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司马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逐渐形成独立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的独特着眼点。
(3)反复诵读,把握作者的论证过程,感受作者的思想倾向。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并结合书下注释读懂课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形式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把握论证过程 。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作者“主张施仁政”的政治观点,体会作者“得民心、得天下”的进步思想。
教学重点: 1、能准确翻译课文,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把握论证过程。 2、感受作者“主张施仁政,得民心得天下”的进步思想。
教学难点: 1、准确翻译课文。
2、分析把握论证过程。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熟悉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解决字词读音、释义。
2、查找皮日休、《司马法》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有感,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读后感——皮日休的读司马法。
二、 资料介绍:
1、皮日休:中国唐代文学家。生于大和八年( 834 )至开成四年(839)之间,卒于天复二年(902)以后。字袭美,一字逸少。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襄阳(今属湖北)人,出身于贫苦家庭,早年立志于功名,曾游历各地 。懿宗咸通八年(867)进士 。曾任苏州刺史从事、太常博士。黄巢军下江浙,为黄巢所得,黄巢称帝后,任翰林学士。他的死因说法不一。 2、《司马法》:《司马法》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旧题司马穰苴撰。司马穰苴,其先人陈公子完奔齐,改姓田氏,因其任大司马之职故称司马穰苴,生卒年不详。穰苴为春秋末期齐国人,精通兵法,齐相国晏婴以他“文能附众,武能威敌”。《司马法》应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齐国大夫们追论的古者《司马兵法》,二是穰苴的兵法,三是汇集者的观点。
三、疏通文意:
(一)诵读课文:
正确把握字音和断句,初步了解课文。
(二)疏通文意:
1、结合预习情况小组交流。
2、全班反馈,提出不能解决词句问题,教师点拨指导。
3、做练习,巩固重点词句。
四、疏理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本文写了那些内容?
2、结合学生所答进行深一步理解,以学生互答为主,教师点拨。
3、据学生回答可重点讨论:;
(1)《司马法》是一部兵书,皮日休在本文中是在说兵法问题吗?说的是什么问题?
(2)针对这一问题,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这一观点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谁的什么观点相似?(如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证的?
(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先提出争天下古以民心、今以民命两种不同的做法。再以此引出尚仁、尚权两种施政方针,重点批判尚权。紧接着指出兵书《司马法》是尚权者的需要。然后指出以武力取天下是以民命取天下,是不仁的。最后引用孟子的话谴责尚权者的不仁,得出尚仁才能得民心得天下的结论。)
五、评判创新:
1、你同意皮日休在本文中提出的观点吗?为什么?
2、读完本文,你获得什么启示?
六、课堂小结:看问题应多角度。
七、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2、搜集古代崇尚仁政的名人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