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2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0-11-04


目标:
1、理解、整理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及虚词的用法
2、诵读本专题,增加文化积淀
3、理解孔孟关于道德修养的过程与方法,培养浩然之气
重难点:
1、思考孟子与告子观点的区别
2、孔子在生活中怎样贯穿中庸之道
教学过程:
10、【原文】7·10 子于是(在这天)日哭,则不歌。
【译文】孔子在这一天为吊丧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11、【原文】7·27 子钓而(却)不纲(纲:大绳。这里作动词用。在水面上拉一根大绳,在大绳上系许多鱼钩来钓鱼,叫纲),弋(弋:音yì,用带绳子的箭来射鸟)不射宿。
【译文】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评析】其实,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和用网捕鱼,和只用箭射飞行中的鸟与射巢中之鸟从实质上并无区别。孔子的这种做法,只不过表白他自己的仁德之心罢了。
12、【原文】7·32 子与人歌而(如果)善(好),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译文】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13、【原文】7·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祥。
【评析】这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赞扬。孔子认为人有各种欲与情,这是顺因自然的,但人所有的情感与欲求,都必须合乎“中和”的原则。“厉”、“猛”等都有些“过”,而“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
14、【原文】9·10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起身);过之,必(快步走)。
【译文】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当官的人和盲人时,虽然他们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从他们面前经过时,一定要快步走过。
【评析】孔子对于周礼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么人该行什么礼,对于尊贵者、家有丧事者和盲者,都应礼貌待之。孔子之所以这样做,也说明他极其尊崇“礼”,并尽量身体力行,以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
15、【原文】10·8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表并列)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气味)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同“饩”,音xì,即粮食)。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译文】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粮食陈旧和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都不吃。食物的颜色变了,不吃。气味变了,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时新的东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适当,不吃。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米面的量。只有酒没有限制,但不喝醉。从市上买来的肉干和酒,不吃。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
16、【原文】10·12 席不正,不坐。乡人饮酒,杖者(老人)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顺接连词)送之。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译文】席子放得不端正,不坐。行乡饮酒的礼仪结束后,(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乡里人举行迎神驱鬼的宗教仪式时,孔子总是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孔子)托人向在其他诸侯国的朋友问候送礼,便向受托者拜两次送行。季康子给孔子赠送药品,孔子拜谢之后接受了,说:“我对药性不了解,不敢尝。”
【评析】孔子时时处处以正人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尽量符合礼的规定。他认为,“礼”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那么,一投足、一举手都必须依照礼的原则。这一方面是孔子个人修养的具体反映,一方面也是他向学生们传授知识和仁德时所身体力行的。
17、【原文】10·17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文】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
【评析】孔子家里的马棚失火被烧掉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首先问人有没有受伤。有人说,儒家学说是“人学”,这一条可以作佐证材料。他只问人,不问马,表明他重人不重财,十分关心下面的人。事实上,这是中国自古以来人道主义思想的发端。
18、(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哪里)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善于,擅长//吉祥,美好//善良,与“恶”相对//友好,亲善,与……交好//应答,表同意//通“缮”,揩拭)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极)大至刚,以直(正义)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病,疲倦,劳累)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译文】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公孙丑说:“清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那一种气,是由正义的长期积累所产生的,而不是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 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 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 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于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公孙丑问:“怎样才算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呢?”孟子回答说:“偏颇的言语知道它片面在哪里;夸张的言语知道它过分在哪里;怪僻的言语知道它离奇在哪里;躲闪的言语知道它理穷在哪里。--从心里产生,必然会对政治造成危害,用于政治,必然会对国家大事造成危害。如果圣人再世,也一定会同意我的活。”
思考探究:揠苗助长的寓言有何作用?现在是什么意思?
用此寓言故事作比:认为培养浩然之气没用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现在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4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反思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课堂实录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设计3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反思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导学案3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学案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说课稿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导学案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ppt课件2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ppt课件1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同步练习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1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和译文
《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我善养吾浩然之气)ppt课件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