体感知文意,本文两段17个句子,第一段主要阐述宋代书院与私学及官学的关系,第二段论述了书院教育对宋代学术发展和理学发展的作用。明乎此,即可根据选项逐一对原文的相应区域推敲核实,发现“伪”项。A项对应的是⑸⑹句,由文中“以私人讲学为核心”和“官私结合的教育体制”可知选项的整合转述是正确的;比照原文⑸句可知B项转述无误;B项对应⑻⑼,书院教材内容有所“侧重”,但“教学内容又都不出北宋官学以及科举所要求的范围”,由此可知,选项中“人才培养的标准与官学大相径庭”的理解有误,“大相径庭”比喻彼此差别很大,极为不同;D项即是对⑼句的压缩转述,无误。
【答案】B
2
逐项回读原文,逐一比照辨析。由⑵⑶⑷句可知唐代的书院主要还只是编书、藏书以及读书的场所,宋代书院才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教育场所,故A项“名同实异”的概括正确;C项对应⑿句,“在山长的组织下”凭空添加,显而易见;B项实际是对⑿⒀两个长句要点的罗列归纳,逐一检点,无误;D项在对⒂句的转述中,将“推动了”转换为“有利于”,应属无误。
【答案】C
3
学会根据“结论”对原文进行目标搜寻,“前提”所在可能是几句话也可能涉及某一段甚至全篇。A项结论中“相区别”的前提在⑹句,但又都是“私人讲学”的教育场所,所以“又有一定联系”;C项中“大致上也能够适应”的依据在⑻⑼句,不过原文的表述是“书院的教学内容又都不出北宋官学以及科举所要求的范围”,既如此,书院的生徒自然“对当时朝廷科举考试的总体要求,大致上也能够适应”;B项涉及⒀句,原句的陈述对象是“书院中的讲学内容”,“为官方所逐渐接受的民间思想”只是其中之一,无所谓“目的”一说;D项结论来自于⑿⒀⒁句,尤其其中“促进”、“推动”、“ 促成”等关键词,认为“不同思想和学术相互影响,都有机会得到发展完善”,应该是言之有据。
【答案】B
4. 【答案】D。
【解析】该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的能力。能力层级B级。
《考纲》上规定“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需要考生具备判定能力,即“猜读”能力。把四个选项的释义,分别代入原文,会发现“挠”的释义不通,当时的语境是皇帝大怒,其他的尚书都惶恐谢罪,只有宋均据理力争,所以皇帝认为他这种精神很好, “帝善其不挠”的意思是“皇帝赞赏他不屈服的精神”,因此“挠”应解释为“屈服”,与成语“不屈不挠”的“挠”同义。
5. 【答案】C。
【解析】该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这种题适宜运用排除法解答,一般来讲,只要能排除两项即可得到正确答案。本题的⑤⑥是皇帝对宋均的偏爱,与感动民众无关,所以含⑤⑥的删去,答案为C。其实,①是宋均迁上蔡令时,当时的法令是“禁人丧葬不得侈长”,与宋均根本无关,只是他不肯施行罢了,因此①也不能表明宋均恩德感动民众。
6. 【答案】D。
【解析】该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归纳内容重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C级。
A、B、C三项对文意的分析和概括没有错误。D项错在“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细细推究文章最后一句话,发现原文的大意是:宋均认为苛刻明察的人,自身可能廉洁守法,但如果狡诈刻毒,就会对百姓产生灾祸。也就是说“那些狡诈刻毒的人”是“苛刻明察的人”演变而来的,属于一类人,而题干把 “狡诈刻毒的人” 与“烦苛的人”作为对立的两种人,所以是错误的。
参考译文:宋均,字叔庠,是南阳众安人。因为父亲的缘故被任命为郎官,当时年龄只有十五岁,喜欢阅读经书,每当休息日时,就向国子监的老师学习,精通《诗》《礼》二经,擅长辩论。到了二十多岁,被调往辰阳,担任长官。那里有不良风俗,人们很少学习而相信巫术鬼神,宋均建立学校,严禁泛滥的祭祀活动,老百姓都很安定。升为上蔡令,当时禁止百姓在丧葬时奢侈浪费,宋均说:“送终超过限制,过失很轻呀。现在有不仁义的百姓,还没有对他们进行教化,却严厉惩罚超过礼制的事,不是施政所应先做的。”最终不愿施行这一禁令。宋均升为九江太守时,郡里有很多凶残的老虎,经常成为百姓的祸患。当时常常募集设置槛阱捕杀,却仍有很多伤害。宋均说:“虎豹生活在山上,鼋鼍生活在水里,各有自己的生活依托。况且江淮有猛兽,就好比是北方有鸡猪一样。现在成为老百姓祸害的,罪责应归咎于残酷的役吏,而这样不辞劳苦地张网捕捉,恐怕不是考虑体恤百姓的根本方法啊。现在首要任务是攘除奸邪贪婪的人,思虑进谏忠善的话。应该全部去掉槛阱,废除削减赋税制度。”这以后传说老虎一条跟着一条向东渡江离去。中元元年,蝗虫很多,它们飞到九江地界就向东西方向散去,由此宋均的名声称颂远近。浚遒县有唐、后两座山,老百姓都蔡祀它,那些巫师于是召娶百姓的男女,年年改换,不久百姓因此而不敢嫁娶,前后很多太守县令都不敢禁止。宋均于是颁布公文说:“从今以后,给两座山神娶亲都娶巫师家的人,不许肆扰百姓。”从此以后,这个习俗就停下来了。永平元年,宋均升为东海相,在东海郡里五年后,因犯罪而被免官。但东海郡的官吏百姓想到宋均的恩惠教化,为他作歌,上书朝廷请求宋均回来继续担任东海相的人有数千人。显宗因为他的才能,在显宗七年,封他为尚书令。每次在和朝臣议事时,很多意见都符合皇上的旨意。宋均曾经删剪一些可疑的事,皇帝以为其中有奸诈,非常愤怒。诸位尚书诚惶诚恐,都叩头谢罪。宋均看到后严厉地说:“忠臣坚持道义,不应有二心。如果惧怕威势丧失公正,我即便是死,也不会改变志向。”皇帝认为宋均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很好,让他做了司隶校尉。几个月后,又做了河内太守,政令教化广泛施行。宋均曾经卧病在床,百姓中的老年人为他祈祷,请求神灵保佑,早晚问候起居情况,他被百姓爱戴到了这种程度。宋均因病上书恳求免官,皇帝派遣中黄门去慰问,于是宋均留下养病。司徒职位空缺,皇帝凭借宋均的才能让他担任宰相,宋均流泪推辞。宋均性格宽厚仁和,不喜欢苛刻的礼乐制度,他常认为苛刻细致的人,有的可能廉洁守法,如果过于苛刻狡猾,就会祸害百姓,很多灾害流亡事故就是由此导致的。当他任尚书令时,经常想叩头向皇上报告,因为当时形势严峻,所以就没有敢向皇上陈述。皇帝后来听说了他的话,追忆悲叹他。建初元年,宋均在家中死去。
7. (10分)【答案】
(1)如今成为民害,罪过在于残忍的役吏,而不辞劳苦地张网捕捉,不是顾怜的根本办法。
(2)忠臣坚持道义,不应有二心。如果惧怕威势丧失公正,我即便是死,也不会改变志向。
【解析】该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文意的理解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有以下三个关键点:
一是重要实词。如“咎”(罪过)、“残”(残忍)、“张”(张网)、“本”(根本)、“执”(坚持)、“正”(公正)、“均”(宋均自称)、“易”(改变)等。
二是重要虚词。如“而”(表转折)、“若”(表假设,如果)、“虽”(表假设,即使)等。
三是重要句式。如“非忧恤之本也”是否定判断句。
在翻译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其他词语的直译以及语句的通畅。只有把准了上述几点,才能使译文达到“信”“达”“雅”的要求。
8. (8分)
(1)夏日大雨将至,榴花未全开,槐影沉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志不得伸、压抑苦闷的心情。
(2)司马诗“地偏”两字,明写住地偏远,实则含蓄地表现了不为朝廷所用的孤寂(或:辞官后朋友同僚尽散的冷落);陶诗“地自偏”,说的是居地虽处闹市,心却因摆脱官场的束缚而愉快和超脱。
9.(6分)
10.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6分)
【答案】顽强不屈,有着极强的生命力。①表现大西北的精神风貌。②表达作者对大西北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解析】该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整合信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分别为B级和E级。
本题的答案区间在三、四两段。第一问需要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基础上,对两个形象进行概括。文章第三段,在描写左公柳的时候,有一句“残留在地下的根系便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第四段描写左勤人时最后一句“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可以当作中心句,把它进行压缩变形,即可变成答案。
第二问是对文学作品形象进行鉴赏评价,可以从内容与结构两个角度考虑。在结构上,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渲染大西北的恶劣环境,展现大西北的风貌,为下文作铺垫;在内容上,抒发了对大西北的赞美和崇敬,与下文呼唤人们到大西北去遥相呼应。
11.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答案】
(1)大西北环境的艰苦恶劣、生命的顽强抗争,会强烈震撼来自其他地方的孩子,使他们学会坚强,早日成熟。
(2)南方过于精致纤巧,过于脆弱,远没有大西北粗犷坚韧。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第一句话要结合语境理解。画线句子的前面有一句话,是答案的钥匙,“在戈壁大漠上赶路,满目皆是这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虽然大西北环境荒凉,生存条件艰苦恶劣,但是从左公柳到民勤人,再到胡杨木,所有生命都在顽强地生长着,面对这种悲壮的场面,任何到了此地的人都会受到震动,受到升华。一个在温室中长大、没有经过苦难的孩子,自然不会懂事,自然长不大了。可一旦到了这里,他们就会被眼前坚韧顽强的生命所打动,从而迅速成长,学会坚强。
第二句话则要综合全文去理解。全文着重写西北的粗犷、苍凉,而在文章倒数第二段,突然提起脆弱剔透、经不起摔打的南方天地,用意是与大西北形成对比,为下文呼唤人们到大西北去张本。
12.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案】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和想象的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胡杨林死而不屈的精神。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第一问的难点在于考生要明晰表现手法包括哪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表现手法的领属关系比较混乱,一般情况是常见的表达技巧包括四大类:一是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8种;二是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4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三是表现手法,包括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从答案来看,显然是把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混在一起了,该题设问不够严密,如果问“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的”,则更严密准确。
从文中的“仿佛”、“胳膊”、“尸体”等词,不难看出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而面对因缺水而死亡的胡杨林,作者把它想象成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自然是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
第二问是鉴赏表达技巧。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一般都是为了达到生动形象地塑造某种形象的效果,这里也不例外。作者把因缺水而死的胡杨林方阵想象成古战场,把痉曲干枯的树枝比喻成战士的胳膊,又用拟人的手法,叙述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死去的自己呐喊,形象生动地塑造了胡杨林死而不屈的形象,震撼人心,就连作者自己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13.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出大西北的美丽。②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③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解析】该题重点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首先,考生要对本文的主旨了然于心。文章的倒数第二段,有一句话可以作为概括文章主旨的主旨句,即“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
然后,要明晰文章结构。作者从左公柳与民勤人这两个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形象入手,通过胡杨林方阵的场面描写,渲染出一种悲壮的氛围,然后舒缓气氛,描写美丽的戈壁石,透出大西北清新静谧的另一面,最后与脆弱的南方进行对比,引导出歌颂大西北,呼唤人们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准确把握了文章结构,再回头阅读第五段,进行内容要点归纳。回答“有什么作用”的问题,我们一般从内容与结构两个方面着手。在内容上,描写戈壁石是为了展现大西北的另一种美丽,抒发作者对大西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在结构上,是为下文揭示主旨作铺垫。
17手电筒--------耗尽体内的能量发出一点亮光,却不知黑暗无穷无边
手机--------小小身体包罗万千功能,没有信号就会失去根本
彩电---------一张脸看起来千变万化,全因为那颗心各不相同
洗衣机---------用劲揉搓外来的污垢,却忘记了内心的肮脏
汽车---------还以为把人类都变成了飞毛腿,却发现飞毛腿没有奔跑的空间。
冰箱---------与外界交往时,表面虽然很热情,内心总是冰冷麻木
录音机---------总是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其实只是在鹦鹉学舌人云亦云答案示例:
电脑——似乎是无所不能,却只有在别人的敲击下才能找到自己的灵魂。
空调一一只能在一个狭小空间内改变气候;却总以为自己能改变大气候。
18. (6分)
示例:诗句——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理由:鼓励人们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诗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曹操)
理由:这个比喻可用来激励同学们永不满足,永不懈怠,永不停步,以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理由:它告诉人们,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可以激励人们勇攀高峰,不断进取。
(诗句1分,理由2分。每一条3分,共6分)
19.(4分)①李阳同学——阳子(或:李阳) ②幸会——相见(或:相聚)
③青梅竹马——(应该删去) ④鼎力相助——全力帮忙(每点1分,共4分。顺序不论。)
四、写作 (60分)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所选材料是个寓言故事,审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材料的寓意,既
不能因为猪的形象不好,就批评它好吃懒做,没有理想,也不能批评鸡鼠目寸光,胸无大志;既不能只说要做老黄牛,也不能光讲要像雄鹰一样搏击长空。
综观猪、牛鹰、鸡的说法,不难发现,它们都在欣羡别人的优势与好处,而忽视了自己的长处;同时,它们都在谈论人生的得与失,但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另外,它们都提到“假如让我再活一次”的问题,探讨的是“今生与来世”的话题。据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展开论述:
(1)长与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2)得与失(得失得失,有得就有失/上帝打开这扇窗就会关掉那扇门)
(3)今生与来世(珍惜现在,活出精彩)
(4)自我与他人(人人皆可为尧舜/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而以“做好自己”为最佳立意,悦纳自我,
以上材料来自百度的,一并致谢。
作者EMAIL:liusg@126.com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