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教战守策》教案2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0-07-16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了解苏轼的生平与影响。 
2.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文章主旨。 
3.了解对策类文体的主要特点,体会文章表达清晰而得体的特点。 
4.梳理并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过程和方法 
1.诵读文本,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2.自主探究,理解重点语句。 
3.分析文章援引史实、浅近设喻、对比、层层深入、多角度论证的说理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心忧天下、关心国事的襟怀。 
2.理解文章教民习武、能战能守、以备外患的主张,认识维护北宋王朝长治久安的进步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重点语句。 
2.把握文章要旨,学习从多角度论证的说理方法。 
3.学习并领悟“教战守”的“教”在全文中的贯穿作用。 
教学时数:2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了解背景 
三、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1.自由诵读课文,做好圈点勾画。 


2.阅读注释,疏通词句,初步理解课文。 
3.再读课文,归纳各段段意。 
第一段: 

第二、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第六、七段: 
4.概括主题。 
明确: 

四、学习小结 
五、课后思考 
1.思考问题:这篇奏议的主要主张是什么?作者是针对什么情况提出这一主张的? 
2.再读课文,尝试概括本文的论证方法,并举例说明。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深入探究学习课文,理解并掌握重点语句,分析写作特点,扩展探究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交流作业 
1.这篇奏议的主要主张是什么?作者是针对什么情况提出这一主张的? 
明确: 

2.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有哪些?在文中分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 

二、探究文本 
1.既然本文的主张是“教民战守”,那么在苏轼看来应当如何来“教”呢? 
明确:“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乡里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 
2.图解“教民战守”之策。 
“使”      
“教”        
“授”        
注释: 
(1)“庶人之在官者”为                   特殊句式,“役民之司盗者”句式同。 
(2)“教以行阵之节”为                   特殊句式,“授以击刺之术”句式同。 
3.分析本文的结构。 
明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4.摘录本文中富含意蕴的语句并加以点评。 
例句: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闻盗典故之名,则掩耳而不听。 
点评: 
三、分析布局 
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本文是一篇对策,目的在于让君王接受自己的“进策”,而最关键的还得看作者怎么写。苏轼是怎样行文布局的? 
概括写法: 
四、学习小结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纵 囚 论    
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转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注】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周武。 
(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录大辟囚三百余人   大辟:指死刑B.此岂近于人情哉     人情:人之常情 
C.不意其必来以冀免   冀:希望D.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  贼:残害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于兹六年矣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B.若屡为之    若事不济,此乃天也 
C.约其自归以就死  木欣欣以向荣D.乃罪大恶极    臣乃敢上璧 
3.下列各句中作者认可的君王“施恩德”行为的一项是(  ) 
A.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B.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 
C.大意其必来而纵之D.纵而来归,杀之无赦 
4.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见的一项是(   ) 
A.《纵囚论》历来被认为是我国古代说理文中名篇,文章以观点鲜明、逻辑严密、中心突出取胜。 
B.欧阳修认为,唐太宗“纵囚”是“逆情以干誉”,是统治者博取好名声的假仁假义的行为,不可为天下之常法。 
C.在欧阳修看来,那些罪大恶极的犯人能按期归来,是因为他们估计到这样做了,定能得到皇帝的赦免,并不是皇帝恩德深入人心的结果。 
D.作者认为“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的举动,只有君子才做得到,小人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5.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宁以义死,不苟幸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期:希望 
  B.是上贼下之情也       贼:揣度,揣摩 
C.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 约:约束 
D.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 本:根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 / 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 
C.然此必无之事也 /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D.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  / 敏于事而慎于言 
3.《纵囚论》以反对纵囚为主题。下面表示欧阳修反对纵囚的最根本的原因的一项是(  ) 
A.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 
B.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C.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 
D.信义行于君子,而形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每段议论时都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论点,并大量运用对比技巧以形成强劲的说服力。 
B.文章透过现象看本质,推勘太宗与死囚的心理活动,一反前人的赞许,一针见血地道破纵囚与自归的动机各是邀取名声与侥幸求生。 
C.全文以情理、恩德为两经,以太宗、死囚为两纬,丝丝衔接,环环紧扣,明承暗接,前伏后应,使整篇议论交织一体,文势流贯畅达。 
D.文章通过议论,指出纵囚不近情理,非治国之法;不见恩德,非圣人之法。最后引出文章主旨。鲜明地表达了欧阳修顺应人情、严肃法治的政治观点。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教战守策》习题精选
《教战守策》ppt课件1
《教战守策》原文和译文
《教战守策》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