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学设计3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2-04-18 |
出处:http://liuyue921.blog.sohu.com/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
学习目标
1、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深情。
2、分析文章特点,学习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把握文章内容,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
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欲扬先抑,善抓人物特征等写作手法
教学疑点:
作者笔下的国文老师相貌丑陋,性情暴躁,但真正让人难以忘怀的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则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这一路走来,总少不了老师的相伴,遇到困难时有老师的鼓励,有了成绩时有老师的掌声,老师帮我们排忧解难,老师给我们指点迷津,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对你一路扶持不求回报,能够给你摇旗呐喊永不喊累的,除了生你养你的父母,就是你的老师了,也许你觉得他很平凡,终其一生也只能在这三尺讲台上唠唠叨叨,也许你觉得他很贫穷,除了桃李三千只剩两袖清风了。但是他始终关心着你的健康成长,他始终关注着你的一言一行。就是这样一群人却总能让你念念不忘,甚至一生都无法割舍。台湾著名散文大师梁实秋先生时隔五十年之后回忆起自己的老师还是那样的历历在目,满怀深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著名散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二、预习检测
1、字音
绰( )号 玉箸( ) 两盅( ) 按捺( ) 选辑( ) 胡诌( )
张东荪( ) 冗( )长 模( )样 油渍( )扑拙( ) 鼾( )声 愕( )然 踱( )着 蔡孑( )民 怅惘( )
2、成语积累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作金石声:钟磬之类的乐器,声音清脆优美。比喻文章优美,音调铿锵。
有板有眼:比喻言语行动有条不紊,富有节奏或章法。
气盛言宜: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境界高,则在发言、著述时,无论用词长
短或声调高下,均能得宜。
迎刃而解:比喻关键的问题解决了,其他的有关问题就容易解决。
3、词语辨析
传诵——传颂
辨析:传诵:流传诵读,对象一般为诗文、名字等。如:这首诗曾经传诵一时。
传颂:传扬歌颂,褒义词,对象一般为好人好事。如:全村人传颂着他英勇救人的事迹。
发泄——宣泄
辨析:发泄:(把情绪等)宣泄出来。可用于口语和书面语。如:平常太压抑自己了,他今天要好好发泄一下。
宣泄:使水流排出;倾吐发泄(心中的某种情绪)。多用于书面语。如:低洼地区由于雨水无法宣泄,往往造成内涝。
三、读文章,知形象
1、既然文章的题目是《我的国文老师》,从全文看,文章哪些段落刻画了国文老师的形象?你认为哪一段写的最为精彩,“惟妙惟肖”?
明确:2-11段都是描写“国文老师”的。
最为“惟妙惟肖”的地方在第二段。
2、找同学来把这最“生动”的一段朗读一遍,其他同学认真听,然后找同学来总结一下“国文先生”都有哪些特点。
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第二段,老师评价学生的朗读并提出建议。
明确:讨论总结“国文老师”的特点:
相貌——古怪
习惯——不好
样子----很凶
从全文看,国文老师还有什么特点?
脾气——暴躁 ,爱骂人
文中哪几个段落写了徐先生骂人?(3-6四个小节)让学生找到这几节,把描写徐老骂人的这几段自己读一读。体会作者是怎样描写徐老师骂人形象的?(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诵,边读边想象体会)
明确:“他在讲台上来回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一句,足足骂了一个钟头……”徐先生的确爱骂人,就连梁实秋先生都挨过骂,还被骂出了“警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往到底!”生动的描写把徐老师蛮横好骂的性格刻画得惟妙惟肖。
3、可以想见当时的徐老师是气愤异常,作者为了逞一时之能惹怒了老师,还挨了一顿骂,那么是不是从那以后徐老师对于这样一个敢于顶撞自己的学生就恨之入骨,弃之不顾了呢?
明确:不是。
问:原文又是怎样说的呢?
明确:“我这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4、正是因为这一次“交手”,“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而作者所说的“收益最多”,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第八段,徐先生选辑教材的方法独到。
“有古文,有白话,新旧兼收,难得的开通。使我对国文的兴趣提高了不少。”(这既显示了对传统的继承,也不乏时代气息。把课外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读书兴趣。)
第九段,徐先生善于诵读。(学生齐读此段)
“朗读可很有意思,……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思的一半了。”
(诵读是积累基础知识的有效途径,是形成语感的主要途径;诵读能加深学生读课文语言的理解,能有效地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能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作为语文老师要善于诵读,要读得准确而富有感染力,这样学生就能从老师的范读中得到许多感悟。)
第十段,徐先生给我批改作文。
改作文都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徐先生追求的是简洁、硬朗的文风,“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作者说“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先生的教诲”。 (梁实秋先生在散文方面能有如此深厚的造诣不能不说没有徐老师的影响,梁实秋说:散文的艺术中之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割爱。”)
第十一段,徐先生教我许多作文技巧。
小到用字、开篇、说理,大到文章起承转合的技巧,徐先生都一一传授,使“我”“至今受用”。(这些对于现在的学生写作来说,依然具有指导性。)
5、分组讨论:这个“相貌古怪,脾气暴躁,行为不好”的国文老师能够算得上是个好老师吗?那你认为徐老师身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让我念念不忘?
明确:徐先生既是一位有见识、有作为的素养极高的老师,又是一位敬业爱生的人品极高的老师。
至此,徐老师的形象鲜明的凸现出来:
徐老师是一位相貌古怪、习惯不好、脾气暴躁,但却敬业、爱生的国文老师。
四、读文章,悟深情
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情感写这位国文老师的?文中有没有直接的表达?
明确:怀念、敬慕、感激、爱戴之情。感恩的心,师恩难忘
文章开头说“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的一位国文老师,我至今不能忘记他。”文章结尾又说离开先生已将近50年了,如今虽已阴阳两隔,他还清晰的记得他的话音容笑貌,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满怀深情的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作者对徐先生的深深怀念之情。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作者刻画了一个貌丑性凶但却敬业爱生的独特的老师形象,主要想表达作者对老师深深的怀念和感激,敬慕之情。
五、读文章,习手法
这样一位令人难忘的国文老师,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刻画的呢?
(导学案的“诱思导学”第3题——本文作者用诙谐幽默的笔调刻画了自己敬仰的恩师徐老师的形象。人物个性鲜明,呼之欲出,读来令人忍俊不禁。请思考作者是如何达到这种艺术效果的。)
明确:(1) 欲扬先抑的手法
对徐老师的描写从开始的“徐老虎”、古怪相貌、不良习惯、暴躁脾气,到后来的敬业爱生,作者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作者实际上是通过那些富有个性特征的描写来突出国文老师的有趣可爱,与下文写老师的认真、敬业、爱生形成了反衬,正所谓“瑕不掩瑜”。
(2) 善于抓住特征,进行细腻描画
“国文老师”的形象之所以能刻画得如此惟妙惟肖,究其原因是作者善于抓住特征,进行细腻描画。那有棱有角的脑袋轮廓,那秃秃亮亮的肩头,那方方扁扁的脸形,那总是耸得高高得肩头,那常吸溜鼻涕的酒糟鼻子,那油渍斑斓的长袍……寥寥几笔,人物就形神兼备了,作者不愧是散文大家。
(3)语言幽默诙谐
语言幽默本就是梁实秋散文的语言风格,本来回忆恩师的文章应该严肃庄重些,但作者偏偏不肯,你看他谢老师的鼻子,一会说他“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一会说他:“鼻孔里常常的藏着两筒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地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一会又说他“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的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真是竭尽调侃之能事,文中这样风趣幽默的描写比比皆是,但毫无造作之感,高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
(4)还有作者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
六、拓展训练:
想让人物鲜明生动,呼之欲出,就要抓住能够表现人物个性的特征,进行细腻描画。
练习:猜一猜“他”(“她”)是谁?
用100字左右刻画我们班其中一位任课老师的外貌或是有关的一个细节,写好后读给同学听一听,看看同学能不能猜出来。
七、小结:
这位徐锦澄先生有幸了,因为他活在自己学生梁实秋的笔下。演员被观众记住,作家被读者记住,父母被儿女记住,教师被学生记住。这都是一种幸福!而今天我们的这些老师能被你们记住,也是我们的幸福了!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