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读后感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3-08-06 |
《沉思录》有感
且行且吟
《沉思录》,是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我所阅读的是由梁实秋翻译的版本。这本书是作者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作者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其实,这本书我还在阅读当中。我并不认为这是一本能吸引我废寝忘食地阅读的一本书。它并不和其他的小说一样,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它有的只是作者作为一个哲学家皇帝,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的是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比如说在卷一中,作者指出对朋友们的恩惠,我们接受时“既不可因此而丧失自尊,亦不可漠然地视为事之当然”;对于命运之神赐给他的生活上的享受,也一概接受,“既不得意洋洋,亦不觉得受之有愧,有的享受的时候尽量享受,视为当然,没的享受的时候亦不觉得遗憾”等等。作者在他的祖父、他的父亲和他的导师以及周围人的身上传承了良好的品质,并把这些品质传承给了后代。
《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该书将一种甜美。忧郁、高贵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一股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的宝贵是来自作者思想的严肃、庄重、纯正和主题的崇高,它的忧郁是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和身处乱世的感受,而它的甜美则是由于作者心灵的安宁和静谧。“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我们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素质,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沉思录》是一部个人哲学思考录,是由后人经过各种方式拼凑流传的,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已经难以考证。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十二卷的内容,肯定不是作者一气呵成写就的。正如帕斯卡尔的《思想录》,它是由作者的一些未完成的手稿整理编排而成的。我们学生常常说作文没有什么东西好写,当然一方面这得归结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少。但是,高中生就算是从10岁开始记事,到高中十七八岁,也有七八年的生活经历了,我们学生的所见所感还会少吗?罗丹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认为我们学生缺少的也并不是发现美的眼睛,而是缺少一双勤快的双手。很多时候,学生的语言是令人惊叹的。有些朴实无华,却富有哲理;有些诙谐幽默,爆笑全场;有些形象生动,令人会心一笑。这些都是宝贵的灵感,如果当时把这些语句都记录下来,若干年后,谁能保证不是又一个马可·奥勒留?不是又一个帕斯卡尔?
曾经听到两位老教师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我也想过让学生做这类作业。但一直没有付诸行动,因为如果真正实施,又会碰到许多问题。比如要求写几句,多少时间上交一次等等。所以,关于灵感记录在教学中的应用还有待研究。这也是我今后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