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解释标题
1、 理解标题中“公理”和“敬畏”的含义。
学习课文前先扫除概念障碍,有助于学习的顺利开展。
公理:
(1)经过人类长期反复的实践检验是真实的,不需要由其他判断加以证明的命题和原理。
(2)某个演绎系统的初始命题。这样的命题在该系统内是不需要其他命题加以证明的,并且它们是推出该系统内其他命题的基本命题。
公理的特点:
(1)公理总是与一个理论体系联系在一起的,当一个理论体系是完整的,也就是这个体系的各个部分联系得很紧密,以致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那么这个理论体系就必定有一个或少数几个核心充当组织者。假如这个完整的有核心的理论体系是从上而下的体系,也就是说这个理论体系是从其核心成份演绎出来的,那么这个核心成份就叫做公理。
(2)公理的“公”,就在于公理本身具有最好的可理解性。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精神现象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思想、道德观念、科学、哲学、宗教及各种社会心理等理性和感性的社会精神活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是社会意识的根源;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必须先进行物质生产,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精神生产。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
(3)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都是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社会意识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2、 题目中“人类社会公理”具体指什么?
“人类社会公理”在文中所指为何,学生无法立刻达成共识,这恰好激发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
二、分析课文一、二段的重点词句。
1、抓住第一段中“理性、必须、崇高、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感情、愿意、渺小、孤独感”两组相反感情色彩的词进行分析。
学生自由发言,经过讨论明确:这两组词表现了作者身为“社会的人”和作为“单独个体的人”之间的矛盾。为何会有矛盾?从两组词的对照上看:“社会的人”有更多的责任感,凡事不能随心所欲。而“个体的人”缺少了约束,更多是按本能在做事。
2、为什么身为地球人,会有“孤独感、无意义和惆怅”的感觉呢?
学生讨论明确:人类由于科学技术与自身能力的限制,对生命、时间无法把握,人相对于整个宇宙显得异常渺小。这些都导致了个体生命的人面对整个宇宙、无限空间的无助与软弱。
三、分析课文三、四、五段
1、这三段中提到了“社会意识”与“政治经济学公理”这两个概念,这两者间的关系怎样?
明确:什么是“社会意识”。
2、作者所发现的“人类社会的公理”到底是什么?
这里的“社会意识”和“政治经济学公理”其实指的是一回事。作者在经历了渺小个体生命的无助和失落的情绪后,转而看到人类社会因团结互助而欣欣向荣地存在于大地之上,这时他意识到:是社会的人,就应该互相帮助、互相扶持、共渡难关。人只有成为“社会人”后才是强大的,有力量的。再加上他所发现的“从头到脚,我身上居然没有一样东西是出自于我本人的双手制造出来的”这一事实,使他最终得出“应该为他人和社会做些什么、回报些什么”的结论。而这正是我们每个人应对社会所持有的一种感恩的心情。
3、为什么说“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前提和公理,也是最大的道德和良心所在”?
社会的人应该有回报社会的意识,这是整个社会形成并得以健康、有序运转的基本保障。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体制下都成立的命题和公理。同时,它也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与前提。
四、补充概念,扩大知识面
老师与学生共同活动,交流、讨论“公理化思想”的概念。
公元前300年左右,欧几里得到亚历山大城教学,他深知柏拉图的一些几何原理,他非常详尽的搜集了当时所能知道的一切几何事实,按照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关于逻辑推理的方法,整理成一门有着严密系统的理论,写成了数学巨著──《几何原本》。在这部著作里,全部几何知识都是从最初的几个假设出发、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展开和叙述。它的诞生,标志着几何真正成为一个比较严密的理论系统和学科。
在一个数学理论系统中,用尽可能少的原始概念和不加证明的一组公理,以此为出发点,利用纯逻辑推理的法则,把该系统建立成一个演绎系统的方法,就是公理化方法。
五、朗读第8段
重点朗读“社会,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组织形式……敬畏的心情” 培养朗读能力;强调本文的主题,解释敬畏的理由。
六、分析课文九、十、十一段
理解这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并谈谈在你的生活中存在着哪些社会公理。
1、 联系实际,深化主题
将文中的社会公理与实际生活挂起钩,并将“社会意识”拓展到了“全球意识”。最后的感恩有两重含义:既为大自然的恩赐与庇护,又为人类自身的行为与规则。
2、如:有生必有死、多劳多得、民以食为天等。
六、布置作业
1、积累一些词语(摘抄),并学会运用(造句)。
肃然起敬 颠扑不破 敬畏 风调雨顺 情愫
2、联系生活实际,就文中第8段“社会,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组织形式……敬畏的心情”这一段话写一段感受。
3、议论文练习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