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高考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 >>
高考文言文阅读技巧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2-04-03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试卷中的分值为20分。对常见的实、虚词的理解是考查的重点,考生复习时在这一块投入的精力最多,但失分也不含糊。究其原因,在于没有找到文言文实、虚词的规律,把精力都投入到死记硬背,或大量的机械性的训练上,结果事倍功半! 
    大家知道,文言文实、虚词都具有一词多义,用法灵活多变的特点。有没有必要将这些意义和用法都牢记于心呢?答案是没有必要。对于文言实词,笔者认为,只需要记住其基本义就行了,其他的引申义比喻义只需要作一般的了解。例如“本”,其基本义是“树根”,除了特殊情况,古汉语中一般都采用基本义,这就是规律。实词的基本义与造字法有关,“本”在造字法上是一个指事字,“木”下加一点,指明是树木的根,这一点后来发展为一横。因此,从造字法上去把握(或推测)文言实词的基本义,准确而又直观,是一条捷径!

          例句: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史记《商君列传》)

        此处的“徇”作何解释?根据造字法,'徇'是一个形声字,左形右声。而形旁又与“行走”有关,因此可以推测,“徇”在这里是游街示众的意思。

         文言实词的用法复杂多变,要把它们一一记住,是很要费一番脑筋的。记住了也不等于就掌握了,考试时照样会出错。因此,把握文言实词的用法的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笔者认为,文言实词的用法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遵从语法规律。对考生而言,只需记住现代汉语的“主谓宾定状补”,然后套用在文言文的具体语句中,问题一般都能迎刃而解。

           例句: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事”作为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了宾语“之”,因此它活用了,即“名词活用为动词”。“兄”处在主谓之间,是状语,而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能直接充当状语的,因此它也活用了,即所谓的“名词活用作状语”。

         例句: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天下苦秦久矣。

        “苦”是形容词。1句中的“苦”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了宾语“其心志”。我们知道,形容词是可以充当谓语的,如“江水绿了”、“枫叶红了”,但前提是后面不能接宾语。因此可以肯定它活用了,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以理解为“使其心志苦”。2句中的“苦”情况和1句相同,因此它也活用了,可以理解为“以秦为苦”,或“苦于秦”,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完全是根据翻译的情况来定义的。1、2句中的“苦”也可分别翻译为“折磨”和“仇恨”,则就是一般的“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了。

         文言虚词是公认的难点。近年来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数量减了又减,但许多考生仍然摸不着头脑。其实,文言虚词比实词更具有规律性。我们知道,文言虚词都是由实词演化而来的,所谓“实词虚化”,就是这个道理。例如“之”,最初是一个动词,“走路”的意思,后来虚化了。在文言文阅读中,怎样鉴别它是实词还是虚词呢?关键还是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

         例句:1、吾欲之南海。2、郑商人玄高将市于周,遇之。

          1句中“之”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宾语“南海”,因此它是动词。2句中“之”处在宾语的位置上,前面有谓语动词“遇”,因此它是代词(在文言文中,代词是属于虚词的)。

虚词和实词较容易鉴别,但虚词里的代词、助词,介词、连词,等等,又该怎样鉴别呢?

         例句: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犹且从师而问焉。

         两个“焉”都处在句末,怎样辨别它们是代词还是助词(还有兼词)呢?1句主谓宾齐全,“焉”在这里不可能充当宾语,因此不是代词。而2句明显缺宾语,因此“焉”充当宾语,用作代词。1句中的“焉”可以理解为助词,也可以理解为兼词,完全是根据翻译来的,无所谓规律问题。

         许多虚词既可以作介词也可以作连词,鉴别起来其实也很简单,只需看它后面所接的成分就可以了。

         例如:1、为了祖国,我无怨无悔。2、为了祖国繁荣昌盛,我无怨无悔。

          这两句意思差别不大,但1句中的“为了”后面接的是名词,因此它是介词,与“祖国”一起构成介宾结构,充当整个句子的状语;而2句中“祖国繁荣昌盛”是主谓短语,属动词性短语,因此“为了”就只能是连词。文言文虚词与此同理。

           例句:1、不足为外人道也。2、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1句中“为”接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作“道”的状语,因此是介词;2句“为”后面接的是主谓短语,因此是连词,表原因。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搞清楚词性是第一位的。词性不同,哪怕意义相同,用法也不会相同。而词性是复杂多变的,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句环境才能准确判断。因此,对句子的语法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现提供一高考文言文题目

         2006-06-07 |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Ⅰ)语文文言文试题及翻译(有点改动)

         何远字义方,东海郯人也。父慧炬,齐尚书郎。高祖①践阼,(远)为步兵校尉。顷之,迁武昌太守。远本倜傥,尚轻侠,至是乃折节为吏,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武昌俗皆汲江水,盛夏远患水温,每以钱买民井寒水,不取钱者,则连②水还之。……后起为镇南将军、武康令。太守王彬巡属县,诸县盛供帐以特焉,至武康,远独设糗水而已。彬去,远送至境,进斗酒只鹅为别。彬戏曰:“卿礼有过陆纳,将不为古人所笑乎!”高祖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郡经寇抄,远尽心绥理,复著名迹。期年,迁树功将军、始兴内史。远在官,好开途巷,修葺墙屋,民居市里,城隍厩库,所过若营家焉。田秩俸钱,并无所取,岁暮,择民尤穷者,充其租调,以此为常。所至皆生为立祠,表言治状。天监十六年,诏曰:“何远前在武康,已著廉平;复莅二邦,弥尽清白。政先治道,惠留民爱,虽古之良二千石,无以过也。宜升内荣,以显外绩。可给事黄门侍郎。“远即还,仍为仁威长史。顷之,出为信武将军,监吴郡。在吴颇有酒失,迁东阳太守。远在职,疾强富如仇雠,视贫细如子弟,特为豪右所畏惮。在东阳岁余,复为受罚者所谤,坐免归。远耿介无私曲,居人间,绝请谒,不造诣。与贵贱书疏,抗礼如一。其清公实为天下第一。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

        (节选自《梁书》卷五十三)

       【注】①高祖:梁武帝。②连:担运。

       1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盛夏远患水温患:以……为患

B.所至皆生为立祠,表言治状治状:治理的情况

C.宜升内荣,以显外绩显:表彰

D.复莅二邦,弥尽清白弥:全都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馈遗秋毫无所受 B.妻子饥寒,如下贫者

C.绝请谒,不造诣 D.与贵贱书疏,抗礼如一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何远廉洁的一组是()

①每以钱头民并寒水,不取钱者,则连水还之

②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

③郡经寇抄,远尽心绥理,复著名迹

④远在职,疾强富如仇雠,视贫细如子弟,特为毫右所畏惮

⑤与贵贱书疏,抗礼如一

⑥妻子饥寒,如下贫者

A.②⑥B.①⑤⑥C.①③D.②④⑤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远凭自己的才干,被梁武帝从武康县令提升为宣城太守,这种自县令升为靠近京都的太郡长官,是近代从未有过的事。

B.何远深受梁武帝赏识,终被提拔作了给事黄门侍郎,何远当即婉拒,还是愿意作他的仁威长史。

C.何远颇有政绩,他喜欢开辟街巷,修整墙屋,小至百姓住宅、交易市里,大至城墙堑壕、马厩仓库等,都修治得很好。

D.何远清正廉洁,耿介无私,备受百姓称赞。他对豪强富户恨如仇敌,对贫民百姓视如子弟,所以豪强特别畏惧他。

       11.D(弥:更加)

        12.C(A.①代词,指主彬。②兼词,“于之”。B.①助词,表反问,“吗”。②介词,“在”。C.都是介词,“替”。D.①连词,表目的,“来”。②介词,表原因,“因为”。)

       13.C(文中是两个词,造:造访,拜谒。诣:到……去。现在是一个词,指学问、艺术等所达到的程度。)

         14.A(①②⑥都可以表现何远廉洁。③是其政绩。④体现其爱民。⑤表现其秋介。)

         15.B(文中无“婉拒”和“愿意”之意。)

          参考译文

         何远,字义方,东海郯县人。父亲何慧炬,在南朝齐代曾任尚书郎。梁武帝即位后,何远为步兵校尉。不久,他迁任武昌太守。何远本来风流倜傥,为人不拘小节,祟尚侠义,到这时才改变原来的行为,为官当政。断绝了很多交往,别人赠送的东西他丝毫也不接受。武昌民间都饮用长江水。盛夏时节,何远以江水热为忧患,经常用钱买百姓井中的凉水,如有人不收钱,便派人将水担去还给对方。后来,何远又被任命为镇南将军、武康令。太守王彬巡察属县,诸县都以盛宴款待王彬。到武康后,何远只为王彬准备了干粮、茶水而已。王彬离去时,何远送他到县界。送上一樽酒,一只鹅作为临别赠礼。王彬与何远开玩笑说:“你的礼节超过东晋时的陆纳,恐怕会被古人讥笑吧!”梁武帝听说了何远的才干,提升他为宣城太守。自县令升为靠近京都的大郡长官,是近代从未有过的事。宣城郡受过盗匪抢掠,何远尽心治理,又使其声名远闻。一年之后,何远升任树功将军、始兴内史。何远在任时,喜欢开辟街巷,修整墙屋,讲究城市规划,居民住宅、市场、城墙、护城壕沟、牲口棚、仓库等等都井井有条,好像军营一样整齐。他应得的田酬俸钱,一概不取,到年底时,选择最穷困的百姓,将自己的傣禄用来作为他们的税款,长期坚持这样。何远所到之处,百姓都为他建立生祠,并上表报告治理的情况。天监十六年,梁武帝下昭说:“何远先前作武康,已因清廉公正而著名,又治理二郡,更加显出他的清白。他为政首先重视教化,勤政爱民,即使是古代的贤良太守,也无法超过他。应当将他升为朝内的荣耀职务,以表彰他在外的政绩。可授予给事黄门待郎之职。”保远即被召回,担任仁威长史。不久,他出任信武将军,监领吴郡。他在吴都因饮酒过量有过失,调任东阳太守。何远任职时,对豪强、富人恨如仇敌,对贫民、百姓视如子弟,因此,特别为豪强所畏惧。他在东阳任职一年多,又被(因罪)受罚的人诬告,被定罪免职回家。何远为人耿直清高,不存私心。在人世之间,杜绝请谒,也不去拜访别人。与别人写信,无论贵贱,所用的称谓礼节都一样。他的清廉公正确实是天下第一。他先后出任数郡太守,见到可产生欲念的东西,始终不改变自己的廉洁之心。他的妻子儿女受冻受饿,如同贫穷的人。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论语·阳货》《论语·八佾》《论语·述而》材料对比练习(2022年浙江省高考题)
苏辙《刑赏忠厚之至论》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浙江省高考题)
2022年新高考I卷文言文解析
《战国策·秦策二》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全国甲卷高考题)
《说苑·贵德》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全国乙卷高考题)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文言文解析
《战国策·魏策三·秦将伐魏》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新高考全国I卷高考题)
2022年北京市各区高三二模文言文阅读汇编
高考文言文复习:古代官员行为高频词语集锦与训练
高考文言文阅读之古代官员行为高频词语集锦与训练
2022年高考复习课学案:文言文实词
2022年北京市各区高三一模文言文阅读汇编
高考语文复习教案:文言文简答题
高考语文复习教案:文言实词词义推断
高考语文复习教案:文言句式
高考语文复习教案:文言文翻译
高考语文复习教案: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
高考复习教案:文言实词之通假字、偏义复词
高考文言文常用150个实词简表
江阊《十君子堂记》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上海市春季高考题)
《傅良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上海市春季高考题)
高中文言特殊句式ppt课件
高考复习:文言文固定句式和固定结构
288个高考文言文重点实词按词性分类汇编
2021年北京市各区高三上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1年北京市高三期末《论语》阅读汇编
高中文言文兼词总结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资治通鉴》专练
高考文言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高考例题)
新高考古文翻译解析与特练
高考文言文常考双音节词汇编
高中文言文古今异义词分类汇编及解题指导
高考文言文《通鉴纪事本末》专练(7篇)
高三古诗文阅读练习
课外文言文阅读(1--30)ppt课件
高考复习: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
2021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高考文言文断句专题:知识点实操ppt课件
高考文言文精讲:文化常识ppt课件
高考文言文精讲:综合训练ppt课件
高考文言文精讲:信息提取ppt课件
高考文言文精讲:分析概括ppt课件
高考文言文精讲:翻译技巧ppt课件
高考文言文精讲:特殊句式ppt课件
高考文言文精讲:词义推断ppt课件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