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课外读物 >>作品赏析 >>
《寡人之于国也》赏析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0-05-17


《寡人之于国也》赏析 
  
王笑琴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段对话,贯穿全文的线索就是“民不加多”,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

  首先,了解一下相关背景:战国时期,列国争雄,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大批迁徙伤亡。而当时既无国籍制度,也无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随意地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乐土。哪一个国家比较安定、富强、和乐就迁到那个国家为臣民。而一个国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个国家是否稳定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因此,各个诸侯为了称雄,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人口增多。梁惠王也不例外。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已经是“尽心焉耳”,尽心的论据是自己赈灾救民,且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结果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因此提出疑问。我们先试从梁惠王自己标榜的尽心于国的表现赈灾救民入手分析。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赈灾救民是它最基本的任务,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自然等灾害面前不赈灾不救民的。实际上光赈灾救民不行,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杜绝或减少自然等灾害的发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则是最大限度地调动百姓的积极性,使其乐其所为,这当然是仁政的具体表现。梁惠王自己也许确实是尽心于赈灾救民,但这实际上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而已。而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也许是邻国之政真的没有梁惠王用心,也许是邻国采取了更好的措施或是运气的作用没有发生太多的自然灾害,因而也就没有太多的赈灾救民的举动,不管如何,结果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通过分析,我们知道,在梁惠王提出疑问的过程中已将自己“民不加多”的原因揭示出来了,因此孟子小试牛刀就解决了问题。

  第二部分:孟子采用了他善用的“引君入彀”的论辩方式,分析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

  所谓“引君入彀”,就是在论辩中常用比喻说理,且比喻之后连带反诘句而向对方发难,逼其回答,对方不回答则已,答则中其圈套,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的一种论辩方法。孟子面对第一部分梁惠王的提问,不直接回答原因,却又设了一个圈套。总体上用打仗来比喻治理国家,用战败一方弃甲曳兵而逃来比喻没有治理好的国家,用逃跑了一百步比喻邻国,用逃跑了五十步比喻梁惠王。然后提出问题: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怎么样?逼使梁惠王回答,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这也是逃跑。这样,梁惠王不知不觉中很快就跳进了孟子设的圈套,承认了自己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都是没能实行仁政。因此,不能希望民之加多。

  第三部分:论述了使民加多的途径──实行仁政。这部分分三个层次论述了推行王道实行仁政而使民加多的基本途径、根本途径及应持的正确态度。

  基本途径:不违农时、发展生产、解决百姓吃穿问题。在这个层次里,孟子运用了“连锁推理”形式。就是用前边推出来的结论作前提,推出新的结论,又用这个新的结论作前提,推出更新的结论,如是往复。孟子首先从“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池”、“斧斤以时入山林”推出“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的结论。

  又用“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这个结论作前提,推出“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新的结论。又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这个新的结论作前提,推出更新的结论“王道之始”。这种“连锁推理”形式强调了实行王道要从不违农时,发展生产,解决百姓最基本的吃穿问题入手。论述时,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无懈可击,增强了说服力量,显示了孟子雄辩的艺术。这也许就是孟子的文章为后世称道效仿的原因之一吧。
根本途径: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进而解决精神文明问题。在解决了百姓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之后,要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发展丝织业,让五十岁的人就穿上丝绸衣服;发展畜牧业,让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发展教育事业,让孝悌之理深入民心,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从而推而广之。这样一个老有所养、民风淳朴、其乐融融的社会不就是一方净土、一方乐土吗?势必会“使天下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而何愁民不加多!

  应持的正确态度:梁惠王你的愿望是“使民加多”,而你国家的情况究竟如何呢?下面孟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对比鲜明的画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人的饭食,路上饿殍遍地,真可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呀!出现这种情况,可梁惠王你也不打开粮仓赈民,人饿死了,却说“非我也,岁也”,这和拿着武器杀死人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在这里,孟子又是运用比喻批评了梁惠王推卸责任,最后,语重心长地指出“使民加多”的正确态度:不要归罪年成,要有具体的措施实行仁政。这样,天下的百姓就到你这里来了。

  总之,此文运用“引君入彀”的论辩方式,迫使梁惠王承认自己“尽心于国”之举,只是临时应付,不是真正爱民,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还运用“连锁推理”形式,强调了实行王道要从不违农时、发展生产、解决百姓最基本的吃穿问题入手;还指出要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进而接受教化,懂得“孝悌之义”,以解决精神文明问题,才能使民心归附,国家兴盛。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知识梳理
《寡人之于国也》阅读练习及答案(六)
《寡人之于国也》理解性默写2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39页)
《寡人之于国也》理解性默写
寡人之于国也(理解性默写)ppt课件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4
《寡人之于国也》阅读练习及答案(五)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阅读练习及答案(四)2
《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pptx课件(10页)
《寡人之于国也》表格式教案13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52页)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寡人之于国也》阅读练习及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寡人之于国也》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寡人之于国也》阅读练习及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20页)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偶得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6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5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35页)
《寡人之于国也》改写成五言诗
孔孟两章《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1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3(第二课时)
《寡人之于国也》ppt复习课件(21页)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2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11页)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36页)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65页)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59页)
《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2
子曾经这样曰过ppt课件
《寡人之于国也》通假字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24页)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27页)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45页)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第三课时)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2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2课时)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47页)
《寡人之于国也》复习ppt课件17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16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