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高中说课稿 >>
柳永词二首《望海潮》《雨霖铃》说课稿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2-03-02




 张敬辉  河北巨鹿中学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柳永词两首》。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学习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谈本课教学。

一、教材分析

《柳永词两首》是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主要涉及宋词,而柳永在宋代词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是宋代第一位专力写词的文人,他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的词人,他是婉约词派的创始人。所以教材把他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一课,也是高中课本宋词的第一课,凸显了其重要性。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的能力。《望海潮》和《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品,建议在教授时把《雨霖铃》放在第一课时,因为学生有先入为主的思维,而这首词更能体现词人的婉约风格,还有,《雨霖铃》这首词感情细腻,可分析的内容较多,理解了这首词,对于《望海潮》的分析就变得简单而且水到渠成了。今天我就重点说说《雨霖铃》这首词。

二、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宋词的接触较少,通过对初中阶段诗歌的学习,已经能感受其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准备用诵读、讲解、合作探究等方法相结合。

四、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在诵读中体会《雨霖铃》的凄清意境和思想情感;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词画结合,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

2点拨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深入探究,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离别时幽怨伤感之情,伤离别,重真情。

五、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中品味意境;

2、引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与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播放来自网络的一段视频《雨铃霖》。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语言是所有语言的最高境界。古人用诗词抒写出各种人间真情:亲情、友情、爱情等等。现在大家就一起来和柳永感受恋人之间难舍难分的别离。

(二)作者简介:

幻灯片展示: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清代纪昀纪晓岚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有“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的高度赞誉。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反映都市的繁华面貌,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描写爱情生活的甜蜜,抒发离怀别感的痛苦,表现不幸妇女的遭遇和失意文人的感受,是他作品的主要内容。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听范读,要求正字音,把握节奏。指出容易误读的音:竟无语凝噎。

2、学生自由诵读一遍,体会感情基调。

3、指名学生诵读(约二名),教师根据出现的问题指导诵读。

(1)韵脚的音要稍长,以体现凄凉、伤感之情:切、歇、噎、节、月。

(2)需要重读的字如:念字等

4、学生进行齐读

这样学生有目的的进行了四遍诵读之后,对内容也就有了大致的了解,也体现诗词诵读的重要性。

(四)探究课文

(刚才是通过诵读来意会全词,那么下面我就要求学生以讨论的形式来言传自己独到的理解和真切的体悟了)  

1、提问:大家一起说说,本词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课前印发材料,要给学生补充相关的知识,便于学生思考和讨论。

(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

2、先来探究情景交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哪些景物(意象),它们在表现词的内容和词人的情感上有什么作用?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究讨论,学生不但明确了词的内容,更对作者的浓浓的离愁别绪有较深刻的体会。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1)教师可以先做示范

例如: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描绘了“ 寒蝉凄凉悲切的鸣叫着,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一阵急雨刚刚停歇”这样的景象。

分析:  此句既点明了天气和季节(清秋),又交代了送别的地点。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写出诗人心境的凄寒,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

   (2)在探讨二三两句时,学生有可能提出一些疑问:

第二句中“都门帐饮无绪”,既然有长亭,为什么还要设帐?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鉴赏诗歌时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可能是之前的雨太急了,风太大了。也可以体现恋人对词人的用心和不忍分别之情,精心设帐。

第三句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情人的离别,照我们当下的情形,一般采取怎样的方式?为什么作者在这里用“执手”?为什么不用“吻别”“拥抱”“话别”或是“挥手告别”甚至是“挥着手绢”等方式。

   学生可能只会注意到作者当时没有现在开放,不可能“吻别”“拥抱”。但这种理解是浅层次的,教师要引导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角度去理解,“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牵手”,此处“执手”一方面写出其“不舍”,另一方面,“执手”这一动作大胆直接,充分体现了柳词“俗”与“直”的一面。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这首词中千古传诵的名句。跟“寒蝉凄切”一样,是融情入景的写法。

第一,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古诗中这些意象也较多使用。比如《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因为“柳”与“留”谐音,所以常抒写离别的伤感与不舍。曹植也曾写过“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苏轼有“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样的凄清画面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的团聚,言有尽而意无穷。

第二、这样的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醉不成欢惨将别”,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何况是酒醒之后!李清照有词“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其实正是愁滋味。试想此时的柳永不过是离开心爱人的第二天早晨,面对眼前的凄凉景象,却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怎能不心酸啊!

3、再来探究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点拨提示文中一过渡句,表现由眼前的实景转入到想象的情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学生分组讨论: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

 (五)、小结 

   人生总是充满离别,充满伤感。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但积极的面对才是应有的心态。既然八九不如意,注定人要拼搏、奋斗,唯其如此,才能实现心中美好的梦想。

(六)、布置作业

将此词改写成优美的现代诗,进一步体味词的意境。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同课异构ppt课件
柳永词二首《望海潮》《雨霖铃》ppt课件(66页)
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导学案2
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同步练习2
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ppt课件2
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ppt课件1
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教案1
柳永词二首《望海潮》《雨霖铃》ppt课件(29页)
柳永词二首《望海潮》《雨霖铃》导学案
柳永词二首《望海潮》《雨霖铃》ppt课件6
柳永词二首《望海潮》《雨霖铃》同步练习
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练习题
柳永词二首《望海潮》《雨霖铃》教案2
柳永词二首《望海潮》《雨霖铃》ppt课件5
柳永词二首《望海潮》《雨霖铃》ppt课件4
柳永词二首《望海潮》《雨霖铃》ppt课件3
柳永词二首《望海潮》《雨霖铃》教案
柳永词二首《望海潮》《雨霖铃》学案练习
柳永词二首《望海潮》《雨霖铃》ppt课件2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