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初中说课稿 >>
《中国的土地》说课稿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3-12-12


《中国的土地》说课稿

李茹

尊敬的名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是  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的土地》,作者,刘湛秋(板书:题目、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中国的土地》是鲁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该单元以

“爱国与思乡”为主题展开,所选的诗歌蕴涵着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情感,诵读这些诗歌,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与家乡的感情。

《中国的土地》这首诗是一首现代诗,写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人民正从文化大革命的噩梦中醒来,挣脱了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枷锁,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这首诗主要通过对中国土地的神奇与土地上人民的美丽两个方面来歌颂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伟大的中华民族以及热烈欢呼充满希望的未来的思想情感。注重感人至深的意象的运用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是本文最大的特色。

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并依据本年级学生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2. 理解诗歌的内容与主旨。

3.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4.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5.培养学生爱国的思想情感。

这5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课的一些特点,再结合近几年来中考的一些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1.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2.把握诗歌的主题。
    二、说教法和学法(3分钟)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点拨法,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点拨为辅的方式进行的,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讨论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9分钟)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一)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1、激趣揭题:我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对于本课的学习,我想让学生由上一课所学的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引出本课。(板书)目的是通过复习旧知而引出新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具体做法:教师诵读这首诗的最后一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让学生说说这是谁写的哪首诗里的句子,并说说这首诗是在一个什么样的背景下写成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然后教师说:在改革开放时期,也有一位诗人,用他那饱含深情的诗句,讴歌了神奇而美丽的中国的土地和生活在这个土地上的人民,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刘湛秋的《中国的土地》(板书:题目、作者)

   2.质疑定标:揭题板书后,首先从质疑入手,“疑,思之始,学之端。” 可以对学生发问:“看到题目,你有哪些问题?”或者让学生从文章题目中能想到哪些内容。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的放矢,并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大屏幕出示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2. 理解诗歌的内容与主旨。

3.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4.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5.培养学生爱国的思想情感。

(二)反复诵读  整体感知  

诗歌是最经得起诵读的文体,三分诗,七分读,所以我将采用听读、自由朗读、教师指导着读、个人展示着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相结合,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本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意境美;在诵读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借杜鹃花、三峡、冻土层、椰子林、海浪、砂粒这些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中国神奇土地的赞美以及对生活在这个神奇土地上的人民的赞美之情。在诵读中,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进而达到会灵活运用,以巩固基础性知识。

在指导诵读时,老师可以这样指导:读诗不宜太快,要用稍慢且舒缓的语速。要把握好重音,读出抑扬顿挫。举例:神奇、黄金、嫣红姹紫、抚爱等均需重读。第二节诗中的最后两句要读出诗人对未来的期待以及对充满希望的未来的热烈的欢呼之情。

板书:神奇          

美丽

(三)研析结构,精读感悟  

刘勰说得好:“观文者批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扣“问“展开,结合学法指导,采用“读中感悟”的方法,指导学生读中悟情。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1.细读诗歌,悟出层次、主旨

这部分可分三个环节:A、提供自学材料;B、个人尝试练习;C、小组交流反馈。

自学资料:1.诗人从哪些方面来歌颂中国的土地?土地上人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先写土地的神奇,然后写土地上人的美丽两个方面来歌颂的;概括来说,一是自然景观,二是人文景观。具体来说,写“神奇”是通过杜鹃花、三峡、神女峰、冻土层、椰子林、海浪等意象,从山川的壮丽、沃土的广阔、文化的悠久、物产的富饶等方面来表现。写土地上人的美丽是先写外貌之美、次写性格之美,再写思想之美,这里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美。美丽。)

2.两节诗之间有什么关系?第二节诗中的三个“美”又是按照什么关系进行的?

(并列关系;由外到内,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井然有序,将思想一步一步深化,把感情逐渐推向高潮,属于递进关系)

板书:壮美的山川广阔的沃土悠久的文化  丰富的物产绵延的海岸线

外貌美性格美   思想美  (递进)并列

2.研读诗歌,悟出写法

这部分采用教、扶、放的方式。(导读、自学、交流)

资料助读:“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思想的客观事物,比如诗中的“杜鹃花”“椰子林”等;象征手法的运用。

诗歌的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人民正从文化大革命的噩梦中醒来,挣脱了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枷锁,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出示思考题:(1)诗人如何把对“中国的土地”的讴歌和礼赞具体化?(花美、山美、水美、土美,再加上那“黄金般的相思”,这样就避免了空泛抽象,大而无当。)

(2)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体可感。这种写法就是象征,请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诗句的寓意。

(1)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2)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资料助读,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最终得出答案,师生一起总结:象征中国人民的思想已经成熟,正走入一个充满希望的新时期;象征中国人民饱经风霜的洗礼,摆脱了幼稚与愚昧,走向了改革与开放。

3.品读诗歌,感悟情感     

抓住本课中你认为最精彩的词语或语段进行分析,谈谈你认为他写得好在哪里?可进行遣词造句的锤炼。

比如:如何理解“黄金般的相思”的含义?
(明确:“黄金”,色彩鲜艳,分量沉重,永不褪色,不易改变。用“黄金”修饰“相思情”,形象地表现了华夏子孙对祖国深沉凝重的眷念之情。)
(2)如何理解“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的含义?
(明确:这里诗人将人文景观融合到自然景观中,“跃动的欢乐”、“复兴的契机”不仅饱含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更是对充满希望的未来的热烈欢呼。一个伟大的转型期的到来,“中国的土地”因此会更加神奇,更加美丽,更加充满生机。) 

(四)、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为此,可以利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篇课文:本节课你尝到了什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谈。你认为自己这节课学得怎么样?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老师这节课教得怎么样?有哪些地方你觉得还没有讲清楚?继而根据学生情况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小结:这首诗通过对中国土地的神奇和神奇土地上人的美丽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强烈的礼赞之情,以及对充满希望的未来的热烈欢呼之情。在写法上,主要是运用了感人至深的意象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手法。结构上既有并列关系,也有递进关系。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所以学完这首诗之后,我们可以让学生积累一些有关“爱国”的诗句。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诗歌中“爱国”这一主题,也让学生养成了平时学会积累的好习惯。)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         

阅读鉴赏的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同本诗进行比较阅读,来更好的把握本诗的主题和语言风格。

《雪落在中国土地上》抒写的是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深重苦难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中国的土地》抒发了诗人对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强烈的礼赞之情,以及对充满希望的未来的热烈欢呼之情。

 精心选用意象:雪、风、农夫、我、少妇、母亲、垦殖者 

精巧运用艺术表现手法:叙述、描写、比喻、反复、感叹词 

布置这项作业的目的是: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课文,同时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诗歌阅读能力。完成本题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比较,答案不必追求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四、说板书设计 (1分钟)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

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神奇:壮美的山川

       广阔的沃土

                           悠久的文化                赞美

       丰富的物产

          绵延的海岸线

                 并列


美丽:外貌美

      性格美      递进

      思想美

五、说反思(2分钟)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注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力求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文本,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通过开展多样诵读说话、圈点批注、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把体验、感悟权利还给学生。同时借助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的步步推进,并在读、说、写的层进训练中一一落实教学目标,最终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程和板书设计、反思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刘湛秋《中国的土地》阅读练习及答案
土地情诗《我爱这土地》《中国的土地》教案2
刘湛秋《中国的土地》ppt课件1
《中国的土地》教案3
《中国的土地》教学设计2
刘湛秋《中国的土地》原文阅读及赏析
《中国的土地》导学案(含答案)
《中国的土地》和《我以残损的手掌》ppt课件
土地情诗《我爱这土地》《中国的土地》同步练习
鄂教版《中国的土地》教案1
土地情诗《我爱这土地》,《中国的土地》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