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教学参考 >>
《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获得教养的途径》《幼学纪事》教学参考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2-02-23


《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获得教养的途径》《幼学纪事》

一、知识概述
  余秋雨先生说:读书可以使人摆脱平庸。在中国当代文坛有一位著名作家贾平凹,他在农村长大,历经苦难,在小妹十八生日的当天他曾写了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散文劝小妹珍惜光阴,好好读书。那就是《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要感受兄妹之间真挚的感情,体验作者贾平凹苦难中的读书经历,体会兄妹感情、苦难经历和读书乐趣三者之间的关系。
  《获得教养的途径》是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幼学纪事》选自《中国青年》1983年第5期。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是作者于是之回忆少年时期艰苦的求学生活。作者回忆幼年求学的艰辛经历,表达对黑暗的政治制度的深恶痛绝和对良师益友的深挚怀念。
二、重难点概述
(一)《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
1、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2、你觉得贾平凹和她的妹妹关系如何?你从文章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
  提示:主要集中在第一段和第五段。从读书,借书,偷书的细节描写看出。作者善于捕捉和再现事物精微的传神之处。如“我”借到书后欣喜若狂,把妹妹的脸蛋都亲出了一个红牙印儿;又如幼小的妹妹当时的一句话就让兄长感动记念了多年。这封信正是建立在兄妹间这种深厚的手足之情上的,正是因为这种感情,所以哥哥要在小妹十八岁生日之时写给小妹这样一封信。
3、大家都应该写过信,我们写信一般是为了报平安,联络感情,解决问题,回忆往事等等,那么这篇文章和我们所写的信有什么不同?
  提示:在回忆往事的过程中还向将跨入成人行列的妹妹讲述自己的人生经验。作者最喜欢读书,因此他向妹妹讲述了一些读书的经验和做人的经验。
4、贾平凹通过这封信对他的妹妹讲述了什么人生经验?
  提示:读书之道
  A.读书万万不能狭窄。
  B.读书在于精读,注意寻觅大家的踪迹。
  C.要知其长,晓其短,师精神而弃皮毛。(辨证的读书方法,要对大家的作品批判的继承,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价值观,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读书境界/人生境界
  A.安于贫困。
  B.位卑未敢忘忧国,读书要有益于社会。
  C.珍惜光阴。
(二)《获得教养的途径》
1、赫尔曼•黑塞(1877—1967),20世纪德国文学重要作家。黑塞出生于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州的卡尔夫城,父亲和外祖父都是传教士,对佛教和印度教颇为了解。黑塞曾进入神学校,但半年后就逃离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拉门青》(1904)令他一举成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先后发表了《在轮下》(1906)、《盖特露德》(1910)、《罗斯哈尔特》(1914)、《克诺尔普》(1915)、《德米安》(1919)、《席特哈尔》等小说。除了小说创作外,黑塞同时也致力于小品文与诗歌的创作,以抒发观感,有诗文集《堤契诺之歌》、散文集《回忆之页》《图像集》等。二战后,黑塞主要从事整理、编纂早年和中年时期的作品,有少量诗歌、散文、回忆和文艺评论发表。1946年,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还曾获得冯达诺奖、歌德奖等。黑塞于1923年加入了瑞士籍。
2、理清思路
  一(1):提出问题——什么是“真正”的修养。
  二(2—5):分析问题——论述阅读杰作的作用。
  三(6—7):进一步分析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
3、真正的修养是什么?为什么说获得教养的途径是阅读经典?
  作者认为真正的修养是“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同时又认为真正的修养呈现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
  阅读经典作品可以获得作家和思想家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人的求学之路无止境,所以要集中心智研读伟大人物的思想经验和理想。
4、作者指出了“生存手段”与“生存境界”的区别,文中有哪些分别指向它们的话语?
  生存手段: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生存境界: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努力。因此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并不矛盾。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而“具体的目的”是指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5、作者说获得教养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为什么?这里的世界文学是什么概念?
  因为通过研读世界文学,能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黑塞认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他在具体解说的时候,认为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里特别指出是“作家和思想家”。人的求学之路无止境,所以要集中心智,研读伟大人物的思想经验和理想。
6、作者在第2节强调的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完善自我,是为了使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不是“散心消遣”,也不是“虚伪的慰藉”。
7、既然我们知道了经典的作用,知道读经典的重要,为什么有人读了经典作品却没有发现他的价值,没有获得教养?作者在第3节提出一个获得教养的前提是什么?你觉得为什么和个性或人格有关?“爱的阅读”怎么理解?作者认为阅读不在于数量,这里倡导的是怎样的读书观?
  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这是有效的阅读。阅读的本质不在于积累某些知识、提高某种技能,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
  一个人没有个性和人格,一切努力也是白费。作者认为读书人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是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读书人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的追求。只有这样的人,才把读书看成是获得教养、获得生命意义的途径。
8、阅读第4节思考在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我们到底要读什么样的书?
  作者建议读书应该从基础阅读开始,在提高能力的同时要提高阅读的层次,因为读流行文学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杰作”)
9、第5节作者总括了前三节的内容,论述阅读经典(杰作)的作用。理解两种“价值”的含义。
  “自己的价值”就是对自我修养的追求,对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这样才能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而一些人对阅读杰作不愿意花力气、下工夫,是没能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没有认识到自我修养的追求,因而也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黑塞的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
10、作者以儿童阅读不同发展趋势为例,形象地介绍了两类不同的阅读。根据文章内容对这两种类型进行概括。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向?作者通过对比是为了说明什么?
  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能够实现阅读的目的?作者以儿童阅读的不同发展趋向为例,形象地介绍层次不同的两类阅读。文章用这样的对比,再次强调为获得教养而学习是精神的愉快,同时这种精神追求能不断地进入新的境界。本文论述的是读书是获得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这段文字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了读书可以使人进入美妙的境界,而这正是作者所阐述的教养的较高境界。
(三)《幼学纪事》
1、于是之,著名表演艺术家,原名于淼,天津人。北京大学西语系法语专业肄业。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祖国剧团、北平艺术馆、华北人民文工团演员。后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艺委会副主任、副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剧协第三届理事、第四届副主席。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在《龙须沟》、《骆驼祥子》、《茶馆》、《洋麻将》等剧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舞台艺术形象。著有《于是之论表演艺术》。
2、本文结构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分析: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回忆了作者幼年求学的艰辛经历,对那不堪回首的黑暗年代,作了深沉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那时恶劣的政治制度的深恶痛绝和对良师益友的深挚怀念,字里行间,寄寓着对今天年轻一代的深切希望,希望他们珍惜良时,好学上进。
  文章由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写作者幼年的生活环境。
  第1段,交代作者贫寒的家境,祖母、母亲寡居困穷,没有文化。第2段,交代作者家的环境——大杂院,同样没有文化,“出个小学生,就算得上个知识分子”。这一段,插叙了“我”帮老郝叔起草“请会通知”的事,与文章主线看似没有直接联系,而旨在:一、明确“我”的处境地位——与“拉洋车的”同处社会的最低层;二、说明劳动人民没有文化的痛苦。
  第二部分,写作者幼年上学时,遇上两位良师。
  第1段,从全文的结构上看,是个过渡段,概述在艰苦而无文化的环境中求学的困难情形,引出下文对良师益友的深情忆念。第2段,又是一句过渡,引出对小学时代的两位良师的忆念。第3段,回忆孔德小学一位忘了姓名的老师。这位老师给作者等几个同学诵读《罪恶的黑手》,引导作者接近文艺,并给予阶级解放、民主革命等思想启蒙。第4段至这部分完,回忆卫天霖先生教作者他们学画的事。文章还记叙了经过“十年动乱”,才真正认识卫天霖先生的价值,并借议论先生的自画像,抒发了对卫天霖先生深挚的敬意。他是“那样的平凡”,“他曾是一位默默的播种者,他曾在孩子们的心里播下了美的种子”——用他的艺术,更用他的人品。
  第三部分,写作者少年辍学,陷入更加困顿的境地。
  这一部分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交代作者上学的经济来源和中途辍学的原因、经过,“上学是由本家供给的”,辍学则是因为穷本家们停止资助,要他自己去“找点事做”。第二层,写在茫然待业的时间里,作者母子俩过着“一当二押三卖”的凄苦生活的情景。
  这一部分不是文章记叙的中心,但少年辍学,是作者求学历程中的一个转折点,必须有个交代;记叙待业期间的凄苦生活,则是为下文记叙作者在这种境遇中苦心求学作了铺垫。
  第四部分,写作者辍学后苦心求学的经过。
  这一部分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写在待业期间,侥幸进辅仁大学中文系旁听的经过。尽管过的是“一当二押三卖”的日子,尽管“混进”“高等学府”去旁听就像“做贼”似的,然而作者对听课仍是那样的“神往”。当他从教授们的精湛讲解里,领略到秦少游、辛弃疾等大词人的妙处时,竟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多么美呀,多少精巧啊,我们祖国的语言!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像是一个可爱的小精灵”,表现了作者对祖国语言,对艺术的酷爱。
  第二层,写找到职业后边做事边上夜校学法语的经过。作者称“这个夜校简直是一座法兰西文学的殿堂”,表现了对法兰西文学的仰慕,对文学艺术的热爱。文章详细记叙了上夜校时在厕所里烤窝头吃干粮的情景,表现作者刻苦求学的心志。
  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议论点题,表达了作者对那时恶劣的政治制度的深恶痛绝和对良师益友的感激、敬仰和怀念。
  文章以“幼学纪事”为题,明确了记叙中心:记幼年求学之事。文章便是围绕这一中心来选取并组织安排材料的:在什么情况下求学?环境条件如何呢?于是,首先有必要交代一下家庭及周围环境。在如此恶劣的环境、如此困苦的条件下,“我”为什么“还喜欢读点书”,并且终究学有所成,“没有胡乱地生长”呢?这“全靠我幸运地遇到了校内外的许多良师益友”。于是,对“良师益友”尤其是启蒙老师的怀念,自然成了回忆的中心。正是志学之年,又遇上这么好的老师,本该可以好好读书了;可是,生活迫使“我”不得不中途辍学。这是“我”求学过程的一个转折点,必须有个交代。辍学之后如何继续求学呢?这一段经历是最难忘的,自然是最值得记一笔的。整个求学过程大体分两个阶段:先正规上学,后业余求学。文章以时间为顺序来记叙这一过程,二、四部分是记叙的中心,一、三两部分分别交代两个阶段的背景,与求学无关的其他往事,统统删去。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3、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文章所记,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写来如诉家常,亲切生动。作者幼年失怙,家境困穷,求学过程中不知经历了多少艰辛。今天,回忆这些往事,绝非百无聊赖而抚摸昔日的伤口以自哀自怜,而是出自严肃的时代责任感,对那黑暗年代作深沉的反思。辛酸的往事,严肃的反思,发而为豁达风趣的语言,形成本文幽默的风格。用貌似轻松的笑话,来说严肃的事情,或故意将笑话说得十分严肃,这是幽默的两种形式。本文则综合运用这两种形式:本是凄凉辛酸的往事,作者却说得俏皮轻松,叫你听得忍俊不禁;正待你想笑时,却分明听得作者说得那么严肃,几乎要催人泪下。比如,文章第一段,交代作者出生于一个“完全没有文化的家庭”,家里根本没有一本书,却偏说,“家里的藏书每年一换”,接着一个转折,“但只有一册”,再来个解释,“就是被俗称为‘皇历’的那本历书”。这“笑话”说得多么严肃。又如文章第三部分,作者写到辍学后找事做的艰难,“母子两个茫茫然地等着,等着一个谁也不愿多想的茫茫然的未来。”这是多么沉痛的往事!然而文章没有“哭”出声来,接下去便是一句轻松的俏皮话:“茫然中还是有事可做的。子承母业,去当当。”这貌似“轻松”的“俏皮话”,却要比涟涟的泪水更沉痛。
  鲜明而强烈的对比,使本文的幽默具有更强的感染力。例如,恶劣的社会环境和“那么多好的老师和好的朋友”,“完全没有文化的家庭”和渴求知识的“我”,“花了钱”而旷课的“学子”和做贼般“偷窃知识的人”,“法兰西文学的殿堂”和厕所餐厅,“雅人”与“俗人”,等等。这些对比,都是那么强烈,作者未加任何议论,自会引起读者认真严肃的思索,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4、课文分四部分,各写什么?它们有什么联系?
  分析:如果从记叙的时间、事件来概括,可以写成:一、贫寒家境,二、短暂上学,三、不幸辍学,四、业余求知。如果从表达的内容、主旨来概括,可以写:一、知识作用幼已明,二、读书习惯师育成,三、艰难辍学志不失,四、苦心求知得真趣。这四部分首先在时间上是先后联系的,其次在内容上由表入里,先写自己虽生长在没文化的家庭却怎么会重视文化知识的,这里既有环境的促使,更有老师的诱导,所以后来辍学求职了,还是不忘找机会学习,这在内容上是循序发展,有着因果联系的。
5、课文记叙了作者求学的过程,按常规应该有个总结,本文有吗?
  分析:有的。“四”中最后一节为全文作了总结,也点明了主题,这节其实可以划为第五部分的,只是因为文字短小,所以并入“四”。在我们学过的课文里,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三、难点解析
1、《获得教养的途径》第7节中说“每一位思想家……的共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作者在举自己例子证明时说“它完全变成了另一本书”,“另一本书”是什么意思?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经典之美和魅力是无穷的,因而它能常读常新;阅读者生活阅历的丰富,知识水平、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的提高,也使他在阅读经典时获得新体验、新认识、新理解。另一本书是指反复阅读后对书有了新的认识,看出了它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反复而认真的阅读经典能给我们带来巨大收获。
2、《获得教养的途径》最后一句话中“斑斓锦缎”指什么?“真正的读者”指哪些人?“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是什么?
  各民族语言汇聚成的“世界文学”;指通过阅读获得了教养的人们;实现了自我精神和心灵的完善后,新体现出来的人类共同的精神。如:爱、对生命的敬重等。
3、理出《幼学纪事》写了哪些材料?分别说明这些材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最后归纳材料与中心的关系。
  材料:①贫寒的家境②周围环境:大杂院③两位良师④中途辍学⑤辅仁大学旁听⑥上夜校
  与中心的关系:文章以“幼学纪事”为题,明确了记叙中心,记幼年求学的事。在什么情况下求学?环境条件如何?这就需要交待家境的贫寒和环境的困难,所以文章首先写家庭贫寒,突出没有文化;写大杂院,也突出没有文化。这样就写出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我”求学的艰难。为什么在如此艰难中,“我”喜欢读书,并学有所成呢?是因为“幸运地遇到了校内外的许多良师益友”,尤其是两位启蒙教师。于是写两位教师的材料成了回忆的中心内容。中途辍学是求学生活的转折点,而且这段生活经历最艰难,也最能反映“我”苦学的精神,所以文章对旁听和业校学习生活做了细致地描述。纵观全部材料可以看到都是根据中心的需要安排的。
4、查查有关资料,先理解什么是幽默?本文中哪些地方是幽默写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幽默是指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语言风格。它的表现形式有两种:本来很严肃的事情,用貌似轻松的笑话来表达;轻松的笑谈却故意说得十分严肃。
  本文第一段交待作者出生于一个“完全没有文化的家庭”,家里没有书,作者却说“家里的藏书每年一换”,接着一个转折“但只有一册”再接着解释“就是被俗称为‘皇历’的那本书”。这笑话说得多么严肃,本是凄凉辛酸的往事,作者却说得俏皮轻松,叫你听得忍俊不禁,正当你想笑时,分明感到作者说得那么严肃,几乎催人泪下。
  再如文章第三部份写作者辍学后找事做的艰难。“母子两个茫茫然地等着,等着一个谁也不愿多想的茫茫然的未来”。文章在叙述这沉痛的往事后不再去写令读者“哭”的话,而接下来的却是一句轻松的俏皮话:“茫然中还是有事可做的。子承母业,去当当。”这俏皮话,貌似轻松,却比涟涟的泪水更令人沉痛。这样幽默的语言就更深刻地表现中心思想。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最后一句“一当二押三卖,手续虽不繁难,我和母亲的一间小屋可就渐渐地显露出空旷来,与老郝叔的家日益接近”。这句话用貌似豁达幽默的语言,揭露了旧社会对穷人的残酷剥削,生动地写出“我”家日益贫困的过程。
  再如第一部分第二段中的这句“我替老郝叔起草的这篇‘通知’,无疑是一篇为人生的文学了,何况还分出去,也算是发表了的呢”,这两句都是写大杂院里的人们家境的贫困、生活的艰辛和无文化的困苦,而作者却是以嘻笑的笔触向我们展示这些。课文第四部分第七段还有一句:“为了使上下水道不至于受冻,那里面安着一个火炉。于是这厕所便成了我的餐厅。把窝头掰为几块,烤后吃下,热乎乎的,使我感到了棒子面原有的香甜。”读后更是让人忍俊不禁,但笑声未落,却让人心中不免生出阵阵辛酸和敬佩之情,面对生活的穷愁,我们的人民不是潦倒而是执着,能够苦中作乐。
  从以上这些事例我们可以看到,文章所叙述的事情,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写来如数家珍,如同与我们诉家常,读来倍感亲切。这不仅是因为文章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和口语,而更主要地是源自于文章幽默的语言特色。作者以幽默的语言、豁达的气度,来描写那些幼年所经历的辛酸往事,使人读来感到有趣、好笑,而正待你想笑时,又分明感到阵阵辛酸、凄凉,几乎催人泪下。所以本文幽默的特点应作为学习的重难点。
  除了以上两句还有另外六句,同样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分析其内涵,理解并感受文章文约意深和语言的精妙。
5、分别找出对比之处,然后分析对突出中心的作用。
  鲜明强烈的对比是本文表现方法上的另一个特点。“那么多好的教师和好的朋友”与恶劣的社会环境相对比,“完全没有文化的家庭”和渴求知识的“我”形成强烈反差,花了钱而经常不听课的“学子”和“我”这个“偷窃知识的人”;“法兰西文学的殿堂”和“厕所餐厅”;“雅人”与“俗人”等鲜明而强烈的对比,作者虽未加任何议论,自会引起读者的认真思索,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三首》笔记整理
《峨日朵雪峰之侧》知识点
写作《学写故事》知识点
《活板》知识点梳理
《反对党八股》复习案
《海底两万里》阅读计划
《孙权劝学》知识点总结
《桃花源记》知识点汇总
《回延安》知识点及课后题探究
《紫藤萝瀑布》的想象手法
《孔雀东南飞》文言知识点总结
《孔雀东南飞》知识点整理
外国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知识点梳理
《子衿》知识点
《驿路梨花》主要内容
《驿路梨花》预习知识点
《伟大的悲剧》墓志铭(6篇)
《大道之行也》知识点梳理
《虽有嘉肴》知识点梳理
《虽有嘉肴》文言知识梳理
《北冥有鱼》知识点
《劝学》知识点归纳
《屈原》知识点总结
《诫子书》复习资料
《壶口瀑布》介绍
《登勃朗峰》预习知识点
《自然选择的证明》《宇宙的边疆》教学资料及练习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点总结
《驿路梨花》知识点总结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预习知识点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