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向歌诗求讽刺——社会写真》教案1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3-11-13 |
一、知识概述
咏叹百姓疾苦,针砭时弊,关注社会,是中国诗歌自古以来就具备的优良传统。如《诗经》,其中就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说法。唐宋以来,许多进步诗人,他们继承了诗歌关注社会这一优良传统,着力倡导并实践了诗歌讽喻现实的功能。他们所创作的作品,可堪当时的社会写真。
“先向歌诗求讽刺”选录了唐宋时期几篇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诗篇。学习此类文章,一则要加强诗歌诵读练习,体会语言的细微之处;二是要分析讽喻诗的艺术特征,体会叙事铺陈的显明和议论抒情的隐晦,体会诗的意境。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石壕吏
杜甫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世称“诗圣”。其诗真实地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这一历史转变时期的社会现实,内容极其丰富,范围极其广阔,思想极其深刻,故而被称作为“诗史”。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二)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60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军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便是其中一篇。
“石壕吏”重点在于“吏”。这里的“吏”到底是怎样的一类官吏?这类官吏的活动又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呢?
(三)文章分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诗歌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暮投石壕村”到“老妇出门看”):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 | |
| 标题: |
《先向歌诗求讽刺——社会写真》教案1 |
| 文件大小: |
13K |
| 文件格式: |
rar |
| 作者: |
|
| 下载地址: |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下载说明 阅读说明
下载工具 |
| 下载说明: |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
|
暂无图片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