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顾恺之》教案1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1-04-17 |
传统文化:《顾恺之》
目标定向:
1.了解顾恺之绘画的艺术。
2.学习一点文言文的有关知识。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多方面发展。
课时:二课时
教学方法:
采用交流研讨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对顾恺之的画欣赏进入新课。
二、对顾恺之介绍:中国东晋画家。字长康,晋陵无锡(今属江苏省)人,出身高门士族,曾任桓温、殷仲堪参军、散骑常侍。他多才艺,工诗赋,尤精绘画。善画肖像、历史人物道释、禽兽、山水等。青年时期在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瓦官寺作《维摩诘》壁画,轰动一时。作裴楷像,颊上添三毫,更觉神采奕奕。画谢鲲像以岩壑作为背景,借以表现其志趣风度。据文献记载,他曾画过《桓温像》《桓玄像》、《谢安像》、《晋帝相列像》、《荣启期》《七贤》、《桂阳王美人图》、《列女仙》、《列仙画》《三天女图》、《庐山会图》、《凫雁水鸟图》、《笋图》、《山水》等。
三、对课文进行诵读。
四、根据书上的译文,了解课文的意思。
五、老师补充顾恺之轶事,增加学生的兴趣。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参《世说新语·文学》注)
这三绝之中尤以“痴绝”最甚。
史载顾恺之“好谐谑,人多爱狎之”,别人戏弄他,完全是因为顾恺之本人是个“嘻哈派”,他是经得起开玩笑的。
顾恺之在月下独咏诗歌,邻居谢瞻刚开始还听着新鲜,不断叫好,顾恺之非常得意,谢瞻却要睡觉了,又不忍心扫了他的兴,就叫替自己捶腿的仆人代自己赞叹,顾恺之不觉有异,一直独咏到天明。
这是顾恺之的“真痴”。因为顾恺之对他的才华一向自负,虽然,他以画留名青史,但他的文才很好,冠之以“文学家”的称号,他当之无愧。
然而顾恺之的“痴”,不可能全是“真痴”,有一部分是非常地装出来的,即“假痴”。
顾恺之十分迷信“蝉翳叶”。民间流传蝉躲藏的地方,有一片叶子盖着,因此鸟雀都看不见它,而这片树叶就叫“蝉翳叶”,如果人以“蝉翳叶”遮蔽自己,别人就看不见。一天桓玄送给顾恺之一片柳树叶子,说是“蝉翳叶”。顾恺之像小孩子一样非常高兴地用柳叶挡住自己,问桓玄是否看得见他。桓玄故意对他撒尿,而他以为这是桓玄没看见他,才将小便撒在他身上的,于是将这片柳叶珍藏起来。
眼睛一点,点来一百万。
顾恺之有一次给人画扇面,扇面上是“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和嵇康的像,但都没点上眼珠,他就把扇子还给人家。扇子的主人问他为什么不画上眼珠,他郑重其事地回答说:“怎么能画上眼珠呢?点了上面的人就要说话,变成活人了。”
关于顾恺之画眼点睛,还有这么一段故事:晋哀帝兴宁二年(三六四年),建康(南京)的瓦官寺要修建,僧侣向京城士大夫募款,但回响不太热烈,眼见修建计划无疾而终,顾恺之却慷慨的认捐一百万钱。顾恺之不是什么有钱人,他哪来的一百万?谁都不相信他办得到,但看他话讲得那么满,似乎胸有成竹。顾恺之要求寺僧,把寺里一面墙粉刷洁白,让他在里面作画。他闭门一个多月,画了一幅“维摩诘居士像”,画作大体完成,只差眼珠没点。就在准备点睛当天,顾恺之请寺僧打开城门,让民众参观,并规定,头一天来观看的人,捐钱十万,第二天五万,第三天随意乐捐。头一天,许多人为了争睹顾恺之“开光点眼”,涌入瓦官寺。顾恺之当众起笔点睛,说也神奇,只那么一点,整个画像便活龙活现。民众闻讯而来,很快的,一百万钱便凑足了。这幅维摩诘壁画像也就成为他的名作。
用飞白掩饰眼疾。
顾恺之是这么的聪明。有一回,他为殷仲堪画像,殷先生有眼疾,画出来不好看,他不愿入画,顾恺之再三保证,画出来包君满意。怎么画呢?顾恺之用“飞白”的技巧作画。飞白指的是笔画露白,仿佛枯笔所写,顾恺之用飞白的巧妙手法处理殷仲堪的眼睛,既传神,又不失其美,令人赞叹不已。
六、总结课文。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