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堂教学实录 >>
《黄山记》课堂实录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0-06-03


 
师:同学们,我们这一生中,曾经有过多少次登山,我们也曾经尝试过把我们登山的经历写出来?印象中,我们一般是怎么写的?

生:就按照我们登山的过程来写吧。

师:是的。我们好像还学过一篇这样的课文,就是按照登山的过程来写的。是哪一篇课文,这种手法叫什么来着?

生:《雨中登泰山》,这种手法叫作“移步换景”。

师:一般的记游的文章好像都是按照这种方法来写的。同学们想想看,为什么这样写呢?还有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我想,是这样写容易掌握一些吧。

生:目的是表现自己所见到的美丽的风景。

师:一般这些风景都有什么特点呢?同学回忆一下《雨中登泰山》、《登泰山记》。

生:这些风景都在很险峻的地方。

师:这山的“险峻”是怎么写出来的?

生:写山势陡峭,写山路艰险。

师:这样描写山的艰险,是什么目的呢?

生:写攀登山的时候很艰苦。

生:还可以表现不怕困难的精神。

生:表现人对山的征服。

师:说得好!表现人对山的征服。具体地说,是表现个人,即登山者对山的征服。这种征服就通过我们登山的过程体现出来。

人总是有一种征服欲的。而最好的征服,莫过于征服山峰。而要表现这种征服欲,最好是选择最险峻的山峰。

我曾经登过华山,从那里我懂得了什么叫山的巍峨,山的气派;什么叫“人间仙境”,什么叫“与世隔绝”。我也懂得了人与山的较量是一种什么样的较量。

(设置导入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启动他们的认知结构)

师:可是,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与以往所学的这类文章有些不同。那么,都有哪些不同呢?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呢?

请同学们翻开课文,这篇课文分为四个部分,请同学们将每一部分的内容概括一下。

(同学们阅读课文)

生:第一部分写出了黄山的总特点,黄山的奇丽与险峻。第二部分写登山的历史,历史上,登山者“仅”有寥寥几人。第三部分写我们今天的登山。第四部分写我们在山上所见到的美丽壮观的景色。

师:这样的概括应该说是比较准确了。

但是我还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在第一段中,有一句话很重要,是哪句话?

生:“它封了山”,这句话很重要。

师:“封山”是什么意思?

生:它不愿意让人们上去。

师:它为什么封山?它是谁?

生:它是大自然。它封山的原因是不愿意把这么奇丽的景色给予人类。

师:是啊,它太美丽了,它奇特了。一是山峰之奇;二是云海之奇(注意“拨”字);三是树木之奇;四是最高赏赐:摄身光。

再请同学们注意一下,这篇课文在描写这种奇特的景色的时候是怎么写的?

生:好像是按照山的形成过程来写的。

师:你怎么知道是山的形成过程呢?山真是按这样的过程形成的吗?

生:这是虚构的。这样写,给人的感觉好像这黄山是给大自然制造出来似的。

师:说得好。“好像……似的”,这是一种大手笔,这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

那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生:表现了大自然的伟大,不可一世。

生:表现了它那不可征服的险峻。

师:对!由此可见,“它封了山”,表现了一种它对人类的不屑一顾。因为人在它的面前太渺小了。


师:再看第二部分。按照我们一般的写法,在写出了山的概况以后,接下来应该写登山游览了。可是,这篇文章没有这么写。它写的是历史上登黄山的记载。

刚才有同学问我,自读提示上说,作者接下来“宕开笔去”写登山简史。他觉得这里是紧承第一段来写的,没有宕开去。我同意他这种说法。

因为接着写的这些记载说明了什么呢?说明登山之难,还是紧承“它封了山”。

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位登山者都不是人:黄帝是神;太白是仙;有记载的“仅”……


师:现在我们来阅读第三部分。请同学们从原文中找出一些重要的句子把这一段的内容概括起来,然后思考一下这一部分作者是怎么写的?

(老师引导学生品味下列句子:“果然惊险。但是我们现在并不需要……甚至还…像公园里那样。”“人间与胜境的最后边界线了。然而……已有了……”“直上,直上,直上,不久后……”“却无可颤栗,……化险为夷。”“今天已不再是艰险……”“胜境已成为公园,绝处已经逢生。……这是何等的公园!”

师:现在同学们可以看出这段文字主要是对比着写的。注意其中的一些表转折的关联词语:但是、然而、却,过去的“险”,现在已化为“夷”了,不再是艰险了。登山在这里变成了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了。

师:最后请同学们自读第四部分,作者表现了登山者所见的黄山之美。这是一种特殊的高尚的享受,这本来不是人间所能享受的,而现在已经属于人类了。

“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

师:这段话的最后一句,你们能从中读出一种什么样的语气?

生:一种很自豪的语气。

师:从大自然的不可一世,到我们最后对山的征服。这个过程中,我在哪里?我似乎没有位置,但是我见证了。从历史到现实,我全见证了。现在我们再跟从前所学的课文做一个比较,其他类似的文章一般都是强调登山之难,我对困难的征服,才能表现“我”的伟大,可是这篇文章虽然也说登山之难,可是真正到登山之时,这难又化为易了。这是为什么呢?

一般我们写这类文章,是要表现登山者个人(即“我”)对山的征服,所以要尽可能的写出登山之艰难;而这篇文章却写出了登山之容易,为什么呢?

因为它要表现的不是我,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类”——人类的力量,能够化险为夷,能够将绝境变为公园的,决不是个人的力量,而是群体的力量,人类的力量。这篇文章的主题就是要表现人类对山的征服,对大自然的征服,对造物主的征服。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黄山记》ppt课件(33页)
《黄山记》ppt课件(30页)
《黄山记》学案2
《黄山记》读后感
《黄山记》教案6
《黄山记》教案(第二课时)
《黄山记》学案
徐迟《黄山记》——“一路撰联览胜”导读课例
徐迟《黄山记》赏析
《黄山记》表格式教案
粤教版《黄山记》《巩乃斯的马》《瓦尔登湖》教案1
《黄山记》说课稿
《黄山记》同步练习
《黄山记》ppt课件4
粤教版《黄山记》ppt课件3
《黄山记》ppt课件2
《游黄山记》教案1
《游黄山记》译文
奥教版《黄山记》教案4
《黄山记》教案3
《黄山记》教案2(内含练习)
《黄山记》ppt课件1
《黄山记》教案1
《游黄山记》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